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7.据史书记载,汉初出现“极权丞相”现象,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
皇帝法驾亲至问病,从西门进入。”为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
历史
A.设立中朝
B.派布推恩令
C.实行三公九卿制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D.推行刺史制
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8.有学者认为,在学习《史记》时,除了要研读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
1.1999年,在学术界的努力下,学者们成功释读了大多数二里头陶文中的刻画符号,其中绝
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这三家注释之外,还应关注当代的考古发现。该学者意在强调()
大多数与其后的甲骨文相对应(如表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考古发现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二里头陶文与甲骨文对照表
D.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9.下表是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表中的变化反映了(
朝代高门士族占比
寒门占比宗室、外戚占比
西晋
48%
32.9%
19.1%
甲文
井莽抖眉
东晋
78.4%
14.2%
7.4%
A,少数民族大量南迁
B,专制皇权的弱化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中央集权的加强
10.南朝时期扬州地区人口较东汉中期增长4倍以上,而赣江特别是湘江流域的人地关系与东
A.夏朝文化的历史遗存甚为丰富
B.二里头陶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汉中期差别不大。官方记录的水旱灾害主要发生在扬州地区,而湘赣流域甚少。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C.二里头陶文是中闲文字的源头
()
D,甲骨文是文字衍化发展的结果
2.周公东征后,将般都旧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周公反复告诚他,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
A.政局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B.南方得到开发和发展
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些措施()
C.人口增长影响生态环境
D.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A.践行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利于商民对西周的认同
11.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牌之学十分兴盛,弄清楚人物的家族渊源,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
C,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形成
D.构建了家因一体的格局
南宋学者叶适曾说:“东晋权归王谢庾桓四族,而四族亦人才所自出。”据此可知,该选官制度是()
3.在春秋时代,尚存在着“尊王攘夷”的呼声。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世卿世禄制
足辨。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说明,战国时代()
12.舞剑作为自古已有的一项娱乐活动,随着剑的推广和应用,逐淅有了剑舞的艺术形式。唐
A、华夏文化的辐射力增强
B,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
朝时剑舞并非仅仅流行于将军将士之间,在文人墨客中也广为流传。在军队中、宴会上、长安城的
C.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
D.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
街道里随处可见持剑而舞的雄健风姿以及围观群众的兴高采烈。这反映出唐朝()
4.有学者在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他的思想中不唯王道,还杂有法刑和霸道;尽管其主
A.崇尚武力的社会风气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张性恶,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化性起伪'。通过道德约束使人自觉趋向于良善,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
C.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D.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追求
人。”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为()
13.如表反映了唐代江南地区润州、常州、苏州和湖州的户数变化。据此推论()
A,荀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庄子
典籍
时间
户数
5.周朝时确立了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以“溢号”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为由,废除了谥法。素始皇的这·做法目的是()
《旧唐书·地理志》
唐贞观年间(627-649)
72000户
A.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B.确立皇权世袭,传至万世
《新唐书·地理志》
唐天宝年间(742一756)
354000户
C.凸显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D.表明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6.秦始皇统治时期,调集了数十万农民、罪犯参与修建秦始皇陵。学者在对出土的相关劳役
《元和郡县制》
唐元和年间(806一820)
164000户
人员瓦片墓志铭的研究中发现,劳役人员出身地点的地名共十四个,分别属于三晋、齐鲁和楚国故
A.政权更替扩大南北经济差距
B.士地兼并推动赋税制度调整
地。这一发现可用子说明秦朝()
C:北民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开发
D.社会环境影响人口数量变化
A.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B.社会治理较为残暴
14.唐朝实施集体幸辅制度,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皆为正宰相,临时差遣各类其他官职
C.区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深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加封“参知政事”“参知机务”者为副幸相,正副宰相称号虽各不相同,然其在政事堂议政的发言
权和职贵是相同的。这一制度的实施(
高一历史(共3页)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