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2 11:59:47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答案】1. C 2. C 3. B 4. ①立足此世间,不涉及哲学和宗教层面;②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和“情感本体”;③体现一种“文化—心理”结构;④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
5.①抗战期间,“民众纷纷举起旗帜”体现出的是群体的力量,相互依靠,彼此团结,这是“乐群”的生存智慧;
②面对疫情的威胁,“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这是疫情威胁下的乐观生活态度,坚信能够战胜疫情,对未来抱有希望,体现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③“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面对疫情,韧性奋斗,不屈不挠,体现的是“乐生”的生命精神。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C.“……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错误,原文是“‘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并非指中国的“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只表现为“孔颜乐处”“曾点气象”两种类型。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C.“……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错误,原文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选项少了“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个前提。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提到“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的人性追寻。
B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体现的是自强不息、韧性奋斗的生命精神,即“乐生”的生命精神,能体现“乐感文化”内涵。A、C、D三项所谈均与“乐感文化”无关。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概括“乐感文化”的特点。由原文“‘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此世间”即现实社会,可见“乐感文化”立足此世间,不涉及哲学和宗教层面。
由原文“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可以概括出“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和‘情感本体’”。
由原文“‘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可以概括出“体现一种‘文化—心理’结构”。
由原文“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可以概括出“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
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
第①则材料“1938年抗战期间……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意思是民众认为,我们团结起来,中华不死!结合材料“乐感文化……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可知体现了“乐群”的生存智慧。第②则材料“疫情暴发之时……呼喊:‘武汉加油!’”,与原文“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内涵相同,故可知体现了“乐观”的生活态度。第③则材料中“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是说人要有一种精神,然后才可以解决困难,这与文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可见第三则材料知体现的是“乐生”的生命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答案】6. A 7. C
8. ①拉姆齐夫人没有告诉丈夫项链的真实价格(价值)。
②当凯兰达借她的项链来显示识货时,她心虚、紧张,把项链塞进衣服;当丈夫与凯兰达打赌时,她劝阻丈夫,试图阻止鉴定真假的事发生;当凯兰达准备宣布项链的真假时,她害怕,哀求地看着凯兰达。通过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拉姆齐夫人害怕真相被揭穿的复杂心理。
9. 从凯兰达的角度回答:
①凯兰达缠着别人说话,滔滔不绝地卖弄见识,喜欢与人争论高低,可以看出凯兰达张扬浮夸、爱炫耀、争强好胜、自以为是等特点,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
②他照顾到拉姆齐夫人的感受,没有戳破事实的真相,为此宁愿损失100美元赌资,忍受嘲笑和屈辱,表现出他善良、理解他人的一面,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
从叙述者“我”的角度回答:
①“我”一开始“讨厌”凯兰达这个名字,“不喜欢”与凯兰达相处,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②“珍珠”事件后,“我”知道了凯兰达的善意,改变了对他的偏见,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
从拉姆齐夫人的角度回答:
①拉姆齐夫人表面可爱迷人,但她对丈夫撒谎、隐瞒,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②被凯兰达识破却未点破谎言,她感到羞愧和自责,借口头痛不出来,还返还100美元,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说明:小说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及人物的两面性,引发读者对人性和偏见的思考。答案意思对即可)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不知道这个绰号的贬义”错误,原文为“他并不在乎,把这当作我们对他的恭维”,他是“不在乎”,据此不能确定凯兰达本人不知道这个绰号的贬义,更大的可能是知道,但并不在意。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也是情节走向的参与者、决定者”错误,“我”是人物形象,也是观察者、仲裁者,但没有参与情节,未决定情节走向。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结尾“拉姆齐夫人再也没有出来过”“凯兰达收到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100美元钞票”可知拉姆齐夫人的珍珠项链是真的,她没有告诉丈夫项链的真实价格。“拉姆齐夫人的脸红了,她把那项链轻轻塞进她的衣服”,当凯兰达借她的项链来显示识货时,她心虚、紧张,把项链塞进衣服。“‘不,拉姆齐,你怎么能拿一件事实和人打赌呢?’拉姆齐夫人劝阻道”“但你也不能证明它是仿制品呀!”“拉姆齐夫人犹豫着,她的两手紧握在一起,好像还在考虑着什么”,当丈夫与凯兰达打赌时,她劝阻丈夫,试图阻止鉴定真假的事发生。“凯兰达拿出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来。不一会,一丝胜利的微笑闪现。当他把项链递给拉姆齐正准备开口时,忽然看见拉姆齐夫人的脸是那样的白,好像她马上就会晕过去。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当凯兰达准备宣布项链的真假时,她害怕,哀求地看着凯兰达。通过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拉姆齐夫人害怕真相被揭穿的复杂心理。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从凯兰达的角度回答:“凯兰达非常健谈,并且喜好同别人争论……他好像比谁都懂得多,错误似乎也不会发生在他身上。在他讲话时,若有人反对,他就会同他争个没完。在说服你之前,他绝不会放弃一个话题,不管它是多么的不重要”,凯兰达缠着别人说话,滔滔不绝地卖弄见识,喜欢与人争论高低,可以看出凯兰达张扬浮夸、爱炫耀、争强好胜、自以为是等特点,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凯兰达半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他在努力改变着什么”“‘我错了,’最后他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制品,18美元正合适。’……这件事很快在全船传开了,凯兰达不得不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他从钱包里拿出100美元递给拉姆齐,没有再说一句话”,他照顾到拉姆齐夫人的感受,没有戳破事实的真相,为此宁愿损失100美元赌资,忍受嘲笑和屈辱,表现出他善良、理解他人的一面,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
从叙述者“我”的角度回答:“想起14天的旅途将和这个凯兰达共用一间房,我就感到不舒服。我讨厌他的名字……我不喜欢凯兰达。他不但和我住在一个房间,而且一天三餐都非要和我挤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我”一开始“讨厌”凯兰达这个名字,“不喜欢”与凯兰达的,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拉姆齐夫人的脸是那样的白,好像她马上就会晕过去。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我很奇怪,拉姆齐没有看到这些……他在努力改变着什么……第二天早上,凯兰达收到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看成一个傻瓜。’他说。这件事之后,我觉得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通过“珍珠”事件,“我”知道了凯兰达的善意,改变了对他的偏见,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
从拉姆齐夫人的角度回答:“拉姆齐夫人的样子十分可爱。虽然她丈夫的工资不怎么高,她穿得也很简朴,但她知道怎样穿她的衣服,使她具有超过一般女人的迷人之处。那是一种端庄淑静的美”,拉姆齐夫人表面可爱迷人,但她没和丈夫说明珍珠项链的真实价值,对丈夫撒谎、隐瞒,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
“拉姆齐夫人再也没有出来过,据说她有点头痛。第二天早上,凯兰达收到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被凯兰达识破却未点破谎言,她感到羞愧和自责,借口头痛不出来,还返还100美元,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E J P【解析】句意:言路很久不通了,请求您恩准广泛采纳意见,不要因为进言的人身份低微卑贱而形成障碍,希望养成人们敢于说话的风气。
“言路久不通”为完整的结构,故“通”的后面E处需断句;“广赐开纳”“勿以微贱为间”都作“乞”的宾语,故在“纳”的后面J处断句;“庶几”放在句首,表示希望语气,故在P处断句。故选E J P。
11.B【解析】A.正确。“希”,迎合/通“稀”,稀疏。B.“主持乡试”错。应是主持会试。C.正确。D.正确。“谢”,感谢/道歉。
12.B【解析】B.“威迫”错。原文“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意思是秦桧又派他亲近的人重申前面的话,暗示(劝告)赵逵去感谢秦桧,文中没有提及秦桧对赵逵进行威迫。
13.(1)秦桧又派他亲近的人重申前面的话,暗示(劝告)赵逵去感谢秦桧,赵逵没有答复,秦桧更加愤怒,想要陷害(排挤)他,还没来得及做就死了。
(2)你知道吗?始终都是我自己提拔你。自从你中进士后,被大臣阻挠,我很久见不到你。
14.①不阿附秦桧(不附权贵);②革旧弊并公正选拔人才;③才华横溢,时称“小东坡”。
参考译文:
赵逵,字庄叔,他的祖先是秦人,安家在资州。(赵逵)对策考试谈论君臣父子之间的情感非常恳切,被提拔为第一名。当时秦桧心中有别的人选,可是赵逵对答偏偏适合皇帝的心意,秦桧不高兴。就立刻罢免了知举(主考官)王俨,授赵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高宗曾经询问秦桧,赵逵在哪里?秦桧如实相告。过了很长时间,高宗又问(赵逵在哪里),赵逵被任命为校书郎。赵逵只乘一辆车赴朝廷任职,征收关税的人迎合秦桧的心意,搜查赵逵的行囊发现里边全是书籍,只有少数的金钱罢了。赵逵就职以后,不曾私下拜见秦桧,秦桧内心更加怨恨。秦桧曾对赵逵说:“你在馆阁中俸禄少,能把家迁来吗?”赵逵说:“我的父母年迈不能走险远的道路。”秦桧缓了缓说:“我会用百两银子来资助你。”赵逵只是连声应答敷衍罢了。秦桧又派他亲近的人重申前面的话,暗示(劝告)赵逵去感谢秦桧,赵逵没有答复,秦桧更加愤怒,想要陷害(排挤)他,还没来得及做就死了。
皇帝参加了秦桧的丧礼回来,立即提升赵逵为著作佐郎兼代理礼部员外郎。皇帝去景灵宫,秘书省入见皇帝的只有赵逵一个人。皇帝对他说:“你知道吗?始终都是我自己提拔你。自从你中进士后,被大臣阻挠,我很久见不到你。秦桧每天推荐人,不曾有一句话提到你,凭这个就知道你不依附权贵,你真是天子的门生啊。”下令赵逵充任普安郡王府教授。赵逵上奏:“言路很久不通了,请求您恩准广泛采纳意见,不要因为进言的人身份低微卑贱而形成障碍,希望养成人们敢于说话的风气。”皇帝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绍兴二十六年,赵逵被提升为著作郎,不久被任命为起居郎。赵逵入宫感谢,皇帝又说:“秦桧权势显赫,不依附他的只有你一个人。”赵逵说:“接受陛下的官位和俸禄却奔走在权贵的门下,我不仅不敢这样做,而且也不忍心这样做。”第二年赵逵任同知贡举,完全公正地考核考生,来革除旧弊,选到了王十朋、阎安中。
不久,赵逵拜官中书舍人。考中进士第六年就担任外制官,这是南渡以后所从未有过的先例。高宗对王纶说:“赵逵淳朴正直可以重用,从四川来的士人中我还从未见过有超过他的。”皇上说:“蜀人道路遥远,他们当中有许多精通文献经典、躬行仁义能堪大用的人,不通过推荐,我就没有办法发现他们。过去那些蜀中做官的人大多与世隔绝,不能都到朝廷中(任用),那是非常可惜的。”自从秦桧把持朝政以后,极力压制蜀中贤士,所以皇帝言谈中提到这个问题。赵逵去世时年仅四十一岁。
当秦桧权势正盛时,敢于反抗秦桧的确实不仅仅是赵逵一人,但高宗多次称赞他不附庸权贵,又赞扬他的文章风格与苏轼相近,所以他被称为“小东坡”,但未等到重用赵逵就死去了,可惜他的许多议论、建议都没有流传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C.“首联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
16.【答案】《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苢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
(3)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弘毅”“慎”“宛”“甸”“霰”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答案】①“重重叠叠”形容一层又一层地摞在一起的样子,比“重叠”数量更多,更能凸显苍翠的绿意。②“娇娇俏俏”意为柔美俊俏,比“娇俏”更能描摹荷花当时柔美娇羞的状态。③“柔柔弱弱”比“柔弱”表示的程度深,更能表现其他花娇小,令人怜惜的特点,更能凸显荷花的“娇羞”“俏皮”,这才更让人心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一般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重重叠叠”,形容一层又一层地摞在一起的样子。叠词。“重叠”,指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叠加。语境中“重重叠叠的苍翠,黛碧上的那一抹新绿”中的“重重叠叠”比“重叠”数量更多,更能凸显苍翠的绿意。
“娇娇俏俏”,柔美俊俏。叠词。“娇俏”,美丽俊俏。“娇娇俏俏地擎几枝新荷,像是舞台上一群少女”中的“娇娇俏俏”比“娇俏”更能描摹荷花当时柔美娇羞的状态。
“柔柔弱弱”,柔软而脆弱,通常与女性柔美、娇羞和脆弱的形象相联系。“柔弱”,软弱,不刚强;柔软,不坚硬。“柔柔弱弱”比“柔弱”表示的程度深,“柔柔弱弱的花”更能表现其他花娇小,令人怜惜的特点,更能凸显荷花的娇羞、俏皮,更让人心动。
19.【答案】①处的两个逗号将“三三两两”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凸显了湘大人家的居住状态:分散、独立。
②处三个逗号将“虚了”“散了”“飘渺了”三个动词分割开来,三个动词分割开来起强调作用,突出了炊烟按照时间依次变化的状态,凸显了炊烟的变化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第①处中两个逗号将“而是三三两两”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凸显了湘大人家分散、稀疏、独立的居住状态,与“不像喜欢抱团聚居的瑶村”“散开在各个山洼中”前后照应。
第②处中三个逗号将“虚了”“散了”“飘渺了”三个动词隔开,写出了炊烟的变化过程,强调炊烟按照时间依次变化的状态。如果去掉这三个逗号,语句间缺少停顿,强调作用减弱。
20.【答案】“几乎被咬到”中的“几乎”表示差点儿,文中指的是差点儿就被狗咬到,而实际上并未被狗咬到,通过写狗的凶猛凸显居住的分散,主人的及时出现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一般词语的词义的能力。
“几乎被咬到”中的“几乎”表示差点儿,文中意思是人差点儿就被狗咬到,实际上并未被狗咬到,表现了狗的凶猛。通过写狗的凶猛体现了湘大人家的居住特点是分散的、稀疏的以及主人及时出现等情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C 【解析】文中“过午不食”引号用法是表示着重强调。
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直接引用;C.表示着重强调;D.表示讽刺否定。故选C。
22.【答案】“过午不食”并不健康 这样既让人没有饥饿感 如果人们盲目采用“过午不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句“更不适合普通人”可知,“过午不食”不适合普通人,说明这种做法并不健康,故此处可填“‘过午不食’并不健康”。第二空,结合下句“又能保证营养物质对身体各个器官的供应”可知,一日三餐既能让人没有饥饿感,又能保证营养物质对身体各个器官的供应,故此处可填“这样既让人没有饥饿感”。第三空,结合下句“就会造成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长期下去可能出现低血糖、头晕,抵抗力下降,肌肉减少等症状,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可知,讲的是“过午不食”对身体的影响,不利于人们的健康,此处应是假设人们“过午不食”,故此处可填“如果人们盲目采用‘过午不食’”。
四、写作(60分)
23.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作文材料由三句名言构成。第一句出自《论语》,意思是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强调君子对食物、居住不要有过度的追求。第二句出自《老子》,意思是纵情狩猎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强调欲望多了人就会心术不正,行为不轨。第三句出自《训俭示康》,意思是君子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强调少欲的重要性。从这三句话来看,它们的共性就是强调人不能对物质有过多的贪欲,如果贪欲过多,就会影响人的行为、品质或发展。
情境:学校将组织一次“做生活的减法”的征文活动,其中“做生活的减法”是写作的主题。关键理解什么是“做生活的减法”。结合材料不难理解,“做生活的减法”就是在物质上少些贪欲,多些精神上的追求。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列举少物欲,或者是节俭的名人的例子,如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再比如周恩来总理,一生鞠躬尽瘁,衬衣经常缝缝补补穿很多年。也可以列举一些人因为对物欲追求过多最终身败名裂,甚至失去生命的事例。比如晋代的何曾,当了太傅,喜欢奢侈,“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到了孙子这一代便因骄奢而家业败落。又如“石崇以奢靡夸人”,便引来了杀身之祸。正反对比,这样更容易证明自己的观点。文章应该表达中学生群体或个体的“感悟和思考”,强调写作者“我”的存在,提倡个性化写作,“我手写我心”。考生应从自身出发对“做生活的减法”的意义进行阐发,写出大时代中“小我”的真实感悟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规定了写作的内容,“感悟和思考”必须基于“减法”这个核心概念。
“写一封不少于800字的书信”已经明确了文体必须是书信,也明确了信由李华写给王明,全文应采用第二人称。“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提醒考生不必面面俱到,可选取最有感受的一个方面谋篇布局,完成作文。
立意:
1.轻装上阵,拥抱属于自己的生活。
2.给生活做减法,才会让自己更轻松。
3.不要做物质的奴隶。
4.懂得给生活做减法的人才会拥有幸福。
5.少物欲可洁身。
6.成由勤俭败由奢。{#{QQABKQAAggCAAAJAABgCUwHACgEQkBEACAoORBAIMAIAwQFABC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KQAAggCAAAJAABgCUwHACgEQkBEACAoORBAIMAIAwQFABC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KQAAggCAAAJAABgCUwHACgEQkBEACAoORBAIMAIAwQFABC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KQAAggCAAAJAABgCUwHACgEQkBEACAoORBAIMAIAwQFABC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KQAAggCAAAJAABgCUwHACgEQkBEACAoORBAIMAIAwQFABC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KQAAggCAAAJAABgCUwHACgEQkBEACAoORBAIMAIAwQFABC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KQAAggCAAAJAABgCUwHACgEQkBEACAoORBAIMAIAwQFABC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KQAAggCAAAJAABgCUwHACgEQkBEACAoORBAIMAIAwQFABC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