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2 10:1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第1卷 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期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2.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 B.王权的自我神化
C.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巨大影响 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4.《史记》记载了汉初蜀地卓氏致富之路,“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其他被迁徙的人求迁近处。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后来其财势压倒滇蜀地区的居民,“富至僮千人”。秦的此项举措
A.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B.引发了汉初抑商政策出台
C.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据统计,在东晋权力中心的录尚书事、侍中、中书兼令、尚书令仆等职位中,任官者162人次,其中士族127人次;荆、扬、徐几个重要都督区的都督,也基本上由当权士族担任。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A.皇权走向衰落 B.士族把持政权
C.相权威胁皇权 D.举贤不及士族
6.相扑源于中国春秋时代,初名“角抵”,带有武术性质,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下图是在敦煌发现的唐代《白画相扑图》(局部),该图
A.体现唐代绘画风格胡化 B.可用于研究中国传统体育
C.反映唐代尚武之风盛行 D.能证明日本相扑源于中国
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此处评价的是我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
A.西周 B.秦汉 C.魏晋 D.隋唐
8.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A.凸显了兼收并蓄的特点 B.反映了市民地位的提高
C.加速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D.促进了棉织技术的进步
9.北宋大臣刘挚在《忠肃集》中对王安石变法作出如下评价:“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
C.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D.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
10.下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B.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1.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元朝有十个行中书省,并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腹里”和“理藩院”
B.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枢密院
C.行省官员不得调动军队,但能更改赋税
D.中央以监察机构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12.大明永乐帝虽有洪武帝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对明朝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不是权力分化的结果
B.内阁不过是皇帝旨意的拟稿人,执行皇帝命令
C.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D.已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皇帝的权力
13.东南沿海的倭患平息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明廷开放福建漳州月港,“准贩东西二样”,规定民间商人申请文引,缴纳税银后,可从月港出发到东西二洋从事贸易,史称“隆庆开关”。对此评述错误的是
A.明廷隆庆元年开放了海禁 B.月港的开放推动了民间海外贸易
C.月港的开放强化了朝贡贸易 D.明朝海禁政策并非自始至终推行
1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又认为“万里一朔,莫如中华”。据此可以认为魏源
A.推动了东方国家对西方国家的了解
B.引发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学习西方的热潮
C.开始关注西方世界的同时仍然保持文化优越感
D.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时不失民族气节
15.近代以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是前江苏巡抚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件:“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下列各项中同样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第2卷 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部分:五个大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郡县之制会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管安……秦之所天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以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制溢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三 郡县之失,其专在.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地方长官上的不同,并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9分)
(2)综合以上材料,分析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发展中的积极作用。(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松赞干布完成统一后,便开始整顿吏治,振兴吐蕃经济和文化。但苦于没有文字,政令基本上靠口信传递,极大妨碍了吐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此,松赞干布多次派多人前往天竺修习文字,大臣吞弥·桑布扎学成而归。松赞干布命其以梵文作为藏文基础,创制本民族的文字。文字创制完毕后,便以佛教十善法为基础,制定了西藏历史上首部法典。
——摘编自吴相锋《松赞干布颁布的西藏历史上首部成文法典探源》
材料二 文成公主出嫁时,松赞干布按照汉族婚俗进行迎娶,“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之后,吐蕃学习儒经的氛围日益浓厚。同时,唐蕃和亲,为西行求取佛法的汉僧开辟了一条捷径,吐蕃人原以“毡帐而居”,“穿毡裘衣”,在文成公主的影响下,改变了过去一年四季老羊裘的游牧装束.据史书记载,文成公主的陪嫁物中有多种药品和医书,还有《博唐八十数理》《珍宝之堆》等历算经典。
——摘编自马佳莉《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看文成公主对吐蕃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松赞干布的成就。(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蕃和亲对吐蕃的影响。(5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清初,厉行海禁,严禁民间船只私自出海。康熙平定台湾后,于二十四年解除海禁,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地为对外通商口岸。但到乾隆二十二年,又将通商口岸缩减至广州一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中外交往活动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9分)
(2)材料二反映清前期对外政策出现怎样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在清代前期的196年中,海禁不过39年,其余157年的海外贸易基本上是开放的。……规定海外贸易在些时最大的港口广州进行,本身就是一种开放,而在南洋地区的欧洲殖民地国家,中国商人均不受“只许在广东收泊贸易”的限制。
——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
材料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打“闭夫锁国”政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于清朝“鸦片战争前”的对外政策,你认同材料一、二的哪一观点?请依据材料或所学知识说明理由(仅列出观点,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A 2.B 3.C 4.A 5.B 6.B 7.C 8.A 9.D 10.A 11.D 12.D 13.C 14.C 15.A
16.(1)不同:分封制产生诸侯,享有世袭的权利,不受中央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产生官僚,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管理监督,不得世袭。看法: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9分)
(2)积极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制为历朝所沿用。(6分)
17.(1)成就:结束战乱,统一吐蕃;整顿吏治,振兴经济;创制本民族文字,发展文化;制定法典,关注民生。(5分)
(2)影响:唐蕃和亲,改变了吐蕃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吐蕃家庭手工艺,农业生产的发展。(5分)
18.(1)高产粮食作物的引种,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地矛盾;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丰富了农产品的结构,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中外贸易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政府改变货币管理政策,白银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9分)
(2)变化:清朝政府从实行海禁政策到开放四处口岸,再到只允许开放广州“独口通商”。影响: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6分)
19.我赞同材料二的观点,鸦片战争前,清朝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统治者害怕外国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统治者实行严格限制中外贸易的闭关锁国之策。此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造成了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
4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