2014-2015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备课资料(课件+教案+课堂训练)第五单元 第4章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备课资料(课件+教案+课堂训练)第五单元 第4章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04-09 14:32:26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概述
一、通过本章的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概念
1.细菌和大多数真菌个体微小,他们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
2.细菌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他们靠分裂进行生殖。
3.真菌的细胞里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他们可通过产生大量的包子繁殖后代。
4.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作为分解者,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还与许多动物和植物共生。
5.细菌和真菌虽然引起植物,以及包括人在内的动物患病,但是他们也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本章提示与建议
1.运用指导学生观察与讲解结合的策略,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培养。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培养的细菌和真菌,也可以利用课本中菌落图片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为便于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利用培养基让细菌和真菌迅速繁殖形成菌落,就可以观察了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区分细菌和真菌的种类。
2.通过探究,让学生形成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重要概念。
教师可以利用课本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方案,对实施发难过程中也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保证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活动。活动结束要让学生交流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特点,并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3.重视科学史的教育,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教师要重视细菌发现史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可以查阅一下生命科学史中有关细菌发现的历史,加深对于科学家工作的认识为学生的学习准备更加丰富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开放的,理性的怀疑、实践的检验等科学发现中非常重要,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4.利用技能训练和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细菌主要特征的理解。
当学生知道细菌通过分裂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细菌分裂快和数量多等特点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在学生知道了有些细菌如何度过不良环境时,引导学生完成练习2、3题的讨论和交流,最后让学生回忆人的呼吸的内容,并思考回答联系第四题,发展学生对于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通过分析实例,辩证的看待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师在进行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患病和动植物共生两部分教学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从有害和有利两个方面认识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通过分析课本中提供的具体事例或本地特有的实例,一方面弄清动植物患病是由什么细菌和真菌引起的,二是根据细菌和真菌生活需要的条件,讨论怎样防止动植物或人患病。明确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中还有有利的一方面,从而客观的、辩证地看待生物圈中生物之间的关系。
6.通过制作和收集资料等活动,让学生认识人类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中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演示的内容,同时也准备一些发酵的食品,也可以利用彩图等感性材料。由于学生对于发酵作用的原理不易理解,教师可以制作简单的课件表示酶促进淀粉等物质分解为葡萄糖等过程。通过活动要让学生明确,制作食品就是要提供适合细菌和真菌发酵的条件。教师在讲解保存食品时,要在课前布置好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思考保存食品的原理是什么?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进行观察活动,充实各小组的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归纳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讨论并总结出保存食品的主要原理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2.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二、新课讲授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第2课时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教师:可见,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学生: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总结出:营养、潮湿、温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等条件有利于细菌真菌的分布;通风、洗涤剂、消毒剂、紫外线会减少细菌真菌的分布。)
教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另一组实验,他们比较了学校中心花坛和学校门口大马路边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和同学们的一样:他们准备了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中心花园的草坪上,一个放在马路边上,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的菌落多?为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
  学生:马路边多:那里尘土飞扬,还有汽车尾气。
  学生:中心花坛多,那里潮湿、很多落叶作为营养。
  学生:马路边更通风细菌少。
学生:紫外线强烈,细菌不容易生长。
学生:汽车尾气是污染,对细菌的生长更不利。
学生:马路边人来人往,细菌多。
学生:中心花园还有很多蚯蚓、虫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细菌,都会散播到空气中。
教师:经过学生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中心花园里细菌比较多。是不是这样呢?请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中心花园和马路边的细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刚才其他同学展示的都多。两者比较起来,中心花园的细菌真菌还是明显比马路边多。理由大家都已经说了。
三、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实验,下面请这些同学也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学生: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
教师:同学们爱好钻研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练习:
1.关于细菌真菌的分布,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大气圈全部范围都有细菌、真菌存在
B.在岩石圈的全部范围都有细菌、真菌存在
C.在水圈的全部范围都有细菌、真菌存在
D.在地球的全部范围都有细菌、真菌存在
2.霉菌在下列哪一种环境中最容易出现 ( )
A.干燥的皮鞋
B.煮沸的牛肉汁
C.潮湿的沙土地
D.潮湿的粮食
3.细菌和真菌生活必须的基本条件是 ( )
A.需要适宜的温度
B.需要营养物质
C.需要水分和一定的空间
D.以上三项都是
4.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骤是 ( )
①高温灭菌 ②接种 ③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④恒温培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5.用无菌棉棒擦取桌面,再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这是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哪一步骤( )
A.配制培养基
B.高压灭菌
C.接种
D.在恒温箱中培养
6.下列那一种因素容易增加棉被上细菌的数量 ( )
A.关紧卧室的窗户
B.在太阳下晒
C.用开水煮
D.用有杀菌成分的洗衣粉洗涤
7.下列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首先要配制培养基
B.配制好的培养基不需要进行高温灭菌就可以直接接种
C.琼脂是制作培养基的常用材料之一
D.接种后要将培养基放在恒温的培养箱中或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8.下列那些特点有利于细菌扩大自己的分布范围 ( )
①个体微小 ②繁殖速度快 ③有很多变异类型 ④能产生抗逆性很强的芽孢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判断题
①在地球的所有范围内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 )
②细菌的菌落比真菌的菌落要大几倍到几十倍。 ( )
③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时,选用两套培·养皿的目的是:设置对照,且实验组和对照组要在同一环境中培养。 ( )
10.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 、适宜的 和 。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些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 ,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 。
11.细菌和真菌中的绝大多数自己不能合成 ,只能利用现成的各种 作为营养。
1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所不同,例如:细菌的菌落比真菌的菌落 ,表面或 黏稠,或粗糙 。真菌的菌落要比细菌菌落大 倍。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不同,能初步区分细菌和真菌。
13你见过泡菜吗?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泡菜坛的结构,既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你能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吗?(泡菜坛加盖后封口,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的缺氧环境.因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的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作业:课后观察自己培养的细菌菌落的形态。
课件17张PPT。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目标
1. 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进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1.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2.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想一想,议一议 这是一幅现代化养鸡场的照片。养鸡场又不是医院,饲养员为什么要像医生一样穿着白大褂呢?给散养的鸡喂食时不用穿白大褂,这又是为什么? 细菌很小,大部分真菌的个体也比较小,为便于观察和检测,可以在培养皿中加入适于细菌或真菌生长的物质,制成培养基来培养。在培养基上,它们会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colony)——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观察菌落细菌菌落(左)和真菌菌落(右) 上图就是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请观察它们的形态。
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问 题
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种环境中更多一些?哪种环境中更少一些?哪种环境中根本没有?
探究思路
如果请你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让孩子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有什么办法?配制好培养基,
就可以培养细菌
和真菌了!要问老师
怎样配制
培养基。有了培养基,怎样才能证明手上有细菌和真菌呢?应该将手指上的
细菌或真菌接种
在培养基上。要
不要设置对照? 他们说得有道理吗?请你参照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设计并实施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各小组探究的侧重点可以不同,因此问题和假设也可以不一样。重点观察菌落的形成,并作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材料用具
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提 示
●没有想好如何工作之前,不能打开培养皿。想一想,为什么要有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各有什么用处?
●在标签纸上标出组别、实验日期、编号(1 号或2 号),将标签贴在培养皿的底面。
●在各自选定的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例如,在教室或草地、林中、汽车站旁等地方,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 ~10 分,再盖上,封好。又如,用无菌棉棒蘸取池水、土壤或擦取口腔内部、手心等处,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如果你想检测硬币上有没有细菌,只需将硬币放在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
●应考虑好放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要在同一环境下培养吗?
●设计观察记录的表格,计划好观察的时间、次数。洗手前后培养物的对比(学生作品)讨 论
①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②第3条提示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③汇总全班各组的探究结果,你认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④什么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吗?为什么?
⑤根据你的探究活动进行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 在土壤中、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热泉中,也有它们的踪迹。可以说,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通过探究活动还可以了解到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有的还要求某些特定的条件,如有些细菌必须在无氧条件下生存。深海热泉中的部分生物泡菜坛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高温灭菌的培养皿中一般没有细菌和真菌存在。 ( )
(2)由于细菌和真菌都能够形成菌落,所以无法从菌落上区分细菌和真菌。( )
2. 在下列哪种环境中,霉菌最容易生长?( )
A. 干燥的皮鞋; B. 煮沸但密封的牛肉汁;
C. 潮湿的粮食堆; D. 潮湿的沙土地。练习√×C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