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备课资料(课件+教案+课堂训练)第五单元 第2章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备课资料(课件+教案+课堂训练)第五单元 第2章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04-09 14:39:53

文档简介

社会行为
【练基础】 (10分钟 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013·泉州学业考)下列属于社群(会)行为的是(  )
A.作茧自缚      B.螳螂捕蝉
C.狗急跳墙 D.猴王争霸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
(1)分析:首先分析各选项中动物的活动属于哪种行为。
(2)回想:回想各种行为的特点,分析比较找出答案。
【解析】选D。本题考查动物的社会行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作茧自缚是家蚕的先天性行为;螳螂捕蝉属于取食行为;狗急跳墙属于防御行为;猴王争霸则反映了猴子的群体中雄性猴子争相做首领的现象,属于社会行为。
2.社会行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下列各项中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
A.森林中的一群狒狒 B.池塘中的一群青蛙
C.花盆下的一群鼠妇 D.果盘上的一群苍蝇
【解析】选A。本题考查动物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指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它们具有明显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分工明确,有些群体中还形成等级。森林中的一群狒狒,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在“首领”的带领下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属于社会行为;池塘中的一群青蛙、花盆下的一群鼠妇和果盘上的一群苍蝇,它们都是为了生存或获取食物而聚集在一起,没有分工和合作,各自独立生活,是简单的聚群,不具有社会行为。
3.(2013·晋江中考)白蚁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这种行为属于(  )
A.社会行为 B.取食行为
C.繁殖行为 D.防御行为
【解析】选A。本题考查识记能力。社会行为要求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是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4.(2012·怀化学业考)下列现象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觅食
B.平时单独行动或雌雄相伴的狼,到了冬季就集合成群,形成有首领有分工的、并能利用各种通讯手段保持联系的集体
C.岩洞里居住着数百只蝙蝠,它们悬挂在洞顶岩壁上,有着各自固定的位置
D.固着在海底的珊瑚群,繁殖季节在潮汐到达高潮时,统一行动,同时产卵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社会行为的特征。社会行为的特征就是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密切合作,通过独特的方式进行联系。狼群具有上述特征。
5.以下动物中不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
A.虎   B.白蚁   C.蜜蜂   D.狒狒
【解析】选A。本题中白蚁、蜜蜂和狒狒营群体生活,而且它们的群体内往往有明显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存在明显的等级制度,构成社会行为。而虎不是群居动物。
6.下列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C.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D.各成员之间都是用声音进行信息交流
【解析】选D。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群体间各个体常常通过一定的声音、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不一定都是通过声音进行信息交流。
【拓展归纳】动物行为的几种类型的比较
类型
作  用
实 例
取食行为
获取营养维持动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松鼠储存果实
繁殖行为
繁衍后代,并最大限度地保持后代存活
家燕筑巢
攻击行为
有利于动物物种的优势种群形成,也有利于和其他种群的共存
公鸡相斗
防御行为
有利于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
壁虎断尾
节律行为
对于动物获得食物、寻求适宜繁殖场所、避开不良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鸟类的迁徙
社会行为
有利于种群的优化和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取食物、对付敌害等
蜜蜂中有蜂王、
雄蜂、工蜂
7.(2013·威海学业考)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下列各种现象不是通过群体内信息传递来完成的是(  )
A.雌性美国白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
B.狼通过灵敏的嗅觉追踪猎物
C.蚂蚁根据同伴分泌的化学物质的指引找到食物
D.蜜蜂通过舞蹈告知同伴蜜源的方位
【解析】选B。本题考查动物的信息交流。群体内信息交流是在同种动物之间产生的,同种类的动物的语言是相通的,不同种类的动物的语言是不相通的,因此狼通过灵敏的嗅觉追踪猎物不是通过群体内信息交流完成的。
【互动探究】
(1)上题中,雄性白蛾是如何感知雌蛾分泌的性外激素的?
提示:雄性白蛾的头部长有一对触角,是它的嗅觉器官,能够感知气味刺激,通过它识别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准确找到雌蛾。
(2)上题中,蚂蚁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
提示:蚂蚁的信息交流有两种方式,一靠相互敲打触角传递信息,二靠气味传递信息。
8.(2012·泰安学业考)“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行为语言”传递信息。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动物传递信息的“行为语言”(  )
A.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
B.蜜蜂发现蜜源时跳圆形舞
C.老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D.乌贼遇到敌害时释放墨汁
【解析】选D。本题考查动物的通讯。生物的信息传递是同种动物之间依靠动作、声音、气味进行传递的,D不是同一种动物之间进行的,所以不属于动物的“行为语言”。
【拓展归纳】昆虫性外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防治害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虫技术。它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监测虫情:由于它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使用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大量诱捕:是用性外激素直接防治害虫的一种方法,简称诱捕法或诱杀法。在防治区设置适当数量的诱捕器,把田间出现的求偶交配的雄虫尽可能及时诱杀,使雌虫失去交配的机会,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从而减轻害虫的危害。
(3)干扰交配:许多害虫是通过性外激素互相联络求偶交配的。如果能干扰破坏雌雄虫间的这种通讯联络,害虫就不能聚到一起进行交配和繁殖后代。在田间普遍设置性外激素散发器,使空气中到处都有性外激素气味,使雄虫无法定向找到雌虫交配,可以减轻害虫的危害。
9.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将尾巴撅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其他“同伴”见了会相继尾随而逃,这是依靠下列哪项传递信息的(  )
A.声音 B.气味
C.分泌物 D.动作
【解析】选D。本题考查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当遇到危险时,鹿科动物便撅起尾巴逃跑,其尾巴反面的白色便是危险信号标志,其他同伴一旦发现,立即尾随而逃,从而有效地躲避敌害,保护自己,它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是通过动作完成的。
10.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间需要交流信息,以下不能起到此作用的是(  )
A.长尾猴的不同叫声 B.蜜蜂的舞蹈
C.黄蜂的警戒色 D.蛾类分泌的性外激素
【解析】选C。本题考查动物间的通讯。同种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传递和交流信息。因此长尾猴的不同叫声、蜜蜂的舞蹈、蛾类分泌的性外激素,都能起到同种动物之间信息交流的作用。而黄蜂的警戒色是对敌害形成的一种威胁,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11.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①当一只蚂蚁找到大量食物自己无法搬回时,便会回巢通知伙伴,它在路上留下外激素,回巢后还会分泌外激素告知同伴去多少只比较合适。
②侦察蜂找到蜜源后会以舞蹈的形式通知同伴蜜源的距离和方位。
③吼猴的叫声极为响亮,声音可以传到几千米以外,以警告其他群体不要靠近。
④某些灵长类动物可以通过互相理毛除掉身上的寄生虫,用尾巴搅在一起等方式表示友好或巴结对方。
(1)①②③④中的四种通讯方式分别是    、    、     
和    。
(2)动物间的这种信息交流的意义是:有利于    和    ,有效地保证生物个体的    和种族的繁衍。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如下两点:
(1)审读:认真审读每一份资料,理解其含义,与其交流信息的方式相联系。
(2)分析:结合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分析其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及意义。
(1)由上述四份资料可知,蚂蚁通过气味进行信息交流;蜜蜂通过跳舞进行信息交流;吼猴通过响亮的叫声进行信息交流;灵长类动物通过一定的动作进行信息交流。
(2)动物群体间通过信息交流,有利于获得食物和躲避敌害,有效地保证生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
答案:(1)气味 动作 声音 动作
(2)获得食物 躲避敌害 生存
【练能力】 (15分钟 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2013·泉州学业考)“桃花深处蜜蜂喧”,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蜜蜂这种行为属于(  )
A.先天性行为和社群(会)行为
B.学习行为和社群(会)行为
C.先天性行为和节律行为
D.学习行为和节律行为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如下两点:
(1)审读提炼:认真审读题干,理解提炼工蜂采蜜的行为特点,工蜂与蜂王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等信息。
(2)分析:结合各类行为的特点分析其行为来源。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由题干信息可知,蜜蜂有组织、有分工,由此可知蜜蜂具有社会行为,这种行为是蜜蜂生来就有的、受遗传物质控制的先天性行为。
2.下列描述中,哪项与社会行为无关(  )
A.群体生活有利于维持种族的生存
B.不同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C.群体的不同成员之间有信息交流
D.同种生物的许多个体简单聚集在一起
【解析】选D。本题考查社会行为的特征及意义。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并不是同种生物的许多个体简单聚集在一起。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是: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通过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有利于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3.(2013·自贡学业考)动物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交流信息,在动物信息交流中不能起传递信息作用的是(  )
A.动作 B.声音 C.气味 D.语言
【解析】选D。本题考查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动物通过一定的动作、声音和气味在个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这是动物特有的“语言”;动物不具有语言表达能力,故语言不能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4.在探究“蚂蚁的通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饲养蚂蚁的容器应大一点
B.饲养蚂蚁时要提供合适的温度
C.把纸片换成普通的塑料片效果相同
D.使用人工饲养的蚂蚁做实验
【解析】选C。本题考查探究蚂蚁通讯应注意的问题。蚂蚁是靠气味进行信息交流的,故用普通塑料片做实验,其气味会干扰和影响蚂蚁对气味的识别。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5.(6分)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每个群体中有蜂王、雄蜂、工蜂。蜂王的主要职能是产卵、繁殖后代;雄蜂的职能是与蜂王交配,工蜂的主要职能是建造蜂房、采集食物、抚育后代、照顾蜂王、防御敌害等。请根据动物的行为特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蜂群中数目最多的是      ,个体最大的是      。
(2)蜜蜂可以通过花的香味来寻找蜜源。蜜蜂还可以通过“圆形舞”“8字摆尾舞”告诉同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这是蜜蜂通过动作语言在传递    。
(3)蜜蜂在采集花蜜的同时,也会帮助植物    ,使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体现了蜜蜂和植物之间    的关系。
(4)像蜜蜂一样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很多,请举出其中一例:         。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
(1)审读资料:认真审读资料,从中提炼出与蜜蜂采蜜相关的信息。
(2)分析:根据提炼的信息,结合所学社会行为的特点综合解答。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蜜蜂的社会行为及其特点。
(1)由资料可知,蜜蜂中数目最多的是工蜂,繁殖后代的蜂王个体最大。
(2)蜜蜂可以通过花的香味来寻找蜜源,并通过“圆形舞”“8字摆尾舞”告诉同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这是蜜蜂通过动作语言在传递信息。
(3)蜜蜂在采集花蜜的同时,也会帮助植物传粉,使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体现了蜜蜂和植物之间合作的关系。
(4)白蚁、狒狒、猴子等动物像蜜蜂一样营群体生活。
答案:(1)工蜂 蜂王 (2)信息
(3)传粉 合作 (4)白蚁
6.(8分)请你根据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有些鸟类在迁徙途中休息时,总有一些“站岗放哨”的鸟,当发现敌害时,它们会大声鸣叫,或者狂奔,或者使劲扇动翼,做起飞状,使群体迅速做出防御敌害的准备或者快速逃生。
(1)鸟群的这种行为属于   行为,原因是?
  。
(2)鸟类的这种行为对这个群体的意义是?
  。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如下两点:
(1)审读:认真审读资料,理解鸟类在休息时的表现,特别是“放哨”鸟的动作。
(2)分析:结合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方式及意义分析作答。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动物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1)由上述资料可知,有些鸟类在迁徙途中休息时,总有一些“站岗放哨”的鸟,说明鸟群中的各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这属于社会行为。
(2)鸟类具有的社会行为使它们能够及时躲避敌害,更加适应复杂的环境,有利于种族的繁衍。
答案:(1)社会 这种鸟类的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
(2)使鸟类更加适应复杂的环境,有利于种族的繁衍
7.(8分)(能力挑战题)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传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行军至乌江,天色已晚,只见岸边沙滩上有几个由蚂蚁围成的大字“霸王死于此”。项羽心想:这是天意。遂大喊一声:“天绝我也!”即拔剑自刎。原来这是刘邦手下的军师用蜜糖写的几个字,招来了蚂蚁,项羽不知是计,中计身亡。
(1)蚂蚁能够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几个大字,这与蚂蚁的食性有关,你知道蚂蚁的食性吗?请写出来:?  。
(2)蚂蚁之间主要靠    传递信息。当一只侦察蚁发现食物后,会在返巢的路上留下      ,回巢后向其他伙伴做出什么动作?        。其他工蚁收到这种信息后,会沿路寻着气味去搬运食物。
(3)蚂蚁是靠头部的    嗅到这种气味的,若把一只工蚁的触角剪去,它还能去搬运食物吗?  。
为什么??
  。
(4)请设计实验,探究蚂蚁触角具有嗅觉的作用(提示:可通过蚂蚁分辨食物与非食物的方法进行探究)。简要说出探究思路。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好三点:
(1)审读资料:认真审读资料,从中提炼、获取与蚂蚁先天性行为相关的信息。
(2)分析:结合提炼的信息,联系蚂蚁间的信息交流知识作出回答。
(3)设计实验: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实验。
【解析】本题考查蚂蚁的食性和信息交流方式。
(1)蚂蚁喜欢吃蜜糖等甜食。
(2)侦察蚁发现食物后,爬回蚁穴,通过用触角相互敲打的方式告诉其他伙伴,其他伙伴便沿着侦察蚁在路上留下的气味向食物集中取食。
(3)蚂蚁头部的触角是它的感觉器官,有嗅觉作用,依靠它来辨别侦察蚁留下的气味。如果剪去一工蚁的触角,此工蚁便失去了嗅觉,无法辨别气味,因此不能去搬运食物。
(4)要探究蚂蚁触角的作用,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实验变量为有无触角。可通过让饥饿的蚂蚁识别食物与非食物的方法进行探究,据此设计实验方案。方案合理即可。
答案:(1)蚂蚁喜吃甜食
(2)气味 气味 用触角相互敲打
(3)触角 不能 因为触角是蚂蚁的感觉器官,触角被剪去后,无法辨别气味,不能与其他蚂蚁进行信息交流
(4)取相同体积的砂糖和木屑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取大小、活动状况相近的蚂蚁10只分成两组,一组剪去触角,一组不作处理,把它们同时放在距砂糖和木屑等距离的地方,看蚂蚁的取食情况。
【科海拾贝】
狼的一种行为语言
狼群崇尚某种公正感。当一群狼在玩耍的时候,那些处于统治地位的狼往往会故意示弱,让那些级别低的狼扑在它们身上并轻轻咬它们。贝科夫教授称,如果没有某种“道德准则”来规范它们的行为,这种事情就绝对不会发生。如果一只狼不知轻重对处于统治地位的狼咬得太重,那么它会立即弓腰“请求原谅”,然后游戏才能继续进行。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种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拒绝残害生命的现象。
教学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教学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
问: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如: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首领都是执行一样的功能么?
二、新课讲授
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问题: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白蚁的社会分工: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学生热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
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复习本节所讲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回顾社会行为的特征,思考:生物在分工合作中如何进行交流的的?
二、新课讲授
阅读课本第56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
2.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3.动物群体中存在信息交流吗?
教师提问: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如:
1.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
2.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如果没有就阅读课本的文字内容)。
问题:
1.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
2.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3.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学生看录像后(或阅读完后),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都是很重要的。
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它们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
提出问题,讨论总结。
教师提供资料。
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提出问题: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制定计划: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课本中的实验进行
提示:①蚂蚁喜欢吃什么?②怎样饲养蚂蚁?③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④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⑤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⑥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每四人一组阅读课本提示,拟定计划,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
实施方案,进行探究。
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
三、新课小结
请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
四、课后作业
第59页练习第1、2、3、4题。
课件20张PPT。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学目标
1.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2. 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 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教学重点
1. 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想一想,议一议 火蚁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蚂蚁。在洪水来临时火蚁会有这样的行为:一些工蚁彼此将前后足搭接在一起,在水面上形成一个由身体搭建的“筏子”;另一些工蚁则忙着把蚁后、雄蚁和幼蚁搬到“筏子”上,最后,在水面上形成一个漂动的“蚁团”。蚁团随水漂流时,组成“筏子”的工蚁常常会被鱼吃掉,一旦有缺口,总有其他工蚁义无反顾地补上去,直到蚁团到达陆地。
组成“筏子”的工蚁为什么宁愿“牺牲”自己呢?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社会行为的特征 白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群体中有蚁后、蚁王、工蚁和兵蚁。你很容易在蚁群中辨认出蚁后,它的腹部通常膨胀得很大,是专职的“产卵机器”。蚁王具有生殖能力,主要负责与蚁后交配。工蚁承担了觅食、筑巢、照料蚁后产下的卵、饲喂其他白蚁等大部分工作。兵蚁则专司蚁巢的保卫。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有些哺乳动物的群体中存在等级。你知道牧羊人怎样放牧吗?他只需要管好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中的其他羊都会跟着头羊走。又如,在一群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栖息场所,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狒狒的群体生活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例如,一只黑长尾猴发现蛇时会发出一种叫声,其他猴会后腿直立并仔细审视地面;而当它发现豹时会发出另一种叫声,其他猴会立即爬上附近纤细的树枝;当它发现鹰在天空盘旋时,又会发出第三种声音,猴群就都聚集到树干附近浓密的树枝间或窜入茂密的灌木丛。
没有信息交流,动物的个体之间就无法取得联系。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黑长尾猴蚂蚁的通讯探究 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作通讯(communication)。
问 题
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作出假设
仔细观察过蚂蚁的同学知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的地点。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进行通讯的呢?侦察蚁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是否留下了什么标记呢?你的假设是 。制订计划
你可以参考下面的探究方案制订自己的探究计划。
(1)利用蚂蚁喜欢吃的食物,诱捕蚂蚁。
(2)如果获取的蚂蚁是用工具从蚁穴里捕获的,就需要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实验。实验时最好使蚂蚁处于饥饿状态。
(3)主要方法和步骤。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如下图),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的小岛。 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观察蚂蚁的通讯行为。一段时间后再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的对换,观察蚂蚁的行为有什么变化。 ③在蚂蚁爬过的“桥”上,涂一些有气味的物质,观察蚂蚁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
在制订计划时应当考虑以下问题:捕获的蚂蚁是否来自同一蚁穴?饲养蚂蚁时需要注意什么?用什么样的木条做“桥”好?“桥”的粗细和长短对实验有影响吗?实验过程中能否直接用手移动“桥”呢?
通过小组讨论完善探究计划。
实施计划
按修改完善过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的假设?你的结论是 。表达与交流
将你的结论与同学交流。你在探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特别有趣的现象?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说给同学听。
讨 论
①蚂蚁的通讯是依靠气味,还是依靠触角?还是两者都有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②蚂蚁的通讯对它们获取食物有什么意义? 许多动物的个体之间都能进行信息交流。例如,蝶蛾类昆虫的雌虫,体表的腺体能够分泌吸引雄虫的物质——性外激素。性外激素是挥发性的物质,并且具有特殊的气味。雄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到同种雌虫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就会飞过来同雌虫交配。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如果在田间施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就会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这样也能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珍妮·古道尔黑猩猩向珍妮·古道尔打招呼练习× 马、羊、鸡,狮等动物的群体中都有最占优势者。√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利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可以诱捕相应的农业害虫。( )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中,往往是年长者为“首领”。 ( )
2. 某些动物群体有最占优势者,你能举出例子吗?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