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

文档属性

名称 公输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09 10:3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公输墨子 墨子(约前476-一前390),姓墨名翟dí,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 《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读准字音: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夫子何命焉为 北方有侮臣者公输盘不说 请说之 胡不见我于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犀兕麋鹿满之 江汉之鱼鳖 鼋 鼍为天下富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以牒为械荆有长松文梓 楩 楠豫章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xièyǐngyānwǔyuèshuōxiànjīngbìyúxīsìmíbiēyuántuózhìfùdiézǐpiánnányùqūgǔqièbān第一部分(1节):
楚国将要攻打宋国, 墨子前往劝阻。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
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
公输盘。

为:替
之:代词,这
子:先生,老师
起:出发,动身思考问题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
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命:见教,指教
藉:凭借
说:通悦,高兴
献:奉送
义:遵守正义
固:坚决 说:解释 为:制造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知类:懂得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依类推理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
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然:既然这样
胡:为什么
已:停止
见:引见默读课文2至12段,思考: 墨子是怎样劝阻公输盘的?墨子首先设下一个圈套,要公输盘替他杀人,用激将法逼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然后直陈利害关系,指出攻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言辞有理、有力,公输盘服。墨子赢得第一回合的胜利。思考问题当墨子进一步追问他为什么不停止造云梯时,公输盘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然后在墨子的进一步逼问下,只好答应引墨子去见楚王。文章极自然地过渡到下文。
墨子能说服楚王吗?战争能避免吗?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见:拜见
舍:舍弃
敝舆:破车
褐:粗布衣服 为:是
何若:怎样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鮲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方:方圆
犹……之于……也:好像……同……相比
以……为:认为……是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然:虽是这样
为:替
为:制造
1、墨子见到楚王, 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2、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宋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要之意。3、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宋的计划? 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见:召见
九:表示次数多 机变:巧妙的方式
距:通拒,抗拒 圉:通御,抵挡
诎:通屈,折服
所以:用什么(方法)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故:原因
莫:没有谁
然:但是
寇:动词,入侵1、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九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2、“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4、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5、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6、墨子止楚攻宋,除了靠锋利巧妙的言辞外,他的坚强后盾是什么?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回顾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希望和平
必要时会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战
表达再次呼吁和平的心声思考:墨子是怎样成功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首先墨子会见为楚国造云梯的公输盘,劝他停止帮助楚国攻宋。
紧接着,墨子拜见楚王,劝他放弃攻宋的打算。
第三步,与公输盘演习攻防对垒。我来解释 一词多义

为楚造云梯之械
夫子何命焉为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此为何若人
子墨子解带为城于起于齐
至于郢
有余于地
胡不见我于王?
今有人于此(替、给)(与焉合用,语气助词,“呢”)( 制造 )(是)(作为)(从)(到)(在……方面)  (向)  (在)
 子子墨闻之 
愿藉子杀之 说公输盘不说
请说之 之子墨子闻之
愿藉子杀之
造云梯之械
宋何罪之有
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见行……郢,见公输盘。“胡不见我于王?”于是见公输盘
类不可为知类为与此同类夫子,即先生,教师的意思(您,第二人称尊称)同“悦”,高兴陈述,解释代词,代“这件事”“他”“这种”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助词,用在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会见引见召见类推事理种类我来翻译1、“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吾义固不杀。”
“我是讲道义的人,决不无故杀人。”
3、“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呢?”
4、“……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去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10、“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现在这里有个人,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11、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12、“吾知所以距子也,吾不言。”“我知道用什么(方法)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13、“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啦,我不攻打宋国了。”总 结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顽强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机智勇敢,镇定自若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本文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下面我们来看它的写作特点。(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宋和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 写作特点(2)一波三折,悬念迭生。 (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