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文档属性

名称 辛亥革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10 21:4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胡锦涛
时代的呼唤
(背景篇) 戊戌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材料一材料二“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
府宣布实行“新政”,即政治上更定官制,
新设立或改名称的机构有外务部、商务
部、民政部、资政院等;经济上奖励实
业;教育上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军事上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立宪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了遏制革命,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后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清政府成立“皇族内阁”,结果引起立宪派的内部分化和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更加孤立。预备立宪废除科举制度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钦定宪法大纲》
宣统帝革命前民不聊生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被称为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帝国宪法通过,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
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大政治民主,日益健全代议制度。
随着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一步朝着工业化大踏步迈进。
历史使命:推翻帝制,尝试民主共和之路大厦的倾覆
(过程篇)请同学们结合左边的材料以及教材知识扼要说明:
辛亥革命是怎样结束帝制,尝试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袁世凯夺权爆 发清帝退位“巩金瓯,承天幡,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清国歌1911》“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临时政府之民国国歌1912》“朕即国家” “五族共和 ”你能说出临时政府“揖美追欧,旧邦新造,”的作法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思考:《临时约法》和封建社会的法律相比体现了哪些进步性?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封建社会法律规定主权在君,君权神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历史意义:《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中华民国之主权,
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结社、信仰等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对比阐释历史的丰碑
(功绩篇)材料1、2材料3材料4材料5、6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材料二 约法规定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一 辛亥革命千年未有之变局,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两千一百三十三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
的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民主化、
社会法制化。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约法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为两千一百三十三年的历史打上了一材料三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工业化。蒸汽动力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新建新增增材料四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材料五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生活习俗的现代化。材料六 上述材料分别从民主政治制度化、经济工业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等角度来认识辛亥革命。
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中的地位? 结合材料谈谈纪念辛亥革命对我们的现实启示。现实启示材料1材料2材料3 材料一 鉴湖女侠秋瑾被捕,她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体现了她“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报祖国”的爱国情怀。
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林觉民、方声洞,在参加起义前夕写给妻子和父亲的信,更是体现了一个革命者既爱亲人、更爱祖国,为了挽救祖国可以抛妻别子的崇高境界。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正确阐释辛亥革命历史,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华侨给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人力、财力的巨大支持……海峡两岸同胞及全体中国人都要厉行孙中山振兴中华及中国应该统一的伟愿……站在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维护共同的政治基础,促进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进程。维系海峡两岸及世界华侨的
共同历史记忆 材料三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关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追求,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孙中山在失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职位后,精心设计了中国现代化的蓝图,他提出中国应追上世界的发展,中国应该“驾乎欧美之上”。辛亥革命使实现现代化成为中国人不懈的追求,开启了一百年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
辛亥革命使曾被甩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之外的中华民族,大踏步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曙光。
接受辛亥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最终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感悟历史中华正在复兴
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