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学习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路线以及过程中相关重大事件
2.知道遵义会议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理解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4.体会长征过程中,红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即长征精神)
伴随着日本侵华和红军根据地的发展,国民党采取了什么行动?
“围剿”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首都瑞金)
南京国民政府
日本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1932年侵占我国东三省,又欲进犯华北。
“攘外必先安内”
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中央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 项目 次数 时间 军队人数对比 领导人 战略战术 反围剿
结果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第一次 1930年底 10万 4万
第二次 1931.4 20万 3万 第三次 1931.7 30万 3万 第四次 1933.2 30万 7万 第五次
毛泽东
胜利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游击战、运动战)
失败
战略转移
分散兵力,冒险进攻,保守防御
博古
李德
8万
50万
1933.9
周恩来
朱德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背景
(1)直接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中央负责人博古
军事顾问李德
“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
“不让敌人侵占寸土”
“胜利或者死亡”等口号
“左”的错误:就是不合实际的,夸大自身实力,急进的,冒险的错误。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瑞金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材料一 1927年7月24日,中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负责领导起义。随后,周恩来在江西大旅社召开第一次前委会议,任命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贺龙 担任起义总指挥,"起义爆发后,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起义军歼灭宁敌3000余人。
-摘编自《红色文化》 (初中版)
血战湘江
1934.10长征开始
①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
8.6万
②1935.1 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嘿嘿,布下重兵等你
蒋介石
我建议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
毛泽东
毛泽东建议
改向贵州进军
3万
必须去湘西与
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博古
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8万余人的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中央苏区的丧失,湘江之战的鲜血,使广大指战员心情沉痛,大家对“左”倾错误军事指挥已经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于是一场伟大的转折正在酝酿……
二、长征的经过
遵 义 会 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1)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阅读课本82页,梳理基础史实,并标注课本
(3)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2)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遵义会议旧址
二、长征的经过
意义:①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地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
——刘伯承《回顾长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935.2)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中共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二、长征的经过
这也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材料一 :遵义会议之后,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党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共产国际的指导…这是党处在幼年时期的特征。召开遵义会议时,我党失去与共产国际的无线电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运用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这标志着我党已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张琦《历史选择:长征中的红军领袖》
材料三:假如没有遵义会议,不要说当时当境的党、红军与中国革命是否会有后来的发展,就连当时已经陷入危厄的红军这革命火种的最早产生与继续存活都是问号。
——《红军长征的故事 生死攸关的转折之遵义会议》
(1)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2)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根据材料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二、长征的经过
冲破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读图学史
中央红军出发时间地点?
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中央红军出发人数?
8万多人
长征初期有哪些困难?
国民党围追堵截;
四道封锁线
红军选择了谁的方案?
毛泽东
强渡乌江攻入贵州
湘江战役后的分歧:
博古:接下来去湘西
毛泽东:应该去贵州
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二、长征的经过
6.4万
1934.10长征开始
①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
8.6万
②1935.1 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3万
③四渡赤水
④巧渡金沙江
⑤强渡大渡河⑥飞夺泸定桥
会宁●
⑦爬雪山,过草地
⑦爬雪山,过草地
⑨1935.10吴起镇会师
⑩1936.10三大主力
会宁会师 长征结束
⑧突破天险腊子口
二、长征的经过
四渡赤水河
在毛泽东、周、朱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彻底粉碎了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
打乱了敌人的部署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二、长征的经过
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二、长征的经过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二、长征的经过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冲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爬雪山、过草地我上到山上感到气也喘不上来。山顶空气稀薄,不能讲话,只能闷着头走,不管多累,也不敢停下来休息,因为一坐下来就可能永远起不来了——《聂荣臻元帅回忆录》二、长征的经过甘肃会宁
吴起镇
1936年10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
长征结束标志:
(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2)1936年10月,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长征(1934年10月—1935年10月—1936年10月)
三、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师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三、长征的胜利结束
主力部队 主要将领 到达人数
一方面军
二方面军
四方面军
材料一:红军三大主力到达陕甘宁的
基本情况
林彪、彭德怀
贺龙、萧克
徐向前、王树声
约8000人
约11000人
约33000人
材料二:共和国十大元帅中,除陈毅因伤留守在南方根据地,其余九人军参加了长征并顺利到达陕甘宁地区。
根据材料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数据来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红军长征史》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产分配给穷人。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四: 长征是一篇史诗。这不仅是因为纯朴的战士及其指挥员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因为长征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
——(美)索尔兹伯里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二、长征的经过
思考: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
自然环境恶劣;
物资的匮乏;
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长征胜利原因
①红军有着远大的革命理想、必胜的革命信念的支持
②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③共产党的领导思
④红军战士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革命意志。
三、长征的胜利结束
路在继续--新时代长征
长征的胜利,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使革命的火种在神州大地渐成燎原之势,有力推动了新的革命高潮到来。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这个伟大理想前行。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
四、长征精神
四、长征精神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
结合材料和前面学习,谈谈你心中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出乎史,入乎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让党史国史之光照亮未来,给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6年 习近平
民族复兴新征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让我们汲取长征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长征胜利
历史意义:
长征精神:
长征结束标志:
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
(1)粉碎了、保存了、转危为安。
(2)播下了、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936年10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
战略转移与
遵义会议
4、继续长征:
赤、金、渡、桥
3、转折:
遵义会议
时间、地点:
内容:
意义:
确立了 挽救了 生死攸关 标志着
纠正、肯定、选举、取消
2、开始时间、出发地:
1、背景: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1934年10月
江西瑞金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课堂小结
中 考 链 接
(2023·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在军事上的错误,红军遭到严重削弱、苏区大部丧失。其结果是红军( )
A.被迫开始了长征 B.展开了北伐战争
C.改编成为八路军 D.千里跃进大别山
A
中 考 链 接
(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这里的“伟大传奇”( )
A.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C.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影响了世界局势的变化
A
中 考 链 接
(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该材料叙述的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