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2 10:07:32

文档简介

宜昌市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秋季学期高二年级
上学期11月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993年8月,《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的文章,对北京大学的传统文化研究作了系统的介绍和赞扬,文中提出国学本为20世纪初中国学者对中国传统学问的一种称呼,而在1950年之后不再使用此名词,而随着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国学”一词再度成为学术界的“热词”。虽然人们对此臧否不一,但“国学”一词的“复生”,体现出20世纪90年代之后,人们不再情绪化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现代化的障碍,而是从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看到了儒家文化圈所呈现的独特现代化的新模式,这对人们肯定中国要走一条立足于自身文化的发展道路也提供了思想资源。而在这样的情境下,汤一介积极参与国学研究的各种活动,介入国际国内的学术争论,展现出他借助学术功力回应现实问题的能力。
汤一介对传统价值的肯定,并非要排斥西方文化的价值,他曾经引用鲁迅的“拿来主义”说,我们不但要“拿来”,也要“送去”,即形成跨文化交流的交互滋养的局面。他多次撰文指出,我们要认真地汲取西方文化的东西和其他文化的东西。今后的文化发展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它不仅要解决你自己的问题,也应该考虑解决世界的问题才行。如果仅仅考虑自己,让自己游离于世界文化之外,是没有前途的。
不过,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并非是单向性的吸收,更重要的是“对话”。在国学热兴起的同时,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正横扫国际国内的学术界,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热点问题。对此,汤一介撰写了《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汤一介事后回忆此事时说,在中国他是第一个发表文章批评“文明冲突论”的,基于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他认为不同文化可以和谐相处。
亨廷顿的观点是基于他对世界文明发展历史的一种“经验式”的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他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中,大多数的冲突都是基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价值”差异而引发的。而汤一介在《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中则认为亨廷顿的“经验事实”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历史事实。汤一介认为,中国历史上两次外来文化大输入的结果证明,由文化引起的冲突只是暂时的,而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吸收与融合则是主导性的。
汤一介的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1世纪以来,更多的学者开始反思民族国家体系所包含的国内、国际的不同秩序逻辑,这本身构成国与国之间冲突的基因。一些中国学者主张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可以为我们建构新的更为公平的国际秩序提供价值支持。
(摘编自《中国哲学的深度发掘者和当代思想的融会创新者
——汤一介哲学思想及其贡献研究》)
材料二:
记者:与自然科学等领域术语相比,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有何特殊性?
黄友义: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表述,能够更深刻地反映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更能帮助外国人认识今天的中国。
记者:翻译是术语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的难点主要在哪里?
黄友义:在对外传播中,文化最有生命力。然而,中西文化因为历史形成的过程不同,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要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述并不容易。比如“礼”的概念,就不能完全找到对应的英文;“心”包括的内容也很广,英文里也不是一个单词就能完全对应中文的“心”字。所以,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不能准确传达中国文化元素。翻译的难度在于不仅要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还要了解外国人的思想,这样才能让翻译具有针对性,而不是自说自话。这就要求一个中国译者需要具备两个思路和两种文化的知识。这对任何译者都是巨大的挑战。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中,应如何做到“融通中外”?
黄友义:知己知彼是做好翻译的基础。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还需要知道对方的所思所想,熟悉对方的表达方式,跨越文化鸿沟,做到用外国的语言,讲述中国的理念,让我们的译文既忠实于中文的原意,又符合外国人熟悉的表达方式。
(摘编自《融通中外,讲好术语故事——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学”一词在20世纪初中国学者对传统学问研究之际兴起,虽曾一度消失,但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再度成为“热词”。
B.“国学”的“复生”既体现出人们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转变,也为人们肯定中国要走立足于自身文化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思想资源。
C.汤一介积极介入国际国内的学术争论,他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中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文化引起的冲突只是暂时的。
D.跨文化之间的交流重要的是“对话”,因此在中国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中,译者只要准确理解传统文化就能找到对等表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不过二者论述的角度并不相同。
B.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如今已不合时宜,不能为当前中西方文化对话提供方法。
C.汤一介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评述,影响了更多学者反思国与国之间冲突的问题。
D.翻译是术语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字词对应字词的翻译并不能准确传达中华思想文化。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融通中外”的一项是( )(3分)
A.某社区开展“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戏曲艺术”特色文化进小区活动。
B.《与非洲同行》大型纪录片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在全球同步推出。
C.冬奥会开闭幕式传递了“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和平主题。
D.近日上海万圣节狂欢夜活动引发关注和热议。
4.“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现已成为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准则。请结合材料一中汤一介的研究观点对这句话加以分析。(6分)
5.当代学者应如何推动中华思想文化的传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色诱惑
戴玉祥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豫南。
当时我在打短工。正是收麦插秧季节,我光着脊背,手攥镰刀,在割麦子。
一位年轻后生走过来,走到我跟前,喊我声“大叔”,我才发现他。后生穿着天蓝色的褂子和裤子,都褪了色,但很干净;后生长得也干净,皮肤白白的,像是学堂里的学生或先生。见我在喘气,汗水由脸上往下流,在肚皮处形成几条黑沟沟,后生嘴巴张了张,像是还想说什么,没说。后生接过我手中的镰刀,弯下腰,沙沙割起来。
真是大让我意外,我真真没有想到,后生干活竟然会这么利索。我喘息会儿而后接回后生的镰刀。后生看着我,同时指指河那边两条泛白的小土路,有些顾虑地问我说∶“大叔,去西北方向走哪一条啊 ”我说∶“啥子地方嘛 ”后生想了想,还是说∶“就是去西北方向的那一条啊 ”我知道后生对我不放心,这年月,世道不太平,后生的顾虑可以理解。我手指着河那边的小土路,说∶“那一条通往延安,那一条通往汉中。”后生深深鞠了一躬,疾步走开。河边,后生和衣扑进水里,像一条撒欢的鱼,很快上了对岸,跳上那条通往延安的小土路,雀跃着跑开去。
我再割麦子时,脑子里就晃着后生的影子。
小河就在麦田边,清清的河水,上面荡漾着阵阵涟漪。我真想扑进去,赶走肚皮上的黑沟沟,可我不敢,我怕那个脸上搁着刀疤的“狗腿子”。偷眼四望,热浪扑脸,大地像烤熟了一般,“狗腿子”的影儿也没有。我丢下镰刀,向河边走去。
这会儿,我看见一位姑娘喊着“大叔”向我跑过来。我心里乐颠颠的,钉住了。姑娘上穿红色短褂,下着荷花裙,发黑如墨,肤嫩似脂,齿白唇红,脸绽桃花,分明大户人家“千金”。姑娘站到我面前,口吐兰香,玉手指指河那边两条泛白的小土路,说∶“大叔大叔,去西北方向走哪一条啊 ”我说∶“啥子地方嘛?”姑娘想了想,还是说∶“就是去西北方向的那一条啊?”我乐了,心想今天这是怎么了,刚刚过去的那个后生也是这么问的呀,我笑而不答。姑娘倒好,头一扭,转身奔河边就走。这下,我急眼了,猛跑几步,拦住姑娘,手指着河那边的小土路,说∶“那一条通往延安,那一条通往汉中。”姑娘冲我吐吐舌头,跑开了。在河水里,姑娘宛然一条美人鱼。我看得目瞪口呆。更让我目瞪口呆的,是我看见姑娘上岸后,竟然也跳上了那条通往延安的小土路。
姑娘的倩影牵着我的目光,直到望断,才发现自己其实在河水里泡得有些时候了,我慌忙上了岸,回到蒸笼般的麦田里。
沙沙沙,看着倒下的麦子,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做长工打短工,到头来,还不是没有立锥之地?这样寻思着,忽听有说笑声传过来。我抬起头,见是一群青年男女,像是走了很远的路程,风尘仆仆的,但彼此还在说笑着,谈论着。
他们来到田边,站在那儿,齐声喊∶“大叔,去西北方向走哪一条啊?”他们的手,同时指向河那边两条泛白的小土路。我说∶“啥子地方嘛?”他们没有回答,但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仿佛岗楼上的探照灯在黑夜划亮了一般,在我身上晃着,半晌,有人说话∶“大叔,我们是去延安。请问去延安走哪一条呀?”我有些感激涕零,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
其实,延安我是听说一些的,前不久,县政府抓住两个年轻人,说是去延安的。去延安就要抓吗?后来才知道,延安是打鬼子的。我扔下镰刀,跑到他们面前,冲他们抱抱拳,而后手指着河那边的小土路,说∶“那一条通往延安,那一条通往汉中。”他们围过来,祝福我,与我握手,那一刻,我被幸福包裹着。
他们像一群小鸭子在河水里扑棱了一会儿,后来就跳上了那条泛白的小土路,还唱∶
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这年秋末,我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儿子要去抓药,我清楚自己没救了,阻止儿子。儿子跪在我床边,哭说∶“爹,那儿子一定给你买一副好棺木。”我说∶“给爹织个草席裹尸就行了,省那钱,去买些木头,在小河上架座桥吧!”儿子不解,问我∶“爹,架那桥干吗?”我说∶“天冷了,有年轻人还要过河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生找“我”问路时有些顾虑,不敢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想去的地方,表明了后生心中的不安,暗示了当时时局的动荡。
B.“我再割麦子时,脑子里就晃着后生的影子”,这不仅因为他的活力影响了“我”,还因为“我”羨慕他勇敢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
C.姑娘在河里像一条美人鱼,“我”看得目瞪口呆,等她朝延安方向奔去时,“我”更目瞪口呆,两处目瞪口呆的心理状态相同。
D.青年们在过完河朝着延安奔去的过程中,都是奔跑雀跃、充满激情的,这表明了红色革命圣地对青年们充满了“诱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写“我”的汗水在肚皮上形成了一道道黑沟沟,既写出了天气的酷热,又生动地刻画了
一个底层的普通劳动人民形象。
B.三批青年过河时,分别像撒欢的鱼、美人鱼、一群小鸭子,这三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青年们身上特有的朝气。
C.小说在写年轻人问路过河时运用了反复的手法,相同的问答屡次出现,既表达了年轻人对延安强烈的向往,也使小说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诗意的美感。
D.文中“我”最后宁愿不要棺木,也要架一座桥的情节,再次点题暗示青年们的行为已经让“我”完全理解了革命的意义。
8.怎样理解小说结尾处“天冷了,有年轻人还要过河呢”这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面对三批不同的过河青年,“我”的心理反应是怎样的?第三批青年为何能让“我”产生被“幸福包裹着”的感觉?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非学A无以B致C疑D非E问无以F广识G好学H而不勤I问J非真K能好L学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就,指靠近、接近,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的“就”词义相同。
B.先民,指古代贤人,也泛指古人,本文中取古代贤人之意。
C.“以大知而察及迩言”与“迩之事父” (《论语·阳货》)中的“迩”含义相同。
D.是,指认为……对,“吾妻之美我者”的“美”表示认为……美,两者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点题:学习一定要好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进行的。文字不多,观点却很鲜明,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
B.第2段作者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破疑有得。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用古代先贤的言行作为立论的依据。
C.最后一段作者强调为学决不能少问,应学习和发扬古人以问为美德的精神,再一次慨叹了世人以问为耻的陋习。
D.与《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有所不同的是,本文着重从“问”的角度,主张“学必好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2)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1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世俗之人不愿“问”的原因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镇太原①
刘禹锡
十万天兵貂锦衣,晋城风日斗②生辉。
行台③仆射深恩重,从事中郎旧路归。
叠鼓蹙成汾水浪,闪旗惊断塞鸿飞。
边庭自此无烽火,拥节还来坐紫微④。
【注】①本诗作于大和六年(832)。白侍郎,即白居易;令狐相公,即令狐楚,太原人,时任检校右仆射,兼太原尹等职。②斗:通“陡”。③行台;指出征时在驻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④紫微:指中书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使用“衣锦还乡”的典故,借“貂锦衣”写出十万将士重归太原时的意气风发。
B.“晋城风日斗生辉”看似俗套之语,用于此处却可以恰当地表达对友人的赞颂之意。
C.从第二联可以看出,令狐楚以前曾任“从事中郎”,此次履新“仆射”是一次升迁。
D.本诗虽标题有“和白侍郎”之语,但诗句却不涉白居易,而围绕为令狐楚壮行抒写。
16.本诗第三联与“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都写到了“鼓”和“旗”,但描写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恕者,如心也”,即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强调的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恕”字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意大致相同。
(2)《将进酒》中李白运用曹植狂欢的典故,表现自己忧愤和狂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江”与“月”经常被搭配在一起营造独特的意境,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①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②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4分)
19.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标点符号的叠用,请分析其效果的异同。(5分)
20.下面句子都有“一般”一词,说说二者意思上的不同。(2分)
(1)一般情况下......
(2)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 。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中国古典园林都要以“雅洁”作为自己独特的追求。有了“雅洁”,才会有符合中国园林意境的美学境界,而失去“雅洁”,它内在的精神气度也就不可寻找。
这首先表现为一种洁净无尘的园林环境追求。“青苔日厚自无尘”,“碧莎地上更无尘”。 ②  ,也是士大夫净绝尘埃的隐逸精神的外显,因而具有了超越尘世的意义。
此外,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雅洁”趣味,  ③  。袁枚《随园诗话》中曰:“窗明几净,以绝无一物为佳者,孔子所谓‘绘事后素’也。”显然,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精”与“简”不只是一种审美向度追求,更是人性至真境界的显现。正如文震亨《长物志》中所言:“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再有,中国古典园林的家具陈设、器具配置,乃至动植物点缀等,也都无一不体现出幽人之志,旷士之怀。士大夫无论抚琴开卷、分茶品梅,都无一不是与宇宙间至精至微的法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引人超越,遁入永恒的宁静与旷邈之中。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上面画波浪线的文字重组为三句话,每句均以“雅洁”为开头。(3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的黑土地上,首先钻出地面的一抹新绿,最易吸引人的眼球;待到百草丛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晚春或盛夏,最先报春的那一抹绿,已然汇入绿色的海洋湮没无闻了。如果它想再被看见,除非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或者干脆枯萎变黄。总之,它要增加“识别度”——或者卓然不群,或者另类怪异。当然,它也可以选择不被看见,只是做好自己、哪怕没有“存在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不需要有“识别度”?要不要有“存在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宜昌市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秋季学期高二年级
上学期11月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解析】A项,由材料一第一段“而在1950年之后不再使用此名词,而随着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国学’一词再度成为学术界的‘热词’……体现出20世纪90年代之后,人们不再情绪化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现代化的障碍”可知,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正视中国传统文化,但并不代表“国学”是从这时开始再度成为热词。B项,由材料一第一段“而是从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看到了儒家文化圈所呈现的独特现代化的新模式,这对人们肯定中国要走一条立足于自身文化的发展道路也提供了思想资源”可知,为中国走一条立足于自身文化发展道路提供思想资源的是“儒家文化圈所呈现的独特现代化的新模式”,并非“国学”的“复生”。D项,由材料二“翻译的难度在于不仅要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还要了解外国人的思想……这就要求一个中国译者需要具备两个思路和两种文化的知识”可知,“译者只要准确理解传统文化就能找到对等表述”说法绝对。
2.B【解析】由材料一第二段“汤一介对传统价值的肯定,并非要排斥西方文化的价值,他曾经引用鲁迅的‘拿来主义’说,我们不但要‘拿来’,也要‘送去’,即形成跨文化交流的交互滋养的局面”可知,鲁迅的“拿来主义”仍旧能指导当下的跨文化交流。
3.A【解析】由材料二第三组对话中黄友义对如何做到“融通中外”的回答“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还需要知道……做到用外国的语言,讲述中国的理念”可知,“融通中外”包括向外国传递中国理念。A项,某社区开展的活动未涉及跨区域文化交流,故不适合作为论据。
4.①“君子和而不同”意为君子能与他人和谐共处,但在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对方。②肯定自身文化价值与魅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其他文化的价值。③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的文化可以和谐共处,各美其美。(每点2分)
5.①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研讨,借助学术功力、运用中华思想文化回应、解决国内外现实问题。
②具备理解中华思想文化内涵、熟知国外思想和表达方式的能力素养,对中华思想文化进行针对性翻译。(每点2分)
6.C【解析】由原文第七段“在河水里,姑娘宛然一条美人鱼。我看得目瞪口呆。更让我目瞪口呆的,是我看见姑娘上岸后,竟然也跳上了那条通往延安的小土路”可知,“我”第一次目瞪口呆是看到了河里的姑娘宛若美人鱼,表现出了姑娘体态轻盈、动作灵活的特征,其中充满了“我”的赞叹和欣赏;“我”第二次目瞪口呆是看到姑娘朝着延安的方向奔去,表现出了姑娘的坚定与勇敢,其中充满了“我”的惊讶和佩服。两次“目瞪口呆”的原因不同,“我”的心理状态也不同。
7.D【解析】由原文第九段“自己做长工打短工,到头来,还不是没有立锥之地”可知,文中“我”被青年们的行为感染,也开始思考自己的处境和造成这种处境的原因,由此产生了改变现状的想法。由原文第十一段“我扔下镰刀,跑到他们面前,冲他们抱抱拳……”,第十三段“省那钱,去买些木头,在小河上架座桥吧”“天冷了,有年轻人还要过河呢”可知,“我”被革命青年们的热情所影响,也开始想为革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我”要架桥的行为暗示了“我”对革命和青年们的支持,但并未暗示“我”完全理解了革命的意义。
8.①“我”目睹了青年们过河去延安的经过,他们都是蹚水过去的,故而天冷后,“我”担心他们过河冷。②“我”在奔赴延安的青年人身上看到了朝气和希望,深受感染,因此想搭桥让更多的青年奔赴革命圣地。③“我”想要为他们搭桥的行为体现了“我”身为一个普通农民的觉醒意识,即要敢于反抗压迫。(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9.(1)心理:第一个男青年问路时,因其利索地干活而感到意外;第二个女青年问路时,因其充满活力地向自己跑来而感到乐颠颠的;第三批青年男女问路时,因其信任自己而感到幸福。(2)原因:①他们问路,“我”感到被信任。②他们为“我”祝福,“我”感到被关注。③他们跟“我”握手,“我”感到被尊重。(心理反应3分,原因每点1分)
10.DGJ
11.C【解析】C项,考查词义,文中的“迩”指“浅显、浅近”,而《论语·阳货》中的“迩之事父”指“近”,与“远之事君”的“远”相对 ,所以选项表述错误。
12.B【解析】B项,“第2段作者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错误。由原文可知,在第2段中﹐作者是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的。
13.(1)学习有不明白(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
(2)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才德优秀的人可以向不才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行方面有成就便可以了。
【解析】 (1)达:通晓、明白(的地方)。安:稳妥、妥当(的地方)。臆度:主观猜测。
(2)是故:因此。贱:地位低的人。不肖:不才的人,不贤能的人。
14. ①对于比自己才德优秀的人,因嫉妒而不愿问。②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因轻视而不屑于问。
③对于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因不敬重他而不甘愿问。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必定喜爱问。“询问”与“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勤于询问就没有办法增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对)比自己才德优秀的人,向他们询问,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来求得一点见解,(这就是)所说的“有才能的人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渊博的人向学识肤浅的人请教”。(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询问,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古代的人虚心并乐于采纳有益的意见,不挑选事情去询问,不挑选人去询间,(只要)从中吸取有益于自身的东西就可以了。因此狂放的人的话,圣人采纳它;地位低下的樵夫,古代贤人也向他询间。舜凭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询问,凭大智慧去了解那些浅显的话,这并不是无道理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认为自己对而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不明白(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询间的事情了。(对)比自己才德优秀的人,就妒忌他而不愿意向他询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而(认为)不值得向他询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询问。像这样,天下就几乎没有可以询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聪明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一定会出现个别失误。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未必不是圣人不能做到的。真理不会由某些人独占,学习也没有止境,既然这样,那么询问可以缺少吗 按照《周礼》,在朝堂外向百姓询问,国家的政治大事尚且向平民询问,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才德优秀的人可以向不才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行方面有成就便可以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才德优秀。古人把“询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询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15.A【解析】A选项“写出十万将士重归太原时的意气风发”错误,表现的是军队出镇太原时的意气风发。故选A。
16.①本诗写“叠鼓”激起水浪,“闪旗”惊断塞鸿之飞,表现军队出镇太原时军容强盛的宏大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令狐楚治军之能的赞美。②李诗写红旗半卷,鼓声不起,表现军队偃旗潜行、不畏艰难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边境将士视死如归精神的赞美。(每点3分)
【解析】刘诗中的鼓声震天,掀起水浪,红旗招展,使飞鸿受惊。描绘的是军队出镇太原时锣鼓喧天,军容强盛的宏大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令狐楚治军之能的赞美。
李诗中,“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表现军队偃旗潜行、不畏艰难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边境将士视死如归精神的赞美。
17.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8.①运用比喻修辞,把菌子外形比作银元,突出圆整的特点;又把浅黄色的菌子比作鸡油,突出颜色上鲜嫩可爱。②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亲切活泼,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一点2分,两点4分)
19.(1)同:两处叠用都包含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情感强烈。
(2)异:第①处更侧重于疑问,“也能吃”即“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第②处更侧重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相同点1分,相异一处2分,共5分)
20.①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 ②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样、同样”。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总体”,“一般情况”就是“通常情况”,强调共性特征;分析“一般大小”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样、同样”,“一般大小”就是“一样大小”,强调相同,差不多。(一点1分,两点2分)
21.①中国古典园林素有雅洁之趣 
②这既是园林基本的环境舒适要求 
③还表现为一种精简的生活环境建构
【解析】第①处,根据后文“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中国古典园林都要以‘雅洁’作为自己独特的追求。有了‘雅洁’,才会有符合中国园林意境的美学境界,而失去‘雅洁’,它内在的精神气度也就不可寻找”的内容可知,文段主要讲述的是“雅洁”,那么作为段落开头的总领句,应该填写“中国古典园林素有雅洁之趣”。第②处,根据前后文“这首先表现为一种洁净无尘的园林环境追求”“也是士大夫净绝尘埃的隐逸精神的外显”可知,此处应该和后文的“也是……”搭配,可使用“这既是……”的句式,根据语境可填写“这既是园林基本的环境舒适要求”。第③处,根据上一段“首先表现为……”和第三段开头“此外……”可知,此处应该采用“还表现为……”的句式,再根据后文“‘窗明几净,以绝无一物为佳者,孔子所谓“绘事后素”也。’显然,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精’与‘简’不只是一种审美向度追求,更是人性至真境界的显现”可知,此处主要讲述的是“精简”,那么,此处应该填写“还表现为一种精简的生活环境建构”。
22.①“雅洁”是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的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追求。②“雅洁”能使中国园林有美学境界。③“雅洁”的失去让中国园林的内在精神气度不可寻找(或“雅洁”一旦失去,中国园林的内在精神气度就不可寻)。
【解析】原句可以分为三部分:①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中国古典园林都要以“雅洁”作为自己独特的追求。②有了“雅洁”,才会有符合中国园林意境的美学境界。③而失去“雅洁”,它内在的精神气度也就不可寻找。①可以转换为“‘雅洁’是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的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追求”;②可以转换为“‘雅洁’能使中国园林有美学境界”。③可以转换为“‘雅洁’失去了,中国园林内在的精神气度也就不可寻找了”。
23.参考高考作文阅卷评分标准
【审题解析】
材料以“第一抹新绿”的两种选择为例,阐述了人生之道。“第一抹新绿”若选择受人关注,体现“存在感”,可以“首先钻出地面”,突出一个“先”字;接着“要想再被看见”需要“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增强“识别度”。当然,它也可以选择没有“存在感”,默默无闻,做好自己,不负时代。
(1)概念的界定:
“识别度”:可以理解因为具有某种特质,脱颖而出,从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让外界关注。
“存在感”:是精神上的需求程度,感觉被外界关注与需要,是对自身肯定(否定)的精神行为。
(2)材料里面多处包含虚拟论敌:
①“为了增强‘识别度’”的虚拟论敌:有的“干脆枯萎变黄”,选择另类怪异、摆烂的做法。
②“不想要‘识别度’与‘存在感’,也需要‘做好自己’”的虚拟论敌:都不想要,也做不好自己,躺平佛系。
③“最易吸引人的眼球”的虚拟论敌:如果做不到“首先钻出来”,自然无法具有“识别度”。
④“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的虚拟论敌:如果开出大众化的普通花朵,自然没有识别度。
材料具有思辨色彩,多处有显性、隐性的虚拟论敌,与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逻辑与生活”契合。
考生可以结合生活思考反面情况,需要想到并提及“再被看见”“增强识别”,干脆“另类怪异”,恶搞、博眼球、破坏底线、毁坏三观等行为;或者选择躺平、佛系、摆烂的现象。
(3)这种现象可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尤其对青年人很具启发意义。对于青年而言,同样可以选择两种“不负时代”不同的生活方式:
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要有识别度,要有“存在感”,在生活、工作中积极进取,敢为人先,出类拔萃、成绩卓著、引领潮流与时代,增强“识别度”,体现“存在感”,这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主观是想要有识别度,选择没有“存在感”的生活状态,如苔花一样,默默绽放,独自芬芳,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自己不负自己,不负时代,但客观上因为“做好了自己”也有可能自然就具有了“识别度”与“存在感”,正如老子所言“夫唯不争,泽天下莫能与之争”。
有第二种选择的人或许是意识到自己本身能力有限,资质平凡普通,不想去强迫自己做力所不逮的事情,或许是有能力,但是不想出风头,甘于平凡,甘于寂寞,但是这些情况和“枯萎变黄的另类怪异”“躺平摆烂”有本质区别。
【立意建议】
①作为时代青年,需要追求“识别度”与“存在感”,勇为天下先,奋发有为,敢于突破,积极进取,卓尔不群,有自己的“存在感”;拒绝“躺平”“摆烂”。
②作为时代青年,也可以选择不要“识别度”与“存在感”,做平凡的人或淡泊名利的人,只要做好自己,甘于平凡,甘于寂寞,活出自我价值,也是不负时代。
围绕选取的立意,结合时代与青年视角,可以以回答“为什么要?”与“怎么去要?”的问题,展开行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