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古诗文一轮复习之如何读懂诗歌课件(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古诗文一轮复习之如何读懂诗歌课件(共6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2 12:0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快速读懂诗歌
2024届高三语文诗歌专项1——读懂诗歌教案
诗词鉴赏高考考点精解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写什么?
怎样写?
为何写?
古诗词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凝练含蓄
言简意丰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诗歌由于炼字、炼意的需要,常会改变词性。
声律
把握词性改变!还原语序!补充出省略内容!读懂表层义整合句意,大致翻译!解决办法:1、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2、重视词语、古代文化常识和典故的识记积累。
七大标志
(一)抓标题
(二)看作者
(三)析注释
(四)知结构
(五) 抓关键词
(六)抓意象
(七)抓用典
正文
一、看标题,抓题眼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人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梦李白》、张继《枫桥夜泊》;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元稹《重赠乐天》;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如: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张籍《秋思》、李绅《悯农》;
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如:曹操《观沧海》、杜甫《春夜喜雨》;
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如:王勃《送杜沙府之任蜀州》(送别诗)、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诗)、林希逸《答友人论学》说理诗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如: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李华《春行即兴》(借景抒情)。
诗歌题目
旅夜书怀(杜甫)
卜算子咏梅(陆游)
寻隐者不遇(贾岛)
书愤、春夜喜雨、征人怨
可知的信息
表明时间背景
表明写作对象,
暗示写作手法
概括写作内容
表明情感
卷别 标题
重要信息
2021 新高考全国卷一 寄江州白司马 ①表明写作时间、地点、对象(写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写给白居易的劝勉信)。
2021 新高考全国卷二 示儿子 ①表明诗歌事件(教导儿子);②暗含作品感情基调(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2020 新高考卷一 赠别郑炼赴襄阳 ①表明诗歌题材(送别诗);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郑炼赴襄阳)。③推测可能表达惜别的情感。
2020 新高考卷二 赠赵伯鱼(节选) ①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酬赠);②暗含作品感情基调(对赵伯鱼的告诫)
四 种常见的标题类型
1.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
如:《隋宫》《金谷园》《乌衣巷》《石头城》《赤壁》《苏武庙》《马嵬坡》《台城》《焚书坑》《西施滩》《江亭》《琴台》《竹里馆》《黄鹤楼》等。往往是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昔盛今衰、历史沧桑、世事变迁、人事飘零或登临揽胜、即景抒怀(壮志未酬、人生渺小、青春蹉跎)。
2.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
如:《蝉》《菊》《早梅》《孤雁》《柳》《蜂》《云》《石灰吟》《海棠》《子规》《未展芭蕉》《流莺》等。
往往是咏物诗:托物言志(赞美、讽刺);或单纯写景、摹写物态。
3.以人物为标题
如:《山中寡妇》《卖炭翁》里中女》《贫女》《赠妓云英》《蚕妇》《陶者》《伤田家》《西施》《王昭君》《息夫人》《贾生》《渔翁》《剑客》等。
如果是下层人民:同情、悲悯,关注民生、底层。如果是历史名人:怀念、景仰或寄予同情,怀古。
4.与节日有关的诗歌标题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寒食寄京师诸兄弟《《邯郸冬至夜思家》《正月十五日夜》《立秋前一日览镜》《除夜作》《十五夜望月》《小寒食舟中作》《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清明》《社日》等。
往往是表现节日风俗、诗人处境、思家念亲、羁旅漂泊、伶仃孤苦。
【当堂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杜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 ①本诗作于杜甫晚年,诗人辗转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孤苦。路十九是杜甫的朋友,常邀诗人饮酒赋诗。曹长,唐人好以他名标榜官称,尚书丞郎、郎中相呼为“曹长”。
杜甫写诗,惜字如金,标题往往大有用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杜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 ①本诗作于杜甫晚年,诗人辗转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孤苦。路十九是杜甫的朋友,常邀诗人饮酒赋诗。曹长,唐人好以他名标榜官称,尚书丞郎、郎中相呼为“曹长”。
夜间的雷声在瞿塘峡中回荡,震耳欲聋,使诗人无法入眠。早晨起来,山城依旧笼罩在蒙蒙细雨之中,微风吹过,春寒料峭。黄鹂鸣声婉转好听,值此天气,冻得哆哆嗦嗦,坐在寒枝间,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在为天阴雨湿发愁。一群白鹭却早已振翅而飞,在空中尽情地玩耍,对料峭春寒,蒙蒙细雨毫不畏惧。诗人说晚年诗律越来越精纯,想找人聊聊。找谁呢 那得看看谁家有酒喝,于是一家一家琢磨。数来数去,唯有路十九、曹长才不嫌弃我这老朽腐儒呀,这些年一直对我关照有加,没有丝毫厌烦之意。
【当堂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杜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杜甫写诗,惜字如金,标题往往大有用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遣闷戏呈”这个标题是全诗的点旨之笔。①诗人年华老去,生活潦倒,知音鲜少,苦闷难言,“遣闷”说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憋闷;②“戏呈”则表明诗人见到故人时的喜悦之情,于戏谑欢欣之中体现了二人志趣相投,友谊之深。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我们应该了解作者的哪些相关信息呢?
知人论世
1.了解思想性格
2.生活经历
3.风格流派
4.创作背景及目的
5.时代背景
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情感。
作者的风格基本也是相对稳定的。
下面这些信息描述的是哪位诗人 (知其人)
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 )
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 )
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 )
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 )
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 )
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 )
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 )
屈原
陶渊明
王维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商隐
诗词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论其世)
①北朝诗多写_______。
②南朝诗多写____。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干谒诗)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____。
⑤南宋诗重 ,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_____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征战尚武
男女相思
义理
抒爱国情
忧国爱国
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
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真藉,语意的顿挫)。
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专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一)、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王勃:劲健婉畅 韩愈:古朴奇险 陈子昂:古朴睡海
柳宗元:明净幽峭 高适:苍凉悲壮 白居易:通俗易懂
岑参:雄奇瑰丽 元稹:精警浅切 王昌龄:自然雄舞
刘禹锡:清新豪丽 王之涣:清朗雄健 李贺:奇诡璀璨
孟浩然:闲静淡远 杜牧:俊爽明丽 王维:恬淡优美
李商隐:幽婉典丽 李白:飘逸豪放 温庭筠:精巧艳丽
杜甫:沉郁顿挫 李煜:凄婉柔丽 梅尧臣:朴素平淡
欧阳修:清新舒畅 王安石:遒劲峭拔 晏殊:闲雅婉丽
柳永:伤感缠绵 苏轼:豪放旷达 秦观:清丽典雅
黄庭坚:瘦硬新奇 陆游:雄放流畅 李清照:凄婉清丽
姜夔:峭拔雅丽 辛弃疾:沉郁豪放 陶渊明:简洁含蓄
(二)、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1.作者被贬谪、被排挤时所作,主要感情有:①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立志报国;②对朝廷不满、愤懑;③寄情山水
2.作者常年旅居(客居,流寓)外地,游学宦游,主要感情有: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
3.作者是南宋诗人(或前朝灭亡,仕于新朝)主要感情有:收复失地、志存恢复、思念故国、亡国之痛。
4.作者是辛弃疾、陆游、岳飞、陈亮、陈与义、顾炎武、文天祥等,主要感情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国恨家仇,感时伤世,壮志难酬。
(三)、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1.初唐时期诗歌
初唐前期,宫廷诗人创作多是歌功颂德、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注;初唐后期,随着初唐四杰登上诗坛,诗人力反齐梁宫廷诗风,主张诗歌要有风骨兴寄,抒情刚健有力。其代表诗人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
2.盛唐时期诗歌
盛唐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高昂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3.中唐时期诗歌
情感基调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审美情趣由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然趋向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这一时期诗人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异常突出。其代表诗人有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孟郊、李贺、刘禹锡等。
4.晚唐时期诗歌
晚唐诗歌感时伤怀,个性鲜明,散发出秋华的晚香。情感内涵上,转入日常生活;艺术内涵上,追求语言与构思的雕琢与锻炼。主要代表诗人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等。
5.北宋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继承与创新并存,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趋于通俗化。其代表诗人有柳永、王禹、钱惟演、林逋、欧阳修、梅尧臣、晏殊、晏几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
6.南宋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诗歌创作面向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体现了民族的呼声,诗(词)风也随之一变。其代表诗人有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戴复古、刘克庄、姜夔、辛弃疾、赵师秀、文天祥等。
注释
作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介绍作者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情感
帮助读懂诗句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三、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链接他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诗,指出注释包含了哪些信息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 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
(1)注释①:__________________。
(2)注释②:__________________。
(3)注释③:__________________。
(4)表达的诗人情感: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作者提醒弟弟远在朔漠莫忘朝廷和京城岁月。
(2)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不要忘记亲人。
(3)暗示此联表现手法(用典)及本诗主旨: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4)诗中抒写了兄弟远离的惜别之情,也表达了热爱邦家民族、努力维护朝廷声誉的深厚感情。
诗意疏通: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四、知结构,用选项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
近体诗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上片:
首句渲染气氛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
下片:抒情(主)
2 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①前后内容(写景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②前后内容(写景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对应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
经典再现:
(2022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A 项,
“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分析错误,诗中“人情苦向南山觅”中的“人情”应是寻春的执着之情,交代了“南山觅”的原因,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
16.①珍惜美好,执着追求。作者对“无边春色”执着追寻,一个“苦”字体现出对美好事物美好景色的执着追求。
②积极态度,重视劳动。“祈麦祈蚕”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怀有积极乐观态度,重视劳动生产的重要表现。
③遵守孝道,各安其所。“翁”“子”“孙”之问推行孝道友爱,其乐融融。“商”“贾”“农”各安其所,安守本业,自食其力。
五、抓关键词,把握情感
类型 阐释 示例 典型诗句 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包含““愁、怨、恨、愤、忧、乐、喜、悔、怜、泪、闲、怅、孤、思、独、孤、寂寞“等词语。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独”“闲”二字即是情语,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①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他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隐 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②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显性词语
隐性词语
请找出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表达效果。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显性词语:___________.表达情感:______________.
(2)隐性词语:____________表达情感: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悔 将少妇让夫君长年征战求取功名的做法的悔恨和自责之情表达了出来。
(2)忽 将登楼时的兴冲冲到因柳色想起丈夫而生伤感的这种情绪的变化,传达得淋漓尽致。
(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秋江送别
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感伤
达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蓝绶还乡亦可誇。
况有雄图看悟主,莫伤孤宦向天涯。
【注】①家静,蜀人。②犯斗槎,指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此处指远行所乘之舟。③蓝绶,系印纽的蓝色丝带,古代常用于等级较低的官吏身上。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
作者其人
1.赴官:往赴任所;上任。
2.尘土:细小的灰土。指尘世,尘事。
3.蜀道:蜀中的道路。亦泛指蜀地。
4.上林:古宫苑名。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泛指帝王的园囿。
5.佐邑:佐治县邑之事。指担任县丞或县尉。
6.誇:kuà,誇燿。
7.雄图:远大的抱负;宏伟的谋略。
8.悟主:使主上觉悟。
9.孤宦:地位低微的官吏;未受知遇的远臣。
10.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重点注解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
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
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
蓝绶还乡亦可誇。
况有雄图看悟主,
莫伤孤宦向天涯。
几年来,您旅居京城,在京城的风尘中奔波驰骛。如今,在旖旎的春光里,您如同乘坐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直上牵牛星,一举进士及第。深夜里,您一定做归乡的美梦吧,哪怕归途全是崎岖难行的蜀道?清晨时,您参加朝廷转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欣赏着上林苑中绽放的花朵,您的眼中一定会燃烧着喜悦吧?
您头发花白之时担任佐理县事的县尉并不算晚,腰上悬挂着蓝色丝带的官印回到故乡,也是值得夸耀的。更何况您还有宏伟的谋略眼看着就要使主上觉悟(您的雄才大略),不要因为不被知遇并且行将到远方做官而伤心。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
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
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
蓝绶还乡亦可誇。
况有雄图看悟主,
莫伤孤宦向天涯。
文白对译
首联写友人奔波京华一朝得中。上句中,诗人回顾友人客居京华为科举奔波的经历,表现了友人求取功名的艰辛,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深深的同情和怜惜。下句中,诗人描写友人一朝及第,写尽了友人摆脱尘埃一步登天的得意,流露出诗人为友人美梦成真而产生的由衷的高兴。
颔联是诗人的想象之词,通过猜想友人的梦境和友人参加鹿鸣宴时“眼明”的细节,一方面继续表现友人进士及第后的得意与欣喜,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对友人夙愿终偿的快乐与欣慰。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
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
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
蓝绶还乡亦可誇。
况有雄图看悟主,
莫伤孤宦向天涯。
赏析其意
颈联写友人白头非晚,蓝绶可夸。这是诗人对友人的劝慰之辞。根据唐宋时的惯例,新晋进士往往先担任县尉。担任县尉只是寻常做法,是新进士步入仕途的第一步,不要囿于目前而悲伤,而应着眼长远着眼未来。这样的话语,可谓真挚而殷切。
尾联写友人雄图悟主莫伤远宦。在此,诗人更进一步,提醒友人还有宏伟的志愿和谋略,而且这雄图眼看着就能使主上觉悟,以此激励友人,接着,诗人在上文辨明事理的基础上,劝说友人不要因为当前的孤宦天涯而伤心,这只是进士入仕的第一步,也是您最终实现“雄图”的第一步,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鼓励、劝解和安慰。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
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
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
蓝绶还乡亦可誇。
况有雄图看悟主,
莫伤孤宦向天涯。
赏析其意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
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
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
蓝绶还乡亦可誇。
况有雄图看悟主,
莫伤孤宦向天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日春”交代送别时间;“犯斗槎”运用借代手法,点明家静及第后的出行方式,照应题目。
B.颔联运用想象手法,虚写家静能够在梦中连夜回到蜀道,间接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
C.颈联中的“白头”与“蓝绶”,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展现了家静年事已高、官职低微的形象。
D.全诗不见离别之伤,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劝勉,寓深沉的情感于朴实自然的语言之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说法错误,“梦回故乡”是因为离家太久。
天河浮槎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出来,不失期。
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范范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廓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 ”此人见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
乃至蜀问君平。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日,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选自《精物志》〕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
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
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
蓝绶还乡亦可誇。
况有雄图看悟主,
莫伤孤宦向天涯。
16.本诗首联中的“客京华”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中的“客京华”在情感表达的作用上有何不同 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原诗回顾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
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
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
蓝绶还乡亦可誇。
况有雄图看悟主,
莫伤孤宦向天涯。
16.本诗首联中的“客京华”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中的“客京华”在情感表达的作用上有何不同 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第一步:明确对比角度。如“情感表达的作用”。
第二步:明确对比范围。如“客京华”内容。
第三步:按要求呈现答案,如“不同”。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
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
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
蓝绶还乡亦可誇。
况有雄图看悟主,
莫伤孤宦向天涯。
16.本诗首联中的“客京华”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中的“客京华”在情感表达的作用上有何不同 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①本诗的“客京华”突出了家静远离故乡多年、参加科举的艰难,与后文中举的风光形成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家静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
②陆诗的“客京华”寄寓着诗人认为自己不应在京都作客沾染繁华的感叹,饱含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切体会,对宦海沉浮、壮志未酬的感伤,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六、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人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月亮
思乡 、思亲;幽静、美好
杨柳
离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菊花
高洁、隐逸
梧桐
凄凉悲伤
浮云
漂泊
杜鹃
鹧鸪
寒蝉
鸿雁
凄凉、哀伤
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悲凉
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 、指代书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咏古木
卢纶
高木已萧索,夜雨复秋风。
坠叶鸣丛竹,斜根拥断蓬。
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
此地何人到,云门去亦通。
林庚在《说“木叶”》对“高木”和“高树”进行比较,极言各自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诗,谈谈首联中“高木”一词的妙处。
①“高木”点题,照应“古木”二字。
② “高木”点名季节,引出下文的“秋风”。
③“高木”更显得疏朗、空阔,与“萧索”相映衬。凸显出古木在艰难处境中所表现出的顺应环境的顽强生命力。
④“高木”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这个词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诗人内心孤独、落寞之感。同时诗人借此托物言志,寄托了自己归隐的人生理想。
(2022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
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静求元精理,浩荡难倚赖。
注释:①此诗作于上元(761)二年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③生长④猫头鹰⑤事物根本的道理
1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向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向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向有何意蕴。(6分)
病柏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
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浩荡难倚赖。
崇冈:高大的山冈。崇:高大,如崇山。
童童:茂盛的样子。
状:形状、样子。
车盖:古代车上遮雨蔽日的篷。状如伞,有柄。
偃蹇:高耸的样子。
姿:姿态。
当:承担。
神明:英明、圣明。
故老:元老,旧臣。
再拜:古代礼仪,拜而又拜,表示恭敬之意。
中路:中途。
出:生长。
得地:得到适宜生长的土壤。
蟠据:盘踞、占据。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无凭:无所倚仗。
柯叶:枝叶。柯:草木的枝茎。
丹凤:即凤凰,传说中的神鸟。特指红色的凤凰。
雏:幼小的鸟。
鸱鸮:猫头鹰。
穴:洞穴。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吁怪:惊讶、惊异。
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浩荡:无常不定。
病柏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
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浩荡难倚赖。
有一株繁盛的柏树生长在高大的山冈之上,它的树冠是那样的茂盛,形状就像是车上遮雨蔽日的车篷。它那如蛟龙猛虎般的风姿是那样的魏然高耸,它一定可发主持担当高风流云的际会。它是如此的圣明,所以正直之人都依附于它,元老旧臣也对它再三地顶礼膜拜。
我怎么能够知道已经生长了一千年的树根,中途却变了颜色成为枯槁,不再有当年的风姿。它生长的地方不是得不到适宜生长的土壤,它盘据地地方是如此的高大峻峭。在凛冽的寒冬它突然间失去了依仗,一天天地过去,它的枝叶失去了青葱的苍翠,变得没有了生机。
一只美丽的凤凰带领着它的九只幼鸟,凄惨地哀鸣飞翔在它的周围。而一只丑陋的鸱鸮却志得意满,在柏树的洞穴内将养自己的幼子。
不知从何处来了一位漂泊之人,它面对此情此景长久地伫立,长久地惊讶。静下来去探求事物根本的道理,世事无常不定难以倚仗依赖。
(2022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
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静求元精理,浩荡难倚赖。
注释:①此诗作于上元(761)二年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③生长④猫头鹰⑤事物根本的道理
1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向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向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向有何意蕴。(6分)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鹗三种意象。
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
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
鸱鹗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
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2024届邯郸期初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①
刘禹锡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②。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③。
【注】①礼部王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放榜后,广宣和尚作诗祝贺,刘禹锡也以此诗酬和。②羽翰:翅膀。③《高僧传》记载,高僧支谦长得黑瘦细长,眼白多而眼睛呈黄色,当时人说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的一、二句描述科举考试榜单发出后长安一片轰动,大街小巷上人们争相观看的热闹场面。
B.第五句的“白雪”一词运用阳春白雪的典故,赞颂王侍郎文章高雅,能够承担起科场选才的重任。
C.第六句的“青云”比喻高官显爵,整句话的意思是祝愿王侍郎借这次科考的助力在官场青云直上。
D.尾联用佛典写广宣和尚,在称赞王侍郎的同时也赞美了广宣和尚修为高深,体现出作者与两人的友情。
16.“桃李”是诗中常见的意象,本诗颔联中的“桃李”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桃李”,手法和用意均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
王起侍郎为学子放榜后广宣和尚遥相作诗祝贺,刘禹锡也因此相继酬和为诗。
礼闱:科举考试的会试由礼部举办,因此称之礼闱。 九陌:汉代长安街有八街九陌,后泛指都市繁华的大道,此指全部街道。 走马:骑马奔走。意为科举会试的榜单发出后长安一片轰动,街道上人人骑马奔走相看。
声名:声誉名望。 桃李:《韩诗外传》卷七记载“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后人以桃李比喻所教导和栽培的门生。 春官:谓王起,唐代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也为礼部的代称。而巧妙的是春官最开始是颛顼时期五官之一,司木正。恰好为桃李之属,一语双关。意为一日内榜上有名的学子扬名天下,而这满城的得意门生皆有王起之功。
白雪:阳春白雪的典故,战国时楚国的高雅歌曲名。《文选·宋玉(对楚王问)》记载“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后比喻高雅不易懂的作品。 词赋:词与赋,谓文章。 青云:喻高官显爵,《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 须贾 顿首言死罪,曰:‘ 贾 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 羽翰:翅膀。意为王起的文章有阳春白雪之才,且愿意青睐晚辈,借其翅膀以助青云直上。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谓其大公无私。 唐代刘虚白《献主文》诗云“不知岁月能多少,又著麻衣待至公。” 印可:认可、同意,佛典,谓经过印证而认可。 支郎:谓支谦。试问这么多的科举考官,谁能被广宣和尚的天眼所认可呢,不过王起一人而已。
(2024届邯郸期初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①
刘禹锡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②。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③。
【注】①礼部王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放榜后,广宣和尚作诗祝贺,刘禹锡也以此诗酬和。②羽翰:翅膀。③《高僧传》记载,高僧支谦长得黑瘦细长,眼白多而眼睛呈黄色,当时人说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的一、二句描述科举考试榜单发出后长安一片轰动,大街小巷上人们争相观看的热闹场面。
B.第五句的“白雪”一词运用阳春白雪的典故,赞颂王侍郎文章高雅,能够承担起科场选才的重任。
C.第六句的“青云”比喻高官显爵,整句话的意思是祝愿王侍郎借这次科考的助力在官场青云直上。
D.尾联用佛典写广宣和尚,在称赞王侍郎的同时也赞美了广宣和尚修为高深,体现出作者与两人的友情。
C.“祝愿王侍郎借这次科考的助力在官场青云直上”错误,结合“指示青云借羽翰”可知,应该是赞扬王侍郎愿意青睐晚辈,借自己的翅膀以帮助举子青云直上。
(2024届邯郸期初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①
刘禹锡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②。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③。
【注】①礼部王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放榜后,广宣和尚作诗祝贺,刘禹锡也以此诗酬和。②羽翰:翅膀。③《高僧传》记载,高僧支谦长得黑瘦细长,眼白多而眼睛呈黄色,当时人说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
16.“桃李”是诗中常见的意象,本诗颔联中的“桃李”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桃李”,手法和用意均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①陶诗中的“桃李”是实写,指屋前种植的桃树和李树,意在表现归隐田园之乐;
②刘诗中的“桃李”运用虚写,比喻科举中第的举子,意在赞扬王侍郎善于选拔人才的功绩。
七、抓用典,知古今
特点:
借助一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典籍等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表达效果,当然也可以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
作用:
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
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
③既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炼,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又可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④使文辞典雅,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借古讽今。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⑴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⑵。
清辉澹水木⑶,演漾在窗户⑷。
苒苒几盈虚⑸,澄澄变今古⑹。
美人清江畔⑺,是夜越吟苦⑻。
千里共如何⑼,微风吹兰杜⑽。
⑴从弟:堂弟。斋:书房。山阴:今浙江绍兴。崔少府:即崔国辅,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授职山阴(浙江绍兴)县尉。少府,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次于县令。唐代科第出身的士子也任其职。
⑵帷:帘幕,一作“帐”。
⑶澹(dàn):水缓缓地流。
⑷演漾:水流摇荡。
⑸苒苒(rǎn):渐渐。一作“荏苒”,指时间的推移。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
⑹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
⑺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⑻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
⑼共:一作“其”。如何:一作“何如”。
⑽吹:一作“出”。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兰,一作“芳”。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⑴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⑵。
清辉澹水木⑶,演漾在窗户⑷。
苒苒几盈虚⑸,澄澄变今古⑹。
美人清江畔⑺,是夜越吟苦⑻。
千里共如何⑼,微风吹兰杜⑽。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注]。
[注]兰杜:兰草、杜若,均为香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开头两句照应诗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月初吐”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刚刚升起的景象。
B.诗的三、四句从视觉角度写水光上映,月光下泻,交相辉映窗棱。“澹”“演漾”化静为动,生动传神,极具特色。
C.诗的五、六句慨叹流光易逝、世事多变,和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样都体现了诗人对人
生的思考。
D.诗歌紧扣“忆”,先写月下美景,由玩月到忆人,由写景到抒情,情景交融,雄浑开阔,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D(“雄浑阔大”不对。)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注]。
[注]兰杜:兰草、杜若,均为香草。
16. 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两句表达了思乡怀人之情。本诗最后四句化用了上述诗句,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四句诗的理解。(6分)
①七、八句化用“美人”句,借“美人”这一典故写朋友在这月光普照的夜晚于江畔苦吟,思念自己,通过想象朋友的行为更突显自己对朋友的深深牵挂。
②最后两句化用“隔千里”句,借“明月”来抒思念之情,“微风吹兰杜”句,借兰草杜若之芳,赞扬友人的美好品格。(每点3分。 意思答对即可。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奉寄高常侍
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通过邮递奉呈高常侍
与你在山东汶水相识岁月已经历了很多,故人中飞黄腾达没有比得过高适的了。
你曾经统领淮南两川应该未尽全力,文才与曹植、刘桢(建安七子之一)并美评价可称无过。
今日朝廷最需要汲黯那样的正直大臣,中原将帅也常常怀念你这位老将廉颇。
当成都春色警醒着垂老之人的时候,更难忍别泪让那悠长的锦江添水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奉寄高常侍
杜甫
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注】 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三月,高适回朝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时年 61 岁。②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高适秋后至汶上,与杜甫订交。③汲黯:汉代名臣,与宋包拯、明海瑞并为史上三大直谏之臣。
本诗颈联和辛弃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都运用了同一个典故,各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①辛词以廉颇自比,既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又抒写自己愿意为国效劳,却报国无门的悲愤,同时也表现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的雄心壮志。
②本诗将高适比作廉颇,第一,凸显高适年龄;第二,用“中原将帅”的回忆侧面赞誉好友的军事才能。
七大标志
(一)抓标题
(二)看作者
(三)析注释
(四)知结构
(五) 抓关键词
(六)抓意象
(七)抓用典
正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