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节选)(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节选)(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2 09:5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赏景悟情·人生突围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选自部编版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课文节选了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的前两节,第一节写地坛,写自己在遭遇人生变故后在地坛中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其中的景色描写直捣作者对生死的解读;第二节写母亲,写自己在地坛中对母亲的追思与痛悔,作者用“我”与母亲之间的细节及议论性语言放大了悲伤的力量,直击学生的内心深处。本节课重点放在第一节的内容上。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史铁生15岁就读于清华附中,是运动健将也是学霸;18岁到延安“插队”,意气风发,带着健康的双腿走过山山水水;21岁双腿瘫痪,造化弄人。高一学生大多15、16岁,15岁到21岁是人生中最青春、最美好、最狂妄的年龄,这样的3个年龄节点应该能引起高中生强烈的共鸣,通过共情策略,学生更能理解史铁生在自己精神世界的突围。
高一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有一定了解,初中学过《秋天的怀念》《合欢树》,对史铁生并不陌生,但缺乏阅历和体验,对文章中哲理性的地方难以深入理解。本课通过设计情境来带动学习,尝试从“文本分析”向“完成任务”的教学模式转变,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读懂、读深、读透文本。
三、教学目标:
通过默读、朗读、诵读等方式感受文人笔下的景物及情境。
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体悟文中景物所蕴含的情感与思考。
体会作者借自然之景阐述对生命的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五、说教学重难点
找出文中第一节的景色的变化,体会其中所饱含的作者的心路历程。
通过对景色的赏析,让学生明白地坛为什么能够给作者带来生命启示。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采用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
学法上,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具体采用——谈论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七、说教学过程
通过“角色扮演”和“诵读涵咏”的方法,让学生在有声的情感中身临其境地去观赏地坛中的景色,并从自身出发设身处地去理解作者对生命和生存的感悟。我具体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导入
观察两张史铁生不同时期的照片中的时间、环境和史铁生的姿态与表情。
角色扮演——我是记者,学生们都是史铁生
提出采访问题:“请问您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您希望二十年后您的生活是怎样的?”
15岁
我第二喜欢足球,
第三喜欢文学,
第一喜欢田径。
——《我的梦想》
图中右二是15岁的史铁生,就读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是一个运动健将,还是一个学霸。如果不出意外,精通篮球、足球、田径和跨栏的他也许会成为一名运动员;如果不出意外,喜欢物理又好钻研的他还可能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物理教授。
18岁
少年狂热古今无异。
——《记忆与印象》
这个时候,他18岁了,伴随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口号,他到延安成了“插队”青年的一员。此时的他怀里抱着一只小牛犊,快乐且健康。年轻时的他,也曾意气风发,拥有健康的双腿,走过山山水水。
21岁
上帝为锻炼生命,将布设下一个残酷的谜语。
——《我二十一岁那年》
这是3年后的史铁生,他不幸的坐在了轮椅上,从此再没站起来。它曾无数次捶打双腿,失声痛哭:“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接受“截瘫”的事实后,史铁生开始练习写作,还找了份工厂里的工作,一个月十几块钱,一干就是7年。他不幸被命运击中,却仍努力与之抗争。
40岁
上帝从来不对人施舍“最幸福”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的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中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和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和痛苦的根源。
——《我的梦想》
这是40岁的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得了肾病,发展到尿毒症,情况最危急的时候靠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医生告诉他,“你一生只能插着尿管,带着尿壶,而且身上永远都会沾着尿味”。但史铁生却一次次挺了过来,他说,“冬天一过,我又活了,看样子极可能活到下一个世纪。”此时,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45岁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
——《病隙碎笔》
这是获奖时的史铁生和他的爱人陈希米。他说:“我史铁生,喜欢吃,喜欢笑,喜欢陈希米”,此时的他依旧坐在轮椅上,但脸上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走过风雨,涅槃重生。在苦海泛舟的岁月里,史铁生创作了20部短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2部长篇小说、18部随笔散文、2部电影剧本。
华语传媒大奖颁奖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是谁让这个终年与轮椅为伴,与疾病厮守的人笑得如此灿烂?或许我们可以从《我与地坛》中找到答案。
1.学生分组讨论:我和地坛的缘分表现在哪?
2.读景色,寻变化,悟缘分。
(1)第三段为我们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地坛?
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愈见苍幽”和“茂盛”
与废弃荒芜同在的还有那“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
园子 曾经无比辉煌
此时荒芜冷落
年轻人 最狂妄的的年龄
残了双腿
惺惺相惜
(2)读第五段中的景色描写,这个时候,地坛是怎样的,我又是怎样的?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放大了对微小生物的描写,用地坛中不常被人关注,但依旧鲜活的生命,去感化和鼓励自己。
地坛 荒芜但并不衰败
自己努力做到 残疾但不颓废
(3)教师范读第七段六个譬如,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放空一切,去听去想,听过之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默坐”、“呆想”之后,耳边的嘈杂、纷乱的思绪尽可抛诸脑后,所有的风雨所有的跋涉,即便艰辛甚至痛苦,也都是一种强大的释放,是生命重归零度的返璞。
全班齐读,尽可能多地去感受那种来自生命中苦痛的力量。
3.读全景,析语言,沉思想。
作者何以在地坛中重拾活的信念,重燃生的希望?(地坛对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或者说,在地坛的这十五年里,作者每天都在回忆、思考,他的思想、价值观、人生态度在地坛这样一个特别的环境中发生怎样的变化? )
想了三个问题——
①“关于死”
②“为什么出生”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③“怎样活”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三个问题的答案是——
①“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②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人生的顿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注定的过程。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③“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怎样活”是一个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地坛”静谧的环境给了史铁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而“地坛”的一切生命给了他思考的方向——四百年里,尽管“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但是有些东西却永远不会改变,譬如“落日”、“高歌的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草木和泥土的气味”、“满园落叶”,四季更迭变换,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见证的却是生命本身最真实的律动和它永恒的一面。生命是永恒的——这一启示让史铁生明白要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去体悟生命的力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4、 总结文本,反观自己,升华情感。
如果不再是扮演,而是真的,你们愿意做史铁生吗?
当我们因各种无法逃避的事端而遭受苦难的时候,要明白,正是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悲壮凝重的色彩;当我们心中的苦闷与痛楚无处安放的时候,要看到,爱我们的人正默默地陪在我们身边,为我们遮挡窗外更大的风雨。
4、作业
学习本课之后,请同学们以“生命的启示”为主题,与史铁生对话,表达自己的心声,100字左右。
八、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