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五县联考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淮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
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
卷、草箱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
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棍,不亦君子乎?”
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侍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
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千的中国文化的粉神是“乐感文
化”。“东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雏方式
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
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
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
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
特别叉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
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
“东”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惑的快乐。
(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
材料二“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偏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
化一心罩”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感的精审总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炭性格塑造
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露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点
气象”所描迷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
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
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可以有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
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湖人们要自强不息、初性奋斗。其三,《论语》中这种“乐
生”的生命特,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第二:“乐脾”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枸想超出此岸世界的
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问从物质上
到精种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
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
高二期中·语文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