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时练习(含答案)
班级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合计45分)
1.《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高祖时期曾经大量减轻民众的田税,汉文帝甚至一度取消了田税。汉初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是( )
A.主张励精图治 B.实行依法治国 C.吸取秦亡的教训 D.皇帝勤俭
2.《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材料说明 ( )
A.汉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教训 B.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C.文景之治是西汉最强盛时期 D.儒家治国思想正统地位确立
3.《百家讲坛》: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评价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4.(天津中考)2021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5. (历史解释)陆贾曾向汉高祖提出:“(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句话意在告诫当时的统治者( )
A.秦朝统治被推翻的原因
B.必须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C.尽快停止战争,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
D.大力分封同姓人做诸侯王
6.(梧州中考)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 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第四章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秦始皇 B.汉献帝 C.汉高祖 D.汉武帝
7.西汉初建,百废待兴,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西汉高祖七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两年不服徭役)”。此措施体现了汉高祖( )
A.降低田赋,爱惜民力 B.重视生产,释奴为民
C.提倡勤俭,反对奢华 D.鼓励生育,轻徭薄赋
8.示意图能够勾勒出史事之间的关系。以下对西汉初年史事梳理的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A.楚汉之争 B.秦朝灭亡 C.西汉建立 D.文景之治
9.[合肥蜀山区模拟]汉初,在黄老学说的指导下,统治者实施了“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意图是( )
A.消除战争影响 B.加强中央集权
C.恢复社会生产 D.抑制儒学发展
10. 汉景帝曾下诏:“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这体现了他( )
A.重视农业 B.减轻刑罚 C.提倡节俭 D.以德化民
11. 西汉时期,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它为西汉进入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下列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①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善于吸取秦亡的教训
②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
③西汉初期的统治者都较为贤明且有作为
④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是习近平主席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得到了广大群众热烈的拥护、积极的响应,形成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新热潮。早在秦汉时期,非常重视“以德化民”的皇帝是( )
A.秦始皇、秦二世 B.汉高祖、汉惠帝
C.汉文帝、汉景帝 D.汉武帝、汉献帝
13.[太原期末]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描述了刘邦( )
A.领导农民起义,赢得民心 B.打败项羽,赢得胜利
C.推翻秦朝暴政,建立西汉 D.乘胜追击,定都长安
14.下列是四位同学排演的“文景之治”课堂剧中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政府奖励
B.县令王二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
C.文帝的嫔妃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D.文帝命人依照阿房宫修建宫殿
1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 )
A.主张以农为本 B.让士兵还乡务农
C.平定“七国之乱” D.定田赋为三十税一
二、判断题,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3题,合计9分)
16.【 】刘邦在公元202年建立了汉朝。
改正: 。
17.【 】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重视手工业生产。
改正: 。
18.【 】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百家争鸣”。
改正:
三、简答题(共3题,合计45分)
19. 学完本课后,七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讨论,请你一起参加。
【策略巧判断】
(1)以下是某同学搜集到的史料,将史料与右边的相关词语连接起来。
【文物显盛世】
下面两幅图分别是秦始皇陵中的秦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
(2)仔细观察图片,比较秦兵马俑与汉阳陵陶俑的表情有何不同。汉阳陵陶俑的表情说明了什么?
【鲜明对比谈启示】
(3)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材料二 文帝二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还下诏全免田租。
(2)材料二体现了汉文帝怎样的统治措施?其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短短几十年间,西汉社会状况发生这样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汉书·景帝纪》
(1)材料一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主张?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统治者推行什么统治政策?
(2)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A 5.C 6.C 7.【分析】
据材料中“民产子,复勿事二岁(两年不服徭役)”可知,汉高祖鼓励生育,轻徭薄赋,D符合题意。
8.D 9.C 10.A 11.D 12.C 13.C 14.D 15.B
二、判断题
16.【分析】
错误 “公元202年”改为“公元 前202年”
17.【分析】
错误 “手工业”改为“农业”
18.【分析】
错误 “百家争鸣”改为“文景之治”
三、简答题
19.(1)
(2) 答:秦兵马俑的面部表情比较严肃,汉阳陵陶俑的表情比较柔和、安详。说明了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人民对繁荣的社会生活感到满足。(言之有理即可)
(3)答:有利于农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汉朝的统治。(言之有理即可)
20.(1)景象: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人民非常贫困。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2)统治措施:重视农业生产。目的:使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稳定社会局势。
(3)经济状况: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4)主要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还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等。
21.(1)主张:实行“仁政”。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2)观点: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要关注民生。论述:秦朝二世而亡,这是秦朝暴政的结果,这也从反面印证了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的道理。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重视“以德化民”,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国家想要长治久安,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关注民生、以民为本。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