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梅岭三章》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梅岭三章》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2 07:50:2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1张PPT)
长征
红色记忆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他们面对黑暗,从未低头;面对敌人,从未退缩;面对死亡,从未畏惧。正是因为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才有了现在强大的中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毅的《梅岭三章》,感悟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
2 梅岭三章
教学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必备知识
03
字词清单
04
课文分析
05
课堂小结
06
拓展延伸
07
课后习题
0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3.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走近作者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的美誉。诗作以《梅岭三章》《孟良崮战役》《青松》《红梅》等流传最广。
必备知识
陈毅的诗词,真实记录了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力量。主要采用旧体诗词的形式,但又不为格律所束缚,灵活自由;不在语言上刻意求工、精雕细琢,具有朴实、明快的独特风格。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岭遇险,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山坳丛莽间一块极小的地方,险象环生。后来敌人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陈毅预料不能脱险,写下了《梅岭三章》以明志。
组 诗
组诗,是指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品。组诗中的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又有内在的联系(或是主题相同,或是内容相关,或是空间、时间上相近)。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组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取向上力求全面、透彻地反映事物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
组诗以独特的文体特征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影响着其他文体,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1. 阎( )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2. 捷( )报:胜利的消息。
3. 血雨腥( )风: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诗中喻指战争。
4. 取义成仁(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诗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Yán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jié
xīng
rén
注释中的生难字词
必考字词梳理
1. 旋( )围解:不久围困解除了。旋,不久、随即。
2. 旌( )旗:旗帜的总称。诗中借指军士。
3. 泉( )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xuán
jīng
quán
多音字
必考字词梳理
( )(了解)
( )(押解)
( )(解数)
jiě
jiè

xiè
重点记这两个读音。
·
·
形近字
必考字词梳理
涯( )(无边无涯)
睚( )(睚眦必报)


捷( )(捷报)
睫( )(睫毛)
jié
jié
形旁辨字法:
“捷”,形旁为“扌”,和“手部动作”有关;“睫”,形旁为“目”,和眼睛有关。
·
·
像被人瞪了一眼那样极小的仇恨也一定要报复,形容心胸极其狭窄。
小序有什么作用?
小序作用
内容理解
预习思考问题
这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什么?
2
导思
1
关键词:爱国情怀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这三首诗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诗歌主旨
导思
3
课文初读感知
层次结构
第一章: 以生死绝境发想,追怀往昔,表达了作者创业未成、死而不已的豪情壮志。
第二章: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在忆征程之余激励战友,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三章:展望未来,宣言革命必将胜利,为自由献身死得其所。抒写了革命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
课文细读品味
1.诗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小序介绍了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时代背景,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诗人在梅山遇险,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作者从容、镇定。诗“留衣底”以明志,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小序有助于我们领略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死亡面前的乐观精神、浩然正气和崇高理想。
课文细读品味
2.“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开头设问,总领全篇,奠定了诗的感情基调——慷慨悲壮。“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面对目前的险恶处境英勇无畏的精神。
课文细读品味
3.“旌旗”借代什么?运用“泉台”“阎罗”这样旧时的词语有何作用?
“阎罗”比喻凶恶残暴的敌人。“旌旗”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气势猛,果断干脆,表现了诗人除恶务尽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课文细读品味
4.第二章中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第二章中运用了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表达了诗人在“断头”威胁面前的浩然正气,照应了第一章首句。
课文细读品味
5.品析“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论语》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曰“舍生而取义”,意思都是为信仰献出生命。诗人赋予“取义成仁”以崭新的内容: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在全世界实现。这两句是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顶点,也是对第一章首句自问的圆满回答。
1.[重点]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它们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
课文全篇探究
诗歌 情感
第一首 起于现在的时间,面对当时必死的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至死不渝的强烈感情。
第二首 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的险境,抒发死不瞑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
第三首 追溯参加革命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的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
2.[难点]“泉台”“阎罗”都是民间传说中的说法,事实上并不存在,诗人为什么要使用这类说法?
课文全篇探究
诗歌重想象和幻想,只要有助于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并不排斥阴间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的怪异现象。这样写的好处主要有三:一是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课文全篇探究
二是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反动势力的首领恰到好处,耐人寻味;三是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具有更深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这三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再现了诗人的革命斗争经历,充分表现了诗人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时诗人又充满激情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未竟的事业,表达了坚信革命必将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梅岭三章
追忆往昔
至死不渝
誓战到底
面对当日
死不瞑目
激励战斗
展望未来
信仰坚定
革命必胜
招旧部
斩阎罗
头悬国门
诸君努力
取义成仁
人间自由
崇高的理想
坚定的意志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大江歌罢掉头东①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②群科③济世穷④。
面壁十年图破壁⑤,
难酬蹈海⑥亦英雄。
《大江歌罢掉头东》比较阅读
[注释]①此诗作于1917年,作者即将赴日留学,时年19岁。②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③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一说指各种科学。④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⑤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⑥蹈海:即跳海殒身。这里是借用陈天华留学日本时,为抗议日本政府无理驱逐中国留学生,毅然投海自杀一事。
拓展延伸
这首诗与《梅岭三章》在诗歌体式及情感表达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体式
情感
都是七言绝句,都是以旧体写新意。
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及誓死不屈的救国意志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朱彦夫,1933年生,长津湖战役幸存者,曾荣获“时代楷模”“人民楷模”称号。
14岁参军,先后10次负伤,3次立功。当时在朝鲜战场上,他所在连队与敌军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恶劣天气里血战了三天三夜,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但他身负重伤,昏迷93天,先后经历47次手术,被截去四肢,失去左眼,右眼视力仅剩0.3。
伤势稳定后,倔强的朱彦夫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度过一生,他想试一下,这副残缺的躯干,还能不能干点哪怕最微小的事情。抱着残而不废的决心,他主动放弃荣军疗养院的优厚待遇回乡,用25年时间带领乡亲治山治水,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
颁奖词: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