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 三 单元 第3节
新课标要求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阅读某地区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核心素养 了解有关降水的概念、主要形式、测量等基本概念。 学会绘制、阅读降水量柱状图,能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通过分析归纳,能将降水的相关知识学以致用。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掌握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方法、降水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降水是一种大气现象,并能根据生活体验描述降水的几种形式;初步具备读图析图能力;能够具备通过合作或引导得出某个结论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课堂表现力强,善于表达,活泼好动,需要经过老师的调节和引导来生成课堂效果。有渴望获得新知识的欲望,但需要老师的激励和指导,从而激发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喜欢接受有趣的有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比如新的教学方法、媒体、技术等。
教学辅助 课件、希沃白板5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导入 歌手萧敬腾素有“雨神”之称。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二 一、降水的变化 降水 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下雨下雪下冰雹)。 注意: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概念辨析:霜、雾不属于降水。 降水的形成 通过视频感知《降水的形成》 降雨的等级 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 等级。 降水的测量 图中所示的测量降水的工具由哪两种容器构成? 学生结合图片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和量筒。降水量的测量单位是毫米。观察时,视线要与刻度值齐平。 降水的变化 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 状图表示。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 (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 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要领:绘轴,标数要规范;选点,绘柱是关键;最后写上图名。 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则称降水多(多雨); 月降水量低于50毫米,则称降水少(少雨); 月降水量在50~100毫米间,称为湿润。 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 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 (2)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提示:(1)7、8、9月降水量较多。 (2)12、1、2月降水量较少。 (3)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教师点拨:判读降水柱状图时,要注意获取以下信息: 判读降水量最多的月份,降水量最少的月份,归纳降水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练习:描述下列城市的降水特点 教师总结:依据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将降水的变化分为全年多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 通过观看视频形象了解世界降水的形成,拓展思维想象空间,激发兴趣。 利用降雨的几种常见天气符号回顾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下一个问题:降水的测量。 注重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的培养。 搜集四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将图与描述进行配对。让学生会分析,会比较,锻炼大脑思维,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任务三 二、降水的分布 等降水量线图 等降水量线是把降水量相等的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 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教师提示:由于都属于等值线,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活动:根据课本上的世界气温分布图,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降水大约在多少毫米以下?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降水有什么差异?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学生讨论,教师带着分析: ①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大概在1 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 超过2 000毫米。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1 000毫米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在200毫米以下。 ③在中纬度地区,内陆降水少于沿海地区,体现了降水 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特点。 拓展阅读: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阿塔卡马沙漠是南美洲西海岸中部的沙漠地区,在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使本区成为世界最干燥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世界的“干极”。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齐以26461.2毫米的成绩,打破了它自己的记录,蝉联了世界“雨极”的荣誉。 分析成因: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小结: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通过小组学习,能够学会合作,交往,不断促及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
学习任务四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森林运动会) 课后作业布置(下发习题)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