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名师导学:第一专题 我有一个梦想(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名师导学:第一专题 我有一个梦想(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09 08:0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专题 我有一个梦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结合文体特点,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 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引导学生走进马克思跨越时空的伟大人生,汲取精神营养,提升人生境界。
  资料卡片
作者简介
恩格斯(1820—1895),生于德国普 ( http: / / www.21cnjy.com )鲁士莱茵省巴门市,是个纺织厂主的儿子。少年时就学于巴门市立学校。中途未毕业就被父亲送去学习经商。1841年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青年时代思想活跃,到1844年,基本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1844年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回国,途经巴黎时见到了马克思,从此两位伟人并肩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战斗了近40年,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他们共同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产党宣言》,并且一起参加了德国1848年革命。19世纪60年代,他们积极参加了领导第一国际的工作。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担负起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任,整理和出版了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第二、三卷。1889年领导建立了第二国际,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坚决斗争,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国际工人运动得到了广阔发展。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伦敦逝世。恩格斯是无产阶级的领袖和导师、马克思的朋友和战友,二人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背景简介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多钟,马克思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地与世长辞。在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马克思的逝世,在欧美各国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3月17日,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作为战友,恩格斯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马克思的逝世无疑给了他最沉重的打击。作为马克思的同志和朋友,恩格斯此刻更清楚自己应承担的重任。因此,特定的场合、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情感、特定的目的决定了恩格斯独特的演讲内容。所以这篇悼词内容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与抒情。
文章链接
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时所写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见教材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
关于“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因此,死亡的来临是意外的。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她随即同恩格斯又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还不到两分钟。
  知识梳理
1. 重点字音、字形填空。
(1)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估量(liɑng)    诅(zǔ)咒(zhòu)
肤(fū)浅 嫉(jí)恨
纷繁芜(wú)杂
(2) 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① 豁:豁(huò)然开朗 豁(huō)出去 豁(huá)拳
② 给:给(gěi)以 给(jǐ)予
③ 塞:闭塞(sè) 塞(sāi)子 塞(sài)外
④ 抹:抹(mā)布 抹(mò)不开 抹(mǒ)去
(3) 辨形填字。
① sǔn(损)失 yǔn(陨)落 yǔn(殒)命
② fěi(诽)谤 fēi(绯)闻 fěi(菲)薄
③ dào(悼)念 泥nào(淖) zhuó(卓)越
④ 遵xún(循) xùn(徇)私 xùn(殉)职
2. 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比喻事情突然明朗起来;也形容原来不明白,后来一下子领悟了。
(2)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
(3) 繁芜丛杂:原指(草木)茂盛繁密,杂乱而没有条理,文中是错综复杂的意思。
(4) 卓有成效:指有非常突出的成绩、效果。
我有一个梦想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3. 引导学生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资料卡片
作家作品简介
马丁·路德·金(1929— ( http: / / www.21cnjy.com )1968),美国浸礼会黑人牧师,非暴力民权运动领袖。1954年起参加美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活动。1955年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发动抵制该市公共汽车公司实施种族隔离制度的运动,迫使汽车公司取消这种制度,并同意雇用黑人驾驶员。1957年被选为南方基督教会主席。1958年在南方21个主要城市组织集会,发动黑人争取公民权利。1963年8月在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25万人的集会,反对种族歧视。在这次集会上,他发表了轰动世界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1964年迫使约翰逊总统签署民权法案。一贯主张非暴力主义,曾多次被捕入狱。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3月组织“贫民进军”,4月4日途经田纳西州孟菲斯市时,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时年仅39岁。人们没有忘记这位英雄,美国政府确定从1986年起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金的诞辰为1月15日)为全国纪念日。从1987年起金的诞辰亦为联合国的纪念日之一。
写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南部,好像是一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付“解放了”的黑人的监狱,而阿拉巴马州又是种族歧视最为猖獗的一个州。在这里,黑人的选举权利受到蛮横剥夺和限制,骇人听闻的迫害黑人的私刑暴行不断发生,种族隔离制度使黑人不能与白人同校,不能和白人在同一个教堂做礼拜,不准进入为白人开设的旅馆、客栈、饭馆和娱乐场所,就连公共汽车站上也竖立了栅栏,规定先白人后黑人,分别上车。
年轻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到任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久,便参加和领导了蒙哥马利市黑人抵制“乘坐公共汽车的种族歧视”运动,最终迫使美国最高法院作出了取消这种制度的判决。1963年,他组织伯明翰黑人争取自由平等权利的大规模游行示威,把黑人运动从南方推向北方。8月28日,斗争达到了高潮,25万人聚集在首都华盛顿,以和平集会的方式举行了“自由进军”的示威,就在林肯纪念堂前,马丁·路德·金向示威群众发表了这篇激动人心的演说。这场演讲迫使美国国会在1964年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
美国反种族歧视大事件
1967年7月中旬,新泽西州纽瓦克 ( http: / / www.21cnjy.com )黑人为抗议警察无理逮捕黑人,同7000多名全副武装的军警进行了4天4夜的激烈战斗;7月下旬,底特律成千上万的黑人为抗议警察无理抓人,同当局派出的近2万名军警进行搏斗,整个底特律市陷入瘫痪。
1968年4月4日晚,美国黑人牧师马丁·路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金被白人种族主义者暗杀。这一事件激起了美国100多个城市的新的抗暴斗争,使美国许多大城市陷入混乱。
1992年4月29日,美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地方法院宣判,曾于1991年3月殴打一名黑人的4名白人警察无罪,之后,洛杉矶市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抗议和暴力事件。5月1日,布什总统下令派遣一支4500人的联邦部队进驻洛杉矶,以制止暴力事件。这起为期3天的暴力事件使58人死亡,2000多人重伤,上万人被捕,造成大约1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知识梳理
1. 重点字音、字形填空。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镣(liào)铐   兑(duì)现   蜕(tuì)变
侈(chǐ)谈 飓(jù)风 一隅(yú)
赎(shú)罪 祈(qí)祷
蜿(wān)蜒(yán)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pán(磐)石 签shǔ(署) 真dì(谛)
义愤填yīng(膺)    hài(骇)人听闻
(3) 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① 曲:曲(qū)解   曲(qǔ)调
② 撒:撒(sā)气 撒(sǎ)种
③ 载:登载(zǎi) 下载(zài)
④ 济:无济(jì)于事 人才济济(jǐ)
⑤ 宿:住宿(sù)   星宿(xiù) 一宿(xiǔ)
2. 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比喻关系密切。
(2)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3)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4)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季氏将伐颛臾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通过训练和背诵的方式,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3. 指导学生明确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学习孔子当仁不让的高尚人格。
  资料卡片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因此孔子的少年时代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他广泛接触下层社会,增长了各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他当过办丧事的吹鼓手,做过仓库管理员,也从事过看管牛羊的工作。由于他勤奋好学,博学多能,30岁左右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私学”。孔子50岁以前,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51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后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55岁开始周游卫、曹、宋、郑、陈、蔡、楚共七个诸侯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历时14年,结果七个国君皆不理会。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直到73岁逝世。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也被尊为“圣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开创了平民受教育的先河。
《论语》和语录体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论语》共20篇,言简意赅,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录言行的同时,也传达了人物的精神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惯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意丰,往往简短的一两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哲理,因而流传后世,许多语句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背景剖析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11—前694年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 鲁宣公十五年(前594)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 鲁襄公十一年(前562)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③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欲诛季孙氏,三桓联合进攻昭公,昭公被迫逃亡。该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一。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因为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它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季康子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与颛臾形成掎角之势,将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在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本文中,孔子从“仁”政的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季氏将伐颛臾”。
  知识梳理
1. 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是社稷(jì)之臣也
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
虎兕(sì)出于柙(xiá)
龟玉毁于椟(dú)中
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无乃尔是过与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可译为“吧”。
3.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 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2)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 古义:用兵;今义:泛指有事情。
(3)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不能 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4)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 古义:邦国;今义:国家。 家 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家庭。
4.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辞)名词活用为动词,找借口,找托辞。
(2)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3) 既来之,则安之 (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4) 吾恐季孙之忧 (忧)动词活用作名词,忧患的事物。
5. 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 是
① 是社稷之臣也 代词,“这”。
② 无乃尔是过与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③ 是谁之过与 代词,“这”。
④ 夫如是 代词,“这样”。
(2) 过
① 无乃尔是过与 动词,“责备”。
② 且尔言过矣 形容词,“错”。
③ 是谁之过与 名词,“过失,错误”。
(3) 止
①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动词,“不去就职”。
② 臣舍人相如止臣 动词,“阻止”。
③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同“只”,副词,“只不过”。
(4) 见
①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动词,“拜见,谒见”。
②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动词,“召见”。
③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
④ 风吹草低见牛羊 同“现”,“显现”。
寡人之于国也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通假词、古今词、活用词、多义词等)和句式(判断句式、状语后置句式、固定句式等)。
2. 指导学生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资料卡片
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名轲,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子思(孔子孙,名汲)的私淑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
《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一部儒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经典,一般认为出于孟子及其弟子之手。《孟子》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而且善于雄辩,气势磅礴,与《论语》一样成为历代散文祖述的楷模。
写作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地争夺人力。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秦、齐等国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国君也曾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包括孟子在内的贤者数人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梁惠王招贤,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将它发展为“仁政”学说,反对“霸道”“虐政”,主张当权者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用仁义治天下。梁惠王和孟子第一次见面时,便想从孟子那里寻得“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两人第二次会见是在池沼边上。梁惠王看着鸿雁麋鹿嬉戏,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多次的接触交谈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之间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一次深入交谈。
文体简介——对话体
对话体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模拟二者(通常是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对话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对话体与其他文体不同的特征在于,它体现了对话者的现场性,因此也容易让读者如同置身于当时的语境之中,生动而形象。《孟子》是通过对话体展开论辩的说理散文,较之《论语》篇幅加长,议论增多,是语录体散文向专题性论文过渡的形式,有些篇章是还保留着语录论辩形式的说理散文。这种形式除了承载论辩观点之外,还有叙事的功能,使文章情节化、故事化。
  知识梳理
1. 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1) 弃甲曳(yè)兵而走  
(2) 养生丧(sāng)死无憾
(3)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4) 涂有饿莩(piǎo)
(5) 谨庠(xiáng)序之教
(6)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同“勿”,不要。
(2)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花白。
(3)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3.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河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2)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望 古义:不要希望;今义:没有希望。
(3) 弃甲曳兵而走 走 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4) 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 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5)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6)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7) 然而不王者 然而 古义:然,这样;而,却。可以译为“做到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一个连词。
(8)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 古义:年成;今义:年。
4.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 填然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2) 树之以桑 (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3)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4) 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
(5)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6) 王无罪岁 (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
(7)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动词用作名词,生者。 (死)动词用作名词,死者。
(8) 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5. 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 数
①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数词,几,表示不确定数目。
② 数罟不入洿池 形容词,细密。
③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名词,命运。
④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动词,列举罪状。
⑤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副词,屡次。
(2) 直
①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副词,只是,不过。
②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形容词,与“曲”相对。
③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副词,径直,直接。
④ 系向牛头充炭直 同“值”,名词,价值。
(3) 胜
①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副词,尽。
② 驴不胜怒,蹄之 动词,能忍受,能承受。
③ 日出江花红胜火 动词,超过。
④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形容词,优美的,美好的。
(4) 焉
①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语气助词,不译。
② 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③ 则将焉用彼相矣 疑问副词,何必。
④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
⑤ 吴之民方痛心焉 代词,他,指代毛一鹭。
(5) 于
①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比。
② 寡人之于国也 介词,对。
③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在。
④ 则移其民于河东 介词,到。
  “我有一个梦想”专题写作指导   
选择论据(议论文观点与材料要一致)
  训练目标
1. 通过示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和体会议论文中材料和观点一致的特点。
2. 通过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选择论据的原则要求,并学会根据观点选择材料。
3. 通过写作实践,训练学生根据论点选择论据材料的能力。
  范文展示
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
非宁静无以致远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掀起一阵“莫言热”。而莫言本人在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外,安静创作新作品。
在我看来,莫言便是那只在人迹 ( http: / / www.21cnjy.com )罕至的山洞中的美丽蝴蝶。人们借诺奖发现了这只蝴蝶,而蝴蝶选择的是退居山洞深处,正如莫言选择远离公众。因为那样的安静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
非宁静无以致远,伟人正是懂得寻找宁静才能够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睐内心安宁之人。
(文章开篇举莫言获奖后远离大众视线的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暗扣作文命题材料;然后以“蝴蝶”喻莫言,“发现蝴蝶”喻公众掀起的“莫言热”,并由此引出论点。审题正确,立意明确,角度独特,针对性强,表达清晰。)
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 ( http: / / www.21cnjy.com )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涛声依旧。”因而真正的宁静是内心的平和,这与“大隐隐于市”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内心宁静便能于车马喧嚣的繁华都市中有一个宁静之所。
(引用林徽因的妙语,阐述了“真正的宁静”应是“内心的平和”,对论点内涵进行明确的阐述,也自然领起下文的论述。巧妙,合理。)
前段时间,于丹北大被呛一事闹得沸沸扬扬。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超女”于丹在端了多年的心灵鸡汤后终于被人轰下台。这似乎很意外,可是却又在情理之中。当年的于丹用心灵鸡汤抚慰了无数人疲困的心,可是近年来她不断商业化,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正是于丹在成为美丽的蝴蝶被人发现时,不懂得如何退居深处,如何来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所以她只能遭到人们反感,最终失去成功。
(论述首先引“文化超女”于丹被北大轰下台的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并进行分析,指出这是“心灵鸡汤”商业化的结果,从而从反面论述“保持宁静的心”的重要性。论据典型,有说服力。)
与她不同的是,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著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身,却仍躬耕于红楼中;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绛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永远都是默默关注这个社会。大师尚且如此,而我们又有何骄傲的资本 我们又凭什么藐视一切 我们又怎能不屑那一颗宁静之心
(再列举正面的事例,说明真正的大师永远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上面的事例形成对比;并连用反问,论述“保持宁静之心”的必要性。简洁,令人深思。)
反观当今,当郭敬明充满早恋、贪婪、颓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作品发行时,当韩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论风生水起时,当马诺、芙蓉姐姐在网上受到热捧时,谁能告诉我,我们那一颗宁静的心在哪里 我们现在许多人正在慢慢地失去它,从而变得疯狂与骄傲,变得目空一切。
(再次列举当今社会存在的浮躁事实,指出目前社会丧失宁静之心的现象的普遍性,从反面论述“保持宁静之心”的紧迫性。客观,有冲击力。)
让我们找回最初的宁静,让我们在内心修篱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菊,让我们怀抱谦卑宁静的心走在社会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视自己为天地间的一粒尘埃,用宁静平和的心看待世界。我相信,低到尘埃,便能开出花来。
(结尾以排比句式表达愿望,强调论点,展望前景。结论自然明确,愿望情真意切,有很强的感召力。)
【点评】 这是一篇有思想有深度的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章,也是一篇观点与材料高度一致的优秀作文。首先,审题正确,角度独特,立意明确,针对性强,富有个性。考生抓住作文命题材料中“蝴蝶”受到人们惊扰后“远远地退到了更深的洞穴”这一内容要点,发现“蝴蝶”追求和保持“宁静”的意义,因而从“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角度思考立意,并由“蝴蝶”的行为联系到不久前热遍新闻、社会的莫言获奖的事例,想到了莫言现象与“蝴蝶”现象的相似之处。于是,文章开头以莫言获得诺奖后退居幕后静心创作的例子为引,并将莫言比作退居清幽山洞深处的蝴蝶,说明“安静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自然引出论点。其次,选择论据材料,角度恰当,材料典型,引用与事实结合,典型与列举结合(点面结合),正反结合,有很强的论述力量。另外,文章先借用林徽因的妙语形象阐述文章的中心“非宁静无以致远”,并领起下文论述,显得巧妙、自然。接着,考生采用“反→正→反”对比的手法列举材料,将当今社会于丹“心灵鸡汤”的商业化,青春作家郭敬明、韩寒等的风生水起以及网络小说、人物火热,与红学痴儒周汝昌的躬耕乐道、季羡林的平易近人以及杨绛先生的默默奉献进行对比,深刻揭示了当今社会的浮华和疯狂,论述了“保持宁静之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突出了宁静淡泊的难能可贵。其三,语言简练,层次清晰,巧妙采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显得真诚真切,富有感染力。作文中既看出考生平日对于作文材料的深厚积累,又显示考生扎实的语言功底。
【附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地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材不限,诗歌除外,完成作文。不少于800字。
  写法归纳
观点,就是作者的看法或主张;材料,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来证明观点的事实。材料和观点之间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两者必须一致,也就是观点要统率材料,材料要为论点服务。材料与观点一致,观点得到材料有力的支撑,才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反之,材料与观点不一致,观点得不到材料有力的支撑,观点就无法站住脚,就没有说服力。
1. 如何做到“观点(论点)与材料(论据)一致”。
(1) 强调三个针对性:观点与命题材料的一致。
① 针对命题材料或自己所选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材料立论。任何一个命题或一段提供的材料,都有它本身的含义,这就是命题意义或材料意义。这样就形成观点与命题材料一致。
② 针对现实生活的现象或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立论。命题意图决不是让你就事论事或分析论述材料,而是借这命题或材料,表达你对现实生活的现象、问题或自我思想的理解认识与所抱的态度。立论时就要明确自己要通过文章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帮助提高什么认识问题。这就是现实意义或者文章生命力。这样就形成观点与现实现象、与命题材料含义一致。
③ 针对立论概述材料。观点与材料一致是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这样就保证作文表达时观点与材料一致。
(2) 针对论点或分论点合理选择论据材料:遵循选择论据的两条重要原则。
① “三重三轻”原则。所谓“三重三轻”,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重文轻理”,就是选取事例要多偏重一些带有文学色彩的人和事,因为写成的文章很容易有书卷气息;二是“重冷轻热”,就是要避开热点事例,不选“曝光率”过高的事例,而选取不太常用的事例,以达到奇特的效果;三是“重今轻古”,多选一些现代的例子,少用一些古代的例子,就可避免文章中出现“古气”太重的现象,以使“新气”扑面而来。
② “三个结合”的原则。一是名言与事实结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是既要选取符合论点的名言警句或诗句,又要举出符合论点的事实材料。二是“点面结合”,即典型事例与列举事例相结合,其中典型事例概述相对具体,列举概述简略。三是“正反结合”,既有正面事例论述,又有反面事例论述。
(3) 概述与分析倾向鲜明:体现观点与材料一致。
概述材料应当根据论点或分论点展开,角度与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达中都能明显体现出论点的含义。在引用名言或事实论据材料后,都要进行分析,揭示材料所包含的意义,分析出的意义及表达语言要与论点一致,鲜明体现论点意思。
2. 观点与材料不一致的主要表现。
(1) 选材不合理。
一是在开头观点与材料分家。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并不是从材料引出的,而是在概述材料或社会现象后贴上一个观点作为论点。二是在论述过程中,论点与论据分家。所选的论据材料并不适合论点或分论点,论据材料中的意思与论点并不一致,当然材料也起不到论据的作用,也就无法来证明论点了。
【病例一】常言道:勤能补拙,事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是如此。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图书馆到10点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到半夜两点钟。正是她的勤奋,才为她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分析】 文段用居里夫人和韦钰来证明“勤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补拙”的观点,虽然两个人的事迹在“勤”字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把“补拙”丢在一边了,这样的事例论据当然不能有力证明论点。
【改例一】常言道:勤能补拙,事实正是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爱迪生上小学时被老师和同学称为“智能低下的人”,结果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迫辍学了。但是,爱迪生并没因此而妄自菲薄,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勤奋学习,最后终于成了举世仰慕的大发明家。我国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郑板桥,因为天资愚拙,记忆力差,便“笨鸟先飞”,以惊人的毅力刻苦攻读。他躺在床上看书,骑在马上看书,上厕所的工夫也抓紧看书,一本书要读几遍、几十遍,直至融会贯通。多年的励志奋发,终于使他在诗、书和画几方面都有了很高的造诣。可见,天资愚拙的人,只要勤奋,是可以聪明起来并做出成绩的。
(2) 分析材料不恰当。
论据与论点有一定的关联,但在叙述论据材料和展开分析时,没有扣住论点展开,使论据的说服力大打折扣,这种情况在学生议论文中特别普遍。
【病例二】勤,包含着坚强的毅力和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穷的血汗。有了它,人们才可能达到知识和智慧的高峰。物理学家霍金,以他高度残疾的躯体,凭借轮椅上的机械和电脑,写下了令世界震撼的《时间简史》。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然而,他身处逆境,从不畏缩,走向了人生的顶峰。
【分析】 霍金的这个事例包含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勤”的内容,应该说与论点有关,但文字中过多突出了不幸与遭遇,论据的叙述重点偏离了观点。因此举例时应突出“勤”这方面的内容,至于不幸、逆境则与论点无关,应予弱化。
【改例二】勤,包含着坚强的毅力和无穷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血汗。有了它,人们才可能达到知识和智慧的高峰。物理学家霍金,以他高度残疾的躯体,整日不知疲倦地从书中吸取“养分”来丰富自己,每天习惯在深夜一到两点入睡,早上七点半、八点左右就起床,他利用自己的勤奋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他从不畏缩,勤奋工作,终于走向了人生的顶峰。
  教材作文题写作点拨
1. 在一次语文活动中,一些同学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青年应当志存高远,有自己的梦想,一些同学提出要选择平凡,也有一些同学提出“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对此,你是怎样思考的 请自拟标题,写一篇演讲稿。
【点拨】 这道题训练同学们写演讲稿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首先,这道题提出了几种观点,我们应当想一想,自己同意哪种观点;如果不同意,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其次,要思考一下,支持观点的理由是什么。接着,就要做一番构思。可以描述一个小故事的开头,引出自己的观点;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种现象,然后引出观点;也可以引用一句名言或一首短诗,引出观点。论述观点时,要联系同学们的思想实际来展开。一般来说,一个人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崇高的理想,又要懂得,走向大的目标,必须从小的目标开始,一步一步实现;同时要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智力、环境条件有不同,因此,在重要的岗位上,在平凡的岗位上,都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崇高理想。作为一个学生,我们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甘于平凡,从平凡的小事做起,扎扎实实学好知识,将来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有扎实的知识。演讲还需要讲究语言艺术,多运用短句,整句散句相结合,讲究语句的整齐,增强语势和感染力。2010年北京高考《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可供参考。
2. 如何建设社会文明,有人认为主要靠教化,有人认为主要靠规则,也有人异乎二者。对此你持什么样的观点 试作阐述。
【点拨】 这道题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围绕“建设社会文明”提供了两种观点,需要学生去辨析,你可以赞同其中的一种观点,也可以辩证地阐述两种观点;“也有人异乎二者”告诉我们,也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赞同或否定一种观点,首先要明白观点的含义,句子含义的关键在于理解“教化”与“规则”。这是一对对照的概念,“教化”是教育感化,是通过知识文化教育、人生道理灌输、日常行为督促、环境影响等综合手段提升人的生命素养,所以教化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是对精神的守望、充实和提升。教化的理想期望每一颗心灵在教育中诗意地成长,获得爱意的眷顾,实现生命的卓越。“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及不成文规定;而更多的时候,规则是因为得到每个社会公民的承认和遵守而存在的。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公约条例以及公认的社会公德等等。所以,“教化”是一种精神的内化的要求,“规则”是外在的行为约束。论述时,选定一种观点后,既要注意观点的合理性,防止绝对化,又要选取能够支撑观点的材料,增强说服力。
3. 在城市,摊贩有无存在的必要 如果允许摊贩经营,你认为应当如何管理 试述自己的看法。
【点拨】 这道题训练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注现实、思考现实的能力。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类似管理摊贩的矛盾的现象,需要我们做合理的分析判断。首先要明确摊贩的存在有无必要的问题。从现实生活看,摊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关键是分析其存在的现状。摊贩的存在既有有利于生活的一面,也有影响环境、影响社会秩序的一面,甚至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对待摊贩,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也不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其次要分析现实中管理摊贩的现状。现实中既有合理的有效的管理,也有许多不合理甚至野蛮的管理。题目的重点在如何管理,应当从积极引导与科学合理管理的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两方面都要从人性化出发,尊重现实,了解摊贩人群的困难,落实帮助解决问题的措施,针对摊贩的问题,制定合理的管理条例,并将积极引导教育与人性化执法结合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有具体的与观点一致的事例。
  训练题目
2014年1月无锡市高三期末卷作文题:
有的人自认为在做有用的事,事实证明价值不大;有的人喜欢做些无用的事,但留下的东西却让后人受用无穷。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1. 材料中“有用的事”和“无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是一对相对照的重要概念,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审题立意时,一要注意这对概念前的修饰限制语;二要联系现实生活,明白生活中哪些事是属于材料中所指的“有用的事”,哪些事是材料中所指的“无用的事”;三要回忆阅读,寻找立论参考。这是一则讨论类材料,2013年上海高考题“更重要的事”材料可作参考;2014年无锡市高三期中考试作文(关于早教)中可得到启发;2014年无锡市高三期末阅读《我们为什么如此平庸》也可以给我们启示。
2.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喜欢从实用(功利)的角度判断“有用”“无用”。无用之用,对中国人来说,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人文学科中的哲学、神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这些养心的东西,它们丰富我们的生活,涵养我们的人格;它们给我们提供人生意义,提供精神支撑,它们使我们情感有所寄托,灵魂有所皈依,精神有了归宿。
“有用的事”按材料倾向与习惯思维角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一般指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或利益。例如:跟升官、发财、成名有关的事;追求急功近利、名利至上的实用主义;过分看重早教、购买学区房进名校、参加奥数培训班等短期教育行为;能提高分数的技术训练、能挣分的应试教育模式;选择将来能够找到好工作、发财的专业,选择公务员、有房有权有钱的职业;跟GDP有关的政府官员热衷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跟政绩有关的房地产开发、土地拍卖、仿古街区等等。
同样,“无用的事”,一般指崇尚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事业理想、精神生活;跟升官、发财、成名没关系的,能丰富情感、滋养精神的事;选择为民谋福利的民生工程以及尊重大自然的生态建设;淡泊名利、不求功利、本真地享受生活;选择不能发财的冷门专业甘之如饴,并且留下了值得称道的东西;注重儿童心灵、关注儿童兴趣和爱好的正常教育;淡化分数、反对应试教育,以育人为先的教育行为;注重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养成文明礼貌、推崇高尚品德的学校教育;倡导学生读书,在读书中提升阅读素养、培养能力的做法;淡化物欲和名利的思想,亲近大自然、用文学净化心灵的举动;亲近文化名人、走进经典名著的读书活动;坚守民族气节、弘扬民族道德的行为;坚持理想的信念;保持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
3.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 请确立自己的立意。
(1) 可以从“无用的事”的角度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① 表示否定。针对某些生活现象,揭示“有用的事”的实质,只是暂时有用、短时有效,长远看实则无用,而且对人生或社会发展还有害的真相或本质,意在呼吁或劝诫大家少做这种“有用的事”,甚至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这种“有用的事”。② 表示肯定。抓住“价值”思考,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尽管社会价值不大,但只要自己从中得到快乐,对自己而言,也是“有价值”的。可参阅2013年江西高考优秀作文《尚用》。
(2) 可以从“无用的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角度立意。① 表示肯定。针对现实中这些“无用的事”的弱化现象,分析“无用的事”实则包含着有用的道理,只是暂时看不出来,不明显罢了。从长远来看,从发展来看,从科学性看,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因为它是心灵世界的东西、精神层面的事情,事关人的思想、性格、品德的养成,事关人生发展的基本素质、能力要求、幸福追求。呼吁人们要重视这些“无用的事”。② 表示否定。在一些特定的情况或条件下,人们不得不暂时放弃一些“无用的事”,以解决当务之急,尤其不能以做“无用的事”为借口而回避甚至放弃解决现实问题。
(3) 可以从两个方面结合的角度立意。阐述“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有用”与“无用”的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