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两份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主题三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两份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1-22 13:05: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主题三 生物与环境
大概念 3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重要概念 3.1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命题点 1 生物的基本特征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 P3~P5 苏教版:七上 P5~P6
北师大版:七上 P7~P13 冀少版:八下 P80
考向 1 生物基本特征的判断
1.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能够与人进行交流对话。可根据哪一特征
判断聊天机器人不是生物( )
A.能否说话 B.具有一定结构
C.能否运动 D.能否繁殖
2.与“植物的向光性”体现出的生物特征相同的诗句是( )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C.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D.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3.大雨过后,菜地里爬出许多蚯蚓,几只鸭子忙着享受“美食”。以上没有体现的生物特
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4.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是生物的特征之一,下列不属于该特
征的是( )
A.向日葵的花盘受太阳影响会向日转动 B.感染流感病毒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C.人进入寒冷环境中时,会发生“颤栗”现象 D.晒干的大豆种子浸在水中会膨胀发软
5.(新考法—科技发展)在问天实验舱内,水稻种子萌发时,根会向含有水的土壤生长。
这体现了( )
A.生物能进行呼吸 B.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考向 2 生物与非生物、生命现象的判断
6.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滇金丝猴 B.机器人 C.草履虫 D.绿孔雀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直观描述了生物的哪种生命现象( )
A.能够遗传 B.生活需要营养 C.排出体内废物 D.能够繁殖
8.风吹麦浪,稻花飘香,夏蝉低吟,鸟儿浅唱……万千生物演绎着生命奇迹,诠释了强大
而神秘的生命力量。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生命现象的是( )
A.春日和煦 B.夏荷绽放 C.秋风送爽 D.冬雪飞舞
9.(新考法—科技发展)我国的多年生水稻,入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评出的
“2022 年十大科学突破”。多年生水稻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 3~4年,下列相关生命现
象与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 )
A.水稻的茎中空——生物适应环境 B.水稻季末落叶——-排出代谢废物
C.草盛则稻苗稀——生物有应激性 D.腋芽来年再生——能生长和繁殖
命题点 2 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判断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 P12 苏教版:七上 P8~P10
北师大版:七上 P14 冀少版:八下 P80~P84
类型 1 结合生活情境考查
10.《礼记·月令》:“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描写的是立夏节气。影响
上述生物活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空气 D.土壤
11.(新考法—地方特色)民勤县盛产蜜瓜,其肉嫩汁多、含糖量高,深受人们喜爱。在瓜
田中,影响一株蜜瓜生存的环境因素是( )
A.阳光、水分 B.杂草 C.其他蜜瓜 D.以上都是
类型 2 结合诗句、成语、谚语考查
12.民间素有“惊蛰雨雷,小麦成堆”的农谚。农谚中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
( )
A.水分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13.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不乏与生命现象相关的佳句。下列诗句
中,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 P13 苏教版:七上 P10
北师大版:七上 P15~P19 冀少版:八下 P89~P93
14.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相互影响
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平原相比,山中桃花开花晚的原因是( )
A.移栽到平原后,开花时间不变 B.地势高,温度比平原低
C.降水比平原多 D.所需温度比平原高
16.(一题多设问 新考法 地方特色)云南普洱市村民发现一种兰花螳螂,其形态颜色都
与兰花相似,可完美与环境融为一体。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与兰花螳螂相似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蚯蚓能疏松土壤
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D.雨露滋润禾苗壮
(新考法—逆向思维)16.1如图所示动物为海豹,具有厚厚的皮下脂肪,推测它最适宜的
生活环境是( )
A.热带雨林
B.寒冷海域
C.温热海域
D.黄河流域
17.胡杨树在肥沃和贫瘠的土壤中都能生长,这体现了( )
A.环境能改变生物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会影响环境 D.环境会影响生物
18.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下列实例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仙人掌叶变成刺状,减少蒸腾作用
C.土壤中的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 D.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19.(新考法—地方特色)巴林左旗境内数万亩锦鸡儿锁住沙龙,蔚为壮观。锦鸡儿根系
庞大,不怕沙埋,还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是荒漠草原地区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从中
能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既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4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实验)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 P14~P17 苏教版:七上 P8~P9
北师大版:七上 P14~P15 冀少版:八下 P80~P81
20.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使用了 10只鼠妇,设计了如图所示
的实验。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正确的是( )
A.纸盒上面全都用纸板盖住
B.纸盒底部都铺细湿土
C.将纸盒放在寒冷的环境中
D.10只鼠妇太多了,改成 2只
21.(一题多设问)下表为“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对它修改正确的是
( )
位置 鼠妇 环境 温度 土壤湿度
纸盒左侧 20只 明亮 30℃ 干燥
纸盒右侧 20只 阴暗 30℃ 潮湿
A.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B.两侧都应是阴暗环境
C.两侧的温度可以不同 D.两侧的土壤都要是潮湿的
(新考法—数据分析)21.1花花同学设计了温度对鲫鱼呼吸频率的探究实验,并将实验结
果绘制成曲线图,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说明鱼儿浮头的目的是呼吸早晨的新鲜空气
B.鲫鱼呼吸的过程需要的氧气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C.由图可知鲫鱼在 20℃时呼吸频率最高
D.一定范围内,鲫鱼的呼吸频率会随水温的升高而加快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5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 P19~P21 苏教版:七上 P8~P10
北师大版:八下 P68~P69 冀少版:八下 P95~P98
22.沼气池中的某些细菌能分解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尿中的有机物并产生甲烷。这些细菌
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A.非生物部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23.兰州是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下列叙述中,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
A.黄河上的百年中山桥 B.母亲河——黄河
C.白塔山上的白塔 D.黄河上成群的赤麻鸭
24.(新考法—跨学科模型制作)为探究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
将大小、健康状况相近的小鱼分别置于四个生态缸中,处理条件如图所示,其中哪个生态
缸中小鱼存活时间最长( )
A.甲 B.乙 C.丙 D.丁
25.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和美学旅游
价值(如图)。九寨沟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态系统成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草食性动物——生产者
B.肉食性动物——分解者
C.腐食性动物——分解者
D.腐生性细菌——消费者
26.某同学尝试利用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制作小生态瓶,主要材料:容积 1.5L的透明带盖
玻璃瓶、金鱼藻数棵、生命力旺盛的小金鱼两条、泥沙和河水(池塘水)适量。
制作过程: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步骤一:把适量泥沙装入玻璃瓶中,加河水(池塘水)到玻璃瓶容积约的 位置。
5
步骤二:用镊子将适量金鱼藻的根部固定在泥沙中,放入小金鱼后盖上盖子。
步骤三:将玻璃瓶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结合上述制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生态瓶可以看作一个微型生态系统,泥沙中的 等属于分解者,阳光、空气
属于该生态系统的 部分。
(新考法—再现学习场景)(1.1)某校生物兴趣社举行了一次生态瓶制作比赛,有四位同
学交了作品,其生态瓶中的成分分别如下,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白开水+金鱼藻+小鱼 B.池塘水+金鱼藻
C.白开水+金鱼藻 D.池塘水+金鱼藻+小鱼
(2)(新考法—原因分析)小生态瓶需要避免阳光直射的主要原因是 。
(3)生物圈Ⅱ号也是模拟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但实验最终失败。这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是( )
A.生物圈Ⅱ号中缺少分解者 B.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C.人类能够脱离生物圈而生存 D.生物圈Ⅱ号失败原因是组成成分太复杂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6 生态系统的理解及判断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 P19~P25 苏教版:八上 P101~P102
北师大版:八下 P68~P79 冀少版:八下 P95~P98
27.下列选项中可以称为怀化“绿色之肺”的是( )
A.商业步行街 B.山背梯田
C.五强溪水库 D.雪峰山森林公园
28.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中描述的生物共同所在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29.下列各图中能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特征的是( )
A B C D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7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竞争、合作、共生)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 P16 苏教版:八上 P103
北师大版:七上 P15~P17 冀少版:八下 P85~P88
30.(一题多设问)阿拉伯胶树和某些蚂蚁长期生活在亚热带森林中,蚂蚁能保护该树免
受其他动物的掠食,而该树又为蚂蚁提供树汁和栖息场所。阿拉伯胶树和这些蚂蚁的种间
关系是( )
A.捕食 B.共生 C.寄生 D.竞争
(新考法—概念关系图)30.1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图,a—
—e中,通过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传递物质和能量的是( )
A.a B.b C.c D.d
31.《左氏春秋》记载了稻田杂草——稗草,它与水稻外形相似,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则
水稻与稗草的关系是( )
A.竞争关系 B.寄生关系 C.合作关系 D.捕食关系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8 食物链的书写及判断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 P21~P22 苏教版:八上 P102~P103
北师大版:八下 P15~P17 冀少版:八下 P99~P103
32.(新考法—数据分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有“农作物→蝗虫→蜘蛛→食虫鸟”这条食物
链。某生物兴趣小组对这四种生物体内杀虫剂残留的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如图
所示。丙对应的生物是( )
A.农作物
B.蝗虫
C.蜘蛛
D.食虫鸟
33.以下谚语所蕴含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鹬→人
B.草尽狐兔愁:草→兔→狐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螳螂→黄雀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植物←虾←小鱼←大鱼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9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 P22 苏教版:八上 P107~P110
北师大版:八下 P74~P75 冀少版:八下 P100~P101
34.《说苑·正谏》中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
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在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获得
能量最少的环节是( )
A.树 B.蝉 C.螳螂 D.黄雀
35.我国古代就已发展出“桑基鱼塘”生产方式,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
塘泥肥桑,下列关于“桑基鱼塘”说法错误的是( )
A.桑树可为蚕提供物质和能量 B.蚕沙(蚕粪)可为鱼提供物质和能量
C.桑树获得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鱼塘泥 D.该生产方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有效利用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10 生物富集现象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 P22 苏教版:八上 P104~P105 冀少版:八下 P101
36.(一题多设问)某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这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如图所
示。若有毒物质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可能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新考法—数据分析)36.1表中 A、B、C、D表示能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其中表
示生产者的是( )
生物 A B C D
有毒物质 0.07 8 0.5 64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11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 P23 苏教版:八上 P114~P115
北师大版:八下 P82~P83 冀少版:八下 P100
37.(一题多设问)生态系统的自我(自动)调节能力与其自身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下列
四种生态系统自我(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城市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新考法—证据推理)37.1素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
占比例相对稳定,其根本原因是( )
A.生物具有繁殖能力 B.人为干预
C.生产者数量有限 D.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38.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
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下列所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可得到适度改善 D.改造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12 综合考查生态系统
39. “海洋牧场”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它是指在特定海域内,人工投放藻类、
贝类和鱼虾等海洋经济生物种苗,利用海洋中的天然饵料等进行集中养殖和科学管理,类
似于在陆地上放牧牛羊。下列关于“海洋牧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属于海洋生态系统 B.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C.其中的藻类可以制造有机物 D.有无限的自我(动)调节能力
40.宋代起,我国就混养四大家鱼,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关于混养池塘生态系统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鱼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不变 B.混养后池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鱼是混养池塘中的生产者 D.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逐渐减少
41.为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用网罩了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几乎
被虫吃光,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草、虫、鸟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B.鸟和虫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C.实例说明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 D.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2.(新考法—概念关系图)如图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中二
氧化碳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表示生产者的是丙
B.序号①表示呼吸作用
C.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D.森林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
43.红树林是全球濒危动物勺嘴鹬迁徙途中的“能量补给站”之一。如图为勺嘴鹬在红树
林中的食物网,下列有关该食物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勺嘴鹬是生产者
B.共有 5条食物链
C.箭头可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
D.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4. “稻在水中长,虾绕稻边游”。“稻虾共作”是我省广泛实施的富民工程,这项工程
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图是“稻虾共作”原理示意图,据图分析,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该稻虾田是一个生态系统
B.该稻虾田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C.若该稻虾田里的野生青蛙被大量捕捉,不会影响其自动调节能力
D.若该稻虾田受到重金属污染,则可能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5. “冬种紫云英,春耕稻田肥”说的是将头年种下的紫云英粉碎还田,为来年种植水稻
提供肥源。紫云英为豆科植物,根系中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
物质。
①埋在田里的紫云英被土壤中大量的 分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 ,
供水稻重新利用,大幅降低了化肥的使用量。
②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
来源于 。
46.(一题多设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下图是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
据图回答。
(1)水稻种子结构与玉米相似,其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 ]。
(2)往稻田里施肥,主要是给水稻生长提供 。
(3)写出稻田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其中水稻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青蛙和蝗虫的体色与环境相似,这种保护色的形成可用达尔文的 学说解释。
(5)研究人员利用 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水稻细胞,培育水稻新品种。
(6)(新考法—证据推理)稻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其自动调节能力更
(填“强”或“弱”),请分析原因: 。
47.(一题多设问 新考法 科技发展)2022年 12月,“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
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该工程践行了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强调了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性。研究小组调查了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生态系统,
画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关系图及某些生物相对数量大致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
题:
(1)图 1所示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 1中 A是生态系统中的 。
(3)图 2表示的是图 1中的 A、蜘蛛、蟾蜍和蝗虫这四种生物之间的相对数量,那么图 2
中表示蝗虫的是 (填“甲”“乙”“丙”或“丁”)。
(4)如果此食物网中蝗虫的数量大量增加,蜘蛛、食虫鸟等一些生物的数量也将随之增
加,一段时间后所有生物的数量又会趋于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5)(新考法—批判性思维)若此生态系统中蝗虫的数量突然增加,有人提出可以对 A使
用大量农药来进行防治,这个说法合理吗?原因是: 。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8.(新考法—概念关系图) 思维导图作为新型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生物学知
识之间的联系,并在此过程中让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请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回答下
列问题:
(1)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的散失,这体现了图中生物与
环境的关系是生物 环境。
(2)图中兔取食白菜,狼捕食兔,三者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 a,则 a是 。在 a
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 。
(3)现实生活中,水果放久了就会有酒味,主要是图中 发酵的结果。
49.(一题多设问)建设生态农业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多重丰收。图 1 和图 2分
别表示某地原有的农业模式和建设的生态农业模式。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 1 图 2
(1)图 2要作为生态系统,缺少的组成成分是 部分。
(2)图 2中 属于生产者,并与图中其他生物构成食物网。请写出该食物网中任
意一条食物链 。
(3)比较图 1和图 2对应的两种生态系统,图 的自动调节(自我调节)能力强。
(4)当地原有的生物对生态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我们应该保
护当地原有的生物。这种做法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保护 多样性。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新考法—证据推理)成人一天进食量应该在 2.5~2.8kg左右,远超过该食物网中
其他生物的进食量,从能量流进的角度分析此原因: 。
(6)(新考法—启示类开放性)比较图 1、图 2两种农业生产模式图,图 2中建设的生态
模式的优点在于 (答出一条即可)。
50.(一题多设问—新考法—跨学科·模型制作)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尝试制作一个能较长
时间维持平衡的生态瓶:透明玻璃瓶内依次加入河泥、清水、水生植物、小鱼(肉食
性)、小虾(草食性),密封并置于散射光下。请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1)生态瓶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从生物成分上分析,水生植物称为 ,加入
河泥是为了增加 。
(2)写出该生态瓶中的食物链: 。
若清水受到重金属铜的轻度污染,经过较长时间后,瓶内铜浓度最高的生物为 。
(3)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如图为该小组绘制的生态瓶中碳循环示意
图,当 d通过 从 e中获取碳的速率与 (用图中字母表示)的呼吸作用
(或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时,该生态瓶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动态平衡。
(4)(新考法—方案优化)虽然环境条件适宜,但该生态瓶只维持了 25天,最主要的原
因是生物成分相对简单, 能力弱。请为该生态瓶提出改进建议:

(5)(新考法—做法类开放性)生活中有机污水的直接排放、化肥的过量使用等不良现
象,造成淡水水体中氮和磷等元素含量过多,水中浮游藻类大量增殖,水体严重污染的现
象称为水华。保护淡水资源,避免水华发生的做法为: 。
(6)(新考法—跨学科·动物饲养)东东尝试利用较大的塑料瓶、小鱼、水草和泥沙等
材料制作一个简易水族箱进行饲养小鱼,其中塑料瓶应选用 (填“透明”或“不
透明”)的,这样有利于水草产生小鱼呼吸所需的 ,有利于小鱼生长。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 (新考法—大概念)“成都成就梦想”,第 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于 2023年
7月 28日至 8月 8日在成都举行。东安湖体育公园是大运会主会场,也是成都的城市生态
会客厅,该公园占地面积 5061亩,其中绿地面积 3427 亩,水域面积 1634亩。图甲是东安
湖体育公园鸟瞰图,图乙表示东安湖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东安湖生态系统中,白鹭、蟹、虾等生物的分布和生活受非生物因素和
的影响。该生态系统中鱼、虾等动物的食物碎屑、排泄物和植物的枯枝落叶并不会无限堆
积,是因为这些物质可以被生态系统中的 分解。
(2)东安湖生态系统中的多条食物链构成复杂的食物网,请写出图乙中最短的一条食物
链: 。
若某个时期蟹的数量减少,在短时间内浮游动物的数量将 ,但一段时间后,
蟹、浮游动物的数量又可以恢复到相对稳定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3)(新考法—原因分析)在东安湖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贮存在
中。当能量沿着图乙所示的食物网逐级传递到白鹭时,白鹭贮存的能量已经很
少,原因是 。
(4)(新考法—措施类开放性)东安湖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
,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从而使其得到生存和发展。为保护东安湖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你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2. 植物·能源·能量
话题一 绿色植物与化石能源
(1)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煤炭主要是由 2亿多年前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复杂
的变化形成的。蕨类植物 是一类主要用 繁殖的植物。由于煤炭、石油、
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不可再生,科学家们研究出了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化成燃料
(含多种有机物)的方法,这一转化过程类似于绿色植物细胞内进行的 。
为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我们在生活、生产中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出一点即可)等。
话题二 绿色植物与能量转换
图一是山西某农业生态园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二是玉米叶肉细胞内的能量
转换情况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图一
图二
(2)在农业生态园这一生态系统中,玉米扮演的角色是 ,其叶肉细胞内不断
进行着能量转换。请将图二中的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由图一可知,玉米中的物质和能量流
入人体的途径有 (一种即可)等。玉米种子中含有丰富的糖类,糖类在人体内的
主要作用是 。
(4)在沼气池中,秸秆、粪便中的有机物被 分解,产生沼气和二氧化碳等,沼
气可用于照明、做饭,这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5)(新考法—措施类开放性)提高农业生态园中玉米等农作物的产量,可为人们提供更
多的能量。请你提出两种使农作物增产的措施:
(答出两种即可)。
命题点 13生物圈的理解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 P26 苏教版:八上 P112~P122 冀少版:八下 P104
53.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水圈 B.岩石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D【解析】生物的特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
产生的代谢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
的特性,机器人不能繁殖,故选 D。
2.A【解析】“植物的向光性”体现出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柴门闻犬吠,风雪
夜归人”中狗发现人靠近而发出叫声,体现出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A符合题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给禾苗松土,使其根部能正常进行呼吸作用,体现出生物
能进行呼吸,人流下汗滴,体现出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B不符合题意;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中为燕子的繁殖行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中红豆
在春天生长出新枝条,这两句诗句均体现出生物能生长和繁殖,C、D不符合题意。
3.C【解析】大雨过后,土壤中充满了水分,没有了空气,导致蚯蚓爬出土壤呼吸,说明
生物能进行呼吸且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鸭子享受“美食”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没有体现的生物特征是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故选 C。
4.D【解析】向日葵的花盘受太阳影响会向日转动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
征,A不符合题意;感染流感病毒后生物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体现了机体能够对外界刺激
(病毒)作出一定的反应,B不符合题意;人进入寒冷环境中时,会发生“颤栗”现象,
体现了人能对外界寒冷环境作出一定的反应,C不符合题意;晾干的大豆种子浸在水中会
膨胀发软,是由于细胞吸水造成的,不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D符合题
意。
5. D
6.B【解析】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
身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
和变异的特性。滇金丝猴、草履虫和绿孔雀都符合上述特征,属于生物;机器人不符合上
述特征,不属于生物,故选 B。
7.B【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螳螂以蝉为食、黄雀以螳螂为食的捕食关
系,体现的生命现象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故选 B。
8.B【解析】春日和煦、秋风送爽和冬雪飞舞都是自然界中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
变化导致的自然景象,夏荷绽放是荷花开放,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属于生物的生命现象,
故选 B。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C【解析】植物体内水分由输导组织运输,水稻茎中空,利于运输水分,说明生物适应
环境,A正确;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是植物排出代谢废物的一种基本方式,B正确;草
盛则稻苗稀是指草和稻苗之间争夺阳光、水分、营养、生存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体现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的特征,C错误;腋芽来年再生,主要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D正
确。
10.A【解析】题中描述的是立夏节气时生物的变化,夏季温度较高,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
度对生物活动的影响,故选 A
11.D【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
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
物。影响一株蜜瓜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杂草和其他蜜瓜属于生物
因素,阳光、水分属于非生物因素,故选 D。
12.A【解析】根据“雨”可知,该农谚中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水分,故选 A。
13.B【解析】诗句中描述的霜叶变红是由于秋天温度降低,破坏了枫叶中的叶绿素,呈现
出液泡中花青素的颜色,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不合题意;诗句中“落
红”化作春泥的现象,与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有关,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
响,B符合题意;山寺桃花开得晚,是由于山上温度低造成的,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
生物的影响,C不合题意;向阳花木早逢春,体现了非生物因素阳光对生物的影响,D不合
题意。
14.B【解析】“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增加了周围空气的湿度,降低
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并且树冠遮挡了部分阳光,所以大树下空气温度低,乘凉很舒适,体
现了生物影响环境,故选 B。
15.B【解析】海拔每升高 1千米气温下降 6℃左右,因此山中的温度比平原低,山中桃花
比平原中桃花开得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
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故选 B。
16.C【解析】兰花螳螂形态、颜色都与兰花相似的这种特性称为拟态,能避免其被天敌发
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蚯蚓能疏松土壤”体现的是生物影响
环境,A、B不符合题意;“企鹅皮下脂肪很厚”可抵御寒冷,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C符
合题意;“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D不符合题意。
16.1 B【解析】海豹具有厚厚的皮下脂肪,有利于保持体温,减少热量的散失,是海豹对
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推测其最适宜的生活环境是寒冷海域,故选 B。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B【解析】环境影响生物指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生物产生了变化;生物影响环境
指因为生物的某些活动,使得周围环境发生变化;生物适应环境指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
功能或生活方式上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现象。胡杨树在不同土壤中都能生长,体现了生物
适应环境,故选 B。
18.C【解析】在干旱的沙漠中,骆驼刺为了吸收地下水,根会尽力往深处生长,因此根系
非常发达,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A不符合题意;仙人掌为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叶
变成刺状,能减少因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体现生物适应环境,B不符合题意;蚯蚓可以
疏松土壤,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C符合题意;炎热荒漠中骆驼喝水困难,为了减少体内
水分流失,所以尿液非常少,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D不符合题意。
19.D【解析】锦鸡儿根系庞大,不怕沙埋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锦鸡儿能防风固沙、保
持水土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故选 D。
20. A
21.D【解析】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除原所要探究的唯一变量外,其他实验条
件都相同且适宜,因此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除光
照(明亮、阴暗)不同外,其他条件如鼠妇数量、环境温度、土壤湿度等都应该相同且适
宜。而表格中土壤湿度不同,因此对其修改正确的是两侧土壤都要是潮湿的,故选 D。
21.1 D【解析】在夜晚无光的条件下,池塘中的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而不进行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经过动植物一夜的呼吸作用,早晨水中含氧量少,因此鲫鱼的浮头是
因水中缺少充足的氧气,而不是为了呼吸早晨的新鲜空气,A错误;根据图中曲线可知:
在一定范围内,鲫鱼的呼吸频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不能得出需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的结论,B错误,D正确;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鲫鱼在 30℃时呼吸频率比 20℃时要高,
所以 20℃时鲫鱼的呼吸频率不是最高的,C错误。
22. D
23.B【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
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空气、温
度、阳光等。黄河上的百年中山桥只有非生物部分,没有生物部分,不能看作一个生态系
统,A错误;黄河既有环境,也包括了黄河中所有的生物部分,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B
正确;白塔山上的白塔只有环境,没有生物部分,不能看作一个生态系统,C错误;黄河
上成群的赤麻鸭中只包含生物中的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能看作
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C【解析】丙内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在光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小鱼呼
吸;缸中的河泥中具有微生物和一些营养物质,可增加生态缸的生态稳定性,所以丙生态
缸中小鱼存活时间最长。甲缸内无水生植物和河泥、乙缸内无河泥、丁缸不见光,这几个
生态缸内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不完整,不能为小鱼提供氧气,小鱼存活的时间都比丙缸中
的小鱼存活的时间短,故选 C。
25.C【解析】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草食性动物与肉食性动物都属于消费者,腐食性
动物与腐生性细菌都属于分解者,故选 C。
26.(1)细菌、真菌 非生物
(1.1)D
(2)防止生态瓶内温度过高,影响瓶内生物正常生活
(3)B
【解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又包含生产者、消费者
和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
机物,因此泥沙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1.1)池塘水比白开水更适宜小鱼生活,且 D选项中有金鱼藻,是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
用为小鱼提供氧气和有机物,池塘水中的微生物可以将小鱼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为金鱼藻
的生长提供养料,池塘水还含有金鱼藻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这都有利于金鱼藻生存;金
鱼藻又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在光下吸收小鱼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 D生
态瓶可以更好地促进物质循环,最为合理。
(2)若太阳直接照射生态瓶,会使生态瓶内温度过高,影响瓶内生物正常生活,因此需要
避免阳光直射。
(3)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说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在生物圈外建造一个适合人
类生存的独立环境。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我们应
该珍惜它,爱护它,故选 B。
27.D【解析】森林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大量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
碳释放氧气,维持着大气中的碳一氧平衡,不断地净化空气,被称为“绿色之肺”,雪峰
山森林公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故选 D。
28. C
29.C【解析】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
要是人类,其他动物的种类比植物更少,故选 C。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0.B【解析】蚂蚁能够保护阿拉伯胶树免受其他动物的掠食,阿拉伯胶树能够为蚂蚁提供
树汁与栖息场所,二者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属于共生关系,故选 B。
30.1 B【解析】题图中 a为消费者取食生产者,b为消费者捕食消费者,c为分解者分解动
物遗体、遗物,d为生产者吸收分解者的分解产物,e为分解者分解植物遗体、遗物。所以
通过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传递物质和能量的是 b,故选 B。
31.A【解析】稻田里的稗草和水稻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营养物质和生存的空间
等资源,属于竞争关系,故选 A。
32.D【解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起始于生产者,终止于最高
级消费者。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富集,因此杀虫剂的残留会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增,食虫
鸟是该食物链中的最高级消费者,体内的杀虫剂残留的相对含量最高,对应丙,故选 D。
33.B【解析】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称为食
物链,食物链的书写方式:起始于生产者,终止于最高级消费者,箭头从被捕食者指向捕
食者,代表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描述的是竞争关系,A错误;
“草尽狐兔愁”描述的是,兔吃草,狐吃兔的捕食关系,该食物链为“草→兔→狐”,B
正确;食物链起始于生产者,“蝉→螳螂→黄雀”中缺少生产者,C错误;“植物←虾←
小鱼←大鱼”中箭头方向与物质和能量流向相反,D 错误。
34.D【解析】题干中的生物包括:树、蝉、螳螂和黄雀。各生物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蝉
以树汁为食,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形成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能量
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故获得能量最少的是黄雀,故选 D。
35.C【解析】桑树是蚕的食物,蚕可以通过摄食桑叶获得有机物,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其
中的化学能从而获得能量,因此桑树可为蚕提供物质和能量,A正确;鱼摄食蚕沙,可以
从中获得物质和能量,B正确;桑树只能从鱼塘泥中获得无机盐和水分,其中不含能量,C
错误;“桑基鱼塘”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有效
利用,D正确。
36.D【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即生物所处的营
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生物体的相对数量也越少,所以图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甲
→丙→乙→丁”。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富集,食物链中生物的营养级越高,
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量越多,所以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可能是丁,
故选 D。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6.1 A【解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
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分解的
特点,在生物体内积累且不易排出,所以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体内有毒物质
含量最多的是最高级消费者,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少的是生产者。故由表格数据可以推出
这些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C→B→D,其中 A表示生产者,故选 A。A→C→B-
37.C【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自动)调节能力,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
杂,生态系统越稳定,自我(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所以自我(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生
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故选 C。
37.1 D【解析】生态系统总是在变化发展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
能能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的稳定。因此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
占比例相对稳定,其根本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故选 D。
38.D【解析】改造前植物优势种是陆生植物,而改造后植物优势种是水生植物,据此推断
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A正确;改造后植物种类从 20种增加到 30种,因此改
造后植物的多样性增加,B正确;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其自动调
节能力越强,改造后,植被覆盖率增加到 25%,说明该区域的小气候可得到改善,C正
确;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改造后植物种类
增多,因此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D错误。
39.D【解析】“海洋牧场”是指在特定海域内,人工投放藻类、贝类和鱼虾等海洋经济生
物种苗,属于海洋生态系统,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来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
阳能,B正确;藻类体内含有叶绿体,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C正
确;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
破坏,D错误。
40.B【解析】混养池塘生态系统中,鱼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维持相对稳定,不是保持不变,
A错误;混养后由于鱼的种类和数量增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B正确;鱼是动
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混养池塘中的消费者,C错误;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逐渐
增多,D错误。
41.A【解析】草、鸟和虫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有:草→虫→鸟、草→鸟,A错误;鸟捕食
虫,鸟和虫又都以草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B正确;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C正确;生物与环境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某个成分发生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甚至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D正确。
42.B【解析】分析图示可知,图中表示生产者的是丙(绿色植物),甲表示消费者,乙表
示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会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序号①代表光合作
用吸收二氧化碳,②代表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A 正确,B错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种类数量多,自我调节能力强,森林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C、D正确。
43.C【解析】勺嘴鹬是动物,属于消费者,A错误;图中共有 4条食物链:藻类→钩虾→
勺嘴鹬、藻类→浮游动物→钩虾→勺嘴鹬、藻类→招潮蟹→勺嘴鹬、藻类→浮游动物→招
潮蟹→勺嘴鹬,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流动,箭头可代表能量流动的方
向,C正确;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
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错误。
44.C【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温
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由图可知,该稻虾田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
物部分,是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该稻虾田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可以将动植物遗体、遗
物等分解为无机物返还到无机环境中,供植物光合作用再利用,属于分解者,B正确;若
该稻虾田里的野生青蛙被大量捕捉,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自动调节能力会减弱,C
错误;若该稻虾田受到重金属污染,则可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积累,这种现象叫做
生物富集,D正确。
45.①分解者 无机物 ②竞争 太阳能
【解析】①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温度
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分解者可以将动植物的遗体、遗物中的
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还到无机环境中被重新利用。因此,埋在田中的紫云英被土壤中
大量的分解者分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无机物,供水稻重新利用。②在稻田生态系统
中,水稻和杂草竞争生存空间、阳光和水分、营养物质等,所以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竞争
关系。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起源于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因此,流
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46.(1)②
(2)无机盐
(3)水稻→蝗虫→青蛙→蛇生产者
(4)自然选择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转基因
(6)弱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比森
林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简单
【解析】(1)识图可知,水稻种子的结构中,①为种皮和果皮、②为胚乳、③为胚。水稻
种子结构与玉米相似,都是单子叶植物种子,其营养物质贮存在②胚乳中。
(2)植物生长在土壤中,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故往稻田里施肥,肥料为水
稻生长提供无机盐。
(3)该稻田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水稻→蝗虫→青蛙→蛇。水稻通过光合作用为该生
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
(4)保护色是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性,
可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
(5)从水稻新品种的培育过程可知,研究人员将抗虫基因导入水稻细胞,利用的是转基因
技术。
(6)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其成分的复杂程度有关,成分越复杂的生态系统,自动调
节能力就越强。稻田生态系统的成分相对于森林生态系统来说较为简单,因此自动调节能
力也就更弱。
47.(1)4
(2)生产者
(3)丙
(4)自动调节能力(或稳定性)
(5)不合理,因为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网)传递并积累,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的稳定
【解析】(1)由图 1可知,食物网中共有 4条食物链,如:A→蝗虫→蟾蜍、A→蝗虫→蜘
蛛→食虫鸟、A→蝗虫→蜘蛛→蟾蜍、A→蝗虫→食虫鸟。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温度
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由图 1 可知,生态系统中 A是所有食物链的
起点,属于第一营养级,因此 A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
(3)能量在食物链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一般数量
越少,蝗虫属于第二营养级,相对数量也是第二,因此图 2中表示蝗虫的是丙。(4)生态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系统的成分发生波动后能恢复至稳定状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或稳
定性。
(5)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食物网传递并积累,越高级的消费者体内积累得越多,大量使
用农药短期内可以起到防治蝗虫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48.(1)适应
(2)食物链 狼
(3)酵母菌
【解析】(1)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的散失,这体现出仙人掌对干旱环境的适
应,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
(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a是白菜、兔、狼通
过食物关系形成的食物链,按照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可知,此食物链为:白菜→兔→狼,
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该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
狼。
(3)水果放久就会有酒味,主要是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将糖类分解为酒精和二
氧化碳。
49.(1)非生物
(2)农作物 农作物→鸡→人(或农作物→鸭→人、农作物→牛→人、农作物→人)
(3)2
(4)生物种类(或物种、生物物种)
(5)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
(6)减少环境污染(或充分利用能量、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等,答出一条即可)
【解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
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图中农作物属于生产者,蘑菇等食用
菌属于分解者,鸡、鸭、牛和人属于消费者,故图 2 要作为生态系统,缺少的组成成分是
非生物部分。
(2)图 2中农作物属于生产者,食物链的写法是从生产者开始,指向消费者,所以图中的
食物链有:农作物→鸡→人(或农作物→鸭→人、农作物→牛→人、农作物→人)。
(3)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自我调
节)能力就越强。所以自动调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是图 2的生态系统。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或物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当地原有的生物属于保护生物种类(或物种、生物物种)的多样
性。
(5)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人类作为食物链中的最高级消费者,为了获取
生存所需的能量,需要大量进食。
(6)图 2建设的生态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利用能量、节约能源和提高
经济效益等。
50.(1)生产者 分解者
(2)水生植物→小虾→小鱼 小鱼
(3)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abcd
(4)自动调节增加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合理即可)
(5)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大力推广无磷洗衣粉(合理即可)
(6)透明 氧气
【解析】(1)从生物成分上看水生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河泥中含有能分解有机物的
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和植物所需的无机盐,从生物成分上分析,加入河泥是为了增加分解
者。
(2)该生态瓶中的食物链为:水生植物→小虾→小鱼;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
递并逐渐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在这条食物链中,小鱼的营养级最高,
所以小鱼体内重金属铜浓度最高。
(3)生物圈中,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参与物质循环;根据图可以判断,a表示小虾,
b表示小鱼,c表示分解者,d表示水生植物,e表示无机环境,d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从 e无机环境中获取碳的速率大致等于 abcd四者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
时,该生态瓶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动态平衡。(4)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太少,自动调节能力
弱,不能长时间维持,适当增加生物的种类可以提高其自动调节能力。(5)水华是由于水
中氮和磷等元素含量过高导致藻类过度增殖,可以通过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大力推广无
磷洗衣粉等措施来改善。
(6)选用透明的塑料瓶有利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小鱼呼吸所需要的氧气。
51.(1)生物因素 分解者
(2)水生植物→蟹→白鹭(或水生植物→虾→白鹭、水生植物→鱼→白鹭)增加 自动调
节(或自我调节)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有机物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
(4)物质循环 搞好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生物,爱护环
境(合理即可)
【解析】(1)在东安湖生态系统中,把影响白鹭、蟹、虾等生物的分布和生活的因素统称
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该生态系统中鱼、虾等动物的食物碎
屑、排泄物和植物的枯枝落叶并不会无限堆积,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可将它们
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归还给土壤,供绿色植物重新吸收和利用。
(2)食物链反映的是各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东安湖生态系统中共有 7条食物链,分
别是: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白鹭、水生植物→蟹→白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
→白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白鹭、水生植物→虾→白鹭、水生植物→虾→鱼
→白鹭和水生植物→鱼→白鹭,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生植物→蟹→白鹭(或水生
植物→虾→白鹭或水生植物→鱼→白鹭)。由图可知,蟹以浮游动物为食,若某个时期蟹
的数量减少,在短时间内浮游动物的数量将增加,但一段时间后,蟹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又
可以恢复到相对稳定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自我调节)能力。
(3)在东安湖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贮存在有机物中。能量沿着食物
链流动时逐级递减,因此,当能量沿着图乙所示的食物网逐级传递到白鹭时,白鹭贮存的
能量已经很少。
(4)东安湖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从而使其得到生存和发展。为保护东安湖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可以:①可以搞好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②要从我做起,从小事
做起,保护生物,爱护环境。
52.(1)肾蕨、桫椤、满江红、卷柏等(答出一条即可)
孢子 光合作用 尽可能用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代替开车;尽可能用电动汽车代替燃油汽
车;尽可能绿色出行;大力开发多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能源等(一
点即可)
(2)①光 ②化学 ③细胞的分裂;细胞的生长;细胞的分化;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
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任答一条即可)生产者
(3)玉米→人(或玉米→鸡→人,玉米→猪→人,一种即可)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
物质
(4)甲烷菌(或分解者,细菌)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适当给农作物补充光照;在田间适量补充二氧化碳(或“适量增施气肥”;人工辅助
授粉;合理密植;给农作物合理灌溉;给农作物合理施肥;给农作物适时松土;及时除
草,加强田间管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两种即可)
【解析】(1)蕨类植物包括肾蕨、桫椤、满江红、卷柏等,蕨类植物主要用孢子繁殖后
代。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如淀粉),并将太阳能转变成
化学能进行储存。所以科学家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化成燃料的方法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原
理类似。为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我们应从自我做起,积极参与低碳行为,如:尽可能用
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代替开车;尽可能用电动汽车代替燃油汽车;尽可能绿色出行;大
力开发多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能源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
和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玉米属于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
演的角色是生产者。其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
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是指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
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如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种
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等生命活动。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图一中有关于人的食物链有玉米→人、
玉米→鸡→人和玉米→猪→人。玉米种子中含有丰富的糖类,糖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
能源物质。
(4)在沼气池中,甲烷菌等微生物通过发酵把粪便、秸秆含有的有机物分解,产生沼气,
沼气可以燃烧,能用于照明、做饭等,这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5)光合作
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的量-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因此,可通过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并抑制植物
的呼吸作用提高玉米等农作物的产量。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适当给农作物补充光照;
在田间适量补充二氧化碳;适量增施气肥;人工辅助授粉;合理密植;给农作物合理灌
溉;给农作物合理施肥;给农作物适时松土;及时除草,加强田间管理;防治农作物病虫
害。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解题思路
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
括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
物。
53.D【解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故
选 D。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主题三 生物与环境
大概念3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重要概念3.1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命题点1 生物的基本特征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P3~P5 苏教版:七上P5~P6
北师大版:七上P7~P13 冀少版:八下P80
考向1 生物基本特征的判断
1.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能够与人进行交流对话。可根据哪一特征判断聊天机器人不是生物( )
A.能否说话 B.具有一定结构
C.能否运动 D.能否繁殖
2.与“植物的向光性”体现出的生物特征相同的诗句是( )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C.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D.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3.大雨过后,菜地里爬出许多蚯蚓,几只鸭子忙着享受“美食”。以上没有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4.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是生物的特征之一,下列不属于该特征的是( )
A.向日葵的花盘受太阳影响会向日转动 B.感染流感病毒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C.人进入寒冷环境中时,会发生“颤栗”现象D.晒干的大豆种子浸在水中会膨胀发软
5.(新考法—科技发展)在问天实验舱内,水稻种子萌发时,根会向含有水的土壤生长。这体现了( )
A.生物能进行呼吸 B.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考向2 生物与非生物、生命现象的判断
6.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滇金丝猴 B.机器人 C.草履虫 D.绿孔雀
7.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直观描述了生物的哪种生命现象( )
A.能够遗传 B.生活需要营养 C.排出体内废物 D.能够繁殖
8.风吹麦浪,稻花飘香,夏蝉低吟,鸟儿浅唱……万千生物演绎着生命奇迹,诠释了强大而神秘的生命力量。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生命现象的是( )
A.春日和煦 B.夏荷绽放 C.秋风送爽 D.冬雪飞舞
9.(新考法—科技发展)我国的多年生水稻,入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评出的“2022年十大科学突破”。多年生水稻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4年,下列相关生命现象与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 )
A.水稻的茎中空——生物适应环境 B.水稻季末落叶——-排出代谢废物
C.草盛则稻苗稀——生物有应激性 D.腋芽来年再生——能生长和繁殖
命题点2 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判断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P12 苏教版:七上P8~P10
北师大版:七上P14 冀少版:八下P80~P84
类型1 结合生活情境考查
10.《礼记·月令》:“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描写的是立夏节气。影响上述生物活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空气 D.土壤
11.(新考法—地方特色)民勤县盛产蜜瓜,其肉嫩汁多、含糖量高,深受人们喜爱。在瓜田中,影响一株蜜瓜生存的环境因素是( )
A.阳光、水分 B.杂草 C.其他蜜瓜 D.以上都是
类型2 结合诗句、成语、谚语考查
12.民间素有“惊蛰雨雷,小麦成堆”的农谚。农谚中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13.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不乏与生命现象相关的佳句。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命题点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P13 苏教版:七上P10
北师大版:七上P15~P19 冀少版:八下P89~P93
14.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相互影响
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平原相比,山中桃花开花晚的原因是( )
A.移栽到平原后,开花时间不变 B.地势高,温度比平原低
C.降水比平原多 D.所需温度比平原高
16.(一题多设问 新考法 地方特色)云南普洱市村民发现一种兰花螳螂,其形态颜色都与兰花相似,可完美与环境融为一体。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与兰花螳螂相似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蚯蚓能疏松土壤
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D.雨露滋润禾苗壮
(新考法—逆向思维)16.1如图所示动物为海豹,具有厚厚的皮下脂肪,推测它最适宜的生活环境是( )
A.热带雨林
B.寒冷海域
C.温热海域
D.黄河流域
17.胡杨树在肥沃和贫瘠的土壤中都能生长,这体现了( )
A.环境能改变生物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会影响环境 D.环境会影响生物
18.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下列实例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仙人掌叶变成刺状,减少蒸腾作用
C.土壤中的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 D.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19.(新考法—地方特色)巴林左旗境内数万亩锦鸡儿锁住沙龙,蔚为壮观。锦鸡儿根系庞大,不怕沙埋,还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是荒漠草原地区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从中能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既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命题点4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实验)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P14~P17 苏教版:七上P8~P9
北师大版:七上P14~P15 冀少版:八下P80~P81
20.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使用了10只鼠妇,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正确的是( )
A.纸盒上面全都用纸板盖住
B.纸盒底部都铺细湿土
C.将纸盒放在寒冷的环境中
D.10只鼠妇太多了,改成2只
21.(一题多设问)下表为“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对它修改正确的是( )
位置 鼠妇 环境 温度 土壤湿度
纸盒左侧 20只 明亮 30℃ 干燥
纸盒右侧 20只 阴暗 30℃ 潮湿
A.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B.两侧都应是阴暗环境
C.两侧的温度可以不同 D.两侧的土壤都要是潮湿的
(新考法—数据分析)21.1花花同学设计了温度对鲫鱼呼吸频率的探究实验,并将实验结果绘制成曲线图,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说明鱼儿浮头的目的是呼吸早晨的新鲜空气
B.鲫鱼呼吸的过程需要的氧气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C.由图可知鲫鱼在20℃时呼吸频率最高
D.一定范围内,鲫鱼的呼吸频率会随水温的升高而加快
命题点5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P19~P21 苏教版:七上P8~P10
北师大版:八下P68~P69 冀少版:八下P95~P98
22.沼气池中的某些细菌能分解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尿中的有机物并产生甲烷。这些细菌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A.非生物部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23.兰州是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下列叙述中,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黄河上的百年中山桥 B.母亲河——黄河
C.白塔山上的白塔 D.黄河上成群的赤麻鸭
24.(新考法—跨学科模型制作)为探究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将大小、健康状况相近的小鱼分别置于四个生态缸中,处理条件如图所示,其中哪个生态缸中小鱼存活时间最长( )
A.甲 B.乙 C.丙 D.丁
25.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和美学旅游价值(如图)。九寨沟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态系统成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草食性动物——生产者
B.肉食性动物——分解者
C.腐食性动物——分解者
D.腐生性细菌——消费者
26.某同学尝试利用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制作小生态瓶,主要材料:容积1.5L的透明带盖玻璃瓶、金鱼藻数棵、生命力旺盛的小金鱼两条、泥沙和河水(池塘水)适量。
制作过程:
步骤一:把适量泥沙装入玻璃瓶中,加河水(池塘水)到玻璃瓶容积约的位置。
步骤二:用镊子将适量金鱼藻的根部固定在泥沙中,放入小金鱼后盖上盖子。
步骤三:将玻璃瓶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结合上述制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生态瓶可以看作一个微型生态系统,泥沙中的 等属于分解者,阳光、空气属于该生态系统的 部分。
(新考法—再现学习场景)(1.1)某校生物兴趣社举行了一次生态瓶制作比赛,有四位同学交了作品,其生态瓶中的成分分别如下,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白开水+金鱼藻+小鱼 B.池塘水+金鱼藻
C.白开水+金鱼藻 D.池塘水+金鱼藻+小鱼
(2)(新考法—原因分析)小生态瓶需要避免阳光直射的主要原因是 。
(3)生物圈Ⅱ号也是模拟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但实验最终失败。这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 )
A.生物圈Ⅱ号中缺少分解者 B.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C.人类能够脱离生物圈而生存 D.生物圈Ⅱ号失败原因是组成成分太复杂
命题点6 生态系统的理解及判断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P19~P25 苏教版:八上P101~P102
北师大版:八下P68~P79 冀少版:八下P95~P98
27.下列选项中可以称为怀化“绿色之肺”的是( )
A.商业步行街 B.山背梯田
C.五强溪水库 D.雪峰山森林公园
28.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中描述的生物共同所在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29.下列各图中能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特征的是( )
A B C D
命题点7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竞争、合作、共生)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P16 苏教版:八上P103
北师大版:七上P15~P17 冀少版:八下P85~P88
30.(一题多设问)阿拉伯胶树和某些蚂蚁长期生活在亚热带森林中,蚂蚁能保护该树免受其他动物的掠食,而该树又为蚂蚁提供树汁和栖息场所。阿拉伯胶树和这些蚂蚁的种间关系是( )
A.捕食 B.共生 C.寄生 D.竞争
(新考法—概念关系图)30.1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图,a——e中,通过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传递物质和能量的是( )
A.a B.b C.c D.d
31.《左氏春秋》记载了稻田杂草——稗草,它与水稻外形相似,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则水稻与稗草的关系是( )
A.竞争关系 B.寄生关系 C.合作关系 D.捕食关系
命题点8 食物链的书写及判断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P21~P22 苏教版:八上P102~P103
北师大版:八下P15~P17 冀少版:八下P99~P103
32.(新考法—数据分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有“农作物→蝗虫→蜘蛛→食虫鸟”这条食物链。某生物兴趣小组对这四种生物体内杀虫剂残留的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丙对应的生物是( )
A.农作物
B.蝗虫
C.蜘蛛
D.食虫鸟
33.以下谚语所蕴含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鹬→人
B.草尽狐兔愁:草→兔→狐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螳螂→黄雀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植物←虾←小鱼←大鱼
命题点9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P22 苏教版:八上P107~P110
北师大版:八下P74~P75 冀少版:八下P100~P101
34.《说苑·正谏》中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在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环节是( )
A.树 B.蝉 C.螳螂 D.黄雀
35.我国古代就已发展出“桑基鱼塘”生产方式,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下列关于“桑基鱼塘”说法错误的是( )
A.桑树可为蚕提供物质和能量 B.蚕沙(蚕粪)可为鱼提供物质和能量
C.桑树获得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鱼塘泥 D.该生产方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有效利用
命题点10 生物富集现象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P22 苏教版:八上P104~P105 冀少版:八下P101
36.(一题多设问)某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这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如图所示。若有毒物质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新考法—数据分析)36.1表中A、B、C、D表示能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其中表示生产者的是( )
生物 A B C D
有毒物质 0.07 8 0.5 64
命题点11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P23 苏教版:八上P114~P115
北师大版:八下P82~P83 冀少版:八下P100
37.(一题多设问)生态系统的自我(自动)调节能力与其自身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下列四种生态系统自我(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城市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新考法—证据推理)37.1素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其根本原因是( )
A.生物具有繁殖能力 B.人为干预
C.生产者数量有限 D.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38.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下列所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可得到适度改善 D.改造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命题点12 综合考查生态系统
39. “海洋牧场”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它是指在特定海域内,人工投放藻类、贝类和鱼虾等海洋经济生物种苗,利用海洋中的天然饵料等进行集中养殖和科学管理,类似于在陆地上放牧牛羊。下列关于“海洋牧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属于海洋生态系统 B.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C.其中的藻类可以制造有机物 D.有无限的自我(动)调节能力
40.宋代起,我国就混养四大家鱼,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关于混养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鱼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不变 B.混养后池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鱼是混养池塘中的生产者 D.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逐渐减少
41.为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用网罩了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草、虫、鸟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B.鸟和虫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C.实例说明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 D.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2.(新考法—概念关系图)如图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表示生产者的是丙
B.序号①表示呼吸作用
C.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D.森林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
43.红树林是全球濒危动物勺嘴鹬迁徙途中的“能量补给站”之一。如图为勺嘴鹬在红树林中的食物网,下列有关该食物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勺嘴鹬是生产者
B.共有5条食物链
C.箭头可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
D.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44. “稻在水中长,虾绕稻边游”。“稻虾共作”是我省广泛实施的富民工程,这项工程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图是“稻虾共作”原理示意图,据图分析,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稻虾田是一个生态系统
B.该稻虾田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C.若该稻虾田里的野生青蛙被大量捕捉,不会影响其自动调节能力
D.若该稻虾田受到重金属污染,则可能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5. “冬种紫云英,春耕稻田肥”说的是将头年种下的紫云英粉碎还田,为来年种植水稻提供肥源。紫云英为豆科植物,根系中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
物质。
①埋在田里的紫云英被土壤中大量的 分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 ,供水稻重新利用,大幅降低了化肥的使用量。
②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46.(一题多设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下图是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据图回答。
(1)水稻种子结构与玉米相似,其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 ]。
(2)往稻田里施肥,主要是给水稻生长提供 。
(3)写出稻田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其中水稻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4)青蛙和蝗虫的体色与环境相似,这种保护色的形成可用达尔文的 学说解释。
(5)研究人员利用 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水稻细胞,培育水稻新品种。
(6)(新考法—证据推理)稻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其自动调节能力更 (填“强”或“弱”),请分析原因: 。
47.(一题多设问 新考法 科技发展)2022年12月,“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该工程践行了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强调了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性。研究小组调查了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生态系统,画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关系图及某些生物相对数量大致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1中A是生态系统中的 。
(3)图2表示的是图1中的A、蜘蛛、蟾蜍和蝗虫这四种生物之间的相对数量,那么图2中表示蝗虫的是 (填“甲”“乙”“丙”或“丁”)。
(4)如果此食物网中蝗虫的数量大量增加,蜘蛛、食虫鸟等一些生物的数量也将随之增加,一段时间后所有生物的数量又会趋于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5)(新考法—批判性思维)若此生态系统中蝗虫的数量突然增加,有人提出可以对A使用大量农药来进行防治,这个说法合理吗?原因是: 。
48.(新考法—概念关系图) 思维导图作为新型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生物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此过程中让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请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的散失,这体现了图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 环境。
(2)图中兔取食白菜,狼捕食兔,三者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a,则a是 。在a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 。
(3)现实生活中,水果放久了就会有酒味,主要是图中 发酵的结果。
49.(一题多设问)建设生态农业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多重丰收。图1和图2分别表示某地原有的农业模式和建设的生态农业模式。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1)图2要作为生态系统,缺少的组成成分是 部分。
(2)图2中 属于生产者,并与图中其他生物构成食物网。请写出该食物网中任意一条食物链 。
(3)比较图1和图2对应的两种生态系统,图 的自动调节(自我调节)能力强。
(4)当地原有的生物对生态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护当地原有的生物。这种做法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保护 多样性。
(5)(新考法—证据推理)成人一天进食量应该在2.5~2.8kg左右,远超过该食物网中其他生物的进食量,从能量流进的角度分析此原因: 。
(6)(新考法—启示类开放性)比较图1、图2两种农业生产模式图,图2中建设的生态模式的优点在于 (答出一条即可)。
50.(一题多设问—新考法—跨学科·模型制作)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尝试制作一个能较长时间维持平衡的生态瓶:透明玻璃瓶内依次加入河泥、清水、水生植物、小鱼(肉食性)、小虾(草食性),密封并置于散射光下。请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1)生态瓶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从生物成分上分析,水生植物称为 ,加入河泥是为了增加 。
(2)写出该生态瓶中的食物链: 。若清水受到重金属铜的轻度污染,经过较长时间后,瓶内铜浓度最高的生物为 。
(3)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如图为该小组绘制的生态瓶中碳循环示意图,当d通过 从e中获取碳的速率与 (用图中字母表示)的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时,该生态瓶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动态平衡。
(4)(新考法—方案优化)虽然环境条件适宜,但该生态瓶只维持了25天,最主要的原因是生物成分相对简单, 能力弱。请为该生态瓶提出改进建议:

(5)(新考法—做法类开放性)生活中有机污水的直接排放、化肥的过量使用等不良现象,造成淡水水体中氮和磷等元素含量过多,水中浮游藻类大量增殖,水体严重污染的现象称为水华。保护淡水资源,避免水华发生的做法为: 。
(6)(新考法—跨学科·动物饲养)东东尝试利用较大的塑料瓶、小鱼、水草和泥沙等材料制作一个简易水族箱进行饲养小鱼,其中塑料瓶应选用 (填“透明”或“不透明”)的,这样有利于水草产生小鱼呼吸所需的 ,有利于小鱼生长。
51. (新考法—大概念)“成都成就梦想”,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于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在成都举行。东安湖体育公园是大运会主会场,也是成都的城市生态会客厅,该公园占地面积5061亩,其中绿地面积3427亩,水域面积1634亩。图甲是东安湖体育公园鸟瞰图,图乙表示东安湖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东安湖生态系统中,白鹭、蟹、虾等生物的分布和生活受非生物因素和 的影响。该生态系统中鱼、虾等动物的食物碎屑、排泄物和植物的枯枝落叶并不会无限堆积,是因为这些物质可以被生态系统中的 分解。
(2)东安湖生态系统中的多条食物链构成复杂的食物网,请写出图乙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若某个时期蟹的数量减少,在短时间内浮游动物的数量将 ,但一段时间后,蟹、浮游动物的数量又可以恢复到相对稳定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3)(新考法—原因分析)在东安湖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贮存在
中。当能量沿着图乙所示的食物网逐级传递到白鹭时,白鹭贮存的能量已经很少,原因是 。
(4)(新考法—措施类开放性)东安湖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
,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从而使其得到生存和发展。为保护东安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你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52. 植物·能源·能量
话题一 绿色植物与化石能源
(1)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煤炭主要是由2亿多年前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的。蕨类植物 是一类主要用 繁殖的植物。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不可再生,科学家们研究出了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化成燃料(含多种有机物)的方法,这一转化过程类似于绿色植物细胞内进行的 。
为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我们在生活、生产中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出一点即可)等。
话题二 绿色植物与能量转换
图一是山西某农业生态园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二是玉米叶肉细胞内的能量转换情况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图一
图二
(2)在农业生态园这一生态系统中,玉米扮演的角色是 ,其叶肉细胞内不断进行着能量转换。请将图二中的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由图一可知,玉米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入人体的途径有 (一种即可)等。玉米种子中含有丰富的糖类,糖类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 。
(4)在沼气池中,秸秆、粪便中的有机物被 分解,产生沼气和二氧化碳等,沼气可用于照明、做饭,这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5)(新考法—措施类开放性)提高农业生态园中玉米等农作物的产量,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能量。请你提出两种使农作物增产的措施:
(答出两种即可)。
命题点13生物圈的理解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上P26 苏教版:八上P112~P122 冀少版:八下P104
53.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水圈 B.岩石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
参考答案
1.D【解析】生物的特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机器人不能繁殖,故选D。
2.A【解析】“植物的向光性”体现出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狗发现人靠近而发出叫声,体现出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A符合题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给禾苗松土,使其根部能正常进行呼吸作用,体现出生物能进行呼吸,人流下汗滴,体现出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B不符合题意;“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中为燕子的繁殖行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中红豆在春天生长出新枝条,这两句诗句均体现出生物能生长和繁殖,C、D不符合题意。
3.C【解析】大雨过后,土壤中充满了水分,没有了空气,导致蚯蚓爬出土壤呼吸,说明生物能进行呼吸且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鸭子享受“美食”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没有体现的生物特征是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故选C。
4.D【解析】向日葵的花盘受太阳影响会向日转动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A不符合题意;感染流感病毒后生物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体现了机体能够对外界刺激(病毒)作出一定的反应,B不符合题意;人进入寒冷环境中时,会发生“颤栗”现象,体现了人能对外界寒冷环境作出一定的反应,C不符合题意;晾干的大豆种子浸在水中会膨胀发软,是由于细胞吸水造成的,不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D符合题意。
5. D
6.B【解析】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滇金丝猴、草履虫和绿孔雀都符合上述特征,属于生物;机器人不符合上述特征,不属于生物,故选B。
7.B【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螳螂以蝉为食、黄雀以螳螂为食的捕食关系,体现的生命现象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故选B。
8.B【解析】春日和煦、秋风送爽和冬雪飞舞都是自然界中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变化导致的自然景象,夏荷绽放是荷花开放,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属于生物的生命现象,故选B。
9.C【解析】植物体内水分由输导组织运输,水稻茎中空,利于运输水分,说明生物适应环境,A正确;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是植物排出代谢废物的一种基本方式,B正确;草盛则稻苗稀是指草和稻苗之间争夺阳光、水分、营养、生存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体现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的特征,C错误;腋芽来年再生,主要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D正确。
10.A【解析】题中描述的是立夏节气时生物的变化,夏季温度较高,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活动的影响,故选A
11.D【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影响一株蜜瓜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杂草和其他蜜瓜属于生物因素,阳光、水分属于非生物因素,故选D。
12.A【解析】根据“雨”可知,该农谚中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水分,故选A。
13.B【解析】诗句中描述的霜叶变红是由于秋天温度降低,破坏了枫叶中的叶绿素,呈现出液泡中花青素的颜色,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不合题意;诗句中“落红”化作春泥的现象,与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有关,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符合题意;山寺桃花开得晚,是由于山上温度低造成的,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合题意;向阳花木早逢春,体现了非生物因素阳光对生物的影响,D不合题意。
14.B【解析】“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增加了周围空气的湿度,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并且树冠遮挡了部分阳光,所以大树下空气温度低,乘凉很舒适,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故选B。
15.B【解析】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中的温度比平原低,山中桃花比平原中桃花开得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故选B。
16.C【解析】兰花螳螂形态、颜色都与兰花相似的这种特性称为拟态,能避免其被天敌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蚯蚓能疏松土壤”体现的是生物影响环境,A、B不符合题意;“企鹅皮下脂肪很厚”可抵御寒冷,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C符合题意;“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D不符合题意。
16.1 B【解析】海豹具有厚厚的皮下脂肪,有利于保持体温,减少热量的散失,是海豹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推测其最适宜的生活环境是寒冷海域,故选B。
17.B【解析】环境影响生物指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生物产生了变化;生物影响环境指因为生物的某些活动,使得周围环境发生变化;生物适应环境指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生活方式上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现象。胡杨树在不同土壤中都能生长,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故选B。
18.C【解析】在干旱的沙漠中,骆驼刺为了吸收地下水,根会尽力往深处生长,因此根系非常发达,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A不符合题意;仙人掌为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叶变成刺状,能减少因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体现生物适应环境,B不符合题意;蚯蚓可以疏松土壤,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C符合题意;炎热荒漠中骆驼喝水困难,为了减少体内水分流失,所以尿液非常少,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D不符合题意。
19.D【解析】锦鸡儿根系庞大,不怕沙埋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锦鸡儿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故选D。
20. A
21.D【解析】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除原所要探究的唯一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且适宜,因此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除光照(明亮、阴暗)不同外,其他条件如鼠妇数量、环境温度、土壤湿度等都应该相同且适宜。而表格中土壤湿度不同,因此对其修改正确的是两侧土壤都要是潮湿的,故选D。
21.1 D【解析】在夜晚无光的条件下,池塘中的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而不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经过动植物一夜的呼吸作用,早晨水中含氧量少,因此鲫鱼的浮头是因水中缺少充足的氧气,而不是为了呼吸早晨的新鲜空气,A错误;根据图中曲线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鲫鱼的呼吸频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不能得出需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结论,B错误,D正确;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鲫鱼在30℃时呼吸频率比20℃时要高,所以20℃时鲫鱼的呼吸频率不是最高的,C错误。
22. D
23.B【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空气、温度、阳光等。黄河上的百年中山桥只有非生物部分,没有生物部分,不能看作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黄河既有环境,也包括了黄河中所有的生物部分,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B正确;白塔山上的白塔只有环境,没有生物部分,不能看作一个生态系统,C错误;黄河上成群的赤麻鸭中只包含生物中的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能看作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24.C【解析】丙内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在光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小鱼呼吸;缸中的河泥中具有微生物和一些营养物质,可增加生态缸的生态稳定性,所以丙生态缸中小鱼存活时间最长。甲缸内无水生植物和河泥、乙缸内无河泥、丁缸不见光,这几个生态缸内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不完整,不能为小鱼提供氧气,小鱼存活的时间都比丙缸中的小鱼存活的时间短,故选C。
25.C【解析】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草食性动物与肉食性动物都属于消费者,腐食性动物与腐生性细菌都属于分解者,故选C。
26.(1)细菌、真菌 非生物
(1.1)D
(2)防止生态瓶内温度过高,影响瓶内生物正常生活
(3)B
【解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又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泥沙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1.1)池塘水比白开水更适宜小鱼生活,且D选项中有金鱼藻,是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氧气和有机物,池塘水中的微生物可以将小鱼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为金鱼藻的生长提供养料,池塘水还含有金鱼藻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这都有利于金鱼藻生存;金鱼藻又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在光下吸收小鱼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D生态瓶可以更好地促进物质循环,最为合理。
(2)若太阳直接照射生态瓶,会使生态瓶内温度过高,影响瓶内生物正常生活,因此需要避免阳光直射。
(3)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说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在生物圈外建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独立环境。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故选B。
27.D【解析】森林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大量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着大气中的碳一氧平衡,不断地净化空气,被称为“绿色之肺”,雪峰山森林公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故选D。
28. C
29.C【解析】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其他动物的种类比植物更少,故选C。
30.B【解析】蚂蚁能够保护阿拉伯胶树免受其他动物的掠食,阿拉伯胶树能够为蚂蚁提供树汁与栖息场所,二者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属于共生关系,故选B。
30.1 B【解析】题图中a为消费者取食生产者,b为消费者捕食消费者,c为分解者分解动物遗体、遗物,d为生产者吸收分解者的分解产物,e为分解者分解植物遗体、遗物。所以通过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传递物质和能量的是b,故选B。
31.A【解析】稻田里的稗草和水稻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营养物质和生存的空间等资源,属于竞争关系,故选A。
32.D【解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起始于生产者,终止于最高级消费者。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富集,因此杀虫剂的残留会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增,食虫鸟是该食物链中的最高级消费者,体内的杀虫剂残留的相对含量最高,对应丙,故选D。
33.B【解析】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称为食物链,食物链的书写方式:起始于生产者,终止于最高级消费者,箭头从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代表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描述的是竞争关系,A错误;“草尽狐兔愁”描述的是,兔吃草,狐吃兔的捕食关系,该食物链为“草→兔→狐”,B正确;食物链起始于生产者,“蝉→螳螂→黄雀”中缺少生产者,C错误;“植物←虾←小鱼←大鱼”中箭头方向与物质和能量流向相反,D错误。
34.D【解析】题干中的生物包括:树、蝉、螳螂和黄雀。各生物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蝉以树汁为食,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形成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故获得能量最少的是黄雀,故选D。
35.C【解析】桑树是蚕的食物,蚕可以通过摄食桑叶获得有机物,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其中的化学能从而获得能量,因此桑树可为蚕提供物质和能量,A正确;鱼摄食蚕沙,可以从中获得物质和能量,B正确;桑树只能从鱼塘泥中获得无机盐和水分,其中不含能量,C错误;“桑基鱼塘”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有效利用,D正确。
36.D【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即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生物体的相对数量也越少,所以图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乙→丁”。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富集,食物链中生物的营养级越高,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量越多,所以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可能是丁,故选D。
36.1 A【解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分解的特点,在生物体内积累且不易排出,所以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是最高级消费者,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少的是生产者。故由表格数据可以推出这些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C→B→D,其中A表示生产者,故选A。A→C→B-
37.C【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自动)调节能力,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自我(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所以自我(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故选C。
37.1 D【解析】生态系统总是在变化发展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的稳定。因此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其根本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故选D。
38.D【解析】改造前植物优势种是陆生植物,而改造后植物优势种是水生植物,据此推断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A正确;改造后植物种类从20种增加到30种,因此改造后植物的多样性增加,B正确;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改造后,植被覆盖率增加到25%,说明该区域的小气候可得到改善,C正确;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改造后植物种类增多,因此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D错误。
39.D【解析】“海洋牧场”是指在特定海域内,人工投放藻类、贝类和鱼虾等海洋经济生物种苗,属于海洋生态系统,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来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藻类体内含有叶绿体,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C正确;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D错误。
40.B【解析】混养池塘生态系统中,鱼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维持相对稳定,不是保持不变,A错误;混养后由于鱼的种类和数量增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B正确;鱼是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混养池塘中的消费者,C错误;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逐渐增多,D错误。
41.A【解析】草、鸟和虫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有:草→虫→鸟、草→鸟,A错误;鸟捕食虫,鸟和虫又都以草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B正确;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C正确;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某个成分发生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D正确。
42.B【解析】分析图示可知,图中表示生产者的是丙(绿色植物),甲表示消费者,乙表示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会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序号①代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②代表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A正确,B错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数量多,自我调节能力强,森林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C、D正确。
43.C【解析】勺嘴鹬是动物,属于消费者,A错误;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藻类→钩虾→勺嘴鹬、藻类→浮游动物→钩虾→勺嘴鹬、藻类→招潮蟹→勺嘴鹬、藻类→浮游动物→招潮蟹→勺嘴鹬,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流动,箭头可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C正确;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错误。
44.C【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由图可知,该稻虾田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是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该稻虾田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可以将动植物遗体、遗物等分解为无机物返还到无机环境中,供植物光合作用再利用,属于分解者,B正确;若该稻虾田里的野生青蛙被大量捕捉,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自动调节能力会减弱,C错误;若该稻虾田受到重金属污染,则可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积累,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D正确。
45.①分解者 无机物 ②竞争 太阳能
【解析】①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分解者可以将动植物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还到无机环境中被重新利用。因此,埋在田中的紫云英被土壤中大量的分解者分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无机物,供水稻重新利用。②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和杂草竞争生存空间、阳光和水分、营养物质等,所以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竞争关系。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起源于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46.(1)②
(2)无机盐
(3)水稻→蝗虫→青蛙→蛇生产者
(4)自然选择
(5)转基因
(6)弱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比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简单
【解析】(1)识图可知,水稻种子的结构中,①为种皮和果皮、②为胚乳、③为胚。水稻种子结构与玉米相似,都是单子叶植物种子,其营养物质贮存在②胚乳中。
(2)植物生长在土壤中,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故往稻田里施肥,肥料为水稻生长提供无机盐。
(3)该稻田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水稻→蝗虫→青蛙→蛇。水稻通过光合作用为该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
(4)保护色是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性,可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
(5)从水稻新品种的培育过程可知,研究人员将抗虫基因导入水稻细胞,利用的是转基因技术。
(6)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其成分的复杂程度有关,成分越复杂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稻田生态系统的成分相对于森林生态系统来说较为简单,因此自动调节能力也就更弱。
47.(1)4
(2)生产者
(3)丙
(4)自动调节能力(或稳定性)
(5)不合理,因为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网)传递并积累,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1)由图1可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如:A→蝗虫→蟾蜍、A→蝗虫→蜘蛛→食虫鸟、A→蝗虫→蜘蛛→蟾蜍、A→蝗虫→食虫鸟。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由图1可知,生态系统中A是所有食物链的起点,属于第一营养级,因此A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
(3)能量在食物链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一般数量越少,蝗虫属于第二营养级,相对数量也是第二,因此图2中表示蝗虫的是丙。(4)生态系统的成分发生波动后能恢复至稳定状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或稳定性。
(5)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食物网传递并积累,越高级的消费者体内积累得越多,大量使用农药短期内可以起到防治蝗虫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48.(1)适应
(2)食物链 狼
(3)酵母菌
【解析】(1)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的散失,这体现出仙人掌对干旱环境的适应,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
(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a是白菜、兔、狼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食物链,按照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可知,此食物链为:白菜→兔→狼,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该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狼。
(3)水果放久就会有酒味,主要是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将糖类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49.(1)非生物
(2)农作物 农作物→鸡→人(或农作物→鸭→人、农作物→牛→人、农作物→人)
(3)2
(4)生物种类(或物种、生物物种)
(5)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
(6)减少环境污染(或充分利用能量、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等,答出一条即可)
【解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图中农作物属于生产者,蘑菇等食用菌属于分解者,鸡、鸭、牛和人属于消费者,故图2要作为生态系统,缺少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部分。
(2)图2中农作物属于生产者,食物链的写法是从生产者开始,指向消费者,所以图中的食物链有:农作物→鸡→人(或农作物→鸭→人、农作物→牛→人、农作物→人)。
(3)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所以自动调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是图2的生态系统。
(4)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或物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当地原有的生物属于保护生物种类(或物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5)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人类作为食物链中的最高级消费者,为了获取生存所需的能量,需要大量进食。
(6)图2建设的生态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利用能量、节约能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等。
50.(1)生产者 分解者
(2)水生植物→小虾→小鱼 小鱼
(3)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abcd
(4)自动调节增加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合理即可)
(5)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大力推广无磷洗衣粉(合理即可)
(6)透明 氧气
【解析】(1)从生物成分上看水生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河泥中含有能分解有机物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和植物所需的无机盐,从生物成分上分析,加入河泥是为了增加分解者。
(2)该生态瓶中的食物链为:水生植物→小虾→小鱼;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并逐渐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在这条食物链中,小鱼的营养级最高,所以小鱼体内重金属铜浓度最高。
(3)生物圈中,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参与物质循环;根据图可以判断,a表示小虾,b表示小鱼,c表示分解者,d表示水生植物,e表示无机环境,d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e无机环境中获取碳的速率大致等于abcd四者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时,该生态瓶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动态平衡。(4)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太少,自动调节能力弱,不能长时间维持,适当增加生物的种类可以提高其自动调节能力。(5)水华是由于水中氮和磷等元素含量过高导致藻类过度增殖,可以通过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大力推广无磷洗衣粉等措施来改善。
(6)选用透明的塑料瓶有利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小鱼呼吸所需要的氧气。
51.(1)生物因素 分解者
(2)水生植物→蟹→白鹭(或水生植物→虾→白鹭、水生植物→鱼→白鹭)增加 自动调节(或自我调节)
(3)有机物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
(4)物质循环 搞好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生物,爱护环境(合理即可)
【解析】(1)在东安湖生态系统中,把影响白鹭、蟹、虾等生物的分布和生活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该生态系统中鱼、虾等动物的食物碎屑、排泄物和植物的枯枝落叶并不会无限堆积,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可将它们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归还给土壤,供绿色植物重新吸收和利用。
(2)食物链反映的是各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东安湖生态系统中共有7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白鹭、水生植物→蟹→白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白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白鹭、水生植物→虾→白鹭、水生植物→虾→鱼→白鹭和水生植物→鱼→白鹭,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生植物→蟹→白鹭(或水生植物→虾→白鹭或水生植物→鱼→白鹭)。由图可知,蟹以浮游动物为食,若某个时期蟹的数量减少,在短时间内浮游动物的数量将增加,但一段时间后,蟹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又可以恢复到相对稳定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自我调节)能力。
(3)在东安湖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贮存在有机物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因此,当能量沿着图乙所示的食物网逐级传递到白鹭时,白鹭贮存的能量已经很少。
(4)东安湖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从而使其得到生存和发展。为保护东安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可以:①可以搞好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②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生物,爱护环境。
52.(1)肾蕨、桫椤、满江红、卷柏等(答出一条即可)
孢子 光合作用 尽可能用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代替开车;尽可能用电动汽车代替燃油汽车;尽可能绿色出行;大力开发多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能源等(一点即可)
(2)①光 ②化学 ③细胞的分裂;细胞的生长;细胞的分化;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任答一条即可)生产者
(3)玉米→人(或玉米→鸡→人,玉米→猪→人,一种即可)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4)甲烷菌(或分解者,细菌)
(5)适当给农作物补充光照;在田间适量补充二氧化碳(或“适量增施气肥”;人工辅助授粉;合理密植;给农作物合理灌溉;给农作物合理施肥;给农作物适时松土;及时除草,加强田间管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两种即可)
【解析】(1)蕨类植物包括肾蕨、桫椤、满江红、卷柏等,蕨类植物主要用孢子繁殖后代。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如淀粉),并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进行储存。所以科学家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化成燃料的方法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类似。为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我们应从自我做起,积极参与低碳行为,如:尽可能用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代替开车;尽可能用电动汽车代替燃油汽车;尽可能绿色出行;大力开发多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能源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和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玉米属于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其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是指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如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等生命活动。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图一中有关于人的食物链有玉米→人、玉米→鸡→人和玉米→猪→人。玉米种子中含有丰富的糖类,糖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4)在沼气池中,甲烷菌等微生物通过发酵把粪便、秸秆含有的有机物分解,产生沼气,沼气可以燃烧,能用于照明、做饭等,这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5)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因此,可通过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并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提高玉米等农作物的产量。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适当给农作物补充光照;在田间适量补充二氧化碳;适量增施气肥;人工辅助授粉;合理密植;给农作物合理灌溉;给农作物合理施肥;给农作物适时松土;及时除草,加强田间管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解题思路 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53.D【解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重要概念 3.2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
命题点 1 人对生物圈的影响、保护生物圈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下 P103 苏教版:八上 P119~P123
北师大版:七下 P122 冀少版:八下 P111
1.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下列做法与结果不匹配的是( )
A.燃烧煤和石油——酸雨 B.退耕还林——土地沙漠化
C.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D.大量施用化肥——破坏土壤肥力
2.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珊瑚礁的是( )
A.实施禁渔期制度 B.用建筑垃圾填海
C.任意采挖珊瑚礁 D.随意买卖珊瑚礁
3.202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减塑捡塑”,倡导减少使用、回收利用塑料制品。空矿
泉水瓶属于( )
A B C D
4.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担当,我国政府提出了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和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该目标,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增加二氧
化碳的吸收两方面入手。下列举措不利于达成目标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进行垃圾分类
C.倡导节约资源 D.将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2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下 P108 苏教版:七下 P114~P115 北师大版:七下 P125
5.pH小于 5.6的雨水称为酸雨,pH越小酸性越强。酸雨主要是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到大气
中的酸性物质造成的。酸雨对生物和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下面是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
的影响的实验方案。
(1)配制 pH为 4和 5 的两种“模拟酸雨”待用。
(2)取两个培养皿并在底部分别垫三层滤纸,编号为甲、乙。
(3)选取饱满且大小一致的小麦种子,在每个培养皿中摆放 3粒,置于温度相同且适宜的
条件下。
(4)每天用等量且适量的 pH为 4、pH为 5的“模拟酸雨”分别喷洒甲、乙培养皿中的种
子。
(5)观察记录甲、乙培养皿中种子的萌发情况。
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②(新考法—方案评价)该实验设计的两点不足之处分别是 ;

③(新考法—逆向思维)请从该实验方案中找出保证单一实验变量的描述?
(答出一点即可)。保证单一实验变量的目的是 。
④推测甲、乙两组种子的萌发情况是 。
⑤(新考法—标语类开放性)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请为之
设计一句简短的宣传口号: 。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B【解析】酸雨是由于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在大气中
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一定的含酸物质(如硫酸、硝酸、盐酸等),随着降雨降到地面
成为酸雨,A 正确;大力植树造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利于保护环境,减弱土地沙漠化,
B 错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发温室效应,C 正确;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中的无机
盐过多,破坏土壤肥力,D正确。
2.A【解析】实施禁渔期制度,有利于珊瑚礁中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有利于保护珊瑚礁,A
符合题意;用建筑垃圾填海,会对海水造成污染,不利于保护珊瑚礁,B不符合题意;任意
采挖、随意买卖珊瑚礁都不利于保护珊瑚礁,C、D不符合题意。
3.A【解析】垃圾分类投放,可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空矿泉水瓶属于可回
收利用的塑料制品,因此属于可回收物,故选 A。
4.D【解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进行垃圾分类、倡导节约资源等措施来减少二氧化碳
的排放;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大力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
收量;将工业污水排放到河流中,会污染水源,破坏环境,不利于达成目标,故选 D。
5.①酸雨影响小麦种子萌发吗
②种子数少 没有设置清水对照
③选取饱满且大小一致的小麦种子(或温度相同且适宜等)排除其他因素干扰
④乙组萌发种子数量多于甲组
⑤节能减排,低碳交通,成就绿色未来(合理即可)
【解析】①本实验配制不同 pH 值的“模拟酸雨”喷洒种子,观察种子萌发情况,因此该实
验探究的问题是酸雨影响小麦种子萌发吗。②该实验中每个培养皿放置 3粒小麦种子,种子
数少,实验结果存在偶然性;并且该实验中除了“模拟酸雨”处理外没有设置清水处理对照
组,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③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实验变量原则,即控制唯一变量而排除
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验证唯一变量的作用,此变量叫做单一变量。因此方案中保证单一变
量的描述有:选取饱满且大小一致的小麦种子、温度相同且适宜、等量且适量的“模拟酸
雨”。④pH 越小,酸性越强,种子萌发情况越差。甲组喷洒的 pH为 4的酸雨酸性大于乙组
喷洒的 pH为 5的酸雨,因此推测乙组萌发种子数量多于甲组。⑤宣传口号可为:节能减排,
低碳交通,成就绿色未来。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重要概念3.2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
命题点1 人对生物圈的影响、保护生物圈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下P103 苏教版:八上P119~P123
北师大版:七下P122 冀少版:八下P111
1.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下列做法与结果不匹配的是( )
A.燃烧煤和石油——酸雨 B.退耕还林——土地沙漠化
C.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D.大量施用化肥——破坏土壤肥力
2.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珊瑚礁的是( )
A.实施禁渔期制度 B.用建筑垃圾填海
C.任意采挖珊瑚礁 D.随意买卖珊瑚礁
3.202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减塑捡塑”,倡导减少使用、回收利用塑料制品。空矿泉水瓶属于( )
A B C D
4.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担当,我国政府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该目标,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两方面入手。下列举措不利于达成目标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进行垃圾分类
C.倡导节约资源 D.将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命题点2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下P108 苏教版:七下P114~P115 北师大版:七下P125
5.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pH越小酸性越强。酸雨主要是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到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造成的。酸雨对生物和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下面是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方案。
(1)配制pH为4和5的两种“模拟酸雨”待用。
(2)取两个培养皿并在底部分别垫三层滤纸,编号为甲、乙。
(3)选取饱满且大小一致的小麦种子,在每个培养皿中摆放3粒,置于温度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
(4)每天用等量且适量的pH为4、pH为5的“模拟酸雨”分别喷洒甲、乙培养皿中的种子。
(5)观察记录甲、乙培养皿中种子的萌发情况。
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②(新考法—方案评价)该实验设计的两点不足之处分别是 ;

③(新考法—逆向思维)请从该实验方案中找出保证单一实验变量的描述? (答出一点即可)。保证单一实验变量的目的是 。
④推测甲、乙两组种子的萌发情况是 。
⑤(新考法—标语类开放性)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请为之设计一句简短的宣传口号: 。
参考答案
1.B【解析】酸雨是由于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一定的含酸物质(如硫酸、硝酸、盐酸等),随着降雨降到地面成为酸雨,A正确;大力植树造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利于保护环境,减弱土地沙漠化,B错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发温室效应,C正确;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中的无机盐过多,破坏土壤肥力,D正确。
2.A【解析】实施禁渔期制度,有利于珊瑚礁中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有利于保护珊瑚礁,A符合题意;用建筑垃圾填海,会对海水造成污染,不利于保护珊瑚礁,B不符合题意;任意采挖、随意买卖珊瑚礁都不利于保护珊瑚礁,C、D不符合题意。
3.A【解析】垃圾分类投放,可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空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利用的塑料制品,因此属于可回收物,故选A。
4.D【解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进行垃圾分类、倡导节约资源等措施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大力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将工业污水排放到河流中,会污染水源,破坏环境,不利于达成目标,故选D。
5.①酸雨影响小麦种子萌发吗
②种子数少 没有设置清水对照
③选取饱满且大小一致的小麦种子(或温度相同且适宜等)排除其他因素干扰
④乙组萌发种子数量多于甲组
⑤节能减排,低碳交通,成就绿色未来(合理即可)
【解析】①本实验配制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喷洒种子,观察种子萌发情况,因此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酸雨影响小麦种子萌发吗。②该实验中每个培养皿放置3粒小麦种子,种子数少,实验结果存在偶然性;并且该实验中除了“模拟酸雨”处理外没有设置清水处理对照组,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③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实验变量原则,即控制唯一变量而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验证唯一变量的作用,此变量叫做单一变量。因此方案中保证单一变量的描述有:选取饱满且大小一致的小麦种子、温度相同且适宜、等量且适量的“模拟酸雨”。④pH越小,酸性越强,种子萌发情况越差。甲组喷洒的pH为4的酸雨酸性大于乙组喷洒的pH为5的酸雨,因此推测乙组萌发种子数量多于甲组。⑤宣传口号可为:节能减排,低碳交通,成就绿色未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