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测试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测试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1-22 08:0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是
A.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氨水,先得到蓝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溶液
B.黄色的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
C.KI溶液滴入AgCl浊液中,沉淀由白色逐渐变为黄色
D.新切开的苹果在空气中颜色变暗淡
2.实验室用和浓盐酸制取并回收,下列装置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制备 B.除去中的HCl杂质 C.分离反应后混合物得到含的溶液 D.制得
A.A B.B C.C D.D
3.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苯酚水溶液中滴加饱和溴水 溴水褪色 发生了取代反应
B 分别在、浊液中滴加浓氨水 前者溶解,后者不溶 碱性:
C 在稀硫酸中加入少量的红色粉末 产生蓝色溶液和红色固体 在该反应中既体现氧化性,又体现还原性
D 在含和的溶液中滴加溶液 先生成黑色沉淀,后生成白色沉淀 溶度积:
A.A B.B C.C D.D
4.常温下用0.1000 mol L 1盐酸滴定25mL0.1000 mol L 1Na2CO3溶液,溶液pH随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c(CO)>c(HCO)>c(Cl-)
B.b点:5c(Cl-)>4c(HCO)+4c(CO)
C.c点:c(OH-)=c(H+)+c(HCO)+2c(H2CO3)
D.d点:c(H+)=c(CO)+c(HCO)+c(OH-)
5.下列反应中,属于水解反应且使溶液显酸性的是
A. B.
C. D.
6.25℃时,将的溶液和的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的最接近一下哪个数值(lg2≈0.3)
A.4.7 B.0.7 C.1.3 D.5.3
7.由软锰矿(主要成分,及少量CaO、MgO)制备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沉锰”所得在空气中“焙烧”时转化为、、MnO的混合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浸取”时向软锰矿中先加入足量溶液,再滴加稀
B.“除杂”后的溶液中主要存在的阳离子有、、、、
C.“沉锰”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酸浸”时每反应3 mol 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精炼铜时,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不变
B.用Na2S作沉淀剂,除去废水中的Cu2+和Hg2+
C.用浓硫酸清洗锅炉中的水垢
D.氯化铝是一种电解质,可用电解氯化铝的方法制铝
9.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HF含有的电子数为
B.中含有的中子数和电子数均为
C.常温下,pH=1的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水分子数为
D.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不一定为
10.常温下,Ksp(NiS)=1.0×10-21,Ksp(FeS)=6.0×10-18。RS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R表示Ni或F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II表示FeS溶解平衡曲线
B.常温下,NiS+Fe2+FeS+Ni2+的平衡常数K=6000
C.常温下,与Q点相对应的NiS的分散系固-液共存
D.常温下,向P点对应的溶液中加适量Na2S固体,可转化成M点对应的溶液
11.某温度时测得纯水中的,则该纯水中的为
A. B.
C. D.无法确定
12.在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Mg粉,产生H2的体积(同温同压下测定)的变化图示正确的是
A. B. C. D.
1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2OH-+H2↑
B.大理石与盐酸反应:CO+2H+=CO2↑+H2O
C.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OH-+H+=H2O
D.氯气与水反应:Cl2+H2O=2H++Cl-+ClO-
14.下列事实中,不能说明甲酸(HCOOH)是弱电解质的是
A.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甲酸溶液做导电性实验,甲酸溶液的灯光较暗
B.甲酸是共价化合物
C.取相同体积、1.0mol L-1的盐酸和甲酸,分别与等量的镁条反应,前者反应更快
D.常温下,新配制的0.1mol·L-1甲酸溶液的pH约为2.37
15.由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向溶液中滴加少量硫酸酸化的溶液,溶液变为棕黄色后迅速出现大量气泡 催化发生分解反 应生成氧气
用计测定和饱和溶液的值,前者小 酸性强于
向盛有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往试管中滴加5滴0.1溶液,出现黄色沉淀
等体积的和两种酸,稀释10倍,稀释100倍后,依然相同 酸性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6.有以下物质:①石墨 ②SO2 ③NaCl ④盐酸 ⑤液氯 ⑥熔融K2SO4 ⑦HF ⑧乙醇 ⑨氨水 ⑩NH3·H2O,用序号填写下列问题:
(1)能导电的是 。
(2)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
(3)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17.人体内尿酸(HUr)含量偏高,关节滑液中产生尿酸钠晶体(NaUr)会引发痛风和关节炎,有关平衡有:①HUr(尿酸,aq)(尿酸根,aq)、②。某课题组配制“模拟关节滑液”进行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①37℃时,,,。
②37℃时,模拟关节滑液pH=7.4,。
(1)37℃时,HUr溶液的pH约为 (已知)。
(2)下列事实可以证明尿酸是弱电解质的是_______(填字母)。
A.NaUr溶液显碱性
B.HUr溶液可使石蕊溶液变红
C.常温下,等浓度的尿酸溶液导电性比盐酸弱
D.10mL溶液与10mLNaOH溶液完全反应
(3)37℃时,向HUr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配制“模拟关节滑液”,溶液中 (填“>”“<”或“=”)。
(4)37℃时,向模拟关节滑液中加入NaCl(s)至时,通过计算判断是否有NaUr晶体析出,请写出判断过程: 。
(5)关节炎发作大都在脚趾和手指的关节处,反应②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6)对于尿酸偏高的人群,下列建议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多喝水,食用新鲜蔬果
B.饮食宜多盐、多脂
C.适度运动,注意关节保暖
D.减少摄入易代谢出尿酸的食物
18.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化学反应有重要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配制溶液时要加入一定量的盐酸,目的是 ;还要加入少量铁粉,目的是 。把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的主要固体产物是 。
(2)盐碱地(含较多的NaCl、)不利于农作物生长,通过施加适量石膏(的水合物)可以降低土壤的碱性。试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盐碱地呈碱性的原因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用石膏降低其碱性的原理 ,常温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已知常温,)。
(3)一定条件下,Pd-Mg/催化剂可使甲烷化从而变废为宝,对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有重要意义。该反应机理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
19.认识和运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及其平衡原理,有助于指导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1)已知室温下:
化学式 H2CO3 H2C2O4
电离常数 Ka1=4.2×10-7 Ka2=4.8×10-11 Ka1=5.6×10-2 Ka2=5.4×10-3
①0.1mol/LNa2CO3溶液的pH (填“>”“<”或“=”)0.1mol/LNa2C2O4溶液的pH。
②将等浓度H2C2O4溶液和H2CO3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种粒子浓度顺序正确的是 。
A.c(H+)>c(HC2O)>c(HCO)>c(CO)
B.c(HCO)>c(HC2O)>c(C2O)>c(CO)
C.c(H+)>c(HC2O)>c(C2O)>c(CO)
D.c(H2CO3)>c(HCO)>c(HC2O)>c(CO)
(2)向Na2CO3溶液中滴加少量H2C2O4溶液,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0.已知时,溶液中的水解常数,则当溶液中时,该溶液的 。
21.用化学用语完成以下各题:
(1)硫化氢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
(2)已知通常状况下,1.6g甲烷完全燃烧放出89.03kJ的热量,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3)用CO可以合成甲醇。已知:
CH3OH(g)+O2(g)=CO2(g)+2H2O(l) ΔH=-764.6kJ·mol-1
CO(g)+O2(g)=CO2(g) ΔH=-283.0kJ·mol-1
H2(g)+O2(g)=H2O(l) ΔH=-285.8kJ·mol-1
则CO(g)与H2(g)合成CH3OH(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4)油酸甘油酯(相对分子质量884)在体内代谢时可发生如下反应:C57H104O6(s)+80O2(g)=57CO2(g)+52H2O(l)
已知燃烧1kg该化合物释放出热量3.8×104kJ,油酸甘油酯的燃烧热为 。
22.X、Y、Z、Q、R是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两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均为0;Q与X同主族;Z、R分别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五种元素原子序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写元素符号) 。
(2)X与Y能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且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写分子式) 。
(3)由以上某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B、C、D有如下转化关系:
(在水溶液中进行)
其中,C是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D是淡黄色固体。
写出C的化学式 ;D的电子式 。
①如果A、B均由三种元素组成,B为两性不溶物,则A的化学式为 。
②如果A由三种元素组成,B由四种元素组成,A、B溶液均显碱性。用离子方程式表示A溶液显碱性的原因 ;A、B浓度均为0.1mol·L-1的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常温下,在该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中性时,溶质的主要成分有 。
23.某实验小组同学对影响CuSO4溶液和浓氨水反应产物的因素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Cu(OH)2(s) Cu2+ + 2OH— Ksp = 2.2×10-20;Cu2+ + 4NH3 K = 4.8×10-14。
②Cu(NH3)4SO4·H2O是一种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的深蓝色固体,加热分解有氨气放出。Cu(NH3)4SO4·H2O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如下图所示。
【实验 1】CuSO4溶液和浓氨水的反应。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1-1 向2 mL 0.1 mol/L CuSO4(pH=3.2)中逐滴加入2 mL 1 mol/L氨水 立即出现浅蓝色沉淀,溶液变无色;随后沉淀逐渐溶解,溶液变为蓝色;最终得到澄清透明的深蓝色溶液A
1-2 向 2 mL 1 mol/L氨水中逐滴加入 2mL 0.1 mol/L CuSO4(pH=3.2) 始终为澄清透明的深蓝色溶液B
(1)进一步实验证明,深蓝色溶液A、B中均含有,相应的实验方案为 (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 2】探究影响 CuSO4溶液和浓氨水反应产物的因素。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2-1 向实验 1-2 所得深蓝色溶液 B 中继续加入 2 mL 0.1 mol/L CuSO4(pH=3.2) 有浅蓝色沉淀生成,溶液颜色变浅
2-2 向实验 1-2 所得深蓝色溶液 B 中继续加入 1 mol/L NaOH 有浅蓝色沉淀生成,上层清液接近无色
2-3 向 2 mL 0.1 mol/L 氨水中逐滴加入2 mL 0.1 mol/L CuSO4(pH=3.2) 有浅蓝色沉淀生成,上层清液接近无色
(2)依据实验 2-1,甲同学认为 Cu2+浓度是影响 CuSO4溶液和浓氨水反应产物的因素之一。乙同学认为实验 2-1 没有排除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的干扰,并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2-4 向实验 1-2 所得深蓝色溶液 B 中继续加入 2 mL 试剂 a 无明显现象
①用化学用语表示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的原因: 。
②试剂a为 。
(3)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对实验2-2的现象进行解释: 。
(4)实验2-3的目的是 。
(5)综合上述实验可以推测, 影响 CuSO4 溶液和浓氨水反应产物的因素有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A.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氨水,先得到蓝色沉淀Cu(OH)2,氢氧化铜与氨水发生络合反应生成,反应离子方程式为,反应无元素化合价变化,为非氧化还原反应,A不符合题意;
B.溶液中存在平衡:,滴加稀硫酸,平衡逆向移动,则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该反应无元素化合价变化,为非氧化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
C.KI溶液滴入AgCl浊液中,沉淀由白色逐渐变为黄色,发生反应,该反应无元素化合价变化,为非氧化还原反应,C不符合题意;
D.新切开的苹果中含有亚铁离子,会被氧化为铁离子而变暗,铁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D符合题意;
故选D。
2.D
解析:A.和浓盐酸制取属于固液加热型,故A正确;
B.HCl易溶于水,而氯气与水反应是可逆反应,除去中的HCl杂质可以通入饱和食盐水,故B正确;
C.分离反应后混合物得到含的溶液需要用到过滤操作,故C正确;
D.制取需要冷却结晶,而不是坩埚灼烧,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3.C
解析:A.苯酚水溶液与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产生白色沉淀,故A错误;
B.氢氧化锌溶于氨水生成四氨合锌离子,而氢氧化镁不溶于氨水,与碱性强弱无关,故B错误;
C.在稀硫酸中加入少量的红色粉末,产生蓝色溶液和红色固体,说明+1价铜既升高又降低,则在该反应中既体现氧化性,又体现还原性,故C正确;
D.起始溶液中和的浓度不确定,不能判断其溶度积大小,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4.B
【分析】A点溶质为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且物质的量浓度相等,b点溶液中碳元素与氯元素之比为5:4,c点溶质为碳酸氢钠和氯化钠,d点溶质为氯化钠和碳酸。
解析:A.a点加入12.5mL盐酸,则碳酸钠消耗一半,此时溶质为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且三者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由于碳酸根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水解程度且碳酸根水解生成碳酸氢根,因此离子浓度: c(HCO)>c(Cl-) >c(CO),故A错误;
B.b点加入20mL盐酸,根据溶液中物料守恒得到,则5c(Cl-)>4c(HCO)+4c(CO),故B正确;
C.c点溶质为碳酸氢钠和氯化钠,根据质子守恒得到:c(OH-)+ c(CO)=c(H+)+c(H2CO3),故C错误;
D.d点溶质为氯化钠、碳酸溶液,根据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得到:c(H+)=2c(CO)+c(HCO)+c(OH-),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5.D
解析:A.是的电离过程,且因为碳酸氢根离子的水解大于电离,溶液呈碱性,故A错误;
B.是电离过程且使溶液显碱性,故B错误;
C.是的水解反应但使溶液显碱性,故C错误;
D.是的水解反应且使溶液显酸性,故D正确;
故选D。
6.C
解析:将pH=1的HI溶液和pH=5的HBr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中c(H+)=,因此,故C正确;
答案为C。
7.A
【分析】软锰矿浸取时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Mn2+,CaO、MgO分别变成硫酸钙和硫酸镁,加入氟化钠和镁离子形成氟化镁沉淀,所得滤渣的成分为硫酸钙和氟化镁;加入碳酸氢铵和Mn2+反应生成,焙烧后得到、、MnO的混合物,加入稀硫酸后将、MnO转化为MnSO4,通过过滤得到二氧化锰,据此作答。
解析:A.软锰矿浸取时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Mn2+,CaO、MgO分别变成硫酸钙和硫酸镁, A正确;
B.“除杂”后的溶液中和已变成沉淀除去,B错误;
C.“沉锰”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错误;
D.“酸浸”时每反应3 mol 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6 mol,D错误;
故选A。
8.B
解析:A.电解精炼铜时,粗铜中的锌、铁失去电子变为锌离子和亚铁离子的同时,阴极是铜离子得到电子变为铜单质,因此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会减小,故A错误;
B.S2 和Cu2+和Hg2+反应会生成沉淀,因此常用Na2S作沉淀剂,除去废水中的Cu2+和Hg2+,故B正确;
C.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硫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因此不能用浓硫酸清洗锅炉中的水垢,故C错误;
D.电解法制备金属铝常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9.D
解析:A.HF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2.24LHF含有的分子数远大于,故含有的电子数目远大于,A项错误;
B.的物质的量为0.9mol,每个分子中含有的中子数和电子数均为10个,则中含有的中子数和电子数均为,B项错误;
C.未提供溶液体积,无法计算,C项错误;
D.的物质的量为1mol,若发生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且反应为可逆反应,转移电子数更少,D项正确;
答案选D。
10.D
解析:A.图I表示FeS溶解平衡曲线,A项错误;
B.常温下,的平衡常数K=6000,B项错误;
C.Q点处,,分散系中无固体,C项错误;
D.P点对应的溶液中加适量固体,浓度增大,浓度减小,可使溶液由P点转化成M点对应的溶液,D项正确;
答案选D。
11.A
解析:纯水中,,故选A。
12.C
解析:在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Mg粉,产生H2的体积相等,HCl溶液为强电解质溶液,氢离子浓度较大反应速率较快,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3.A
解析:A.Na与水生成NaOH和H2,NaOH为强电解质,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可拆,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A正确;
B.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做反应物时不拆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B错误;
C.氢氧化铜为固体,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拆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OH)2+2H+=Cu2++2H2O,C错误;
D.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HClO属于弱电解质,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拆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D错误;
故答案选A。
14.B
解析:A.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甲酸溶液做导电性实验,甲酸溶液的灯光较暗,则甲酸溶液中离子浓度较小,盐酸为一元强酸,则甲酸为一元弱酸,为弱电解质,A正确;
B.甲酸是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可能是强电解质也可能是弱电解质,B错误;
C.取相同体积、1.0mol L-1的盐酸和甲酸,分别与等量的镁条反应,前者反应更快,则甲酸中氰离子浓度较小,甲酸为弱酸,C正确;
D.若甲酸为一元强酸,新配制的0.1mol·L-1甲酸溶液的pH应为1,D正确;
故选B。
15.D
解析:A.溶液出现棕黄色后迅速出现大量气泡,说明是铁离子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A错误;
B.二者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同,不能比较酸性强弱,B错误;
C.溶液中银离子过量,可以和碘离子反应,没有实现氯化银沉淀转化为碘化银,故二者的溶度积常数不能比较,C错误;
D.该实验说明稀释相同倍数时,HApH变化较大,说明其为强酸,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6.(1)①④⑥⑨
(2)③⑥
(3)⑦⑩
解析:(1)①石墨是混合晶体,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可以导电;④盐酸、⑥熔融K2SO4和⑨氨水都是因为有可以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能导电,故选①④⑥⑨;
(2)①石墨、④盐酸、⑤液氯、⑨氨水是单质或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②SO2和⑧乙醇是非电解质,③NaCl和⑥熔融K2SO4是盐,是强电解质;
(3)⑦HF和⑩NH3·H2O是弱酸和弱碱,是弱电解质。
17.(1)3.7
(2)AC
(3)>
(4),故有尿酸钠晶体析出
(5)吸热
(6)ACD
解析:(1)由尿酸的电离平衡:HUr(尿酸,aq)(尿酸根,aq),,解得,pH约为3.7,故为:3.7;
(2)A.NaUr溶液显碱性,说明是强碱弱酸盐,A正确;
B.HUr溶液可使石蕊溶液变红说明具有酸性,B错误;
C.常温下,等浓度的尿酸溶液导电性比盐酸弱,说明是弱酸,C正确;
D.10mL溶液与10mLNaOH溶液完全反应只能说明具有酸性,D错误;
故选AC。
(3)37℃时,模拟关节滑液pH=7.4,,遵循电荷守恒,所以:>,故为:>;
(4)37℃时,模拟关节滑液,当时故有尿酸钠晶体析出,故为:,故有尿酸钠晶体析出;
(5)关节炎的原因归结于在关节滑液中形成了尿酸钠晶体,夏天症状减轻,冬天症状加重,依据平衡温度降低平衡逆向移动,逆向是放热反应,正反应方向为吸热反应,故为:吸热;
(6)A.多喝水,食用新鲜蔬果,A正确;
B.饮食宜多盐、多脂,B错误;
C.适度运动,注意关节保暖,C正确;
D.减少摄入易代谢出尿酸的食物,D正确;
故选ACD。
18.(1) 抑制水解 防止被氧化
(2) 3250
(3)或
解析:(1)在水溶液中易水解,发生的水解反应式为,,则在配制氯化亚铁溶液时要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可抑制水解;在液中需加入少量铁粉,其目的是防止被氧化,发生的离子反应为;氯化铁水溶液中水解生成氢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溶液蒸干,氯化氢挥发促进水解正向进行得到氢氧化铁,再灼烧得到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盐碱地呈碱性的原因是水解:,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用石膏降低其碱性的原理为,在常温时,反应的平衡常数。
(3)从图分析,有二氧化碳和氢气进入,作为反应物,甲烷和水出来,做为生成物,镁等做催化剂,反应方程式为:或。
19.(1) > AC
(2)
解析:(1)①H2CO3的Ka2=4.8×10-11,H2C2O4的Ka2=5.4×10-3,所以水解程度大于,所以0.1mol/LNa2CO3溶液的pH>0.1mol/LNa2C2O4溶液的pH。
②A.电离常数越大,电离程度越大,所以c(H+)>c(HC2O)>c(HCO)>c(CO),故a正确;
B.电离常数越大,电离程度越大,所以 c(HC2O)>c(C2O) >c(HCO)>c(CO),故B错误;
C.电离常数越大,电离程度越大,所以c(H+)>c(HC2O)>c(C2O)>c(CO),故C正确;
D.电离常数越大,电离程度越大,所以c(HC2O)>c(HCO),故D错误;
选AC。
(2)H2C2O4的Ka2大于H2CO3的Ka2,根据“强制弱”,向Na2CO3溶液中滴加少量H2C2O4溶液生成碳酸氢钠和草酸钠,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0.10
解析:,又,则,时,可得,则;
故答案为:10。
21.H2S H++HS-、HS- H++S2- CH4(g)+2O2(g)═CO2(g)+2H2O(l) △H=-890.3kJ/mol CO(g)+2H2(g)=CH3OH(g) ΔH=-90.0 kJ·mol-1
【分析】(1)根据多元弱酸的电离特点,书写电离方程式;
(2)根据燃烧热的概念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3)根据盖斯定律计算;
(4)根据燃烧热的定义计算。
解析:(1)硫化氢为二元弱酸,分步电离,电离方程式为H2S H++HS-、HS- H++S2-;
(2)1.6g甲烷完全燃烧放出89.03kJ的热量,1.6g甲烷物质的量为0.1mol,则1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体水放出热量890.3kJ,故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l) △H=-890.3kJ/mol;
(3)已知热化学方程式:①CH3OH(g)+O2(g)=CO2(g)+2H2O(l) ΔH=-764.6kJ·mol-1;②CO(g)+O2(g)=CO2(g) ΔH=-283.0kJ·mol-1;③H2(g)+O2(g)=H2O(l) ΔH=-285.8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可知,由②-①+③×2可得热化学方程式CO(g)+2H2(g)=CH3OH(g) ΔH=-283.0kJ·mol-1+764.6kJ·mol-1-285.8kJ·mol-1×2=-90.0 kJ·mol-1;
(4)燃烧热指的是燃烧1mol可燃物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燃烧1kg油酸甘油酯释放出热量3.8×104kJ,则1kg该化合物的物质的量为,则油酸甘油酯的燃烧热△H=。
【点睛】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例如C→CO2(g),S→SO2(g),H→H2O(l),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在用文字叙述燃烧热时用正值,用ΔH表示时带负号。
22.Al > Na > O > C >H C2H2 CO2 NaAlO2 + H2O + OH- c(Na+) > c() > c() > c(OH-) > c(H+) NaCl、NaHCO3、CO2(或H2CO3)
解析:试题分析: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两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极之和均为0,且Q与X同主族,则XQ处于第一主族,Y处于第四主族,所以X为氢,Q为钠,Y为碳,ZR分别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和金属,则Z为氧,R为铝。(1)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所以原子半径关系为Al > Na > O > C >H。(2)H和C形成多种化合物,属于烃类物质,其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且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是乙炔,化学式为C2H2。(3)由以上某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BCD有此转化关系,其中C是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则C为CO2,D是淡黄色固体,则为过氧化钠,其电子式为 。①如果AB均由三种元组成,B为两性不溶物,结合转化关系,A为偏铝酸钠,B为氢氧化铝。②偏铝酸根和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碳酸根离子,方程式为:+ H2O + OH-。如果A由三种元素组成,B由四种元素组成,AB溶液均显碱性,结合转化关系可知,A为碳酸钠,B为碳酸氢钠,溶液中碳酸根离子水解,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溶液显碱性;碳酸钠碳酸氢钠都为0.1mol/L的混合溶液中,钠离子浓度最大,碳酸根和碳酸氢根都税额,溶液显碱性,碳酸根离子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离子的水解程度,所以离子浓度关系为:c(Na+) > c() > c() > c(OH-) > c(H+)
。常温下,在该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中性时,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转化为碳酸氢根离子,全部转化为碳酸氢根离子,仍为碱性,所以部分碳酸氢根转化为碳酸,溶质为氯化钠,碳酸氢钠,和碳酸。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23.(1)向深蓝色溶液中加入大量乙醇,出现深蓝色沉淀,过滤洗涤沉淀后,将沉淀置于试管中加热,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到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
(2)Cu2++2H2OCu(OH)2+2H+ 0.1 mol/L硫酸钠溶液
(3)存在Cu2+ + 4NH3,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根离子和铜离子结合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使平衡向右移动,浓度降低,溶液变为无色
(4)与实验 1—2对比,探究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氨水浓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5)铜离子的浓度、溶液的碱性、氨水的浓度(或氨水的浓度、硫酸铜和氨水的相对用量)
【分析】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根据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CuSO4溶液和浓氨水反应产物的因素,由实验得到影响反应产物的因素为铜离子的浓度、溶液的碱性、氨水的浓度。
解析:(1)因为Cu(NH3)4SO4·H2O 是一种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的深蓝色固体, 加热分解有氨气放出,所以检验溶液 A、B 中均含有,向溶液中加入大量乙醇,出现深蓝色沉淀,过滤洗涤沉淀后,将沉淀置于试管中加热,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到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故答案为:向深蓝色溶液中加入大量乙醇,出现深蓝色沉淀,过滤洗涤沉淀后,将沉淀置于试管中加热,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到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
(2)①硫酸铜是强酸弱碱盐,铜离子水解使溶液呈酸性,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Cu2+ +2H2OCu(OH)2+2H+,故答案为:Cu2++2H2OCu(OH)2+2H+;
②跟据乙同学认为实验 2-1 没有排除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的干扰,根据控制变量法,应设计一个对比实验,对比在没有Cu2+且c(SO)相同的条件中性溶液对反应产物的影响,所以应加入0.1 mol/L硫酸钠溶液,排除酸性溶液的干扰,故答案为:0.1 mol/L硫酸钠溶液;
(3)反应 Cu2+ + 4NH3是可逆反应,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铜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使铜离子浓度减少,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向右移动,浓度降低,溶液变为无色,故答案为:存在Cu2+ + 4NH3,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根离子和铜离子结合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使平衡向右移动,浓度降低,溶液变为无色;
(4)与实验 1-2对比可知,实验 2-3的目的是探究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氨水浓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故答案为:与实验 1—2对比,探究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氨水浓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5)由实验2-1、2-2、2-3可知,影响 CuSO4溶液和浓氨水反应产物的因素有铜离子的浓度、溶液的碱性、氨水的浓度(或氨水的浓度、硫酸铜和氨水的相对用量),故答案为:铜离子的浓度、溶液的碱性、氨水的浓度(或氨水的浓度、硫酸铜和氨水的相对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