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试卷分类汇编(2010-2014年)3.2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题部分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试卷分类汇编(2010-2014年)3.2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题部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4-09 08:4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
试卷汇编(2010-2014年)
3.2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会考纲要说明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理解荒漠化及森林、湿地的概念;分析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发生的原因;分析区域在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运用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阐释人与环境、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并能根据实际提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或措施。
历年会考真题摘抄(综合题部分)
●2010年1月份会考试题摘抄
我省山区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出现了较为突出的生态问题。某中学同学们对当地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分组进行实验研究和实地调查研究。据此完成1或2题。
1.(2010年1月福建省会考,33)依据实验小组所做的实验,回答问题。(7分)
实验一:在堆放5厘米厚砂土的模拟土坡上,均匀地浇注水流。同学们观察到土坡沿水流方向形成小沟,并不断加深。
实验二:在坡度一致的两模拟斜坡上分别铺着相同的砂土,其中一个斜坡砂土上覆盖有草皮。用装有同等水量的喷水壶分别均匀地将水喷洒在两斜坡上,水流最终分别汇入下方的甲、乙容器中(如图所示)。
⑴实验一模拟的外力作用是 。
⑵实验二中观测到甲、乙两容器中砂土量更多的是 (甲或乙)容器。该实验说明植被具有的作用是 。
⑶通过以上实验,你对该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有何建议?
2.(2010年1月福建省会考,34)调查小组在该地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之后,撰写了《**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调查报告》。(7分)
⑴调查小组获取资料的方法可能包括 。(至少写两种)
⑵你认为该调查报告应从哪些方面阐述?
●2010年6月份会考试题摘抄
3.(2010年6月福建省会考,33)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27.4%。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该现象进行探究,进行了以下实验。(7分)
实验一:用玻璃制成箱体(留一风口),在风口附近平铺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吹风从风口处向里吹风。
实验二:在另一相同的玻璃箱体底部靠近风口部分铺上人造草皮,并均匀地撒上与实验一中相同的砂粒,砂粒不没过草皮,再用电吹风从风口处向里吹风。
⑴实验一中如果风力大小不同吹扬起的沙粒粗细有何差别?
⑵当风力大小相同时,实验二中吹扬起的沙粒比实验一 (多或少)。由此得出实验二中草皮起 作用。
⑶根据实验,结合所学的知识,土地荒漠化主要出现在我国 地区。你认为治理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哪些?(至少回答3点)
●2011年1月份会考试题摘抄
4.(2011年1月福建省会考,31)读图材料,读图荒漠化形成原理示意图,回答问题。(7分)
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造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文因素:过度樵采占32.7%;过度放牧占30.1%;过度开垦占26.9%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当占10.3%。
⑴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入上图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只能填一次)
a.地表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b.湿润地区 c.风力作用为主
⑵荒漠化的实质是 ,导致荒漠化的不合理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至少回答3点)
●2011年6月份会考试题摘抄
●2012年1月份会考试题摘抄
●2012年6月份会考试题摘抄
●2013年1月份会考试题摘抄
5.(2013年1月福建省会考,31)下图是我国北部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6分)
⑴A地区农业生产部门以 业为主。
⑵B地区在农业生产中,若引水漫灌,容易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⑶C地区分布有我国最大沙漠,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⑷说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B、C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主要人为原因。
●2013年6月份会考试题摘抄
6.(2013年6月福建省会考,31)下图是西欧人与巴西人的争论图,读图回答问题。(6分)
⑴亚马孙雨林分布在( )
A.南美洲 B.大洋洲 C.欧洲 D.南极洲
⑵根据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将相应序号填入方框内
①大气中CO2含量增加 ②大气中CO2含量减少 ③海平面上升 ④海平面下降
⑶从开发、保护等角度,谈谈你对雨林前景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014年1月份会考试题摘抄
7.(2014年1月福建省会考,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据统计,造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点32.7%;过度放牧占30.1%;过度开垦占26.9%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当占10.3%。
材料二:下图是西北地区植被景观变化图。
⑴图中自东向西降水的变化规律是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的更替呈现 地域分异规律。
⑵东端温带草原区建牛奶加工厂,属于 导向型工业。
⑶说出造成荒漠化的不合理人类活动。
●2014年6月份会考试题摘抄
8.(2014年6月福建省会考,34)2014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以大气污染问题作为探究对象。调查发现: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工厂废气、工地粉尘和汽车尾气排放以及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等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环境污染问题。回答问题。(7分)
⑴给该研究性学习设定课题名称 。
⑵将下列字母填入相应的方框内,补充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A.分析归纳数据、资料 B.撰写调查报告 C. 调查搜集资料,获取数据
⑶说出缓解大气污染问题的措施。
参考答案:
1.⑴流水侵蚀作用(2分) ⑵甲(1分) 保持水土(或涵养水源)(2分) ⑶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封山育林、不随意开垦坡地、不滥砍滥伐等)(2分)
2.⑴实地观察、走访调查、问卷调查、上网查阅、图书查阅、查阅统计资料等(2分)(答对2点即得2分) ⑵①地理背景(包括位置、面积、人口等) ②水土流失的现状 ③水土流失对当地造成的影响 ④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⑤治理水土流失的建议(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以上给5分,实行等级评分)
3.⑴实地观察、走访调查、问卷调查、上网查阅、图书查阅、查阅统计资料等(2分)(答对2点即得2分) ⑵少(1分) 防风固沙(意思接近即可给分)(1分) ⑶西北地区(1分) 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植树种草,封沙育草,设置沙障工程);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农牧业、改善耕作技术);调节农、林、牧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控制人口增长。(3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⑴(从右向左,从上往下,依次顺序)b、c、a(3分) ⑵土地退化(1分),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任意3点,即得3分)
5.⑴林(1分) ⑵土壤次生盐渍(碱)化(1分)(若答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也给分) ⑶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1分) ⑷人口激增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人类不合理行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3分)(答对一点得1分)
6.⑴A(1分) ⑵①(1分) ③(1分) ⑶看法一:保护(1分) 理由: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能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2分)(雨林的全球效益角度,任意答对一点得1分) 看法二:开发(1分) 理由:能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使地方财政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分)(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任意答对一点得1分) 看法三:保护性开发(1分) 理由:综合上述看法、理由,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分)
7.⑴逐渐减少(东多西少)(1分) 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1分) ⑵原料(1分) ⑶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当;过度掘井;不合理灌溉;不合理利用和过度使用土地、水资源(3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8.⑴关于大气污染问题的研究(1分)(合理即可得分) ⑵C A B(3分) ⑶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公交先行,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汽车尾气排放;加强工地管理;防尘降噪;加强立法和宣传教育。(3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