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 )谁的恩赐,( )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它们不能再生,(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在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2.选文中列举了 、 、 、 等自然资源。地球上的自源面临枯竭危险的原因:一是 ,二是 。
3.画“ ”句子中“本来”一词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课外阅读。
让爱有释放的地方
①到邻近城市出一趟短差,乘最早的一趟火车。车上都是早起到钢厂上班的工人,好多人都坐在座位上昏昏地睡着。一个男的来回在车厢里遛着,形迹可疑,我有点担心。
②旁边一个女孩把包放在桌上,坐在座位上睡着。那个男的又过来了,我便假装眯着眼,看他有什么动作。男人走近了女孩,我的心立刻揪了起来,他直接拿走了女孩放在桌子上的包。我看他膀大腰圆的,自己这单薄的身体恐怕吃不消,只好看着他出了这节车厢……
③我急忙叫醒了女孩,急切地对她说:“妹子,快醒醒,你的包被那个男的拿走了,赶紧找乘警。”女孩睁开眼,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到了那个男人,说了句“没事”就又睡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我有些纳闷又有些气愤,反正不是我的东西,丢就丢吧!
④一个小时后,车要到站了,女孩醒来梳妆。我很奇怪为什么她的包丢了不着急。就在这时,那个男人手里拿着包回来了,直接对女孩说:“以后睡觉时守着包,下次我可不替你看了。”女孩笑着对他说:“嗯,大哥,谢谢。”男人丢下了包……看来,我是虚惊一场,他们应该认识。
⑤男的走了,女孩坐到我对面,笑着对我说:“大哥,他不是小偷,他精神有问题。”“什么?”我有点不相信。“他也是我们钢厂的。10年前的一天,他老母亲病重,大家借钱给他为老母亲治病。那天早上,他带着借来的6万块钱坐车回家,可他由于太累,坐在车上睡着了。他醒来时发现钱被人偷了,一股急火,精神就出了问题。从此,他就在这趟车上天天给大家看包,只要谁睡着了包放在外面,他都会提走,车快到站时再发给大家,东西从来没少过。长期以来,我们也形成了默契,总会有人把包放在桌上……我们也想让他的爱有释放的地方。”
⑥听了女孩的话,我的心潮突然一阵翻涌,感动得快要落泪。这个男人虽然精神出了问题,但却占领了精神世界的高地,而那些懂他的人们,也在他精神的世界里,撒播着爱的种子。
4.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的内心不断变化起伏着。请将“我”的心理变化叙述完整。
(1)
(2)看男子拿走了女孩的包,“我”着急却不敢阻拦。
(3)
(4)看到男子把包还给女孩,“我”认为他们相互认识。
(5)得知了真相,“我”感动不已。
5.文中画线句分别对女孩的 和 进行了刻画,从中可以感受到 。
6.第3自然段中“我有些纳闷又有些气愤”,“我”纳闷的是 ,气愤的是 。
7.文中第 自然段交代了男子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
8.与精神失常的男子的做法形成默契的是乘车的人们。人们的做法是 ,这样做的目的是 。
我能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大地母亲的泪
亚马逊曾是一条绿色的河,因为这里有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守护着她;亚马逊曾是动植物的天堂;因为这里有630万平方公里绵延不尽的绿色。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东西长3400公里,南北宽2000公里,覆盖着地球上7%的大地,相当于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这片广袤的森林中蕴藏着世界上最宝贵、最稀缺的热带雨林资源,其中阔叶林占全球的56%,森林储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这里有3000万个生物物种,是动植物生息繁衍的理想场所。
难怪有人称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为“地球之肺”。它的确像大地母亲胸口一片绿色的肺叶,呵护着母亲的健康与安全。
然而,时至今日,亚马孙河畔昔日旖旎的自然风光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地母亲的肺叶正在遭受侵害。自本世纪70年代开始,巴西政府在亚马孙河地区毁林伐木,一方面是卖木材赚钱,同时发展养牛业,使农场自南向北不断扩张。到80年代,亚马逊地区每年砍伐的森林为200万至300万公顷。据估计,近十年亚马逊地区的木材产量增加了34倍,其代价就是热带雨林的锐减。为了种植经济作物,哥伦比亚32万公顷的原始森林毁于一旦。在秘鲁,为种植毒品而毁掉的森林也达100万公顷。进入90年代,毁林的风潮又开始从边缘地带逐渐深入。1995年,美国环境监测卫星发回的照片上,亚马逊地区成千上万个亮点向人们昭示着:毁林开荒正在一点点蚕食着亚马逊的热带雨林。目前,留在巴西大西洋沿岸一带的森林面积,仅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代的2%。这些惊人的数字证明: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毁坏雨林,大地母亲的肺叶上已经千疮百孔。
如果人们继续挥舞着手中的斧头砍伐森林,执迷不悟地残害大地母亲,那么,人类也终将踏上漫漫的赎罪之路。而大地母亲滴滴苦涩的泪水,是在警示人们:自然对人类一无所求,而人类只有在她的庇护下才能得以生存。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她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却不是永远的伊甸园。
9.根据意思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步侵占。( )
(2)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
10.填空。
(1)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东西长 ,南北宽 ,覆盖着地球上7%的大地,相当于 ,被称为“ ”。这句话通过和 的方法形象说明了亚马孙河流域的广阔。
(2)“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她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却不是永远的伊甸园。”这段话告诉我们地球有的资源,然而她的资源 ,需要人们的 。
11.简答题:大地母亲的“肺叶”指什么?如今大地母亲的肺叶现状如何?人类该如何拯救她?
12.短文题目是“大地母亲的泪”,应该是从第三自然段写起,为何还要写第一、二自然段呢?
13.用几句简洁的话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松树的遗书
一棵老松树死了,动植物们都来悼(diào dào)念它,兔子妹妹发现树枝上有一封遗书,便大声读了起来: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一棵活了九百年的树,大家一定认为我是老死的,其实我的死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
首先,土壤(rǎng yǎng)遭到破坏。一千年前,这里曾经是一个草木茂盛的大草原。但是近一二百年来,人类过度垦殖、放牧,使土壤沙化。有些地方还打上农药,肥沃土壤变成有害土壤,草原大片大片地在地球上消失。树啊,花啊,草啊都别想活了,我虽然生命力强,但是也招架不住土壤的污染。植物朋友们,你们一定要远离有害土壤,不然就要送命了。
其次,空气遭到污染。人类把废气、浓烟排放到天空,天空没有以前那样蓝了,天上的小鸟、大雁也少了许多。现在人们还用叫什么电冰箱的电器,里面的氟利昂,导致天空中的臭氧层遭受破坏,“臭氧层空洞”日益扩大,强烈的紫外线照到我们身上会使我们得病的,何况你们飞行的鸟类。鸟类朋友们,你们要到臭氧层没有遭(zāo zhāo)到破坏的地方去。
最后,水质受到污染。人类的工业废水,没经处理就倒进河里,河水变浊、变臭,鱼、虾无法生存。鱼弟弟你要尽快告诉你的同伴,叫它们到河水清澈的地方去吧。
你们快走吧!人类破坏环境的速度不断加快,你们再不逃,就会没命的。
动植物们急忙收拾东西准备搬走,但是又有一个难题摆在它们面前——它们应该往哪儿搬呢?
14.把文中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用“\”画去。
15.对“它们应该往哪儿搬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搬去的地方太多,它们不知道怎么选择。
B.可以搬去的地方太远,它们不知道怎么去。
C.环境污染太严重,它们已经没有可以搬去的地方了。
16.文章最后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17.老松树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8.读了本文,你想对还在破坏环境的人们说些什么?
阅读与理解。
鹿和狼的故事
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天敌。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繁殖得更多一些。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经过25年的猎捕,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如豹子)也被猎杀了很多。
得到特别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在这个“自由王国”中,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总数超过了十万只。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了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
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头上。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无数只鹿消失了踪影。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尽管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罗斯福下决心要保护的鹿,一旦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
这与人们对狼和鹿的认识似乎是相悖的。在任何一个民族,凡是以动物为题材的童话,狼几乎永远担着一个欺负弱小的恶名,如中国“大灰狼”的故事和西方“小红帽”的故事。而鹿则几乎总是美丽、善良的化身。狼是凶残的,所以要消灭;鹿是善良的,所以要保护。罗斯福保护鹿群的政策,就是根据这种习惯的看法和童话的原则制定的。
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
19.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
A.狼是凶残的,所以要消灭;鹿是善良的,所以要保护
B.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
C.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
D.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类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不能根据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
20.“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21.我们在孩提时听过许多大灰狼的故事,本课所讲的关于狼的故事,和以前听过的有什么不一样?
以前:
本故事:
22.罗斯福保护鹿群的政策是根据什么制定的?
23.“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中的“过多”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阅读。
规则的美丽
那是一个傍晚,我们乘着一辆车,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往南端的菲律普岛赶。菲律普岛是澳洲著名的企鹅岛,我们去那看企鹅归巢的美景。
从车子上的收音机里,我们知道,岛上正在举办一场大规模的摩托车大赛。司机和导游是中国人,听到这消息后显得忧心忡忡。因为根据估计,在我们到达企鹅岛前一个小时,这场大规模的摩托车赛就要结束。根据我们的经验,到时候,观众散场,会有成千上万的汽车往墨尔本方向开。因为这条路只有两车道,我们都担心会塞车,而真正可以看到企鹅巢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如果因为塞车而耽误了时间,我们就会留下永久的遗憾了。
担心的时刻终于来了。离企鹅岛还有60公里时,对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流。其中有汽车,还有无数的摩托车。那可是一些特别爱炫耀自己车技的摩托车迷呀!他们戴着钢盔,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
此时此际,目力所及,从北往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可是由南往北开的车何止千辆!
我们都紧张的盯着对面开来的车辆。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我们双方的车子却依然行驶得非常顺畅。
我们终于开始注意到,对面行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平衡”“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子。然而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要知道这里是荒凉的澳洲最南端,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的一道白线,看起来毫无约束力的白线。
夜幕降临了,所有的车都打开了车灯,看着那来自对面一侧的流动的车灯,我感到了一种无言的美。我必须说,那是我平生所见过的最美丽的景观之一,它给我留下的印象,甚至要比后来我们如愿看到的场景——暮色之中,可爱的、憨态可掬的小企鹅从海里浮现出来,然后摇摇摆摆地踏上沙滩,一路追逐着回到沙丘巢穴——还要深刻。
24.从收音机听到消息后,我们忧心忡忡,是因为( )
A.摩托车赛会吓跑企鹅 B.怕赶不上企鹅归巢的时间
C.担心摩托车赛散场后会塞车,车子无法准时到达 D.导游、司机和“我”都不熟悉路
25.文中加引号的“聪明人”,指的是( )
A.观看摩托车赛的观众 B.爱炫耀的摩托车迷
C.越过中线开车的司机 D.观赏企鹅归巢的我们
26.最后一段中,留给作者印象更为深刻的是( )
A.企鹅归巢 B.憨态可掬的企鹅 C.无言的美D.来自对面一侧的流动的车灯
27.按课文内容填空
(1)“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我们双方的车子却依然行驶得非常顺畅。”“我们”意料的情况是 我们行驶得非常顺畅的原因
(2) “我多么希望同样的场景尽早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作者所希望的场景指的是
(3) “从流动的车灯中,我感到了一种无言的美。”这种美指的是
28.请简要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
1.不是 而是 不但 还 2. 矿产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不加节制地开采 随意毁坏 3.不行。“本来”一词强调了地球原本有着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原本可以再生,因被人类随意毁坏后,现在不可再生,可见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的理解。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文中“谁的恩赐”与“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因此选择关联词“不是……而是……”;
“使它们不能再生”与“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是递进关系。因此选择关联词“不但……还……”。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筛选,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作答。
结合文中句子“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可知,选文中列举了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
结合句子“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与“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可知,地球上的自源面临枯竭危险的原因:一是不加节制地开采,二是随意毁坏。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语言形式的能力,从语句的意思出发,探索其在文中所达到的效果。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思考“本来”的本义及在文章中的意思,比较分析去掉“本来”后句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阅读画线句子“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可知,这句话中的“本来”一词不能去掉。“本来”一词准确地点明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受破坏,以及这些资源的以前可再生和现在的不可再生,给人们以警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4. 看着车厢里形迹可疑的男子,“我”有点担心。 “我”叫醒女孩,对女孩的若无其事感到纳闷和气愤。 5. 语言 动作 女孩对男子拿走自己的包若无其事、毫不在乎 6. 包被拿走了,女孩还若无其事 女孩没有接受“我”的好意提醒 7.⑤ 8. 总会有人把包放在桌上慢慢抚平男子多年前受到的伤害 让男子对大家的爱得到释放
【分析】4.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变化的了解。
认真读文可知,这篇文章写了“我”到邻近城市出差,看着车厢里形迹可疑的男子,“我”有点担心。当看男子拿走了女孩的包,“我”着急却不敢阻拦。“我”叫醒女孩,对女孩的若无其事感到纳闷和气愤。后来“我”看到男子把包还给女孩,“我”认为他们相互认识。原来这是一个精神失常的男子,“我”了解到了男子精神失常的原因以及总会有人把包放在桌上,慢慢抚平男子多年前受到的伤害,让男子对大家的爱得到释放的做法。得知真相,“我”感动不已。据此总结即可。
5.本题考查对句子写法的认识。
文中画线句子“女孩睁开眼,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到了那个男人,说了句‘没事’就又睡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分别对女孩的语言和动作进行了刻画,从中可以感受到女孩对于男子拿走自己的包若无其事、毫不在乎。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仔细读文可知,第③自然段中“我有些纳闷又有些气愤”,“我”纳闷的是包被拿走了,女孩还若无其事,气愤的是女孩没有接受“我”的好意提醒。第⑤自然段详细交代了男子精神失常,看到别人睡觉时,拿走别人的包看管,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仔细读文可知,第⑤自然段详细交代了男子精神失常,看到别人睡觉时,拿走别人的包看管,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文章第⑤自然段可以读出,与精神失常的男子的做法形成默契的是乘车的人们。人们的做法是总会有人把包放在桌上,慢慢抚平男子多年前受到的伤害,让男子对大家的爱得到释放。
9. 蚕食 执迷不悟 10. 3400公里 2000公里 三分之二 地球之肺
列数字、下定义
有限
珍惜与保护
11.大地母亲的“肺叶”指的是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在人类肆无忌惮的破换下已经千疮百孔。
我们应该从现在起重视这一问题,开始保护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12.前两段描绘了昔日亚马孙河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现在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人类的破坏之大,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13.本文通过亚马孙河的今昔对比,告诉人类:保护地球已经刻不容缓。
【分析】9.本题考查了根据释义写出相关词语的能力。
读短文,在短文中找出相关词语。
(1)蚕食:像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吃掉,比喻逐步侵占。
(2)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10.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1)根据“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东西长3400公里,南北宽2000公里,覆盖着地球上7%的大地,相当于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难怪有人称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为‘地球之肺’”可知①②③④的答案。
由“难怪有人称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为‘地球之肺’”可知是下定义,由“长3400公里,南北宽2000公里,覆盖着地球上7%的大地”、“三分之二”可知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意思是指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由此可知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需要人们的珍惜与保护。
1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第一问根据“难怪有人称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为‘地球之肺’”“大地母亲的肺叶上已经千疮百孔”可知答案,第二问从保护地球的角度分析。
1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短文先用大量的笔墨写了昔日的亚马孙河,接着写了被破坏的亚马孙河,通过对比呼吁人们保护大自然,保护大地母亲。
第一、二段写的是昔日的亚马孙河,第三段了被破坏的亚马孙河,今昔对比表现出人类的破坏之大,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1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第一、二段写的是昔日的亚马孙河,第三段了被破坏的亚马孙河,第四段呼吁人们要保护地球。据此可概括答案。
14.diào yǎng zhāo 15.C 16.解释说明 17.①土壤遭到破坏。②空气遭到污染。③水质受到污染。 18.请停止你们破坏环境的行为吧!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环境被破坏了,我们也别无去处。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
【分析】14.本题考查 字音。
悼念,拼音:dào niàn,意思是对死者哀痛地怀念。
土壤,拼音:tǔ rǎng。
遭到,拼音:zāo dào。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及关键句“你们快走吧!人类破坏环境的速度不断加快,你们再不逃,就会没命的”可知该句句意是:环境污染太严重,它们已经没有可以搬去的地方了。故选C。
16.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
文中的破折号是表示解释说明。对动植物们摆在面前的难题作了解释:它们不知道该往哪儿搬。
17.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根据文章内容,由文中的“其实我的死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后文概括,结合“首先,土壤遭到破坏”、“其次,空气遭到污染”和“最后,水质受到污染”即可概括答案。
18.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要求学生写一写对还在破坏环境的人们想说什么。结合文章内容,学生作答时应从保护环境方面作答,可劝诫人们要保护环境。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9.D 20.直接原因:疾病和缺少食物。根本原因:生物链被破坏、天敌狼的灭绝。 21. 狼欺负弱小,非常凶残。 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狼也是森林的保护者,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 22.狼是凶残的,所以要消灭;鹿是善良的,所以要保护。罗斯福保护鹿群的政策,就是根据这种习惯的看法和童话的原则制定的。 23.不可以删去。删去“过多”就变成“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表述不准确。
【分析】19.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准确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结合“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可以看出本文的观点。
20.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头上。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无数只鹿消失了踪影。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可以看出。
21.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凡是以动物为题材的童话,狼几乎永远担着一个欺负弱小的恶名,如中国‘大灰狼’的故事和西方‘小红帽’的故事。而鹿则几乎总是美丽、善良的化身。狼是凶残的,所以要消灭;鹿是善良的,所以要保护。”中可以看出:
以前:远担着一个欺负弱小的恶名,非常凶残。
现在: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狼也是森林的保护者,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
22.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狼是凶残的,所以要消灭;鹿是善良的,所以要保护。罗斯福保护鹿群的政策,就是根据这种习惯的看法和童话的原则制定的。”可以看出。
23.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词语作用的辨析。
这类题首先进行判断,然后分析是否与文章某个内容照应,如果是议论文和说明文要辨析删除后是否要具有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以性。
24.C 25.C 26.D 27. 会有不遵守秩序的情况,导致塞车。 所有人都遵守规则,没有越线行驶的情况。 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交通畅通无阻。
遵守交通秩序的规则美和自觉、诚实的人性美。
28.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乘车前往菲律普岛观看企鹅归巢,途中遇到成千上万逆向而来的车辆,但是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所以作者的车可以畅通无阻地前行。这给了作者很大的感触,让作者感受到了自觉遵守规则的美好。
我的理解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人人都遵守秩序,生活才会更和谐美好!
【分析】24.考查文章的理解。根据文章第二自然段回答此题。
文中“听到这消息后显得忧心忡忡”后面跟着的“因为……”就是忧心的原因,概括总结为:担心摩托车赛散场后会塞车,车子无法准时到达。
25.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聪明人”是在文段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仔细阅读该段结合文章理解词语。
对“对面行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平衡”“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子。然而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分析可知,“聪明人”指破话秩序的人,即穿过中线开车的人。
26.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仔细阅读最后一段,分析后回答本题。
熟读最后一自然段可知,“看着那来自对面一侧的流动的车灯”,“我”感了一种无言的美,这个印象“甚至要比后来我们如愿看到的场景还要深刻。”
27.考查文章的理解与填空。
(1)“我”意料的情况正是前面忧心忡忡的问题,所以回到文中第二自然段,根据“根据我们的经验,到时候,观众散场,会有成千上万的汽车往墨尔本方向开。因为这条路只有两车道,我们都担心会塞车”可知,作者分析猜想,势必会有司机越过中线超车造成塞车,所以作者意料会塞车。
我们行驶得非常顺畅的原因,在文中提示句子“终于开始注意到”后面:“对面行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平衡”“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子。”即双方都遵守秩序,井然有序的行进,所以汽车行驶的很顺畅。
(2)由“对面行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平衡’‘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子。然而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分析可知,作者所希望的场景是人人遵守秩序,交通畅通无阻。
(3)“无言的美”指的是“没有一辆越过中线!”“夜幕降临了,所有的车都打开了车灯,看着那来自对面一侧的流动的车灯”给作者的震感,这种美是指遵守交通秩序的规则美和自觉、诚实的人性美。文中澳洲人在没有警察和监视器的管理下,还能自觉遵守,不越中线,在作者看来真是难能可贵的美德。
28.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思维拓展的能力。
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乘车前往菲律普岛观看企鹅归巢,途中遇到成千上万逆向而来的车辆,但是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所以作者的车可以畅通无阻地前行。这给了作者很大的感触,让作者感受到了自觉遵守规则的美好。
围绕文章主旨谈想法即可,例如:无规矩不成方圆;遵守规则的美好和谐,秩序井然,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