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2023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继承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围绕劳动与教育展开的精辟论述为其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推动社会发展的方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
形成的背景下,社会化的劳动生产更加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向智能化和科学化的生产劳动
转变,这要求工人要掌握多方面的劳动技能。因而,“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
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只有加强劳动教
育,才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在列宁看来,教育与生产相脱
离会造成科技文化的落后,阻碍社会的进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在马克思看来,工人阶级摆脱沦
为生产工具命运的重要手段就是劳动教育。工人阶级的未来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而新
一代工人的成长决定了工人阶级的发展,这充分说明对新一代工人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马
克思认为,这里的新一代工人就是儿童,换言之劳动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儿童,将劳动与教育相
结合,让所有儿童能够接受到免费的智力、体育和技术方面的公共教育。在综合教育的作用下,
无产阶级逐渐具备工人阶级意识,逐渐摆脱消极抵御状态转变为积极斗争,最终实现社会变革,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三
个方面:首先,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
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4249B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A项“马克思”应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B项三方互为补充,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只在一些方面具有优
势,不能说它最重要。D项“只要…就”改为“只有…才”。)
2.A(曲解文意,因果关系不成立,“工人阶级沦为生产工具的命运”有更复杂的原因。)
3.D(D项讲的是失业危机,其他三项分别对应教师、社区、家长三个方面的内容。)
4.材料二主体采用并列式结构,教师、家长、社区分而论述;第一节写教师角度两方面并列论述。(2分)并列结
构更便于从学校、父母、社会三个角度分点阐述说理,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更严谨有力。(2分)
5.①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们接受到免费的智力、体育和技术方面的公共教育;②能够让学生们的能力获得全面
发展;③能够让学生们的自由个性获得全面发展;④能够让学生们全面发展人的本质,通过劳动教育来调动
人的全部才能,消灭体脑差距,实现人的身心合一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6.A(A项“他对收件人既爱又恨”有误,后文“这信是写给一个他十分憎恨又惧怕的人的,十年来,他一直向这
个人请求把他从十六卢布的职位提升到十八卢布的职位上”表明他对收件人只有憎恨与惧怕。)
7.A(A项“又是为了表现室外环境嘈杂扰耳”有误,他“凑”过去听的动作要表现的是外在环境所代表的生活对
他的吸引,而非环境的特点。)
8.情节方面:①对话揭示了主人公复活节仍然在值班的原因一为了金钱替人值班;②推动情节发展,对话中
主人公对外面生活的向往与对自己生活的抱怨、认识,引出了下文主人公各种改变自己生活的设想。(答对
一点得1分,共2分)
人物方面:①对话中,主人公关于代替他人上班的原因的诡辩,表现了他的虚伪;②对话中,主人公对自己生
活的抱怨,表现了他的对现实的强烈不满;③对话中,主人公流露的对“骗子”“将军”的羡慕,表现了他的无底
线、无原则的一面。(答对一点得1分,共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
9.文中的蟑螂是一只迷途的慌张地跑来跑去却找不到安身之处的蟑螂,最后被主人公拍死并烧掉;具有暗示人
物心理、象征人物命运并隐喻主题的作用。(2分)
①暗示人物心理,象征人物命运。主人公冒出“溜走”“去偷盗”“写告密信”等试图改变自己困境的想法,又一
一否定。其间对于蟑螂的描写,既是从侧面烘托人物渴望摆脱现实生活的苦恼烦闷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也
是在象征主人公无法逃脱困境的命运。(2分)
②隐喻主题。主人公将与自己命运近似的蟑螂拍死烧掉后心理略为轻松,暗示了无底线、无原则的人在无法
逃脱困境时可能的泄愤方式一抽刀向更弱者。这隐喻着作者对“人性恶”的思考与批判。(2分)
10.CDG(原文标点:罴累遣教请还,终不顾。还家养母,独讲学。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11.B(前者为流行,后者为行走。)
12.C(“每有学生遭遇诉讼,就根据经传明辨是非”错误,原文“以为《春秋》三传,传经不同,每生讼议,乃据经摭
传”意思是“认为《春秋》有三传,且传和经是不同的,每当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就依据经书,指摘传文”,句中的
“生”意思是“产生”“出现”,“讼议”是“争议矛盾的地方”,“据经摭传”是“依据经书,指摘传文”。)
13.(1)王长文曾经牵着猪到集市中乞讨,别人与他说话,他假装听不到。(“过”“乞”“伪”各1分,“人与语”省略
句1分)
(2)不久有了减免罪刑的命令,被宽恕的人没有不心怀感恩的,都停止作恶,说:“不能辜负了王长文。”(“寻”
“宥”“辍”“负”各1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424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