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2 11:29:37

文档简介

合江县马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D 3.A
4.材料二第二段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述传统乡村社会研究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并指明对此学界主要围绕三个领域展开研究;再分论目前学界在人才要素论、产业推动论、整体布局论三个领域的研究情况;最后总结这些研究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启示,并指出两点不足。
5.①不可将城镇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唯一目标,应着力解决可能出现的乡村问题,实现城乡平等发展。②理念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乡村社会研究可以从人才、路径、布局等方面指导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③推动乡村振兴需考虑相关措施的时代延续性以及整体乡村建设中的过渡、衔接问题,加强乡村振兴选择的“点”与区域布局的“面”之间的关联。
6.C 7.C
8.①“我”抱住的是李响这个“人”,表现出爷孙之间天然的亲情;②“李响的故事”指的是先辈们离家抗日、开荒南泥湾的事迹;③“抱住李响的故事”表现出“我”对先辈们心系国家、勇于牺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的理解与认同;④这句话表明先辈们的事业与精神将在新一代人的手中得到继承。
9.①李响已经去世,却能来到“我”的办公室,恳求并跟着“我”去南泥湾,这是小说幻想的内容。②先辈们勇于牺牲、艰苦奋斗的故事,以及后辈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继承发扬先辈们的精神,这是小说反映的现实。③幻想与现实相结合,产生了奇特而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深刻性。
10.B 11.C 12.A
13.(1)周王年少不守法度,苏良嗣多次劝谏周王,(并)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绳之以法,(因此)苏良嗣很被敬重忌惮。
(2)苏良嗣主持国事,对韦安石说:“大才应当大用,怎么可以(让你)在州县白白耗费时光呢?”
参考译文:
苏良嗣,是京兆武功人。父亲苏振,曾任后、周宕州刺史,(被封为)建威县侯。高宗时,(苏良嗣)任周王府司马,周王年少不守法度,苏良嗣多次劝谏周王,(并)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绳之以法,(因此)苏良嗣很被敬重、忌惮。皇帝认为他与众不同,升他为荆州长史。皇帝派遣宦官到江南采买怪竹,将来在上苑种植。宦官在所经过的地方骄纵残暴(地对待百姓)。返回的途中经过荆州,苏良嗣把宦官囚禁了,接着上奏恳切劝谏,说:“向远方求取珍贵奇异之物导致沿路百姓疲惫不堪,这不是皇帝抑制自己、仁爱他人的做法。又有小人私下弄权作威作福,损害皇帝的英明。”言语非常恳切正直。奏章献上后,高宗下诏慰劳勉励他,立即下令把竹子丢弃到江中。(苏良嗣)调任到雍州,当时韦安石通过明经科考试,调任雍州乾封县县尉,苏良嗣非常器重他。关内闹饥荒,百姓中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苏良嗣执政崇尚严罚,每次有盗贼出没,三日内一定被他所擒,当时人都称他为神明。垂拱初年,升任工部尚书,授官为纳言,被封为温国公,留在西京守卫,待遇十分优厚。尚方监裴匪亲自考察各处园林,提出要卖掉园中的水果、蔬菜,储备钱财补贴王公大臣。苏良嗣说:“公仪休是一诸侯国之相,却能拔除园中葵、销毁织机(不与民争利),我从未听说过天子要卖水果、蔬菜来和百姓争利的事情。”(这件事)就被制止了。(苏良嗣)升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苏良嗣)在朝堂遇到薛怀义,薛怀义傲慢无礼,苏良嗣大怒,命随从扇薛怀义耳光,拽他离开。武后得知后,告诫(薛怀义)道:“你只管从北门出入,南衙是丞相往来之地,你不要去冒犯他。”永昌元年,韦安石升任雍州司兵参军。苏良嗣主持国事,对韦安石说:“大才应当大用,怎么可以(让你)在州县白白耗费时光呢?”他在武后面前举荐韦安石,将其提拔为膳部员外郎。载初元年,(苏良嗣)被罢去左相之职,加官授予特进,仍参与政事。(他)向来与韦方质不和,韦方质因获罪被诛杀,有意牵连苏良嗣,朝廷将其逮捕。武后辨明他无罪,苏良嗣(因受到惊吓)惶恐不已,拜谢时未能站起来,被送回府邸,去世了,时年八十五岁。皇帝下诏命百官前往吊唁,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当初,苏良嗣作为洛州长史,因同门犯事受连累而被贬官为冀州刺史。那人前去道歉,苏良嗣泰然自若,道:“(我)当初也没听说有什么连累。”在荆州为官时,州中有一座河东寺,是西梁皇帝萧餐为纪念兄长河东王萧誉所建的,苏良嗣(不知河东寺得名于河东王,)道:“江、汉之间怎能称为河东?”他上奏皇帝,将河东寺改名,时人因他学问浅薄而(感到)遗憾。
14.①远途运输沿路劳民伤财。②宦官沿途弄权作福。③有损皇帝的英明,有悖于圣上约束自己、爱惜百姓的本意。
15.D 16.尾联是说家国旧业已随着战乱而丧失殆尽,哪能再忍受江上传来的军鼓声,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先正其心;先致其知(3)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8.①德高望重;②夜以继日;③高瞻远瞩
19.示例: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动着这些曾经立下不朽功勋的老科学家们,即便年事已高仍心系祖国的科技发展和进步。
20.示例:不可以。两个比喻都是写四位老科学家的自谦,认为没有为“863”计划作出多么重要的贡献。但两者有差异,“催化剂”指四位老科学家加快了中国科学发展的速度,自身并没有多大改变;“点了一根火柴”指四位老科学家点燃了大家的科学热情,激发了大家的创造性,有一种首功,两者强调的重点不一样。如答“可以”也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1.①如果时令过了(如果错过时节);②不仅可以祛除寒气;③制作油茶非常简单/油茶制作过程如下
22.C
23.略合江县马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源于他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察。但是,他没有给出一个关于乡土中国基本特征的架构。在我们看来,乡土中国的特征可以从农民与土地、农民与村庄的关系中梳理出来,因为人的行为与制度规则嵌于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村庄的关系之中。
乡土中国的根基是农本立国。农业始终在传统经济中占绝对比重。据经济学教授麦迪森估算,到1890年时,农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8%以上,农业部门使用了全部劳动力的4/5。80%左右的耕地被用来种植粮食,粮食生产一项占到经济总产值的60%。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的约束增强,传统农业通过经验技术的累积性改进和制度演化,实现了“长期的自我维持”。伴随着8—13世纪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粗放式旱地农业转变为精耕细作水稻农业,支撑传统农业高产的诸多主要因素得以奠定。传统中国的农业不仅支撑了15世纪以后400年间的人口增长,也使得中国人均生活水平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都维持在稳定的水平,并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费孝通)。悠久的农业文明滋养和催生了如此庞大的人口,也使以农为本的帝国秩序得以维系并强化。中国明清几个世纪间,尽管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其间粮食产量的增长有一半归于土地单产的提高,但劳动生产率却不断下降,陷入所谓“高水平均衡陷阱”。由于无法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的前现代增长实质上成为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黄宗智)。
来自土的束缚还造成一种无法从土中挣脱而出的结构。就城乡关系而言,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城市最主要的职能是行政与军事,所要管理和预防的恰恰是广大的农村社会极有可能从中孕育出来的农民抗争。城市拥有的商业功能主要是基于农村一层层向上集聚而成的中心市场。传统城市的内部以及周边被居民耕种的农田与菜园包围,很多城市居民本身就是在农村地区拥有土地的城居地主,他们并没有真正离土而居,依旧处于与乡村社会类似的宗族与村落组织网络之中(施坚雅)。换言之,传统中国的城市并没有发展出一套独立于农业文明的“城市文明”,依然是乡土中国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过半,长期困扰转型的城乡关系也出现改变,一些新的特征已经显现,且在城乡中国阶段越来越明显。
在城乡中国阶段,要矫正单纯城镇化导向的公共政策。存在相当长时期的一个误区是,将城镇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唯一目标,以为城镇化能使乡村问题顺其自然地解决。事实上,单向城镇化的结果不仅导致大量的城市病,而且导致乡村问题加剧。城乡中国阶段的公共政策必须以城乡平等发展为基础,而不是以消灭乡村为结果,只有城乡的平等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两个文明的共生、共融、共荣。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
中国已经向乡土中国告别,已经处于城乡中国阶段,但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在结构进一步深化和二元体制的障碍解除后,实现中国的结构现代化和伟大转型。
(摘编自刘守英等《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
材料二: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20世纪30—40年代,以晏阳初、梁漱溟、费孝通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掀起了乡村社会改良与乡土理论建构的高潮,推动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复兴。尤其是费孝通较早发现并指明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特征,后来这成为指导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经典理论。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社会运动先户等不同时期的土地所有和经营形式,彻底重塑了中国传统乡村内部的阶层结构。20世纪末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及精准扶贫战略使中国传统乡村外部基础条件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会促使乡村由内而外地实现实质内容与建设形式的有机统一,整体进入乡村建设新时代,实现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的转型。
传统乡村社会研究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学界主要围绕如下三个领域展开研究。一是人才要素论。学者认为西部民族地区要引能干人、留年轻人、聚有钱人;或是培育民族地区农村新乡贤,提升其政治建设能力、经济建设能力;或是认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二是产业推动论。郭景福、赵奥提出,应以乡村旅游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吴忠军等结合资源禀赋理论总结了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振兴的“龙脊模式”;王林生认为民族地区要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三是整体布局论。李忠斌、陈剑认为民族地区要走特色“村寨镇化”道路;徐俊六提出边疆多民族地区“族际整合、经济转型、文化交融与协同共治”的路径;杨华因此指出乡村振兴要视东中西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而有不同的模式,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以东部地区的乡村发展经验来硬套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人才、路径、布局等方面皆有启发,但有两点关注不够:一是虽有学者提出以美丽乡村来推动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但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延续性考量不足;二是从整体乡村建设来看,欠缺过渡与衔接,致使乡村振兴选择的“点”与区域布局的“面”之间关联较弱。
(摘编自谭志喜《从“乡土中国”到“美丽乡村”: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与路径调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明清几个世纪间的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达成高水平均衡发展,但劳动生产率却不断下降,实质上成为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B.梁漱溟、费孝通等人掀起了乡村社会改良与乡土理论建构的高潮,其中费孝通的一些理论成为指导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经典理论。
C.1949年后我国经历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合作化、包产到户等不同时期的土地革命和社会运动,党的十九大后我国乡村社会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D.赵奥认为应以乡村旅游助力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走有特色的“村寨镇化”道路,促进“族际整合、经济转型、文化交融与协同共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经济重心南移等因素的影响,粗放式旱地农业逐渐向精耕细作的水稻农业转变。
B.传统中国的农业促进了15世纪以后400年间的人口增长,稳定着中国人均生活水平,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束缚。
C.传统中国的城市是乡土中国的组成部分,而如今的中国已经告别了乡土中国,处于城乡中国阶段。
D.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步伐,实现乡村振兴,可以从路径、布局等方面入手,其中整体布局最为重要。
3.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记述,乾隆时,“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所居在城,或在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明清以来,大批地主开始城居,成为一种时尚。
B.对于自己在20世纪30年代的田野调查止于乡村而未能涉及城镇,费孝通先生心存遗憾,后来曾解释说那是因为他当时缺乏研究城镇的条件:“一是时间不够用,二是我一个人单干不行。”
C.《考工记》中提出“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城市已经成为一种“工具”,在其中暗示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D.宇文恺考察南朝建康等都城后,规划、建造新都,名大兴城,至唐朝开国,改大兴城为长安城。唐长安的城市制度与布局影响了日本平城京和平安京的建设。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二段的论证思路。(4分)
5.如果你正在进行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通过阅读上述材料,能从中获得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6-9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蹦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叽叽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面。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到院子里,飘到大街上。
我按住了他的身体,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到哪里去吧,我明天还要出门呢!”
李响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
李响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你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役,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
“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扑哧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儿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的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怼着李响。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可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
我不说话了。听人讲过,当年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些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想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上路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
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南泥湾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
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改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可以走了”,表面上是“我”对李响冷淡、厌烦,实际上是李响在我心中一直有着挥之不去的印象。
B.李响“腰板挺直了盯着我”“一字一顿地说”等动作,表明他态度坚决,说明南泥湾在他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C.“我”本来去南泥湾有项目做,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但是李响讲述的经历让“我”做出了无偿捐献的转变。
D.“我”去南泥湾出差是明线,李响离家抗日、开荒南泥湾是暗线,双线并进,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旨。
7.关于文中涉及南泥湾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
B.当年开荒时,开荒工具极其简陋或短缺,而最有用的工具是信念与意志。
C.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南泥湾今非昔比,大生产运动的痕迹不复存在。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南泥湾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8.简要说明“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这句话的含义。(4分)
9.蔡楠曾说:“幻想与现实是文学的两个基本端极,是文学赖以飞翔的两只坚韧的翅膀。”请从“幻想”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
苏良嗣,京兆武功人。父振,周宕州刺史,建威县侯。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迁荆州长史。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将莳上苑。宦者所过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囚之,因上疏切谏,称:“远方求珍异以疲道路,非圣人抑己爱人之道。又小人窃弄威福,以亏皇明。”言甚切直。疏奏,高宗下诏慰勉,遽令弃竹于江中。徙雍州,时韦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良嗣器之。关内饥,人相食,良嗣政上严,每盗发,三日内必擒,号称神明。垂拱初,迁工部尚书,拜纳言,封温国公,留守西京,赏遇尤渥。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曰:“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未闻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遂止。迁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武后闻之,戒曰:“弟出入北门,彼南衙宰相行来,毋犯之。”永昌元年,安石迁雍州司兵参军。良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载初元年,罢左相,加特进,仍知政事。与韦方质素不平,方质坐事诛,引逮之。后辨其非,良嗣悸,谢不能兴,舆还第,卒,年八十五。诏百官往吊,赠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初不闻有累在荆州时,州有河东寺,本萧餐为兄河东王所建,良嗣曰:“江、汉间何与河东乎?”奏易之,而当世恨其少学云。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八》《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初不闻有累/
B.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初不闻有累/
C.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初不闻有累/
D.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初不闻有累/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苑,又称上林苑,是汉代园林建筑。始建于汉武帝,后各朝代多有类似的皇家园林。
B.明经,初为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唐代为科举的基本科目。
C.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常将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王畿附近叫关内。
D.赠,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亲属加封,有赠谥、赠官、赠典等,文中为赠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良嗣为政严明,治理有方。他整肃法纪,维护社会秩序,每次有盗贼出没,必能于三日内破案,被百姓称为神明;数次劝谏皇帝要鼓励官员自给自足,不与民争利。
B.苏良嗣扣押皇使,直言切谏。宦官借采办竹木之机到处恣行暴虐,后被苏良嗣扣押。苏良嗣又上书称小人擅权,有损皇帝圣明。皇帝抚慰他,并下令将竹子投入江中。
C.苏良嗣任人唯贤,气量宽宏。苏良嗣非常赏识韦安石,认为他不应当久做地方官;苏良嗣曾因同门贪赃而迎受连累被贬官,其人来表达歉意,而他却毫无愠色。
D.苏良嗣擅改寺名,学识浅陋。河东寺是西梁皇帝萧察为纪念兄长所兴建,而苏良嗣却不知其来历。他上奏皇帝,将河东寺改名。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学问不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
(2)良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
14.苏良嗣认为从江南采集怪竹运往上苑,有什么危害?请结合文本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鄂州:唐时属江南道,治所在今湖北武昌。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见”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犹是”突转,回归现实,写出仍需启程出发的沉郁。
B.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夜晚船夫呼唤,透露出诗人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C.颈联即景生情:时值寒秋,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归故乡。用一“逢”字,将愁情与凄凉的秋色联系起来。
D.本诗诗风直率显露,情感表达自然,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16.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包含了怎样的感情。(6分)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认为,因为“______”,所以君子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即“______”。
(2)《礼记·大学之道》中,“修其身”的前提是“______”,“诚其意”的前提是“______”。
(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对战胜别人与战胜自己的看法。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关键时刻,总有一群①_______的老科学家始终胸怀祖国和人民,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中国怎么办?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由于促成这个计划“建议”的提出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都发生在1986年3月,因而这个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
如何让中国真正拥有自己的高科技,掌握战略竞争的主动权?经历过“两弹一星”科研攻关的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对此十分着急,常常②_______地研究、讨论,有时几乎急得夜不能寐。
即便年事已高仍心系祖国的科技发展和进步,这些曾经立下不朽功勋的老科学家们,驱动着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了我国现代化的继续前进,我们就得迎接这新的挑战,追赶上去,绝不能置之不顾……”王大珩曾说,我们几个人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或者说是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
今天,人们应当永远铭记,35年前的那个春天,四位胸怀国之大者、胸怀祖国未来的老科学家③_______的重要建议。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正确。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喻体意思差不多,可不可以去掉一个,为什么?(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4月10日,在湖南永州江永县源口瑶族乡横开河村,村民们背着竹篓上山采摘大叶茶,想要留住“春天”的味道。
大叶茶是瑶山油茶的主要原食材,从清明节到谷雨前是最佳采茶期。①________________,产出的茶叶就没有香味,打出的油茶也不好喝。
源口瑶族乡大田、横开河和白俸三个村地处萌诸岭山脉之中,村庄属水淹区,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说。由于山里的寒气重,居住在大山中的瑶民有喝油茶的习惯,喝上几碗热气腾腾的油茶,②________________,更能一扫满身的疲惫。此外,油茶也是瑶民热情待客的上品,是当地瑶族群众待客的特色小吃。
③________________将大叶茶、香姜、大蒜捣碎和猪油放入锅中,反复数十次,加水熬煮,使猪油与茶水充分融合。(A)只需要大约10分钟左右的熬制,一碗碗飘香的油茶即可出锅。
(B)昔日不起眼的瑶山大叶茶,如今成了城里人争相购买用来打油茶的必备。一片小茶叶富了一方百姓。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画框线句子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A)处划横线句子存在语意重复的语病。
D.(B)处画横线句子存在语序不当的语病。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