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专题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积累整合,归纳对比。对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借助工具书,归纳整合,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认识。
2. 引导学生因声求气,寻觅津梁。在归纳整合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进而把握文章的亮点所在。
3. 引导学生涵泳品味,探究体验。深入探索文本丰富的情感意蕴,领悟其恒久的艺术魅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恰当评价历史事件及人物形象。
资料卡片
1. 关于《左传》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20万,超过《春秋》10倍)。《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婉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 背景材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 ( http: / / www.21cnjy.com )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是因为秦国当时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意向,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 与本文相关的历史事件
(1) 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相关的历史事件。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陷入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乱。晋大夫里克弑新君献公庶子奚齐、悼子,又使人迎公子重耳,重耳谢不就。又使人迎献公次子夷吾。夷吾欲往,吕省、郤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史记·晋世家》)乃使郤芮厚赠于秦,许割晋河东地。秦穆公以百里奚将兵纳夷吾,齐桓公亦使率师会秦师,共立夷吾为君,是为晋惠公。
(2) 与“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相关的历史事件。
初,夷吾恃强国之力即位。及即位(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前650年),悔之,使大夫邳郑赴秦,托辞云:“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得以擅许秦者 ’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史记·晋世家》)秦晋遂失和。其后,晋惠公杀里克、邳郑。秦伐晋,惠公被俘。穆公夫人为其弟惠公请。秦许晋和,释惠公。晋以太子圉质于秦,许割晋河东地,秦晋盟于王城(今陕西大荔)。秦晋间的这一裂痕令秦穆公日后坚定地站在晋国的重耳一边。
(3) 与“(郑曾)无礼于晋”相关的历史事件。
晋公子重耳居齐五年,去。经曹、宋,过郑,郑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不礼。“郑叔瞻谏其君曰:‘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郑之出自厉王,而晋之出自武王。’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叔瞻曰:‘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君不听。”(《史记·晋世家》)重耳亡至楚,楚成王待以诸侯之礼。重耳允诺如晋楚治兵,晋退避三舍。重耳居楚数日,应秦之召入秦。
(4) 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相关的历史事件。
公元前636年,晋怀公主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新君不得人心。晋人闻公子重耳在秦,阴劝之返晋,愿为内应者甚众。“穆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史记·晋世家》)秦穆公乃发兵助重耳,重耳与秦师济河,入绛,立为晋君,是为晋文公。
(5) 与“(郑)贰于楚”相关的历史事件。
晋楚城濮之战时,郑为楚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盟国。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晋师退避三舍,至于城濮,晋楚大战,楚师败绩。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楚败,郑惧,使人请和。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然晋、郑间隔阂并未消除。两年后晋围郑之事,实为城濮之战余波。
知识梳理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秦军氾南(fàn) 共其乏困(gōng)
且贰于楚也(èr) 阙秦以利晋(jué)
缒而出(zhuì) 杞子、逢孙(páng)
2.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了)
(2) 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3) 夫晋,何厌之有 (“厌”同“餍”,满足)
(4)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同“悦”,高兴)
(5) 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明智)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 敢以烦执事(古义:执行事务的人,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或工作的人)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 行李之往来(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携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4.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活用现象,并解释。
(1) 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2)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削弱)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4)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邻国)
(5)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6) 阙秦以利晋(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损害。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益)
(7) 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8) 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5. 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记录春秋战国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
B. “秦伯”“郑伯”中的“伯”指的是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
C. “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指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词,本义是“寡德之人”。
D. “烛之武”姓烛名武,“之”是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又如“佚之狐”“介之推”。
[答案] A
[解析] 《左传》主要记载春秋时期的历史,是编年体史书。
谏太宗十思疏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 以诵读方式带动理解课文要点及语言特点。
2. 领悟“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 学习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技巧,培养说理能力。
资料卡片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今河北晋县)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等职。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警钟。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唐太宗李世民积极纳谏。他曾说过:“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魏徵知无不言,勇于直谏,留下“诤臣”的美称。当然,太宗起初也听不进魏徵的直谏,还发誓要杀了魏徵。后来他悟出魏徵的直谏完全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便越来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徵在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徵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唐太宗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徵“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本文为第二疏。此疏告诫唐太宗,要从十个方面反思和约束自己,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如此,国家才能“君臣无事”。太宗为此而猛醒,还曾赐手诏,赞魏徵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徵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魏徵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其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知识梳理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求木之长(cháng) 塞源(sè)
载舟(zài) 夫在殷忧(yīn)
懈怠(dài) 正身黜恶(chù)
浚其泉源(jùn) 谗邪(chán)
谬赏(miù) 戒奢以俭(shē)
壅蔽(yōng) 垂拱(gǒng)
2. 重点词语解释。
(1) 无疆之休(美好,福祉)
(2) 克终者盖寡(能够)
(3) 董之以严刑(监督,管理)
(4) 承天景命(大)
(5) 简能而任之(选拔)
(6) 信者效其忠(献出)
3.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 凡百元首(“元首”,古义:泛指古代的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3)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
4.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并解释。
(1) 诚
(2) 终
(3) 安
(4) 亏
5.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活用现象并解释。
(1) 必固其根本(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稳固)
(2) 乐盘游(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3) 宏兹九德(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光大)
(4) 则思知止以安人(安: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安定)
(5) 简能而任之(能:动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
(6) 则思正身以黜恶(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
(7) 则思江河下百川(下: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8) 择善而从之(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9) 何必劳神苦思(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辛劳)
(10) 载舟覆舟(覆: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颠覆)
(11) 居安思危(安:形容词作名词,安定的环境)
6. 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定语后置句,即“重之神器”“大之域中”)
(2)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即“以严刑董之”“以威怒震之”)
(3) 虑壅蔽(被动句,即“被……堵塞、蒙蔽”)
(4) 三驱以为度(省略句,即“以<之>为度”)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掌握解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 体会文中运用典型事件、生动细节、个性化语言展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3. 处理好语言教学和人物形象理解的关系。
资料卡片
1.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 ( http: / / www.21cnjy.com )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2. 《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共52万多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律、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表以年为序,分列各类大事,以便查检。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俚”。
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史记》,在司马迁编写最初,并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后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作者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梳理
1. 给下列字注音。
倨(jù) 睨(nì) 镬(huò) 嘻(xī)
觑(qū) 褐(hè) 渑(miǎn) 缻(fǒu)
匿(nì) 驽(nú) 怿(yì) 酣(hān)
瑟(sè) 袒(tǎn) 刎(wěn) 叱(chì)
2.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肉袒伏斧质 (“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2) 可予不 (“不”同“否”,不)
(3) 召有司案图 (“案”同“按”,查看)
(4) 详为予赵城 (“详”同“佯”,假装)
(5) 设九宾于廷 (“宾”同“傧”,傧相,赞礼官)
(6) 拜送书于庭 (“庭”同“廷”,朝堂)
(7) 秦自缪公以来 (“缪”同“穆”)
(8) 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同“熟”,仔细)
(9) 请奏盆缻秦王 (“缻”同“缶”,瓦器)
(10) 臣愿奉璧往使 (“奉”同“捧”,两手托着)
3.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指妃子、姬妾等。今义:容貌美丽的人)
(2)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义:信约。今义:限制、管束)
(3) 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出给人看。今义:上对下指导工作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4) 于是相如前进缻(“前进”,古义:走上前去进献。今义:向前行进)
(5)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公开宣扬。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公开宣传的文告)
(6) 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今义:常指外戚)
4.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活用现象并解释。
(1)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2) 乃使其从者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
(3) 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4) 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5) 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6) 卒廷见相如(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
(7) 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作动词,安置)
(8)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后: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
(9) 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诈:动词作名词,欺骗手段)
(10) 宁许以负秦曲(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担负)
(11) 毕礼而归之(毕: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毕。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
(12) 蔺相如固止之(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挽留)
(13)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碎:形容词作动词,撞碎)
(14) 臣请完璧归赵(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
(15) 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急迫)
(16) 秦王恐其破璧(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撞破)
(17)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明确)
(18)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19) 且庸人尚羞之(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5. 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2)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判断句)
(3) 以勇气闻于诸侯 (状语后置句)
(4) 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句)
(5) 拜送书于庭 (状语后置句)
(6) 君何以知燕王 (介词宾语前置句)
(7) 赵王以为贤大夫 (省略句)
(8) 今君乃亡赵走燕 (省略句)
(9) 徒见欺 (被动句)
(10) 而君幸于赵王 (被动句)
(11)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
(12) 使不辱于诸侯 (被动句)
6. 默写名句。
(1)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3)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鸿 门 宴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全文,读准字音,准确理解词语含义,掌握相关的特殊句式。
2.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3.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比较客观恰当地评价有关人物。
资料卡片
故事背景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8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的战斗中,产生了第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知识梳理
1.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旦日飨士卒(xiǎng) 贪于财货,好美姬(jī)
鲰生说我(zōu)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jué)
披帷西向立(wéi) 瞋目视项王(chēn)
目眦尽裂(zì) 按剑而跽曰(jì)
沛公之参乘(cān shèng) 赐之卮酒(zhī)
赐之彘肩(zhì) 拔剑切而啗之(dàn)
人方为刀俎(zǔ) 度我至军中(duó)
沛公不胜桮杓(bēi sháo)
2.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距关,毋内诸侯(“距”同“拒”,把守;“内”同“纳”,接纳)
(2) 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邀请)
(3) 秋豪不敢有所近(“豪”同“毫”,细长而尖的毛)
(4)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背叛)
(5)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早些)
(6)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同“骖”,古代驾车的马)
(7) 拔剑切而啗之(“啗”同“啖”,吃)
(8) 沛公不胜桮杓(“桮杓”同“杯勺”,酒杯和勺子)
(9)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同“隙”,嫌隙,隔阂)
(10) 因击沛公于坐(“坐”同“座”,座位)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地区。今义:山东省)
(3)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河北省)
(4) 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寻常<意外之事>。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6) 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详细说来)
4.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性活用类型并解释。
(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3)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4) 道芷阳间行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5) 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用刑)
(6) 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
(7)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8)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9)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翅一样)
(10)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
(11)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救活)
(12)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入)
(13)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14)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作名词,故交)
(15)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
(16) 秋豪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
(17) 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5. 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1) 此天子气也。 (判断句)
这是天子的瑞气啊。
(2)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判断句)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3)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判断句)
(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4) 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你们这些人都将会被他俘虏!
(5) 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
我们这些人即将被他俘虏了!
(6)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介词宾语前置句)
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如此呢
(7) 客何为者 (宾语前置句)
这位客人是干什么的
(8) 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句)
大王您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9) 贪于财货。(状语后置句)
对钱财很贪心。
(10) 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把项羽想袭击沛公的事情全都告诉了(张良)。
(11) 长于臣。(状语后置句)
他比我大。
秋 水(节选)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2. 引导学生体会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
资料卡片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周,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甘愿闲居独处,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堪为道家经典的《庄子》,一般认为内篇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庄周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庄子》能将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为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风格独特,构思奇妙,想象丰富,气象万千。
知识梳理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泾流之大(jīng) 两涘渚崖(sì zhǔ)
旋其面目(xuán)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dài)
2.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泾流之大 (“泾”同“径”,直)
(2) 不辩牛马 (“辩”同“辨”,辨别)
3.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 至于北海(“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 旋其面目(“面目”,古义:神态、样子。今义:面貌、脸面)
(3) 大方之家(“大方”,古义:专家、内行。今义:不吝啬、不俗气)
4.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 东面而视(面:名词作动词,面向)
(2) 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照时令)
(3) 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4) 以天下之美(美:形容词作名词,美丽的景色)
(5) 少仲尼之闻(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少,小看)
(6) 轻伯夷之义(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轻,轻视)
5. 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并翻译。
(1)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就认为天下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
(2)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3)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我永远会被修养极高的人耻笑。
非 攻(节选)
课 前 自 学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根据对内容的理解,给课文加标点。
2. 巩固理解常用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3. 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探究墨子思想。
资料卡片
1. 墨子简介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今山东滕州),春秋末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出身平民,宣扬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曾与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墨子长于守城技术,其后总结其经验为《城守》21篇。他在名辩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其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7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前三篇掺有儒家理论,为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4篇多尚贤、尚同、天志、节用理论,对后来各篇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 墨子的主要学说思想
据《墨子》可知,墨子的学说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 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非攻”是要求诸侯国之间不要相互攻伐。② 天志明鬼。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③ 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崇尚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者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主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认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任用骨肉之亲,认为对贤者应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④ 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他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知识梳理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园圃(pǔ) 犬豕(shǐ) 鸡豚(tún)
栏厩(jiù) 不辜(gū) 衣裘(qiú)
2.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其不仁兹甚 (“兹”同“滋”,更加)
(2) 拖其衣裘 (“拖”同“脱”,剥脱)
3. 解释“从而誉之”一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古义:就……来。 今义:因此就。
4.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 以亏人自利也(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亏)
(2) 众闻则非之(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非,指责)
5.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 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省介词“于”)
(2)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省略句,省代词“之”)
“寻觅文言津梁”专题写作指导
学会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
训练目标
1. 进一步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2. 把握中心论点,多角度、多层面地论证观点。
3. 培养写作的发散思维,以及论证时严密的逻辑思维。
范文展示
我 看 羡 慕
佚 名
人们追求美好远离困厄,人们向往光明摒弃 ( http: / / www.21cnjy.com )黑暗。正是人们对善与恶、美与丑最基本的认知判断,才促成了人类不断地追求与进步。而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就是羡慕。羡慕使人看到奋斗的目标,激励着人们为理想而奋斗;但过分的羡慕却会使人忽视既得的幸福,甚至由羡慕演化成嫉妒,于人于己都只有害处。
羡慕使人对美好的单纯愿望落实为实际行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催人上进。陈胜向往物质充足的生活,于是激愤反抗,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燎原之火。孙中山羡慕西方社会的自由、平等,于是打响了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第一枪。当今中国羡慕飞船在宇宙中的翱翔,于是“神五”载人飞船在2003年进入太空。人们凭借着对美好的认知、对羡慕的追求,热血沸腾,经过不断的努力,最终实现了梦想。
追梦的力量让我们闯过一道道艰难险阻,冲破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重束缚,不断冲击新的高度,实现新的理想。而羡慕正是这一切力量的起源。如果我们永远只看到自己的那碗水,不去承认海洋的深广与博大,我们就只会有这一碗水。如果我们吃不到葡萄就说它是酸的,我们就永远吃不到葡萄。没有羡慕,没有赞赏,我们就不会进步,以致裹足不前,甚至倒退。这也是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在清末竟会如此不堪一击的原因。
当然,万事万物都有它适宜的度,过犹不及,羡慕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如此。当羡慕使我们只看到别的东西而无视自己的拥有,我们就永远享受不了生活本应有的快乐。当羡慕不断攀升成为嫉妒,我们迫切想得到的一时间还不能属于自己时,美好的愿望则会通过不择手段而得到,甚至造成害人害己的悲惨结局。当我们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总有无穷尽的欲望时,生活便在你身边褪色了。一切的美好愿望终只成为造就劳累、积压不快的指引。如此的羡慕,又有何意义
利与弊总是相互依存的,又发挥着截然相反的作用,维持着生活的平衡。我们要做的,即是对羡慕这种力量最完美的驾驭。
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在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羡慕使人看到奋斗的目标,激励着人们为理想而奋斗;但过分的羡慕却会使人忽视既得的幸福,甚至由羡慕演化成嫉妒,于人于己都只有害处。”立论准确、深刻。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说理论证。陈胜 ( http: / / www.21cnjy.com )、孙中山、中国的“神五”载人飞船等事例的运用,叙议交融,分析简洁有力。接着用“如果我们吃不到葡萄就说它是酸的,我们就永远吃不到葡萄。没有羡慕,没有赞赏,我们就不会进步,以致裹足不前,甚至倒退”的语言,点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
写法归纳
设立分论点的具体方法:
一、 纵向思维法
纵向思维,就是循着事物的内在联系,将中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点分成若干分论点,让思维顺着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由因到果、由现实到历史的思路,深入展开说理。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例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福建卷)的中心论点为:我们需要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更要不断地创新和跨越。分论点: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对为人类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的尊重和信赖;②当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绝不意味着可以恣意践踏巨人;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我们来说就是为了超越巨人。
二、 横向思维法
横向思维法就是从几个角度去分析论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心论点。即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方面,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排斥。它们各说一个侧面,各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例如《劝学》就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几个角度,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的。
三、 分解法
分解法就是对中心论点或对中心论点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概念进行分解,形成分论点。例如以“坚守”为话题作文,首先要确定一个中心论点,即坚守是一种境界,它需要勇气,需要机智。分论点:①坚守故土;②坚守诚信;③坚守平凡;④坚守梦想。
四、 分位法
分位法即站在不同的位置来看中心论点。例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话题为“人贵有自知之明”的作文,分论点:①生活学习需要有自知之明;②道德修养需要有自知之明;③人际交往需要有自知之明;④国家建设需要有自知之明。
五、 分析条件法
分析条件法就是分析中心论点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的条件。例如讨论“逆境成才”,其实逆境不利于成才,有的人在逆境中成才了,有的人没有成才,那么,在逆境中成才需要哪些条件呢 ①这个人要有远大的理想;②这个人要有坚强的意志;③这个人要有战胜逆境的方法。这样就有了三个分论点。
六、 辩证分析法
辩证分析主要是用联系的、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要用这种思想方法设立分论点。例如《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两者缺一不可。分论点:①仰望星空是必要条件;②脚踏实地是充分条件;③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设立分论点要注意的问题:
一、 分论点最好是简明扼要的一句话。且放在段首,起总领作用。
二、 分论点的排列要有序。逻辑关系要准确、鲜明,或递进,或并列,或对照。
三、 分论点之间不能有交叉、包容。要针对不同的对象、角度,设立分论点,即要分得开,分论点要各具相对的独立性。
四、 分论点要扣住中心论点。不分离、不分散,即在内涵上保持一致。为了说得明、说得透、说得深,把中心论点分开说。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于世,需要关注自我,但绝不能只有“自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生存的个体。人,只有走出“自我”的狭小天地,充分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才能更好地生活与成长。
以“关注他人与审视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
首先可以提出观点:关注他人或审视自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既关注他人又审视自己,更是睿智者的表现。
然后,通过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论证。①关注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人,以他人为鉴;审视自己,反省自身不足,提高素养,使自己趋向完美。(正面例子:马云从一个毫不起眼、别人根本看不上的“傻孩子”成为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靠的是关注他人,以他人为鉴的同时审视自己,反省自身不足,提高素养)②关注他人,学习借鉴他人生存生活的智慧,启迪自己,使自己走向成功。(正面例子:a.唐太宗“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创造“贞观之治”;b.现代中国改革成功的事实)③不断“审视自己”,督促自己常怀“关注他人”之心,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反面例子:“药家鑫”事件)
最后结论:常关注他人,多审视自己,社会将会更和谐,世界将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