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1 22:3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有关秋天的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有关秋天的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有关秋天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有关秋天的诗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概念: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自由的文体,以抒情、记叙等方式表达。
分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3.哲理散文
特点:
1.形散神聚 2.意境深邃,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
文体知识
写景抒情散文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等寄寓在景物中,从而抒发情感的散文。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主要经历: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
在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在文艺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代表作:《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
《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了《故都的秋》。
郁达夫北京故居(前海北沿11号院)
故 都 的 秋
题解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含有对故都(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地点( 北平)
事物(内容)
是自然景观的描绘与显现。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生字词梳理
混混沌沌
(dùn)
潭柘寺
(zhè)
一椽
(chuán)
驯鸽
(xùn)
大笔如椽:
夸赞别人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
点缀
(zhuì)
颓废
(tuí)
槐树
(huái)
廿四桥
(niàn)
平仄
(zè)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结(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初读感知
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
总——分——总
关键词:清、静、悲凉(文眼)
走近文本
文眼:奠定感情基调,确定文章中心。
故都的秋总体感觉是怎样的
请找出概括故都秋天特点的词语。
请用简练的文字初步概括1~2段中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南国之秋——慢、润、淡
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
北国之秋
对比
(醇厚、浓郁)
烘托
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文眼)
1.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的秋景图(用五个字来概括) 。
2. 这五幅秋景图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分组讨论
阅读3~11段
01
02
03
04
05
读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
秋院
静观图(3)
秋槐
落蕊图(4)
秋蝉
残鸣图(5)
秋雨
话凉图(7-10)
秋日
胜果图(11)
分组讨论、品味赏析,作者如何用景物写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感官角度:调动感官,品秋味;
品味语言:结合手法,品效果;
情景交融:置身语境,品景情;
细节描写:抓住关键,品细节。
品—秋景秋味
(一) 观秋色——冷色调(清)
例: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白色) 秋草(黄色)
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疏朗,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
“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二)听秋声——以动衬静(静)
例:驯鸽的飞声
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
(三)感秋味——主观感受(悲凉)
例:“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四)品意象——景物描写(悲凉)
(一椽)破屋,(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秋院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
似花非花
视 觉
无声无味
极微细极柔软
听觉嗅觉
触 觉
时光流逝,生命无常,一年将尽,催生悲凉

清: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衰弱”“残声”“啼唱”“随处可闻”
(清、静、悲凉)
以动衬静
秋蝉残鸣图
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秋蝉:
传统文化中蝉的意象:
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
秋雨话凉图
“以动(声)衬静”
悲凉——凉风,灰沉沉的天底,息列索落地雨,“都市闲人”着着、咬着、立、微叹着互答道“一层秋雨一层凉”透露出悠闲、无聊、伤感、悲凉。
静——息列索落的雨声,人声。
清——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淡绿微黄,小椭圆形。
比喻
绘形绘色
秋日胜果图
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来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
清、静、悲凉
本文的“形” 、“神”是什么?
它们的结合点是什么?
1.第12段的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①.内容上:这段通过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正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②.效果上:从形到神深化,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意境的开阔感。
研读文本
2、文章写的是北国的秋,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南国的秋?
①.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②.内容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独特之处。 ③.情感上:写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烘托作者对北国之秋无比眷恋、热爱的感情。
故都的秋
总写(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3~12段)
记叙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议论
人皆感秋
非到北方不可
中国文人尤甚
总结(13~14段)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久。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小结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秋意仿写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 清、静在灰白的芦花里
故都的秋是悲凉的, 悲凉在清冷的柳影里
……
才情展示
家乡的秋是 的,
在 里;
家乡的秋是 的,
在 里……
家乡的秋是成熟的,
成熟在累累的硕果里;
家乡的秋是欢乐的,
欢乐在橙黄的鸭梨里;
家乡的秋是醉人的,
醉人在飘香的秋风里;
家乡的秋是清闲的,
清闲在街口老人的谈笑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