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阶段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撤回忠诚”是从11世纪开始的欧洲封建关系的法律特性,意即封建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中,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以上材料说明欧洲中世纪( )
A.城市平民拥有充分的自由 B.国王与教会分享权力
C.政治上没有实现中央集权 D.领主与附庸地位平等
2.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些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说明( )
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曾出现反弹 B.国王违背法律规定肆意扩张权力
C.英国君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
3.下表反映的是1905-1911年历届参加学部考试留学生的情况。这一变化( )
届次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第七届
时间 1905年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1909年 1910年 1911年
录取总数 107 255 14 32 38 450 494
A.导致了选官途径的多元化 B.顺应了时势发展的需要
C.确定了晚清主流选官模式 D.改变了选官的价值取向
4.据表可知,英国( )
1871—1943年英国文官人数变化
年份 1871 1881 1891 1901 1914 1922 1939 1943
人数 53874 50879 79241 116413 280900 317721 387400 710600
A.文官数量逐年稳步增长 B.经济危机导致政府行政权力失控
C.官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D.战争刺激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
5.2001年,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准确地判断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干在于“道德”,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是道德的主体,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参与社会道德建设。这表明,《纲要》( )
A.明确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B.坚持在继承创新中发展公民道德建设
C.重点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强调以提升公民道德认知为实施要点
6.垄断资本的高度集中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为保护其利益,需要一批具有专门法律知识的人为其服务,所以律师队伍迅猛壮大。这表明,近代西方发达的律师制度( )
A.适应了市场竞争激烈的需要 B.客观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矛盾
C.是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的产物 D.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
7.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民外交”成为战后中日关系的实际形式,“日本人民”被认为是反对日美反动统治的“朋友”。进入70年代,中国新闻媒体和外交机构频频改用更广泛意义的“民间外交”谈论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我国( )
A.同周边国家关系得以改善 B.摆脱了西方的孤立包围
C.外交政策的制定日臻成熟 D.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
8.如表是一战爆发以来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声明、宣言、公约等。这反映出( )
1921年 1941年8月 1945年6月 1946年7月 1951年7月
国际联盟成立了国际难民署 英、美两国首脑签订《大西洋宪章》 《联合国宪章》 《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A.发达国家仍然主导着国际社会事务
B.国际组织都注重保护难民和维护人类健康
C.维护基本人权是国际社会共同呼声
D.国际社会维护国家主权和基本人权的努力
9.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表,清前期人口比明初人口增加的因素是( )
耕地面积(亿亩) 人口数量(万)
明初洪武年间 8.5 6600
清乾隆年间 10 41000
A.耕地的大量增加养活更多人口 B.一条鞭法使百姓赋税负担大大减轻
C.重农抑商政策逐步松弛 D.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不再藏匿人口
10.下图为1999-2014年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和美元指数变动的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注: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可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
A.发展中国家取得国际金融主导权 B.美元等同黄金捆绑世界多国货币
C.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有优势 D.美国开始放弃固定汇率改为浮动
11.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贸易章程》规定:瑞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海关定式为标准。咸丰八年(1858年)通商条约规定:海关度量衡以英国和法国两种定式为标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的海关自主权遭到破坏 B.西方逐步取得国际贸易主导权
C.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侵略要求
12.1993年底,中国大幅度地调整了进口关税,降幅为8.8%,即将进口关税水平由39.9%降至36.4%。以后又陆续调低关税,到1997年,进出口总税率已调低至大约17%。这一调整( )
A.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 B.表明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C.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必然要求 D.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13.19世纪80年代德国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疾病、失业、养老保险等体制,俾斯麦因此被称为欧洲社会福利计划的奠基人。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德国( )
A.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B.重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完善
C.为了对外战争而改善人民生活 D.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
14.20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主张改变福利基金使用中的盲目性和低效率,将个人自助和社会互助结合起来,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这有利于( )
A.改变德国经济发展结构 B.促进保险行业私有化改革
C.扩大福利政策覆盖范围 D.兼顾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
15.宋朝规定,每年入冬后,天下各州县须“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登记在册,每人一日“给米豆共一升,小儿半之”,每三天发放一次,从本年十一月初一开始,至来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停止。这一规定力图( )
A.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增强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 D.维护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16.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在全国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第一次给住宅按揭业务提供了法律依据。2001年,建设部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这一系列政策和法规的出台说明( )
A.政府着力改善民生问题 B.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C.城镇人口规模超过农村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英国的文官制度萌芽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此之间和之后的一段时间,政府官员的录用方法以封建色彩浓厚的“恩赐官职制”为主。进入19世纪,政党政治的兴起带来了文官任免的“政党分肥制”……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首先,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其次,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并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种: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
——摘编自范文超《英国文官制度变迁初探》
材料二 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建立于100年前的传统文官制度显得力不从心。1968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新的改革。首先,规定除常务次官外,各部增设一名政策顾问,负责研究部内的长期政策和计划,并保证现有政策的执行。其次,凡新录用的行政级文官须经两年的见习期,在文官学院学习两期为时20周的课程。第一期学经济、法律、公共行政等课程,第二期研究政策制定、财政管理等。30—40岁左右的文官都要学习决策程序、个人管理技术、电脑使用等课程。再次,变“封闭结构”为“开放结构”,取消“六等级制”,代之以职类为基础的“三类制”,即行政类、专家类、秘书类。最后,完善退休制度,严格掌握养老金的发放,奖励功绩优异者,惩处功绩不佳者。
——摘编自施炜、朱诗华《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新编》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其体现的共同价值取向。(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7世纪初期,掌握欧洲政治中枢的基督教势力彻底瓦解,从而破坏了中世纪欧洲统一的根基。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又日益频繁和复杂,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使欧洲陷入可怕的厮杀而被撕裂,国际格局孕育着变化。正是在这样新旧交替的激荡时代,格劳秀斯撰写了“法学三步曲”:《论捕获法》、《海洋自由论》和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三卷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与会各国,不论宗教信仰、政体、国家大小都一律视为具有独立、平等的主权地位等,都体现了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
——摘编自《<战争与和平法>:从战争中寻找通向和平之路》
材料二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在此背景下,以西方《国际法原理》著作为蓝本翻译而成的中国首部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于1864年(同治三年)应运而生,在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等方向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影响近代中国时代发展的知名外文翻译著作之一。
(1)根据材料说明格劳秀斯撰写《战争与和平法》的时代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万国公法》应运而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
19.[美元霸权与国际秩序](14分)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的货币混乱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在各国中激起对于国际合作的热望。从英美提出战后国际货币计划开始,凡参与讨论的国家都没有对其目标提出异议。在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推动他国同意一系列国际货币安排,筹备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与此同时,以英国为代表的诸国所获得的成绩,如稀有货币条款、过渡时期的设置等无一不是顽强斗争的结果,绝非源于美国方面的慷慨恩赐。苏联代表认为,会议对于维护并加强世界和平与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法国代表回顾了货币与经济会议的多次失败后,认为此次会议在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摘编自王在帮《霸权稳定论批判》
材料二: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未与他国商量便径自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直接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引起世界哗然。在各国讨论应对这一重大变故之时,大多数决策者头脑中不断浮现的是,将大萧条转变成一次世界大灾难的事件——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纳粹主义的兴起以及最后的世界大战。但从宏观视角看,这些担心被普遍夸大了。浮动汇率没有带来经济萧条或政治混乱,更没有引发战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他机制得以延续。
——摘编自[美]弗朗西斯·加文《黄金、美元与权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30年代货币混乱的表现,简析布雷顿森林会议“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含义。(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浮动汇率没有引发经济萧条等严重后果的原因,并评价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的举措。(1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大约从宋代开始,贵贱与贫富脱离开来,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门第大族的支配和庶民专业的贵贱之分。在科举制与政权的紧密结合下,读书人居于最高贵的位置,他们不认为贫穷涉及道德问题,甚至甘心安于清贫。而这个阶段,社会积累了相当的财富,随之带来经济思想层面的变化,而贫民作为一个阶层首次被政府所“发现”。宋政府开始尝试制定一些长期济贫的政策。由家族或政府创立的非宗教的慈善组织开始出现。这些慈善组织与以往的宗教慈善组织有很大不同,着眼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范仲淹本人出身贫寒,读书时每日只能以粥果腹;富贵以后,他依然生活简朴,只有在宴请宾客时餐桌上才会出现多种肉食。他的改革方略也包含着“厚农桑”“减徭役”等降低社会底层贫穷程度的措施。范氏义庄是范仲淹及其后人以自身力量体恤族人,以家族纽带解决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问题的尝试。抛开巩固宗族的目的之外,是对政府济贫政策的支持。因此,义庄也受到了政府的欢迎、支持和保护。
——摘编自百度百科《义庄》
材料二
英国从都铎王朝(1485—1603年)开始,流民和贫困问题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因而政府对救济问题的干预加强。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产业工人的出现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英国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在保障项目方面包括了从生、老、病、死、伤、残,到各种收入保障和医疗服务。为最大程度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收入的合理分配,缓解社会贫富差距的矛盾,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对公民提供基本保障的基础上提供的与公民收入相联系的保障,坚持公平为第一原则。公民工作岗位发生变化,更换顾主,福利水平不会受到影响。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高税收、高消费、高福利基础之上的,由政府作为支配主体,提供大量资金。
——摘编自朱敏《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氏义庄产生的原因及其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2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可以看出,欧洲领主与附庸之间契约对双方均有约束,其关系具有双向契约特征,说明欧洲中世纪政治上没有实现中央集权,C项正确;城市平民拥有充分的自由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实现了领主统领一切”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当时领主与附庸是不平等的,排除D项。故选:C。
2.答案:C
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王权超越议会的权力,只能看出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这只能说明君主立宪制度不完善,不能说明国王权力的反弹;B.英国国王是利用自己的行政权进行活动,应该没有违背法律;C.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国王仍然有很大的权力,说明君主立宪制需要进一步完善;D.看不出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与国王权力之间的关系。故选:C。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学部考试留学生人数逐渐增加,顺应了当时崇拜外国科技文化,纷纷选择出国留学,希望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发展趋势,故B正确;导致了选官途径的多样化,确立了晚清主流选官模式和改变了选官的价值取向都夸大了学部考试留学生变化情况影响,于文无据,排除ACD项。故选:B。
4.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英国文官人数在1914年和1939-1943年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两个时期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爆发,对国家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文官人数的增加,D项正确;1881年相比1871年是下降的,排除A项;“失控”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仅根据人数的变化无法说明制度的不断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准确地判断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干在于‘道德’”可知,“纲要”强调公民道德建设,故选B;据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排除A;据所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12年的十八大上才正式提出,排除C;据材料“‘公民’是道德的主体,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参与社会道德建设”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而非提升公民道德认知,排除D。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资产阶级为调节因垄断资本的发展而引起的内部日益尖锐的矛盾,需要一批具有专门法律知识的人为其服务,于是律师队伍迅猛壮大。这表明,近代西方发达的律师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的产物,C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50年代初新中国采对日的“人民外交”强调团结日本人民反对美日反动统治,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到70年代改用范围更具广泛意义的“民间外交”,说明此时的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更加务实、理性,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日外交关系,没有涉及其他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也未涉及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排除B项;新中国始终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外交基本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国际联盟成立了国际难民署”“《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等内容可得出这些都与国际人道主义有关,反映出国际社会维护国家主权和基本人权的努力,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不能体现发达国家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排除A项;BC项太绝对,排除BC项。故选:D。
9.答案:D
解析: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政府逐渐放松了对户籍的限制。
10.答案:C
11.A
12.D
13.答案:D
解析:福利制度的出现是为了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缓和社会矛盾,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就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福利制度,说明德国统一后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通过构建福利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故选D;工业革命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并不一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排除A;当时德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建设社会福利制度,而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排除B;C项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德国统一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没有进行对外战争,排除C。故选D。
14.答案:D
解析:材料“将个人自助和社会互助结合起来,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体现的是鉴于福利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德国政府对传统的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兼顾了效率与社会公平,D项正确;材料与改变德国的经济发展结构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保险行业的私有化改革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无关,排除C项。故选:D。
15.答案:C
解析:宋代重视保障“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的基本生活,这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增强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仅仅在冬天救助“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并不能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排除A项;“完善的”表述不妥,排除B项;封建王朝进行社会救济的目的是维护统治,不是维护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住房的政策和法规,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房屋贷款提供法律依据等,这说明政府重视住房供给问题,着力改善民生,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国民经济的比例问题,不能得出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数量,无法说明城镇人口规模超过农村,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7.答案:(1)背景:19世纪:历史因素: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传统文官制度滋生贪腐且效率低下;现实因素: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政府职能扩大;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历史因素:原有文官制度忽视专业人才、内部流动性差、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实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使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新技术手段,科技成果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政府干预涉社会各个方面,战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社会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
(2)特点:19世纪: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文官常任、政治中立;突出通才。
20世纪:行政管理更专业;人才选拔更开放;突出激励机制。
共同的价值取向:公平与效率。
解析:(1)19世纪:可分别从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分析,历史因素根据材料一“政府官员的录用方法以封建色彩浓厚的‘恩赐官职制’为主”“政党分肥制”“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概括归纳;现实因素可分别从19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20世纪:分别从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分析,历史因素根据材料二“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建立于100年前的传统文官制度显得力不从心”“行政类、专家类、秘书类”“奖励功绩优异者,惩处功绩不佳者”概括原有文官制度的弊端;现实因素根据20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特征分析。
(2)19世纪特征根据材料一“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必考科目有……5门;选考科目有……11门,任选6门”概括归纳。20世纪特征根据材料二“开放结构”“代之以职类为基础的‘三类制’,即行政类、专家类、秘书类”“奖励功绩优异者,惩处功绩不佳者”分析概括。共同的价值取向:根据文官产生的途径以及奖惩措施得出共同的价值取向——公平;根据文官考试和学习科目以及以职类为基础的专业化趋势得出共同的价值取向——效率。
18.答案:(1)背景:宗教改革瓦解了基督教势力;国家主权意识加强;国家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三十年战争”破坏欧洲;新旧国际格局交替等。
影响: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等。
(2)原因: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希望融入国际社会等。
作用:有利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等。
解析:1.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与近代中国经济。
(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17世纪初期,掌握欧洲政治中枢的基督教势力彻底瓦解”可知,宗教改革瓦解了基督教势力,欧洲分裂,根据“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又日益频繁和复杂”“‘三十年战争’使欧洲陷入可怕的厮杀而被撕裂”,可知,17世纪的欧洲国家主权意识加强,国家间的利益纷争加剧。影响:根据“(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与会各国,不论宗教信仰、政体、国家大小都一律视为具有独立、平等的主权地位等,都体现了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影响为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可知,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根据“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可知,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中国希望融入国际社会。作用: 根据“(《万国公法》) 在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等方向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影响近代中国时代发展的知名外文翻译著作之一”,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外交流等方面分析可《万国公法》的发行有利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19.答案:(1)表现:“金本位”制瓦解;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贸易保护主义。含义:国际金融秩序的建立;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维护并加强世界和平与安全。
(2)原因:浮动汇率可以增加国际贸易的预测性和稳定性;浮动汇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提高经济效率;浮动汇率可以激发创新动力,促进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浮动汇率没有引发经济萧条等严重后果。
评价:对美国: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是为了保卫美国已经非常有限的黄金储备,以稳定美元的汇率;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使得美国霸主地位开始衰落;对世界:国际货币金融市场极度混乱。
解析:(1)本题属于特征类材料分析题。表现: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各国实行货币贬值“金本位”制瓦解;各国实行货币贬值出现通货膨胀、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含义:由材料“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推动他国同意一系列国际货币安排,筹备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可知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金融秩序建立;由材料“苏联代表认为,会议对于维护并加强世界和平与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可知维护并加强世界和平与安全;根据材料“法国代表回顾了货币与经济会议的多次失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会议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2)本题属于原因类和评价类材料分析题。原因:结合所学浮动汇率的影响进行回答,如浮动汇率可以让汇率与市场供求关系相匹配,从而降低汇率波动风险,增加国际贸易的预测性和稳定性;浮动汇率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汇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提高经济效率;浮动汇率可以激发创新动力,促进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浮动汇率没有引发经济萧条等严重后果。评价: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是为了保卫美国已经非常有限的黄金储备,以稳定美元的汇率、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使得美国霸主地位开始衰落;根据材料“……直接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引起世界哗然。在各国讨论应对这一重大变故之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国际货币金融市场极度混乱。
20.答案:(1)原因: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贫民问题的凸显;宋代政府的济贫政策;慈善组织的出现;范仲淹贫寒的出身;宗法制的影响;儒家思想及家国情怀。
目的:保护家族;服务社会;减轻国家负担。
(2)特点:逐步走向成熟;颁布法律作为保障;保障内容完善、覆盖面广;坚持公平原则;以福利水平为基本保障;政府是社会保障的支配主体。
(3)原则:政府主导和民间互助相结合;维护劳动者权益;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读书人居于最高贵的位置,他们不认为贫穷涉及道德问题,甚至甘心安于清贫”可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根据材料“而这个阶段,社会积累了相当的财富,随之带来经济思想层面的变化”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而贫民作为一个阶层首次被政府所“发现”可知,贫民问题的凸显;根据材料“宋政府开始尝试制定一些长期济贫的政策”可知,宋代政府的济贫政策;根据材料“由家族或政府创立的非宗教的感善组织开始出现。这些感善组织与以往的宗教感善组织有很大不同,着眼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可知,慈善组织的出现;根据材料“范仲淹本人出身贫寒,读书时每日只能以粥果腹”可知,范仲淹贫寒的出身;根据材料“范氏义庄是范仲淹及其后人以自身力量体恤族人,以家族纽带解决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问题的尝试”可知,宗法制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及家国情怀。目的:根据材料“抛开巩固宗族的目的之外,是对政府济贫政策的支持”可知,保护家族;根据材料“以家族纽带解决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问题的尝试”可知,服务社会、减轻国家负担。
(2)特点:从发展历程看,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走向成熟;根据材料“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可知,颁布法律作为保障;根据材料“在保障项目方面包括了从生、老、病、死、伤、残,到各种收入保障和医疗服务”可知,保障内容完善、覆盖面广;根据材料“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对公民提供基本保障的基础上提供的与公民收入相联系的保障,坚持公平为第一原则”可知,坚持公平原则;根据材料“公民工作岗位发生变化,更换顾主,福利水平不会受到影响”可知,以福利水平为基本保障;根据材料“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高税收、高消费、高福利基础之上的,由政府作为支配主体,提供大量资金。”可知,政府是社会保障的支配主体。
(3)原则:从救济的主体看,政府主导和民间互助相结合;从救济的目的看,维护劳动者权益;从救济的程度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