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2 18:5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单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课文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1.两个“第一次”说明了“我”内心对母亲 的感情。
2.对最后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钱是母亲辛苦挣来的,“我”当然没有权利支配。
B.母亲挣钱那么不易,“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东西。
C.母亲挣钱那么不易,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
3.“(母亲)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从“凑”字可以看出“我” ,这句话也反映出 。
课外阅读。
母爱如粥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因车祸变成了植物人,她每天都和她的儿子聊天,给他讲一些他小时候的故事:光着屁股在小河里游泳被虾刺伤了屁股,赤着脚丫蹿到树上吃桑葚被毛毛虫咬得浑身疙瘩,等等。他都已忘了的事情,她总是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她每天总是会利用一大部分时间来给他熬粥。用那种最长最大、颗粒饱满、质地晶莹、略带些翠青色的米粒,一粒一粒精心挑选,如果偶尔一不小心手指沾起了两粒,她会将它们重新放进米堆,重新挑选。她把那些米洗得很干净,然后放进一只棕色的瓦罐,倒上沉淀过的泉水,用柴火慢慢熬。火不能太猛,否则粥会受热不均匀。她把火侍候得温顺而精致,宛若一位恬静娴雅的江南女子。
熬一锅粥,通常要花费两个半小时。她小心翼翼地把粥倒进一只青花瓷碗里,一边晃着脑袋,一边对着粥吹气,吹到自己呼吸困难,粥才凉了。她微笑着用汤匙喂给儿子吃,可是儿子闭着眼睛,漠然地拒绝了她。她并不生气,微笑如昔。
第二天,继续拣米,熬粥,吹冷,继续接受拒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手指已经变得粗糙而迟钝,她摇晃着的脑袋已经白发丛生,她的力气也大不如从前,往往是粥冷到一半时便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必须借助蒲扇来完成下一半的降温。可是儿子依然冷漠地拒绝她。她一直微笑着,始终没有留下一滴眼泪。
这种热情与冷漠对峙持续了八年零七十三天。第八年零七十四天,她正和儿子讲着他小时候的故事,儿子突然睁开眼睛,不太清楚地说了声:“妈妈,我要喝粥。”她顿时泪如雨下——那是自从医生宣布他脑死亡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医生说,像他这种情况,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
儿子那天吃到了母亲熬的粥,其实并不像她描述的那么好吃,有微微的糊味,而且还带有咸咸的眼泪的味道。可想而知,母亲是多么 !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三个月之后,就在儿子完全可以生活自理之时,母亲撒手人寰。临走时,她握着儿子的手,笑容安详而从容。儿子在清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本母亲的病历,其实早在七年多以前,在儿子昏睡一年之后,不幸又一次降临了这个家庭——母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是什么信念可以支撑一位肝癌晚期的女人与病魔对抗了七年?医生说这是个奇迹。儿子知道,创造奇迹的正是——那可怜而尊贵、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4.文章从 和 两个方面描写了母亲对儿子的照料。
5.文中母亲创造的“奇迹”具体指什么?
6.品读第2自然段,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7.第6自然段写粥不好吃,是因为 和 ,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
8.第5自然段为什么要写“八年零七十三天”“第八年零七十四天”?
课外阅读。
母亲与鞋架
随着职务的提升,( )工作忙碌,( )应酬也多了起来,我回家再无规律。一次深夜回家看到母亲在房门口,显然是在等我。我带点责备地说:“妈,不用惦记我,您这么大年纪了,该多休息。”从那以后,再没有看到母亲等在房门。
一天夜里回到家门口时,屋里传来了清脆的钟声,是大厅墙上老式挂钟报时的声音,抬手看看表,12点了。“他们应该都睡了吧!”我想着。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母亲突然对我说:“你咋晚怎么回来那么晚啊!都12点了吧?这样不好。”我一下子愣了,母亲怎么会这么清楚?
此后,每次我回家晚了,第二天母亲总会大概地说出我回家的时间。( )不再多说什么,( )我心头的疑问却越来越大:我每次晚归,母亲是怎么知道的呢?母亲是在她43岁那年、因为一次意外,双目失明,此后使一直生活在无光的世界。
晚上,我又是临近子时才回到家里,( )酒喝得太多,( )我没有回房间睡觉,悄悄地去了阳台,想吹吹风,清醒一下。站了一会儿,大厅又传来了报时的钟声,12下,清脆而有节奏.我刚到门口就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回她的房间。原来母亲每天都在等待我回来,她总是凭借鞋架上有没有我的鞋子来判断我是否回家了,总是数着挂钟的声音来确定时间,而她判断我的鞋子的方法竟然是依靠鼻子闻。
泪水悄然滑出眼眶。( )我已经习惯以事业忙碌为借口疏淡对母亲的关心,母亲( )还是像从前一样时刻牵挂着我,一万个儿子的心能不能抵得上一位母亲的心呢?
从那以后,我努力拒绝一些应酬,尽量早些回家。因为我知道,家中有母亲牵挂着我。母亲是63岁时病逝的,她去世后,我依然保持着早回家的习惯。我总感觉,那清辉的月光是母亲留下的目光,每夜都在凝视着我。
9.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0.文中画“ ”的句子属于 描写,刻画了母亲以 的方式判断“我”是否回到家的过程,体现了母亲对“我”
11.“一万个儿子的心能不能抵得上一位母亲的心呢?”你觉得能吗?请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12.文中的“我”对母亲的感情更多的是( )(多选)
A.敬重 B.感激 C.思念 D.歉疚
13.文中最后一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感恩父亲》,按要求作答。
感恩父亲
邮票志号:2015-12
发行时间:2015-06-13
邮票规格:33mm×33mm
齿孔度数:13.5×13度
整张枚数:版式一 16枚 版式二 8枚
整张规格:版式一 184×162mm 版式二 184×160mm 
版  别: 胶印(加局部全息烫印工艺)
设 计 者: 张安朴、张乐陆
责任编辑: 王静
印 制 厂: 北京邮票厂
注:此套邮票是中国邮政发行的刮出祝福邮票,刮开邮票内粉色气球的覆盖层,可显出感恩父亲的祝福语。祝福语共四条,分别为“爸爸,我爱您”、“父爱如山”、“祝爸爸平安幸福”、“爸爸,您辛苦了”。每枚邮票印制一条祝福语,每条祝福语在邮票“版式一”中各出现4次,在邮票“版式二”中各出现2次。
14.从该文本信息中,我们不能获得的信息( )(单选)
A.设计者 B.邮票志号 C.邮票价格 D.防伪标识
15.根据文本信息,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从文中信息中,我们可以推断邮票的设计者是一对父子。( )
(2)邮票的齿孔度数为13.5×13度,规格大小是3.3cm*3.3cm。( )
(3)每枚邮票印制一条祝福语,每条祝福语在邮票中各出现4次。( )
(4)此套邮票是北京邮票厂发行的祝福邮票,其主要是凸显出感恩父亲的主题。( )
16.观察邮票的主题图案,说一说其寓意。
课外阅读。
父亲的招牌动作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小学老师。我刚学走路时,常被父亲的手指牵着。父亲只温柔地伸出一根食指让我抓住。抓着那指头,我总是感到很安全。倘若我抓不紧摔倒了,父亲仍只是伸着那根食指,等着我自己从地上爬起来。那时候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得靠自己。
父亲教书认真,对我尤其严格。批改我的作文时,他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总是威严地伸出一根食指,指到作文本上,指点我将作文改得更好,让我紧张得直冒汗,这种紧张的感觉有时让我受不了。后来父亲不教我了,我当时庆幸地想,好在父亲只教了我一年。但如今,我也庆幸地想,好在父亲教了我这一年。
上了初中以后,我仿佛走出了父亲指尖的影响,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直到那年我参加高考,父亲送我到考点,我知道父亲会和其他上千名家长一道,在校门外的树下一直等到我走出来。当我独自走进校门十几步远,我觉得越来越紧张,猛然回头,只见校门口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却有一根食指坚定地、有力量地伸出来,那是父亲的招牌动作!我心里顿时就踏实了,转过头自信地向考场走去。
大学毕业,我要离家远行工作。那天清早,寒风凛冽,呵气成霜。父亲送我到车站。好不容易挤上火车在一个靠窗的座位上坐下。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我,心里不免有些空落落的。忽然,我听到车窗上“笃笃”的声音,原来是父亲踮着脚尖站在窗外,用右手食指的指尖急匆匆地敲打着窗子。然后,他凑到窗前重重地哈了一口气,窗玻璃上立即朦胧了一小片,我看不见父亲那沧桑的脸,却看见了一个字——“信”,那是父亲用指尖在窗外一笔一画地反过来写的。我明白,父亲是让我多往家写信,我朝窗外的父亲重重地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在风雨人生中,我总会想起父亲伸出的那报食指:它曾经在泥泞的道路上( )着我,曾经在浩瀚的学海里( )着我,曾经在大考来临前( )着我,曾经在旅途孤独中( )着我。
后来,我也做了父亲,当我的孩子开始抓住我的食指学走路时,我才体会到,我给孩子的,绝不仅是一根手指的力量……
17.填空。
(1)父亲的招牌动作是: 。
(2)围绕“父亲的招牌动作”,作者在第1~4自然段分别回忆了四个场景。照样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些场景。
场景一:刚学走路时,父亲只让“我”抓住他的食指,摔倒了也等着“我”自己爬起来。
场景二:批改作文时,父亲总是威严地伸出一根食指, 。
场景三:参加高考时,父亲 。
场景四:离家远行时,父亲 。
18.作者在“离家远行”这一场景中,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的方法,表现出了父亲对孩子 。
19.选择。
(1)文章第5自然段是对前面四个场景的总结,请结合场景内容,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从那以后,在风雨人生中,我总会想起父亲伸出的那根食指:它曾经在泥泞的道路上( )着我,曾经在浩瀚的学海里( )着我,曾经在大考来临前( )着我,曾经在旅途孤独中( )着我。
A.温暖 B.鼓励 C.指引 D.牵引
(2)下面关于文章结尾的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从全文看,选文的结尾与开头相照应。
B.结尾很妙,写出了父爱在两代人之间的传承。
C.结尾不好,应把孩子学走路写得更具体。
阅读平台。
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 )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 )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醒来,枕边一片湿。
20.按原文内容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21.从选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轮流——( ) 精巧——( )
22.为什么说“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23.“……醒来,枕边一片湿。”联系全文,谈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结尾的。
参考答案:
1.心疼与愧疚 2.C 3. 家境贫寒 伟大的母爱
【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第一个“第一次”是写“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的瘦小,体会到母亲工作的辛苦,表达了“我”的内疚和对母亲的心疼。第二个“第一次”说明“我”懂得了母亲的付出,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是说,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选C。
3.本题考查词语以及句子的理解。
“凑”的意思是拼合,聚集。由此可以看出“我”家境贫寒,这也反映出母亲为了满足孩子的心愿,即便是在家境贫寒的境遇下也要给孩子买书,体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4. 聊天 熬粥 5.被宣布脑死亡的儿子苏醒以及肝癌晚期的母亲照料了儿子七年。 6.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熬粥的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体现了母亲的温情和细腻,为下文写粥了作铺垫。 7. 有微微的糊味 咸咸的眼泪的味道 激动、高兴 8.强调了母亲照料儿子的时间之长和这一天对母子俩的重要性,体现了母亲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性格。
【分析】4.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由“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每天都和地的儿子聊天,她给他讲一些他小时候的故事:七岁时光着屁股在小河里游泳被虾刺伤了屁股,八岁时赤着脚丫蹿到树上吃桑葚被毛毛虫咬得浑身起疙瘩,林林总总。他都已忘了的事情,她总是记忆犹断,如教家珍。”可以得出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母亲和儿子聊天,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由“熬一锅粥,通常要花费两个半小时。她小心翼翼地把粥倒进一只花瓷碗里,一边晃着脑袋,一边对着粥吹气,吹到自己呼吸困难,粥才凉了。”可以得出第二件事是母亲为儿子熬粥,认真挑选,小心翼翼。
5.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由“她顿时泪如雨下——那是自从医生宣布他脑死亡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医生说,像他这种情况,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可以得出母亲的坚持始终如一,创造的“奇迹”是脑死亡的儿子,在母亲的细心呵护下,八年后苏醒过来。
由“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三个月之后,就在儿子完全可以生活自理之时,母亲撒手人寰。当走时,她握着儿子的手,笑容安详而从容。儿子在清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本母亲的病历,其实早在七年多以前,在儿子昏睡一年之后,不幸又一次降临了这个家庭——母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可以得出创造的“奇迹”第二个是患肝癌晚期的母亲,竟然坚持照料了儿子七年。
6.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她把火儿侍候得温顺而精致,宛若一位恬静娴雅的江南女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火当作江南女子来写,温顺而精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熬粥的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体现了母亲的温情和细腻,为下文写粥煳了作铺垫。
7.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其实并不像她描述的那么好吃,有微微的糊味,而且还带有咸咸的眼泪的味道。”可知粥不好吃是因为有糊味和泪水的味道。泪水是母亲因为儿子昏迷八年零七十三天后醒过来,母亲留下的泪水。可想而知,母亲内心是激动、高兴的。
8.本题考查了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八年零七十三天”说的是母亲照顾昏迷的孩子已经八年零七十三天了。“第八年零七十四天”说的是孩子在母亲照顾的第八年零七十四天醒了过来,强调这两个时间,是为了突出母亲照料儿子时间之长和这一天对母子俩的重要性,体现了母亲的信念和坚韧的性格。
9.不但 而且 虽然 但是 因为 所以 虽然 却 10. 动作 依靠鼻子闻“我”的鞋子 无微不至的关爱 11.不能。母亲对儿子的无私的关爱,是永远说不完、报答不完的,正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2.BCD 13.文章最后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深化了主题。
【分析】9.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工作忙碌”与“应酬也多了起来”为递进关系,可填入“不但……而且……”。
“不再多说什么”与“我心头的疑问却越来越大”为转折关系,可填入“虽然……但是……”。
“酒喝得太多”与“我没有回房间睡觉”为因果关系,可填入“因为……所以……”。
“我已经习惯以事业忙碌为借口疏淡对母亲的关心”与“母亲还是像从前一样时刻牵挂着我”为转折关系,可填入“虽然……却……”。
10.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运用。
“俯身,摸索,拿起,闻,放好”一系列动作词语是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仔细摸索鞋架上的鞋子并依靠鼻子闻的方法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的过程,通过她的“摸索”和“闻”的动作,表现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也表现也她的行为对“我”心灵的震撼。
11.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文中“我”虽然很关心母亲,但仅仅是口头上的一两句话,母亲却把对“我”的爱体现到了行动上。因此说“一万个儿子的心能不能抵得上一个母亲的心呢 ”生活中也是这样,妈妈的爱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对妈妈做的不及妈妈对我们做的万分之一。母亲对儿子的无私的关爱,是永远说不完、报答不完的,正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情感表达的判断。
本文主要写了“我”因应酬每天都回家很晚,但不管“我”多晚回家,双目失明的母亲总能知道,后来“我”才发现母亲是靠着闻鞋架上有没有“我”的鞋子得知“我”有没有回家的。自那以后,为了让母亲安心,“我”每天都尽量早早回家。
文中“我”平时忙于工作,应酬,忽略了母亲的感受,所以“我”对母亲是充满“愧疚”的。文中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到了行动上,“我”对母亲是感激的。“母亲是63岁时病逝的,她去世后,我依然保持着早回家的习惯。我总感觉,那清辉的月光是母亲留下的目光,每夜都在凝视着我”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选BCD。
1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我总感觉,那清辉的月光是母亲留下的目光,每夜都在凝视着我。”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深化了主题。
14.D 15. √ √ × √ 16.《感恩父亲》邮票用简练概括的图形,明亮活泼的色彩,表现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父亲对孩子的疼爱以及孩子对父亲的依赖跃然纸上。特别是孩子手拉着“心”形气球,寓意着爱和感恩之情。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文本可以完成本题。
A项,结合“设 计 者: 张安朴、张乐陆”等内容可知,可以获得该信息。
B项,结合“邮票志号:2015-12”可知,可以获得该信息。
C项,通过图一可以看到邮票价格。
D项,文本钟没有体现。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文本可以完成本题。
(1)结合“设 计 者: 张安朴、张乐陆”和题目“感恩父亲”以及图一 父亲和儿子的画像可以看出这是一对父子。此项正确。
(2)通过原文“齿孔度数:13.5×13度;邮票规格:33mm×33mm”可知,此项正确。(3)通过原文“每枚邮票印制一条祝福语,每条祝福语在邮票‘版式一’中各出现4次,在邮票‘版式二’中各出现2次。”得出此项错误。
(4)通过原文“印 制 厂: 北京邮票厂”“感恩父亲”。此项正确。
16.本题考查对图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正确理解图案内容,联系图案画面、背景等,阐述图案所表达的含义。
首先,提取图片中关键信息——“感恩父亲”。这张邮票的主题是纪念父亲节,由此分分析可知,邮票蕴含的情感为:感恩父亲,传达父亲浓浓的爱意,体现父子间的爱等。然后描述图片信息。观察图片可知,图片主体为两个人,父亲在下,肩膀宽厚,微微低头,眼睛往上看,笑容满面;孩子在上,双手撑着父亲的肩膀向上登,笑容灿烂;从整体上看,父子两人构成一座“山”的形状。同时图片的左上方有个爱心。最后,概括寓意。“山”形及“心”形,暗含着父亲浓浓的爱意,象征着父爱如山;孩子在父亲肩上灿烂的笑着,体现了孩子对父亲的依赖、爱、感恩。学生围绕此作答即可。
17. 伸出一根食指 指到作文本上,指点“我”将作文改得更好 伸出一根坚定有力量的食指,鼓励“我”自信地向考场走去 用右手食指的指尖急匆匆地敲打着窗子,写了一个“信”字,让“我”多往家写信 18. 动作 神态 深深的爱 19. D C B A AB
【分析】17.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1)结合文章第三自然段“我独自走进校门十几步远,我觉得越来越紧张,猛然回头,只见校门口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却有一根食指坚定地、有力量地伸出来,那是父亲的招牌动作”可知父亲的招牌动作是伸出一根食指。
(2)结合第二自然段“批改我的作文时,他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总是威严地伸出一根食指,指到作文本上,指点我将作文改得更好”可得出答案。结合第三自然段“当我独自走进校门十几步远,我觉得越来越紧张,猛然回头,只见校门口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却有一根食指坚定地、有力量地伸出来,那是父亲的招牌动作!我心里顿时就踏实了,转过头自信地向考场走去。”可指参加高考时,父亲伸出一根坚定有力量的食指,让我有自信走向考场。结合第四自然段“他凑到窗前重重地哈了一口气,窗玻璃上立即朦胧了一小片,我看不见父亲那沧桑的脸,却看见了一个字——“信”,那是父亲用指尖在窗外一笔一画地反过来写的。”可知工作时,父亲一笔一划写下“信”字,希望“我”多写信回家。
18.考查描写方法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结合“原来是父亲踮着脚尖站在窗外,用右手食指的指尖急匆匆地敲打着窗子。然后,他凑到窗前重重地哈了一口气”中“踮”“敲打”“哈”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结合“我看不见父亲那沧桑的脸”中“沧桑”是对父亲神态的描写,运用了神态描写。临行前父亲的一笔一划表现了对儿子的牵挂和不舍,体现了对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19.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1)结合第一个场景可知,当我遇到困难时,父亲总是伸出手指牵引我,教会我道理。结合第二个场景可知,当我在学习时,父亲总是伸出手指指引我。结合第三个场景可知高考前,父亲伸出手指,让我安心,鼓励我自信的走向考场,结合第四个场景可知当我外出工作时,父亲伸手一笔一划的“信”字温暖了身处他乡的“我”。
(2)C项错误,孩子学走路不是文章的重点,不需要详写。前后文相照应,写出了父爱的传承。
20.虽然……但是…… 21. 轮换 精致 22.因为这背影承载着父亲对“我”的关爱,是朴实的父亲所能给的最好的支持,让“我”难忘,也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 23.照应文章开头的“我刚刚梦醒”;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分析】20.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关联词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和后面“那么亲切,那么难忘”,形成转折关系,所以关联词要选择转折的关联词“虽然……但是……”。
21.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认真积累,并及时复习。“轮流”的意思是一个到另一个,换着来,跟文章中的“轮换”意思一样;“精巧”意思是精美,巧妙,跟文章中的“精致”意思一样。
22.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回到原句中,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这个船舱里的背影”指的是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这个背影是父亲对我深沉的爱,最质朴的爱,令我一生难忘。
23.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作答。“醒来,枕边一片湿”,照应文章的开头“我刚刚梦醒”。父亲深沉、质朴的爱让我深深感到暖心和感动,让我一直深深怀念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