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名师导学: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名师导学: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09 08:0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阿房宫赋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善用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 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3.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资料卡片
1.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在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这也就是“铺采摛文”的意思。
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四、六言为主。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作用一般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治。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赋的特点。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营造的宫殿,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未完成,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3. 杜牧(803—852),字牧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人称之为“杜樊川”。擅长诗、赋、辞,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和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知识梳理
1.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阿(ē)房宫      蜀山兀(wù)
囷(qūn)囷焉 矗(chù)立
妃嫔(pín) 媵嫱(qiáng)
横槛(jiàn) 鼎铛(chēng)
珠砾(lì) 呕(ōu)哑(yā)
缦(màn)立 辘(lù)辘远听
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chuán)
剽(piāo)掠其人 锱(zī)铢(zhū)
逦(lǐ)迤(yǐ)
2. 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 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夜”,名词作状语) 
(4) 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5) 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3.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气候,古:气温,环境气氛;今:气象情况)
(2)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经营,古:搜集保存;今:筹划并管理)
(3)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古:可惜;今:怜悯,值得怜悯)
(4)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斗角,古: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别致;今: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4. 指出下列句子属何种特殊句式。
(1) 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2)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宾语前置句)
(3)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
(4)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状语后置句)
六 国 论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 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当、礼、宜、故事、颠覆”等词语的含义。
2. 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 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资料卡片
1.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北宋散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家有老人泉,故自号老泉。据传苏洵少年时不爱学习,深受其困,27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100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
2. 背景简介
北宋建国后100年间,与契丹、西夏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3. 解题
(1)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 ( http: / / www.21cnjy.com )、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文体,分为两种:① 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② 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属于史论。
  知识梳理
1.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六国互丧(sàng)    城邑(yì)
厥(jué) 草芥(jiè)
安寝(qǐn) 弥(mí)繁
颠覆(fù) 邯(hán)郸(dān)
胜负之数(shù) 下咽(yān)
暴(pù)霜露,斩荆(jīng)棘(jí)
与(yǔ)嬴(yíng)而不助五国也
洎(jì)牧以谗(chán)诛
处(chǔ)秦革灭殆(dài)尽之际
当(tǎng)与秦相较
为(wéi)国者无使为(wéi)积威之所劫哉
2.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不要)
(2)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通“曝”,暴露)
(3)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4)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3.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 思厥先祖父 古:泛指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 至于颠覆 古:到……结局,到达。今:连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3) 其实百倍 古:那实际情况。今:实在的,事实上。
(4) 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5) 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先例,旧事。今:指事实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4.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 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 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5) 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 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击退)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 通过赏析词中的“穿”、“拍”、“卷”等关键词语,体会赤壁壮阔的场景。
2. 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资料卡片
苏轼(1037—1101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苏轼在词方面开了豪放一派。
神宗朝,苏轼因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任 ( http: / / www.21cnjy.com )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三州刺史。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人从苏轼所作诗文中罗织“诗讪朝廷、讥切时政”的罪名,苏轼因而被捕下狱。这即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多方营救,释放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45岁的他在游赤壁时,吊古抒怀,写下了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知识梳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公瑾(jǐn)      浪淘(táo)尽
还酹(lèi)江月 强虏(lǔ)
华(huā)发 故垒(lěi)西边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淘:冲刷,冲洗。风流:杰出。
(2) 故垒西边 旧时的营垒。
(3) 强虏灰飞烟灭 劲敌,指曹军。
(4) 早生华发 花白的头发。
(5) 一尊还酹江月 “尊”通“樽”,这里指酒。酹江月:酒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3. 解释下列诗词中加点意象的含义。
(1) 大江东去 长江。
(2) 故国神游 这里指赤壁古战场。
(3) 羽扇纶巾 这里指儒将的装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 能够了解词人的境遇,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写法。
3. 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慨。
  资料卡片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稼轩,济南人。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辛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推动了南宋前期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66岁的时候写的。当时的权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在任上一年后,辛弃疾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此事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知识梳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元嘉(jiā)      巷陌(mò)
舞榭(xiè)歌台 赢(yíng)得
金戈(gē) 封狼居胥(xū)
2. 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1)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英雄业绩
(2) 寻常巷陌 这里指街道
(3)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代精锐的部队
(4) 可堪回首 哪堪,怎堪
专题写作指导:记叙要主旨显豁
  训练目标
1. 记叙要主旨显豁,中心突出;
2. 记叙文要围绕中心选材,做到详略得当;
3. 记叙文要学会科学点题。
  范文展示
母亲的“快”
终于,母亲说她累了,“快”不起来了。
一直觉得母亲的“快”是一种轻快,从不风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火火,却总是跑在时间的前面。我的这种感觉来源于小时候对母亲的观察:她总是轻盈地飘在病房与医务办公室之间的过道上,飘在被消毒水气味浸染的氛围中。在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眼里,身着白大褂的母亲是一个踩着云朵飘飞的天使,我总是在想象中把她和美丽的飞天画上等号。
母亲总是能以最快的速度把手中的事做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快速地作出诊断,快速地开具处方,快速地书写病历——她慢不下来,却从不出差错。时常望着母亲疾速离去的背影,也时常捕捉到她的行色匆匆。母亲也从不像别人的母亲,总要在自己女儿面前有事没事地唠叨:“女孩子吃饭要细嚼慢咽”,“女孩子走路要小步慢走”,“女孩子做事要不紧不慢”……似乎在她的字典里,每一页都写满了“快”字。“走路要快!”“做事要快!”母亲总是这样嘱咐我——我有时候又有些不解于她的“快”。
终于渐渐明白,母亲为何而“快”。她的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总是不停告诫她,时间就是生命。救护车急促的声响,提醒着母亲进入她的快节奏:跑步进抢救室。她说,快一秒钟病人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她的职责,就是挽救一个个垂危的生命。母亲总是感叹,有太多生命因抢救不及时而永远地逝去了:“其实他们是有可能活下来的。”母亲带着对生命的虔诚、惋惜,有时甚至有几分自责,敦促自己:快些,再快些!
对母亲的“快”有了新的理解,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我也渐渐加快了自己的速度:吃饭快一些,走路快一些,做作业快一些,以至于一个知心的同学说我的性格有些像男孩子了。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母亲节那天,我兴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采烈地把一捧花递到母亲面前,母亲笑了,似乎有很长时间,没有看到母亲这样会心地笑。电话铃总是在最不该响起的时候不近人情地响起,母亲拿起电话,表情一点点凝重起来,她又不得不去抢救病人,她以最快的速度扔下花,连同她的女儿——我,换好衣服,往医院赶去。我抱着那捧鲜艳的花,站在阳台上看母亲渐渐远去的背影,心中默默地为母亲即将抢救的病人祝福。
我家附近开了个很漂亮的礼品屋,我让母亲带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看看,母亲却一脸茫然,“我们家附近有礼品屋吗 ”母亲总是行色匆匆,于是错过了许多,错过许多美丽的服饰,错过许多时尚的化妆品。或许,她心目中所有对美的诠释就是尽力去挽救那些生命之花。我尽力去读懂她,读懂她的“快”,读懂她的“错过”,读懂她的“美”。
最近的某一天,母亲却自言自语地说,她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快了。是的,母亲有些老了,尽管我不情愿提及这个字,但母亲是实实在在的有些老了。
是不是她的“快”加速了她的“老” 我在心里这样问自己的时候,禁不住泪眼蒙眬。
【点评】全文主旨显豁鲜明,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充沛贯通。文章围绕“快”字选材:快速地作出诊断,快速地开具处方,快速地书写病历,跑步进抢救室……中心明确,主题突出。而且文章多处点题:开头“母亲说她累了,‘快’不起来了”——不仅开头点题,而且设置悬念;文章在行文过程中有多处扣住“快”字——“母亲总是能以最快的速度把手中的事做好”、“母亲带着对生命的虔诚、惋惜,有时甚至有几分自责,敦促自己:快些,再快些!”“母亲总是行色匆匆,于是错过了许多,错过许多美丽的服饰,错过许多时尚的化妆品”等等,不仅文气流畅,而且主旨显豁。结尾的一句自问,作者“禁不住泪眼蒙眬”,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谓神来之笔,使全文情感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踮 起 脚 尖
湖南考生
夜很深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父母还未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我有些怕了,也有些生气。一家三口挤在这二室一厅的房子里,家具很少,却还是有一部老掉牙的黑白电视机,虽然穷,却仍是不愿低头。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我没有钱去上优秀的高中。但我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我虽然衣着破旧,却有自己的尊严。今年是高三下学期了,高考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转折点。
唯一让我心中有一丝不满的便是父母,他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每天总是那么早地起床离去,又是那么晚地回来。我多么想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周末去公园游玩,去河边吹风,可是连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上天也没有给过我一次应允。
不行,今天一定要等到他们回来。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挣钱,是为了我,可是我不愿他们如此劳累。我愿意过得更艰苦些,毕竟我还有很长的明天。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 ( http: / / www.21cnjy.com )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拉过被子蒙住头,我强忍着声音不被流露,泪水却一行一行地滑落。这一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我只知道湿了一大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今夜我却泪千行!多少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每晚父母都是这样踮着脚尖,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慢慢地移动,我还有什么要感到生气呢
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而我,我有什么 我有父母踮起的脚尖!
父母是平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却是伟大的,是无与伦比的,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
踮起脚尖,父母的爱,今生永不忘,也不敢忘!
【点评】文章整体思路清晰,主题突出,情感丰沛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感染力。全文叙写夜深“我”躺在床上的一个时间片段,表现父母夜半回家踮起脚尖走路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此的感悟,主旨显豁。文章开笔很简洁地推出一个具体情境,二、三自然段既是“生气”的注脚,也是后文的必要铺垫。父母回家“踮着脚尖向我走来”部分的描写,表述真实,既扣住了题目,又表现了父母之爱的主题。将父母“踮起的脚尖”与朱自清父亲的背影等类比,让这种关爱与深情升华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这一高度,使主题更富有深意。文末的议论,既收束全文,又突出了主旨。
  写法归纳
“意犹帅也”,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工作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要把文章的中心意思表现得鲜明、突出。有位阅卷老师这样说:“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集中,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在作文中要不断提到文题,点明你的行文和文题的关系,引领读者随你的思维而走。”
1. 要使文章主旨显豁,必须做到立意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而集中。现在高考作文命题都比较宽泛,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文章的中心都必须与命题的中心意思相合,并且文章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
2. 要使文章立意显豁,必须做到精心选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详略得当。材料是文章反映的范围,是文章的内容。中心是全部材料所表现的主旨。中心必须借材料来体现,材料必须通过中心来组织,材料是受中心支配的,是为中心服务的。而离开材料,中心是无法单独存在的;离开中心,材料仅仅是一些乱七八糟的素材,不能算作一篇文章。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对表现中心思想突出有力的材料就选用到习作中去,否则就舍弃。材料选好后,再从中选出最具新意的材料来。
其次要做到详略得当。详略的安排并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决于你对材料的占有量,也不取决于你对材料的喜好程度,在这方面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说了算。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需泼墨如水,正如《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举后疯相的叙写。与中心思想有关的次要材料不可不写,但要略写,而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坚决不能写,在这一点上的确需要有忍痛割爱的牺牲精神。
3. 要使文章立意显豁,必须学会科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题。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并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这样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明晰文章的脉络层次,清楚地了解作者的观点或主旨。点题的具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
① 标题点题。题意即是文意,见解鲜明,简洁醒目,这样能一下子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要求自拟题目,我们可以用标题来点明中心。
② 开头点题。落笔入题,紧扣标题,为全文定下基调,使读者一下就抓住意脉。
③ 结尾点题。在充分叙述、说明或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一语破的,既能让读者充分地、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同时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卒章显志。
④ 段中点题。开头结尾点题固然很重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也不能把中间的主体段落给忘了。在中间的关键处、醒目处适当地来上几个点题的句子,常常可起到纲举目张、突出主旨的作用。写记叙文可以描写几个场景,在场景描写之前或之后点明文章中心;写议论文可以把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小观点,放于每段醒目位置,强化阅卷老师对文章中心的印象。
4. 要使文章立意显豁,必须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会多种表达技法。从表现手法来看,有衬托、对比等手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正反双方的碰撞中,真善美的东西必将闪出耀眼的火花。盘点我们学过的名家名篇,不难发现,对比是写作上的关键词。孔乙己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两位病人的言行截然相反,口技人表演高超而道具却那样简单,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断案出尔反尔,这些对比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充分地彰显。试想,如果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不说范进中举前的窘相,不写不靠窗的病人的自私,不提口技人的道具简单,甚至只让变色龙断案一次,文章的中心思想不能不说不明确,但其鲜明度大大降低。
从表达方式上看,有抒情、议论描写等手法;从修辞的角度看,有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反问、引用等手法。
总之,作文要紧扣命题,中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确,精心选材,善于点题,这样才能追求瞬间的闪亮而博得阅卷人的赏识,取得理想的考分。中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理性的概括,也可以具有浓厚的感彩,但它必须是鲜明的、显豁的。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文章的思想仅仅是正确的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善于把这些思想表达得大家都能明白。”
  作文题目
必修课,与“选修课”相对,是指必须学习的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从小到大,从校内到校外,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门又一门的必修课。有的是按规定必须学习的,有的是你自觉完成的;有的费时不多,有的需终生研习……
请以“必修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 角度自选;② 立意自定。
  写作点拨
认真研读提示语,是审题的第一步骤。
提示语共有三句,第一句揭示了“必修课”的内涵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特征——“必须学习”,即要求“必修课”内容必须含有对人生成长、生命成熟、社会进步有着积极意义、正面推动的必要性因素,因此,“苦难”、“寂寞”、“失败”、“孤独”……不能算“必修课”,而“正视苦难”、“耐住寂寞”、“从失败中崛起”、“慎独”……才是“必修课”。
第二句是从时间、空间角度开启思维,据“校内”理解,语数英自然可算是“必修课”。
第三句话指出“必修课”的强制性及自觉性、阶段性与长期性特征。
“必修课”的命题意图在于引导考生思考人生、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历程中那些必须时常加以温习、修炼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可能正处于逐渐消失、弱化的状态。“必修”二字强调的是该事物的必要性而非充分性,换言之,是该事物对人生成长、社会进步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价值。扣住“必修课”的“必要性”和“成长性”两个内涵,才算是至切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