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

文档属性

名称 极地地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4-09 16:3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极地之旅冰山你认识吗?它们属于北极还是南极?南极企鹅北极狐北极熊海豹海象鳞虾—南极驯鹿—北极北极犬因纽特人南极“居民”:企鹅第五节 极地地区自主学习1、极地地区的范围
2、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3、北极地区的环境
4、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
5、科学考察站
6、极地环境的破坏
7、环境的保护P46-47活动一:读图7-5-1、7-5-21、描绘极圈,说说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2、找出环绕北冰洋的大陆和环绕
南极大陆的大洋0o900E900W德雷克
海峡180oSDABCEF非洲大洋洲南美洲180°N欧洲大 西 洋太平洋EEWW北冰洋ABCDE1、北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2、环绕北极的大陆从北极圈来看,南极圈穿过了四周的大陆
从纬度来看,地处高纬度地区
从经度来看,跨经度最广
从自转方向来看,逆时针旋转
站在北极点上,四周都是面朝南方北美洲
亚 洲
欧 洲0°--180°W60°E--180°E0°--60°E一、独特的自然环境1、极地地区的范围极地地区包括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分别位于地球的南北两端。NS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以北冰洋为核心,周围被大陆和岛屿环绕。南极地区:南极圈以南地区,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边海洋南极洲:
冰雪高原
平均海拔最高的洲地形寒极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的寒极,1983年7月31日,俄罗斯东方站观测到-89.2℃。在这样的温度下,钢板都会摔裂,一杯刚烧开的热水泼出后,落到地面就变成冰了。 南极大陆是白色的沙漠。年平均降水为30—50毫米,低于撒哈拉沙漠。 干燥——白色沙漠风 库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的风极,法国迪尔维尔站观测到100米/秒的风速,是12级风的3倍。一、独特的自然环境2、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1)地形冰雪高原
平均海拔最高的洲(2)气候酷寒干燥烈风世界的“寒极”降水少 白色荒漠南极的暖季(11月到次年3月)南极的主人-企鹅帝企鹅海 豹象海豹NS “世界寒极”位于南极洲而不位于北冰洋的原因有哪些?原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极洲为陆地,气温更低。
②地形地势。南极洲海拔高,气温更低。
③冰雪的强反射。南极洲常年冰雪覆盖。
④南极洲周围势力强劲的西风漂流(寒流)。
⑤南极冬季恰遇地球远日点,极夜比北极冬季长。学以致用3、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环境(1)气候没有南极寒冷,年平均降水量
在100-300毫米之间北极地区的地理特征 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北极苔原及最外围的泰加林带。在66o33‘N以北地区,北冰洋占总面积的60%。海运困难,但可作为空中要道和捷径。? ▲ 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风力、地热、淡水、金属和生物资源等。其储量之丰品质之高也是罕见的。 煤炭储量差不多相当于美国南部48个州的煤炭资源总量▲北极与南极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北极有土著居民。人主要的土著居民是属于黄色人种的因纽特,以狩猪和捕鱼为生 。 因纽特人的房屋:雪屋(3)居民因纽特人与驯鹿麝 牛北极熊北极兔北极绒鸭海 象海 豹海 狮海 狗独角鲸白 鲸生长在北极地区的地衣生长在北极地区的蘑菇生长在北极地区的苔藓二、极地科学考察1、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2、科学考察站以及我国对 南极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它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提供了领域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资料1:在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中,煤和铁储量是最丰富的。现已查明靠近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露天铁矿,足够全世界用200年。维多利亚地的煤田面积达1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煤田之一;整个西部大陆架中石油的储量约达61亿吨。开展对大气臭氧层空洞的观测和海冰的变化,了解自然的真实面目,研究地球过去现在和将来奠定基础科研宝地冰上作业收集陨石气象观测2、科学考察站对极地的科学考察已经成为一个国家
综合国力的象征。从1985年起,我国先后在南极大陆建
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2004年,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北极你了解我国的极地考察吗?地图册P51、
课本P101昆仑站 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10日。 中山站建于1989年1月26日。 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胜利建成。 三、极地保护在行动1、极地环境的破坏2、极地环境的保护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1、极地环境的破坏臭氧空洞【世界周刊】
丹麦法罗群岛夏季集体捕杀巨头鲸,染红了海湾——“红海湾”过度捕杀极地动物环境污染哭泣的冰川无助的企鹅冰川融化 (1) 签定了?南极条约?
(2)倡导低碳生活
(3)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4)保护森林,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
(5)开发新型能源
(6)加强国际合作
2、极地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