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课件含视频)-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课件含视频)-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精品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2 07:3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工业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变化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学习目标
1、从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角度,知道人口增加和大众化教育,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积极方面的影响。
2、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了解由于工业革命,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也带来一系列的后果。
3、通过史料探究,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虽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出现“工业化”这个术语,但这个概念还是显然存在的。马克思把“现代工业”、“工厂制度”或“机器体系”跟工场手工业作了区分。现代工业其所以区别于工场手工业,是由于机器起了主要的作用。“只是在工具由人的机体的工具变为机械装置即工具机的工具以后,发动机才取得了独立的、完全摆脱人力限制的形式。于是,……单个的工具机,就降为机器生产的一个简单要素了”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
何为工业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一)、人口增长
结合材料一,指出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人口发展的趋势
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材料二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
——摘编自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材料一
1、原因
结合材料二,概括人口增长的原因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一)、人口增长
2、表现
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
19世纪20年代,美国人口约为1 000万,到1914年,美国人口已超过1亿。
3、影响
增长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同时,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
影响: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结合材料,概括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一)、人口增长
3、劳动力结构变化
结合材料,指出工业英国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
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数增加;
影响
变化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加速了工业化国家城市化的进程;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一)、人口增长
4、妇女地位的提高
工业革命使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他们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这为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创造了条件。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二)、大众教育
材料 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化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
结合材料一,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大众教育。
原因
表现
影响
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①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和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②1802年,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③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
1、概念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人口比重是重要指标之一。
2、出现的原因
材料 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化,特别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在英国,生活在2万人以上城市中的人口(英格兰和威尔士)在1801年是150万,占人口总数的17%;1851年是630万,占人口总数的35%;1891年是1 560万,占人口总数的54%。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结合材料,概括城市化出现的原因。
二、城市化
3、问题
结合材料,早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早期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卫生、居住等状况很差
4、发展的表现
新兴工业城市得到发展;新兴工业城市得到发展;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建立起来;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结合材料,概括环境污染的表现和影响。
1、环境污染
机器时代的“享受”
材料二 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流淌出纯金。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英国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表现: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
影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伦敦—1918—街景影像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2、贫富分化加剧
结合视频,认识贫富分化加剧。
原因
表现
影响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2、贫富分化加剧
原因
表现
影响
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
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课堂小结
工业革命
积极
社会矛盾激化
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
大众教育
劳动力结构变化
城市化……
消极
工业化国家的
变化
生产力提高
1.1750年,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16%和84%,1851年分别为54%和46%,1870年分别为70%和30%。这段材料反映了工业化国家发生的什么变化(  )
A.人口增长 B.城市化 C.大众教育 D.人口比例失调
2.1850至1911年,世界上有影响的报纸相继创刊,如英国的《泰晤士报》、日本的《读卖新闻》等,1883年创刊的美国《妇女家庭杂志》在1900年发行量即达100万份之众。这可以说明(  )
A.报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渠道
B.妇女地位平等的愿望得到了实现
C.日本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D.工业革命助推社会生活方式更新
课堂检测
D
B
课堂检测
3.1829年,法国4万多市镇中有1.4万个没有学校、1833年,法国政府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倡普及初等教育。到1847年,只有3213个市镇没有学校,小学生人数从140万增至353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法国实现普及义务教育 B.工业革命促进教育发展
C.教育进步触发启蒙运动 D.教育公平消除社会矛盾
4.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现代工厂”“人口数量的激增”等来描述19世纪后期(  )
A.西欧封建社会的演变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D.早期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D
B
课堂检测
5.19世纪末期,美国《时尚》服装杂志向女性推介宽松的灯笼裤(如图),这种裤子以它的创始人阿米莉亚 布卢默的名字命名,也被称为“理性服装”。灯笼裤的问世反映了(  )
A.男女平等的社会风貌
B.古典复古风格的流行
C.女性生活方式的变化
D.战争影响民众的生活
6.1600年,在法国和苏格兰,每6个成年人仅有一个略微识字,到1800年,苏格兰90%以上的成年人识字,法国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识字,到1850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60%以上的成年人能够读书写字,这种变化根源于欧洲(  )
A.识字人口比例扩大 B.人口结构的变化
C.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D.资本主义的发展
D
C
课堂检测
7.“千百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已经开垦了大部分平地用于种植作物。随着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产力不断发展,也出现了巴西亚马逊森林被毁等问题。”据此得到的认识是(  )
A.全球化有助于经济发展
B.经济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
C.科技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D.工业化与时代潮流相违背
8.下列现象不属于工业革命给工业化国家带来的变化的是(  )
A.人口增长 B.大众教育的推广
C.农村人口增多 D.环境污染加剧
C
B
课堂检测
9.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极大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1)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中A、B处补充完整。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兴起时间 18世纪六十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A   
进入时代 B 电气时代
A、电力广泛应用。B、蒸汽时代
课堂检测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在19世纪进入空前活跃并取得重大突破的高峰期。在物理学方面,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在19世纪40年代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使电力工业得以建立。……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和科学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研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课堂检测
材料三 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现今世界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不断增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医学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先进又降低了死亡率。因此,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但只需一个世纪便能达到第二个10亿人口,只需30年便能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只需15年便能达到第四个10亿人口……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化造成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生态环境恶化;工业革命促使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生态环境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