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青花瓷的创烧成功是传统制瓷业由素瓷向彩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给景德镇的制瓷工业带来空前的繁荣,为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奠定了基础。
青花瓷青白相间的色彩体系蕴含了一种传统审美的意趣。在古代,受道家朴素主义色彩观的影响,素色契合了大众的心理,而青花瓷是一个从素色到彩色过渡的瓷器品种,它以青白二色的协调处理让这一过渡变得温和而不至于过激。在青白之间,有一种宁静之感:白色的纯洁如皑皑白雪,给人无限遐思;而青色则让人的灵魂超逸。这种审美意趣,使青花瓷的色彩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简净雅逸之气。青花中的白色不是苍白,这种色彩是在釉里掺了釉果并以还原焰烧成,所以这种白色有一种白里泛青如玉般莹润的色泽;青花中的青色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加入铬、锰、铜等元素调配而成的,蓝得深邃、沉静。
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青花瓷作品通过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将青花的雅逸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是乾隆官窑摹古创新的珍品器物。它在参照传统抱月瓶器型制作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整体造型端庄隽秀,束口圆腹,张弛有度。瓶口为蒜头式样,上绘青花缠枝莲纹;腹部前后台面以青花卷草纹饰勾边,并将豆青釉填于其中。主体画面大量留白,打破了官窑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肃穆之感。从整体来看,它在青白相间的色彩空间里展现了艺术家独有的东方神韵,青花画面透出的那种淡淡的禅意,使人顿感幽雅清逸的仙风道骨之美。
(取材于应海燕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景德镇制瓷史上具有特色的产品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宋代的青白瓷,第二个是元明清的青花瓷,第三个是清代的粉彩瓷。
青白瓷是北宋初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原料特点和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模仿青白玉质和玉色的效果而创造出来的。这种风格独特的单色釉瓷器使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景德镇这个响亮的名称,就是因为宋真宗赵恒偏爱青白瓷,而于景德元年(1004)用自己的年号来命名的。一个皇帝将自己的年号赐予一个城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自然促进了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
青花瓷是一种运用钴料进行釉下装饰的瓷器。它虽早在唐代河南的巩县窑就已萌芽,但真正成熟来自元代中后期景德镇窑工的贡献。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既得益于宋代青白瓷的烧制基础,又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的生产技术,同时还得益于此前波斯对青花钴料的运用。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青白瓷。青花瓷由于具有素雅大方、纹饰丰富、彩料不易磨损、无铅毒等优点,很快赢得了国内外各阶层的青睐,并成为明清景德镇瓷器生产数量最多的品种。元代以后,以青花为主的彩瓷逐渐统治了明清时代整个世界的瓷器市场,景德镇开始真正成为中国及世界的制瓷中心。
粉彩瓷是一种釉上彩瓷,它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从康熙珐琅彩瓷器蜕化而来的。粉彩瓷器在雍正、乾隆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很快地取代五彩瓷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瓷的主流,而且也成为能够与青花瓷器抗衡的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品种。粉彩瓷的色彩丰富,有立体感,形象刻画生动细腻,给人以华丽富贵的艺术感觉,正好迎合了清代追求华丽丰满的审美思潮。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瓷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景德镇的瓷业发展空前繁盛,“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业繁荣的写照。然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世界制瓷业逐渐进入了多元争霸的时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景德镇瓷业的国际地位每况愈下,昔日陶瓷霸主的地位怎么也恢复不了。
(取材于曹建文、余志琴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景德镇十大瓷厂的停产,景德镇陶瓷产量随之下滑。景德镇一度出现了以工艺美术大师为市场主导品牌、以落后的小型手工作坊为生产模式的分散经营状态,产品两极分化严重,缺乏具有国际发展潜力的商业品牌。
从2004年开始,景德镇创建了占地七万五千多平方米的法蓝瓷工艺品陶瓷生产基地,如今法蓝瓷已经打入56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遍布全球6000多个卖场。
法蓝瓷的外部布满浮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在传统工艺中,这种有倒钩倒角的外形只能通过手工完成,无法实现量产。法蓝瓷的工匠们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改造,终于琢磨出“倒角脱模工法”,坯体表面密布短小倒角,使突出的造型能够通过模具生产,并实现量产,千百年来陶瓷量产的形状限制得以突破。这一技术也成为法蓝瓷的核心竞争力。
法蓝瓷的设计团队由一群喜欢探索大自然,追求真、善、美境界的艺术家组成。庄子曾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意指人可在与自然的交流互动中体会万物之美,获得生命哲学的顿悟。这是东方人所青睐的美学思考,设计师们将它贯穿于法蓝瓷的设计理念中,使作品完美融入了东方典雅的人文气质,将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原野奔放以立体造型呈现于作品之中。显现出的外观,就是花草摇曳、虫鸟嬉戏跃然瓷上,盈绿的树枝变成茶杯的把手,一只红嘴鹦鹉停驻在杯沿上……这样的瓷器,东方人从中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西方人则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丽。“蝶舞”系列一经推出就大受西方市场认可,第二年更获得了纽约礼品展一等奖,法蓝瓷借此在国际精品礼品市场上声名鹊起,备受瞩目。
(取材于有仪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官窑青花瓷的主体画面布局繁密,彰显肃穆之感。
B.以青花为主的彩瓷使景德镇开始真正成为中国和世界的制瓷中心,
C.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康熙时期的粉彩瓷。
D.“倒角脱模工法”这一技术打破了千百年来陶瓷生产的形状限制。
2.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彩瓷”的推断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的青白瓷由青、白两色构成,属于彩瓷。
B.根据技术不同,彩瓷有釉上彩、釉下彩之分。
C.清代粉彩瓷代表中国彩瓷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D.鸦片战争后,中国彩瓷的国际影响日渐式微。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白色是在釉里掺了釉果,并以还原焰烧制成。
B.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的生产技术。
C.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超过了青白瓷。
D.使景德镇在元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说明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从青白瓷到法蓝瓷,景德镇制瓷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出其中的三条。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天哪!您帮帮我,教教我怎么办!”聂赫留朵夫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暗自说。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没有,没有认出来。我没有工夫认人。当时我根本没有看。”玛丝洛娃说。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真的吗?是怎么死的?”
“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儿也死掉。”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
“——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接着是一阵沉默。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
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
“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
等副典狱长一转过身去,聂赫留朵夫就掏出皮夹子,但他还没来得及把十卢布钞票递给地,副典狱长又转过身来,脸对着他们。他把钞票团在手心里。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这时候,探监的人纷纷出去。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说探望的时间结束了。玛丝洛娃站起来,顺从地等待人家把她带回牢房。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话好像都已说了……”
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聂赫留朵夫说。
“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
文本二:
“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创作时,对他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艺术手法,所提出的精辟论断。他说“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却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表达就是心灵的辩证法。”也就是说,“心灵辩证法”常常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通过艺术手法细细展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
心理矛盾既是人的心灵运动的一种主要形态,又是心灵运动的内在动力。所以,托翁首先特别注意描写人物的心理矛盾。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法庭相遇之后,思想冲突激化,面临同邪恶的决战,同自我的决战,同本阶级的决战。托翁就精细入微地描写了交织在他内心的错纵复杂的矛盾:他意识到自己有罪,怕罪恶披露,却又故作镇静,“若无其事地坐”在法庭上,“把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摆弄着他的夹鼻眼镜”。
总之,在表现人物心灵运动的现实主义艺术中,托尔斯泰无疑是超越前人,并使后人景仰的艺术大师。
(选自屈骥明《<复活>中的“心灵辩证法”》,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聂赫留朵夫刚见到玛丝洛娃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表现他对玛丝洛娃由衷的尊敬,同时说明他内心的犹豫不决。
B.从“那事早完了”“没有什么罪可赎的”等表述可知,玛斯洛娃已经不计前嫌,原谅了聂赫留朵夫。
C.当问起玛斯洛娃为他生下的那个孩子时,聂赫留朵夫“感到脸红了”,此时,他的内心交织着怜悯、愤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
D.“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呢”,说明聂赫留朵夫从内心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开始由爱情向亲情转变,标志了他的人性开始“复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聂赫留朵夫内心“兽性的我”与“精神的我”的对话,充分展示了聂赫留朵夫的内心陷入矛盾中,斗争激烈。
B.小说以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为明线,以双方恩怨情仇为暗线,双线交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场景。
C.小说不仅使用大量的对话描写,或细化了故事发展,或延缓了叙事进程,还插写典狱长的介入,增加了波澜,延缓了叙事节奏。
D.“聂赫留朵夫”是列夫·托尔斯泰好几部作品的主人公。这篇小说中的他心存善念,深陷于心灵的激烈矛盾中,是作者精神上艰难探索的艺术记录。
8.小说中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主要是其精神的复活,请简要概括其精神复活的过程。
9.请结合文本二,分析聂赫留朵夫面对玛斯洛娃要钱的情节,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展现了他怎样的心灵辩证发展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垤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B.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C.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D.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丑,干支之一。中国古代用干支纪年,其中辛丑为第38位,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
B.江阴,江的南边。古人用“阴阳”指山水的方位,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
C.筇屐,即“筇”和“屐”。筇,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可以做手杖;屐,用木头做的鞋。
D.碑碣,纪念或歌颂某人事迹的刻石的总称。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圆首形的刻石叫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行。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作者从破龙涧上山,由眼前所见的景象引出了一个传说,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根据眼前见到的迹象,似乎又让人觉得可信。
D.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催试官考较戏作①(节选)
苏轼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②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注]①此诗为熙宁五年,诗人任杭州通判监考贡举时作。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这一年却延迟至八月十七日放榜。②组练:指军队。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为催促试官考较而作,却从描写钱塘江大潮入手,构思别致新颖。
B.诗人用“鲲鹏水击”、“组练长驱”两个比喻表现江潮气势磅礴、壮美雄奇。
C.诗的五、六句将红旗与青盖、黑沙与白浪进行对比,突出江潮盛况非凡。
D.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阅卷考官的催促,希望考官们点起蜡烛加班阅卷。
15.这首诗题为“戏作”,但其中包含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 。(《诗经》)
(3)青泥何盘盘,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5)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狄更斯十五岁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靠自学掌握了复杂的速记技术,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比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同时,他还练就了奋笔疾书、 的写作本领。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级地位悬殊而遭到拒绝。他没有因此而 ,反而更加奋发向上。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 、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观察研究的对象。( ),他终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3岁时他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蹴而就 萎靡不振 声情并茂 一帆风顺
B.一挥而就 自甘堕落 言行举止 如日中天
C.一蹴而就 自甘堕落 声情并茂 如日中天
D.一挥而就 萎靡不振 言行举止 一帆风顺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比同龄人有了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B.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比同龄人有了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丰富而深刻的认识。
C.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有了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丰富而深刻的认识。
D.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有了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比常人更勤奋的学习,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受社会上各色人物的长期影响
C.生活积累的雄厚,加上他特殊的天赋
D.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善于研究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老子眼里,水性有三:柔和、处下、变动。水,是柔顺温和的代名词。天上月光似水,人间柔情似水。它滋润山原,灌溉田畴,养鱼鱼肥,育花花俏,仿佛是布满大地的血脉,哺育着一切生命。与柔和联袂的,是善“处众人之所恶”。人生于世,都厌恶卑湿低下,而水, ① 。溪、谷、渊,广阔清旷,虚静幽深,水之趋下、善处,展现出来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谦和低调的博大襟怀。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 ② ,绝非得过且过、图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以包容姿态容纳百川。“不争”的最终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柔和、处下,为水的变化、运动埋下了伏笔。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铺天盖地,夏雨滂沱,冬雪飘拂。因机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 ③ ,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以水喻道,透视人生,这是贯穿于《道德经》的一条红线。全文静水流深,体大思精,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似可作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请根据上述文本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老子“以水喻道,透视人生”的三条至善之道,每条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丽中国”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诗意表达,其实质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文明发展新境界、新形态,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和期盼。“美丽中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即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同时,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科技、制度、文化等来保障,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美丽中国”由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这环环相扣的三个层次的“美”构成,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中对“美丽中国”所作的三个层面的解读,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从一个或多个层面来呈现现实中的“美丽中国”或你理想中的“美丽中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A 3.D 4.①分类别。材料二第1段介绍了景德镇制瓷史上具有特色的三个主要产品。②作诠释。材料二第2、3、4段中分别对青白瓷、青花瓷、粉彩瓷的特征做了简要说明。③作比较。材料二第3段将元代青花瓷与青白瓷进行比较,说明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之大。④引用。材料二第5段引用了诗句“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 5.①懂得关注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②在技术上刻苦研究,精益求精,能够适当借鉴他人的技术成果。③立足于传统文化,彰显了民族特色。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A项,“彰显肃穆之感”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是乾隆官窑摹古创新的珍品器物。它在参照传统抱月瓶器型制作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整体造型端庄隽秀,束口圆腹,张弛有度。瓶口为蒜头式样,上绘青花缠枝莲纹;腹部前后台面以青花卷草纹饰钩边,并将豆青釉填于其中。主体画面大量留白,打破了官窑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可知,是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并非官窑青花瓷彰显肃穆之感,选项张冠李戴;
C项,“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康熙时期的粉彩瓷”错,根据原文“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青白瓷”可知,超过的是青白瓷,并非康熙时期的粉彩瓷,选项张冠李戴;
D项,“打破了千百年陶瓷生产的形状限制”错,根据原文“法蓝瓷的工匠们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改造,终于琢磨出‘倒角脱模工法’,坯体表面密布短小倒角,使突出的造型能够通过模具生产,并实现量产,千百年来陶瓷量产的形状限制得以突破”可知,说的是突破陶瓷量产的形状限制,并非打破生产的形状限制。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概念的等内涵和外延,尤其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
A项,“北宋的青白瓷由青、白两色构成,属于彩瓷”错,根据原文“青白瓷是北宋初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原料特点和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模仿青白玉质和玉色的效果创造出来的。这种风格独特的单色釉瓷器使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可知,青白瓷是单色釉瓷器,不是由青、白两色构成,也不属于彩瓷。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本题中,
D项,“使景德镇在元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错,根据原文“这种风格独特的单色釉瓷器使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可知,说的是青白瓷使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并不是青花瓷,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D。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常见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等,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有关内容和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原文“景德镇制瓷史上具有特色的产品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宋代的青白瓷,第二是元明清的青花瓷,第三是清代的粉彩瓷”,可分析出说明方法是分类别,说明景德镇的主要产品分类,作用是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能更为条理清楚地说明对象的有关内容和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原文“青花瓷是一种运用钴料进行釉下装饰的瓷器”“粉彩瓷是一种釉上彩瓷,它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从康熙珐琅彩瓷器蜕化而来的”,可分析出说明方法是作诠释,对青花瓷、粉彩瓷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作用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初步认识;原文“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青白瓷”,可分析出说明方法是作比较,将青花瓷与青白瓷的影响作比较,作用是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原文“‘陶舍重重倚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是景德镇明清时期窑业繁荣的写照”“庄子曾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指人可在与自然的交流互动中体会万物之美,获得生命哲学的顿悟”,可分析出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生动说明景德镇明清时期窑业的繁荣与人与自然的交流互动,富有文采与趣味,作用是更容易使人信服。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从青白瓷到法蓝瓷,景德镇制瓷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要结合原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根据材料二“青白瓷是北宋初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光和白瓷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原料特点和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模仿青白玉质和玉色的效果而创造出来的”“粉彩瓷的色彩丰富,有立体感,形象刻画生动细腻,给人以华丽富贵的艺术感觉,正好迎合了清代追求华丽丰满的审美思潮”等可知,景德镇制瓷业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懂得关注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根据材料二“既得益于宋代青白瓷的烧制基础,又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的生产技术,同时还得益于此前波斯对青花钴料的运用”和材料三“法蓝瓷的工匠们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改造,终于琢磨出……得以突破”可知,原因之二是在技术上刻苦研究,精益求精,懂得适当借鉴他人的技术成果。根据材料三“这是东方人所青睐的美学思考,设计师们将它贯穿于法蓝瓷的设计理念中,使作品完美融入了东方典雅的人文气质,将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原野奔放以立体造型呈现于作品之中”可知,原因之三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彰显了民族特色。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6.D 7.B 8.①见到狱中的玛丝洛娃时认识到自己的可耻;
②看到玛丝洛娃的堕落感到愧疚和痛苦;
③最终决定要拯救玛丝洛娃。 9.①心理描写(内心独白、内心对话),写出了内心的动摇、矛盾、斗争。
②凭借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通过作者的描述和直接分析,展示聂赫留朵夫在矛盾中挣扎的艰难。
③语言描写,写出矛盾斗争后心灵的发展:克服了后天的自私,发扬了人性中的“爱和善”。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由衷的尊敬”不当。用“您”是因为他看到面前的玛丝洛娃已不是当年的“卡秋莎”,而“卡秋莎”也并未认出他,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见玛丝洛娃的,是来请求她饶恕的,所以他选择用“您"来称呼。
B.“玛斯洛娃已经不计前嫌,原谅了聂赫留朵夫”错,这些都是玛斯洛娃的愤恨之语,恰恰表明她对以前的事仍耿耿于怀。
C.“愤恨”之情不当,应为“悔恨”。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双线交错”错,本文没有双线结构,就是以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斯洛娃为线索,展现人物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概括能力。
①由“‘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可知,见到狱中的玛丝洛娃时认识到自己的可耻;
②由“‘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可知,看到玛丝洛娃的堕落感到愧疚和痛苦;
③由“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可知,最终决定要拯救玛丝洛娃。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审美特征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文本二“‘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创作时,对他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艺术手法,所提出的精辟论断”“托翁首先特别注意描写人物的心理矛盾。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法庭相遇之后,思想冲突激化,面临同邪恶的决战,同自我的决战,同本阶级的决战。托翁就精细入微地描写了交织在他内心的错纵复杂的矛盾”,反观文本一,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内心独白、内心对话),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动摇、矛盾、斗争。如面对玛斯洛娃要钱的行为,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很矛盾,“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大量的心理描写,生动刻画出聂赫留朵夫内心的动摇、矛盾和斗争。
②凭借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通过作者的描述和直接分析,展示聂赫留朵夫在矛盾中挣扎的艰难。小说用第三人称“他”来写,便于全方位展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通过作者的直接分析展现了聂赫留朵夫在矛盾中挣扎的艰难。
③语言描写,写出矛盾斗争后心灵的发展:克服了后天的自私,发扬了人性中的“爱和善”。如当聂赫留朵夫决定要拯救玛斯洛娃的时候,他坚决地说,“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语言描写展现了聂赫留朵夫此刻内心洋溢着的“爱和善”的温情。
10.D 11.B 12.C 13.(1)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2)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遇山僧”,“山僧”是“山中僧人”的意思,是“遇”的宾语,应在“山僧”后断开,“更”是副词,做状语,修饰“问”,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B;
“舍去”意思是“离开”,“不忍舍去”和“遇山僧”是各自独立的两件事,中间要断开,排除C。
画线部分含义为:我两脚斜着站立了很久,但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错错误,应是“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A. “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行”表述错误,原文:“丙午春,复如江阴……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只写第二次是受船夫欺骗。
B. “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错误,文中并没明确提及“友人阻挠”。且下文“余与客难暂留”表明沈德潜并不是“独自游山”。
D. 错误,“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是本次游山之后的事情,原文的表述是“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自是”,从这以后,指本次游山之后。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通,通往;时,不时;潜,潜藏的;名,名词作动词,叫出名字,命名。
(2)之,动词,到,往;稍,稍微,稍稍;面目,表面的情况;幽邃窈窕,幽深的地方;探历,探访游历。
参考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走上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石块堆成的小土丘,似乎是古时的坟墓,但没有墓碑标记是什么人的坟墓。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竞相争高,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由西往北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不一会天放晴了,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些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难道只是寻山吗?
14.C 15.①诗人描绘八月十八钱塘江潮盛况,催促考官尽快改卷,以免影响考生观潮,此为戏言;②描绘考生伸着脖子盼望放榜的形象,语言诙谐生动;③虽说是戏作,但其中饱含诗人对考生焦虑心情的理解和对考生的关爱之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突出江潮盛况非凡”这两句诗,写的是观潮人群的青色雨伞和周围的红旗相呼应,白色的浪花打在黑色的河岸上黑白颜色互相闪灭。既突出了江潮的盛况,又突出了观潮人的众多。
故选C。
15.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是熙宁五年八月,苏轼监考贡举时作。诗人写作此诗为的是催促考官尽快改卷,免得考试等得焦急。虽为“戏作”却饱含真情。“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先言钱塘潮的盛况天下少有,不能错过。“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诗人描绘八月十八钱塘江潮盛况。“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再设想观潮人的众多,催促考官尽快改卷,以免影响考生观潮,此为戏言。“门外白袍如立鹄”,描绘考生伸着脖子盼望放榜的形象,语言诙谐生动。此诗虽说是戏作,但其中饱含诗人对考生焦虑心情的理解和对考生的关爱之情。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歌简析:
这首诗是熙宁五年八月,苏轼监考贡举时作。贡举是封建社会朝廷开科取士的地方选拔阶段,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日。这一年却迟了两天——八月十七日放榜,不消说那些考生们是等得颇为焦急的,所以作者有催试官之作。
钱塘江大潮就像传说中鹏鸟的翅膀拍击在水面上,也像十万个人不停地向前奔驰,浩浩荡荡,形成一条巨大的白玉的腰带。观潮人群的青色雨伞和周围的红旗相呼应,白色的浪花打在黑色的河岸上黑白颜色互相闪灭。这么多人汇集于一个地方是多难啊,观看钱塘江大潮和考试这两件事也不能同行,希望考官可以加夜班看试卷,门外未仕的士子伸着脖子、踮着脚盼望着发榜。
16.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曲终收拨当心画 唯见江心秋月白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1)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2)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3) 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4) 曲终收拨当心画 唯见江心秋月白(5)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点睛】在考查名句名篇默写,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17.D 18.C 19.C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完成。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很快就完成了。根据语境,此处是指“写作”,应选“一挥而就”。
第二空,萎靡不振: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自甘堕落:自己甘心思想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本文中讲恋爱失败,不存在“向坏”之意。所以应选“萎靡不振”。
第三空,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言行举止:一个人的语言和行为,姿态与风度。根据语境,此处与“生活习性”相对应,应选“言行举止”。
第四空,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业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语境是修饰“事业”,应选“一帆风顺”。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B两项中“比同龄人”与“无法比拟”重复,“比同龄人有了”语序不当;AD两项中“深刻而丰富”不合逻辑,应是先“丰富”后“深刻”。全部改对的是C。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语境来看,此处应是强调狄更斯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原因,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由“反而更加奋发向上”“拼命读书”可概括为“勤奋”;“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观察研究的对象”可概括为“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善于研究”。
A.只突出“勤奋”;
B.强调社会人物的影响,与原文意思不符;
D.只强调狄更斯个人的天赋。
故选C。
20.①却一贯追求低洼之所(或“总是往低处流”)
②这里的“不争”(或“这是一种智慧”)
③若无变化万千的水 21.①因为柔和(或“不争”)所以强大(或“刚强”);②因为处下所以博大;③因为变动所以神奇。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前文“人生于世,都厌恶卑湿低下,而水”可知这里强调水和人的不同之处,可填写:却一贯追求低洼之所;
第二空,依据前文“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和后文“绝非得过且过、图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以包容姿态容纳百川。‘不争’的最终结果”可知语境强调水“不争”的特点,可填写:这里的“不争”;
第三空,依据“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可知语境强调水带给大自然的美,可填写:若无变化万千的水。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依据原文“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的最终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概括出:因为柔和反而刚强;
依据原文“溪、谷、渊,广阔清旷,虚静幽深,水之趋下、善处,展现出来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谦和低调的博大襟怀”可概括出:因为处下所以博大;
依据原文“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铺天盖地,夏雨滂沱,冬雪飘拂。因机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可概括出:因为变动所以神奇。
22.例文:
游山览水池州行
如果说高楼大厦是城市的外壳,那青山绿水一定是城市柔软的内心;如果说晴朗的天气是城市美丽的心情,那秀丽的风景一定是城市唯美的面容……池州之行让我有了这样的感觉——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文化和谐的中国。
来到池州,九华山是你不能错过的风景胜地。我们到达池州的第二天,便来到了九华山。
远远看见九华山前的钟形巨石与鼓形巨石隔河相望,未见潭水却闻水声,似钟声绵长,似鼓声激昂。只知“弄溪终日到黄昏”,却不知这近在眼前的“钟鼓声震碧玉潭”。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浅潭不借外力,自泛涟漪。刘禹锡曾感叹“潭面无风镋未磨”,无风时潭面似镜,可今天的潭水在微风中躁动着,对岸潭水绿得发蓝,近岸的则微微发黄,颜色渐变的潭水宛如块上等的宝石。春风没有绿了芭蕉,红了樱桃,而是先绿了江南岸。溪涧留得住阳光,留得住清风,可焉能留住“飞流直下三千尺”?溪水居高临下冲击着山石时,“哗啦”一下子的浸透感,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满足。青灰色的山石被瀑布激起的水雾笼罩,构成了一幅水墨感十足的画面。高山怎能不流水?那虎口般的洞口朝向南,瀑布之水却向东而流,清泉倾下,激起千朵水花,打在碎石上,一个恰到好处的角度落进溪涧之中,形成一条完美的弧线。四条瀑布,更似玉帘,不见源头,只知归处。有山无水,少一瓢滋润;有水无山,缺一座巍峨。山水相逢,方为圣地。人往高处走,才能发现水往低处流,十里瀑布就深藏于百里山路之间。若漫漫人生路如此,那我宁愿一路荆棘,一路坎坷。
只要前方有奇景,远方有妙境,再多路程也是浮云。生活得繁花似锦,走过的路也就成了风景。山水本无情,你见或者不见,它都在那里,不悲不喜。酒家常有,杏花村难逢,于是第三天我们便踏上了寻访杏花村的路。我们仿佛踏着诗词竹简,慢慢走入杜牧的尺牍。烟雨朦胧中,我似乎看见头戴乌纱、身着青衣的杜牧,手执酒壶,向我们走来。“一把酒壶手中拿,两朵杏花腮边开。”大诗人也曾将行程搁浅,执着于眼前的诗情酒意。也许是染上了诗人的身世色彩,杏花村也显得有几分寂寥。雨丝细密如银针,一根根扎在地上,发出无声的叹息。从大唐到今天,不变的也许就是杏花村的酒香十里。
我想,趁着阳光和煦,把河山走遍,也成就了人生的诗行。天地从来不说话,却把自己写成诗书,品读过的人才知道其丰富;山水一直沉默,但总有人会把它唱成歌,跳跃的音符韵味无穷。心偏地自远,禅意由心生。我们拼命往前走,却忘了给自己沏一壶清茶;我们总喜欢跟时间赛跑,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才发现遗漏了太多风景。幸好溪水拍打山石的声音及时叫醒了我,我循着山水的轨迹,一步一景,不再错过任何美好,以梦为马,世间随处可栖。
地灵、人杰、文化绚烂,这就是我眼中的美丽中国。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能力。
【审题】要写好这篇作文,考生首先必须准确领会“美丽中国”的具体内涵。所谓“美丽中国”,即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和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这三个层次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层层递进、逐层加深的。只有三个层次的“美”同时实现,“美丽中国”才可屹立于世。在这三个层次的“美”中,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是直观的、具体的,而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和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是抽象的,需要用心感悟,这也就说明了文章可以写成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也可以写成情深意浓的小说故事,还可以写成见解独到的杂文评论……第一种“美”更易于以散文的形式来表现,借助所见所闻,展现出优美景色、绿色生态;后两种“美”则更适宜写成叙事类或议论类文体,通过感人的故事或深刻的思考,表现当今中国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揭示社会中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至于是重点表现某一种“美”,还是综合表现多种“美”,是写散文、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就要看考生自己的生活积累、擅长的文体和表达的能力了。
【立意】美丽中国,应是绿色中国;美丽中国,科技中国;美丽中国,应倡导人文、经济与科技的结合。
【结构】本文以美丽风景为核心,记叙中国自然景色的美丽。中心描写了九华山的自然美景:巨石、潭水、山水相映。然后记叙山水中蕴含的文化之美——头戴乌纱、身着青衣的杜牧,杏花村的酒香。将人、自然、文化融合在一起,凸显中国的和谐之美。
【素材】1.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 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也为了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世界。也为了充分展示中国人文神韵的丰富文化内容。展示中国方方面面的内容,民间文艺、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杂技、电视、电影、戏剧、曲艺、絵画等各个领域节目内容。将带领大家穿越中华大地的时间和空间经纬度;追寻中华文明传承自然地理、文化历史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行进轨迹;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表现华夏文明的独特景观、风俗、娱乐、审美和思辨。展示中国的、各地的,各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引领观众体验和领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展示中国最精华的民族瑰宝。为世界展示一个最美丽的中国。也在社会意义上.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打造国际水准,高品味,高覆盖,视听盛宴。
3. 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