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请听,再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观潮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目标
《观潮》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所以无论对于朗读背诵,还是分析感受,应该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课文分析
《观潮》一课描写生动,气势雄浑。本课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从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本课重点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学习一些基本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
引入新课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流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都要趁着良辰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达官显贵到平民百姓,都想要一睹为快。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初读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我会认
盐
屹
昂
鼎
yán yì áng dùn dǐng fèi
浩
震
霎
余
guàn hào bēng zhèn shà yú
贯
崩
沸
顿
我会写:
潮 称 盐 笼 罩
蒙 薄 雾 昂 沸
贯 旧 恢
【课文赏析】
不一样。“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因此人们由衷地赞叹其为天下奇观。
想一想: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课文的写作顺序:
潮来前
观潮的阶段 江面的变化 人们的反应
潮来时
潮来后
很平静
盼望着
江面先出现了一条白线,接着浪潮越来越大
沸腾起来
恢复平静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
潮来时:人声鼎沸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翻滚的白浪”比作“一堵水墙”,写出了大潮潮头之高,范围之宽;把“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写出了潮来时奔腾的形态特点;把潮来的气势比作“山崩地裂”,写出了潮来时的气势之壮观。
潮声变化: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3、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潮声( ):隆隆——( )——如同( )
潮头( ):( )——水墙——( )
潮势( ):( ) ——( ) ——( )
想象“画面”
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想象“画面”
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这句话写潮头过后的余波。从余波“漫天卷地”和“风号浪吼”可以想象出潮头到来时大潮的气势是何等的巨大。
总结
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最后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 奔腾咆哮 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
午后一点左右,( )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从远处
过了一会儿
再近些
越来越近
填一填
作业布置
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