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名词解释:北洋政府】
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从1912年开始到1928年结束。
1912年
1916年
1928年
袁世凯统治时期
军阀割据时期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1)前期准备
1912.03
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1913.11
解散国民党
1914.12
颁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1914.05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5.05
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前期准备
标志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12月,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定年号“洪宪”,史称“洪宪帝制”。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结果:1916年3月22日在护国运动打击下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不久死去。
(2)正式称帝
1.背景:(1)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并复辟帝制
(2)对外被迫签订不平等中日民四条约
2.过程:
(1)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
(2)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2.护国战争(1915-1916)
探究: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一经共和之后,帝号久被丑诋,民人观念不同,尊严已亵,功德难著,强为规复,其势已逆。
——李希泌《护国运动资料选编》
材料二: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
——孙中山《讨袁檄文》
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帝制违背历史潮流;
②孙中山等革命力量的斗争
材料三:在护国战争兴起地区的人民,或积极投军,走上护国战争前线;或筹饷担粮支援前线;或自发武装,配合作战。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人民则抗捐抗税,反对清丈地亩,形成一次次的民变。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③缺乏群众基础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的形成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统治区域 控制北京政权时间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 1916-1920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1920-1924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1924-1928
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
1、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帝国主义采取“以华制华”策略,扶植代理人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2.府院之争
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实质:美日矛盾的激化
段祺瑞
张勋复辟
张
勋
黎
元
洪
溥
仪
段祺瑞
(1)原因: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开始: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3.护法运动(1917-1918)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3)影响: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4.参加一战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阶段
19C60、70Y
甲午战后
1895
民国初年
一战期间
1912
1919
国民党
统治前期
1927
1937
国民党
统治后期
1949
1956
开始兴起
初步发展
短暂
春天
沉重打击
陷入困境
消亡
短暂发展
新的春天
萧
条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材料: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96项之多。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
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原因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
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内部原因: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外部原因: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一战),放松控制。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2)表现与影响
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五四运动)
——以轻工业为主
影响
除旧布新
易服饰
2.社会生活新气象
剪发辫
禁缠足,倡女权
改称谓,废跪拜
新式婚姻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原因
政治
经济
思想
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袁世凯“尊孔复古”
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袁世凯独裁复辟,列强加紧侵略
实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
导火线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大红楼)
陈独秀
李大钊
胡 适
鲁 迅
钱玄同
2.运动的开展
兴起标志: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旗帜:民主与科学
胡适授课时,北大的学生抵触白话文,嫌其啰嗦。于是胡适出题目: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请替我用最少的字复电拒绝。
结果:文言用字最少的是12个字“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胡适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内容: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核心:思想革命)
2.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前提:道德革命)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手段:文学革命)
积极性:
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推动新文化运动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运动所涉及的内容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的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北洋军阀:不想看
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
传统文人:看不起
谩骂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众叛亲离”,“人头兽鸣”
青年学生:想多看
如饥似渴,“新青年”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
下层群众:看不见
从来没听说过陈独秀,更不知道民主科学为何方神物。
局限性:
①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看待存在绝对主义的倾向。
②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激进过后的反思
新旧交替的北洋军阀统治:
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他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在特殊的环境里,要辩证看待其统治。
政治上: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大肆出卖国家权益,军阀割据混战,社会黑暗,给人们带来无穷灾难。
经济上: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采取了一些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思想文化方面:尊孔复古思潮,攻击民主共和,引发新文化运动,新式教育、新式学校不断出现并得到发展。
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一些新变化,如剪辫、放足、废除跪拜礼、服制改革等。
1.孙中山曾就推举袁任临时大总统做过解释:“局外人不察,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盖当时党人已大有争权夺利之思想……弟恐生出自相残杀之战争,是以退让……。”由此推知( )
A.南北和议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B.孙中山以妥协求共和的智慧
C.利益群体之争成为主要矛盾 D.孙中山的妥协导致革命失败
B
随堂检测
随堂检测
2. 袁世凯在谋划帝制时所操弄的各种团体请愿和地方请愿,都意在营造多数之相,使洪宪皇帝在外观上更像是一个被选举出来的皇帝;继起的宣统复辟也以“虚君共和”为宗旨。这说明当时( )
A.帝制复辟具有一定的宪政色彩
B.传统纲常伦教的统治地位动摇
C.社会观念受革命影响渐次嬗变
D.君主立宪政体更合乎民众需求
C
随堂检测
3. 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吾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这两者共同反映了( )
A.儒家学说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
B.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
C.儒家学说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D.儒家学说阻碍近代民主政治建设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