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让仪式与时代携手同行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从2003年至今,已经举办了19届,备受关注的颁奖仪式隆重大气,真挚感人。
2021年初,在应对石家庄突发疫情时,社区志愿者做出了巨大贡献。社区举行隆重仪式,为志愿者颁发证书。
我国重视传统年节,不少地方现在仍然保留着磕头拜年的仪式,即使对每日相守的父母长辈,也要磕头行礼。
也许你还见证过很多其他仪式:升旗仪式、誓师仪式、婚丧仪式……
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重视仪式,但是对于各种仪式,人们又存在不同的看法。班级计划组织一场“仪式与文化”讨论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阐述自己对于“仪式”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因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在许多重要的时刻,我们会用一些仪式来纪念、来表达。但有人说:日常生活也需要有仪式感。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对于日常生活是否需要仪式感,你有何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先生在《礼治秩序》篇中提出,“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是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2004年始,山东曲阜每年在孔子诞辰日举行祭孔大典,这一具有仪式感的活动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典礼仪式,比如升旗仪式、成人仪式等。
请整体理解材料,联系时代,结合个人生活,谈谈你对仪式的看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根据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安门广场每天清晨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看升旗仪式已经成为许多国人去北京的一项重要活动。
②长白山的“挖参人”在进山挖参前,一定要做这样的仪式:摆好供果、贡酒,叩拜,以祈求平安,寻参成功,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
③张爱玲说: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
的确,这样有仪式感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很多……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生活中的仪式感现象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仪式,传承文明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仪式,传承文明”。
诚然,仪式因生活而产生,但同时,仪式也是文明的表现之一,对于那些蕴含深厚文化的仪式,不应将其视为一种负担;相反,我们理应感受到的是一种传承之美。
仪式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意义在于当我们进行一些仪式时,它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悠然的古意,知道自己是一个有根之人。柳永的《抛球乐》言道“乍疏雨,洗清明。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竟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清明的祭拜祖先的仪式一直传承到了今天。不少人即便在春节由于繁忙难以与家人团聚,但在清明节不管怎样都有以祭扫的名义回到故乡,回到亲人的身旁,团聚于先辈的墓前。正是这古老而悠远的仪式,揭示出“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特质:反哺与感恩。倘若没有或除去这些庄严的感恩之行的仪式,民族精神,宗族观念也无法得到延续。
所有的家规、家训、家风通过祭奠的仪式被重新传承,仪式承载的不仅是简单的几个动作,而是历经数千年厚重的人文情怀,是一种在快速运转利益优先的社会中对生命本源和自然状态的回溯的难能可贵的传承之美。 仪式像一条没有尽头的轨道,若以时代步伐的加快,生活节奏时间紧张为理由而舍去,那我们也将“脱轨车翻人亡”。《乱世佳人》里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一个文明是随风而飘的,最终是要飘散的;一个人的命运是随风飘散的,最终也会飘散的。其实又岂止是一个文明的‘飘散’,随着文明飘散的,是无数个生命个体,一代人,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仪式也在历史长河中随风飘散,倘若我们仍要人为地将其除去,那终有一天,所有的仪式都会被我们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而自私、功利地除去,最终,我们也将成为无根之人。
《乱世佳人》里,不同于所谓“独立勇敢”地抛弃母亲的教导和宗教信仰的斯嘉丽,梅兰妮在文明仪式消逝面前,包容着开始新生活的人给予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却又深深地把过去的仪式的精华烙在心里。毕竟,我们仍不算处于乱世,我们更无理由白白地除去珍贵的仪式,只关注眼前的表象,这无疑是愚昧的选择。 仪式当中自然有束缚思想,蒙蔽理性的糟粕,理应除去。但即使如此,它们也都是真实而鲜活地存在过我们的文明之中,反思其不足之余,我们更应该珍惜对美的仪式的心怀感恩地传承。
托尔维克曾言:“当过去不再照耀未来,人得心灵就会荡然地游荡。”一个人对于仪式地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一生是否能够拥有一种丰厚的蕴味,而非急匆匆地一味向前,徒留飘零之感。
【详解】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要点:材料集中讲了一些让人感动的仪式,如“感动中国”颁奖仪式、为抗疫社区志愿者颁发证书的仪式、年节传统仪式等,这些仪式无疑都是让人感到很有必要的仪式,从材料来看,对“仪式”应有正向观点。而任务要求处,则给出了“对于各种仪式,人们又存在不同的看法”的提示,可见学生在肯定仪式的重要作用时,也要注重辨析繁文缛节等不当仪式的问题。而要求围绕的议题为“仪式与文化”,既然提到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重视礼仪,要把仪式与文化联系起来,可以从传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地传承等方面来思考。
要求:写一篇发言稿,以议论文为佳,注意格式正确。
【立意】1.“仪式感”练就文明认同感。
2.重视“仪式”,让生活多一份庄重。
3.“仪式”传承传统文化。
4.抛弃无益“仪式”,传承文化精髓。
5.“仪式”要顺应时代发展。
【素材】1.有人不解:“传统仪式已经流传了上千年,有些仍然完整地保存至今,难道遵守传统也有错吗?”我认为,固守传统有时反而会阻碍新生事物的更好发展,容易落下保守封闭之嫌。虽然,很多因为时代所改变的“新型仪式”并没有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首肯,但仪式顺时而为的好处不言而喻:从前的香火祭祀已经发展为用电子LED灯来模拟寺庙灯火不息的效果,在节省了信徒香油钱的同时更取得了环境效益;从前的大摆筵席追求热闹喜庆的婚宴,受西式婚礼影响后向追求实用、温馨、浪漫转变,仪式既富有情趣又提倡节俭。
2.仪式,是象征着开始和结束的神圣活动。战争前饮酒破杯的万丈豪气,神父和亲友见证下交换对戒的款款深情,都是仪式为新的开始而吹响的号角。母校大门前学士帽的自由抛掷,墓碑前亲朋垂首的沉痛哀悼,都是仪式为结束谱写的或喜或悲的乐章。结束实则是另一个开始,因而仪式则是我们人生不同阶段界线上树立的丰碑。它让生活充满期待,同时也警醒着每一个人在适当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没有仪式,我们会失去人生的指路牌。
3.生命是一场修行,在仪式中新生,在仪式中成长,在仪式中长眠。你可以拒绝三叩九拜的祭奠,但却不能缺乏对宗长的敬重与怀缅;你可以拒绝铺张浪费而浮夸的孔子诞辰贺典,但却不能缺少对儒学的融会贯通。我们可以拒绝物质的仪式,却不能拒绝心灵的仪式。
2.例文:
诚于中者,必形于外
外在的形式承载着内心的重量,有仪式感,生活才过得美好而精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一个形于外的细节,都绽放着内在的馥郁。恰如《大学》所云:诚于中,形于外。
无论是那个吃饭前总要先让手机“尝”菜的姑娘,还是那所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却每周都要认真举行升旗仪式的学校,都深谙仪式感对生活的重要性。张爱玲嫁给胡兰成时没有举办像样的婚礼,但依然走了一遍结婚的流程,即便婚礼现场只有新郎、新娘及证婚人三人。纵使婚书上“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承诺成了一纸空话,张爱玲依旧坚守着对仪式感的信仰。她说:“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
仪式感可以点亮生活,为我们明确每一个人生节点的责任与义务。
中国自古有“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的礼仪,这种古老的礼节何尝不是一种仪式感?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学校为年满十八岁的学生们举行盛大的成年礼,这样的仪式可以让他们明确成年的意义,在仪式感中体悟肩头的责任。《周礼》中除了嘉礼,更有吉礼、凶礼、军礼以及宾礼,每一种“礼”,都诠释着仪式的重要性。虽然现代社会中许多繁文缛节早已退出历史,但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礼仪文化却代代相传,永不止息。
仪式感可以呼唤梦想,让人们更加信仰未来,于绝望的土壤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衣食无忧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仪式感,在枯鱼涸辙的环境下更需要保留仪式感。逆溯民国岁月,我们看到北大、清华及南开三所学校坚持在炮火烽烟中保留学校的形式,时至今日,长沙及昆明依然流传着西南联大的传奇。八年的坚守,西南联大为国家保存了重要的科研力量,也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卓越人才。困厄之中,仪式感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璀璨于茫茫夜空的希望之星辉。
仪式感可以继往开来,让我们一面告别过去,一面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总有一些时光节点的仪式,成为生命或民族的丰碑。七十年前,人民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彼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从此中华民族跨入了崭新的时代,那场盛大的仪式,曾令多少中华儿女热泪盈眶。从个人,到社会,乃至国家,都需要用仪式感来书写时光的轨迹,当许许多多的仪式连在一起,便构成了命运的广厦,也汇成了历史的星河。
诚于中者,必形于外。许多人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麻木的神经深陷物质世界的尘埃,而仪式感却是那尘埃中开出的花,以淡雅的芬芳呼唤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有人预言电子书会取代纸质书,网店会取代实体店,甚至虚拟课堂会取代校园。我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一天,因为仪式感不是柏拉图的精神乐园,它需要现实的阳光雨露去滋养,生活有了仪式感,我们会更加热爱生活。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
本题材料反映的是当下的社会生活现象,而在现象的呈现上又体现了一定的观点倾向。写作对象集中,关键词为“仪式”,此为题目的限制性,考生必须要紧紧围绕“仪式”这个核心范围进行写作。在明确的写作范围的基础上,材料又提供了三个由“仪式”而引发的观点,体现了题目的开放性,三个观点为并列关系,三个观点的并列可引发考生对“仪式”的不同角度的思考,从而拓宽考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的思考,能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水平及写作水平。
材料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时间上,“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二是范围上,“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后郑重的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三是态度上,“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因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材料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四种典型的仪式性行为。其一是“祭拜祖先”,这侧重体现了仪式的神圣性与延续性。祭祖,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极其神圣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祭祖的仪式必然是神圣而虔诚的,同时,中国人在也祭祖的过程中延续继承着一个家族的精神信仰,因此,祭祖仪式也可理解为精神信仰通过一定的仪式行为延续传承的过程。其二是“婚丧嫁娶”,侧重体现仪式的世俗化表现,相对于祭祖行为,仪式从高高在上的神圣行为转而走进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中国人的精神价值里,有“五常”的说法,“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礼”即“五常”之一,而中国的“礼”往往是通过各种日常化的仪式来体现,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比婚丧嫁娶更为重要的了,婚丧嫁娶也是日常生活中仪式感最强的行为。其三侧重体现仪式的特定纪念价值,例如毕业典礼、成人礼等等,这些仪式往往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其四侧重体现仪式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通过在一本新的笔记本上郑重写下第一行字这样的日常仪式行为,引导考生对仪式的多层次的思考,加深考生对仪式的理解。同时,通过典型的仪式性行为的列举,也在提醒考生仪式并非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抽象概念,而是非常具体的生活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只是提供了三种观点,而考生是否认同此种观点则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认同材料所提供的观点,也可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一:强调仪式流程的稳定性,意义的确定性。应该说,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这是一个行为能成为仪式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行为仅是随机的,而不是稳定的,或者无甚意义,这样的行为是不能称之为仪式的。当流程稳定了,意义确定了,仪式也就具备了相应的神圣性和延续性,也就不容随意改变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某一个仪式确定了,过分强调了流程的稳定性,此时的仪式或许又会变成一个限制乃至束缚事物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二:强调仪式的发展性,仪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因应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当时代发生改变,生活也随之改变的时候,建立在旧有的生活基础上的仪式的改变也是在所难免的,注意观点二并非否定仪式的存在价值,只是强调仪式的因时而变。但是,对于发展性,也会存在另一种可能,时代的发展并不一定把生活导向更美好的彼岸,且生活的需要并不见得就是正当合理的,例如贪念恶念,此时,旧有的一些仪式的存在反而能起到规范个人行为,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可见,对于观点二也是可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的。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三:强调的仪式在现实压力下的另一种可能——逐渐忘却、消失。观点三留下的思考其实很宽泛的,依然可对其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从肯定的角度看,如今的仪式虽然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华丽,但仪式带来的感觉却越来越缺失,徒有形式而缺乏意义的仪式确实需要去除。从否定的角度看,生活节奏快,时间紧张,并不是就可以去除仪式的原因,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节奏快,时间紧,我们反而需要一些必要的仪式来调整、规范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真正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考生也可据此正反立意。当然,除了可以正反立意外,从辩证角度立意也是可以的。
综上所述,本次作文写作范围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核心词是“仪式”。只要围绕“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这个范围引发的思考与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同时,本题的核心词“仪式”本就是一个从各种具体的仪式行为中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概念,而含意指的就是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所以具体到本题而言,写作核心词“仪式”的内容和含意是一致的。
参考立意:给仪式一点空间;仪式之道;承古萌新;还仪式以真意;让仪式与时代携手同行;等等。
行文结构:
本文写作范围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核心词是“仪式”。只要围绕“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这个范围引发的思考与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所以,开篇可以先引述材料,摆明自己的态度:赞成、反对或者辩证地看待仪式,然后根据自己的态度,分别论述仪式的意义与价值,接下来再联系实际,谈一谈仪式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积极或消极影响,最后总结全文,结尾注意要强调自己的观点,注意扣题。
相关素材积累:
1.华人女作家当中,我最喜欢的是严歌苓。除了文采,我也欣赏她的生活态度,她是那种仪式感拿捏得刚刚好的人,有一点“作”,又“作”得不让人讨厌。她说自己每天只做八个小时的“猪八戒”,她每天像上班族一样早起,简单洗漱后坐到书桌前开始工作,写到下午3点。然后化妆,换上漂亮衣服,买菜做饭,等候丈夫回家。自由职业者不用准时上下班,家庭主妇不用注重打扮,这几乎是大家的共识。可就是这两件不必要的事,让她作为作家时自律高产,作为妻子时优雅迷人。严歌苓写作的时候,有五样东西是必备的:高档的稿纸,干爽的棉袜,极辣的面条,陈年的红酒和一个大浴缸。好的稿纸利于书写和修改;洁白干爽的袜子能让自己写作时体感舒适;吃一碗特别辣的面条能保持思维的亢奋;晚上喝点红酒,在浴缸里泡个舒服的澡,则是对自己这一天创作的犒赏。看似“矫情”的几样东西,个个都在悄然地改变着她的生活,让她一步步成为现在的严歌苓。
2.人们常常对仪式感存在误解。认为每年纪念日都互赠礼物的夫妻活得太客气了;认为每月工资日都要去犒赏味蕾的姑娘不会过日子;认为每次旅行都要给自己寄一张明信片的小伙子太矫情……其实,这些看似不必要的、没有用的事情,恰恰是他们给自己加的那束光,生活的无趣、艰辛和彷徨,都被这束光照亮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人都在行色匆匆地追求着高效率的获得。不要因为自己走得太快,而嘲笑那些散步的人啊,他们在自己的步调里,欣赏着你看不到的风景,沐浴着你触不到的暖阳。生活需要仪式感,就像平凡的日子需要一束光。
3.一方面,我们要培养批判精神。丁艾克曾说:”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黑暗习以为常。”文化的痼疾不可规避,决然锐利的双眼启迪希望的华光。对于仪式的糟粕,敢于突破,敢于拒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树立创新意识。王尔德有云:”在我们身陷泥泞时,有人在仰望星空。”立足传统的源远流长,汲取营养,眺望远方,寻找花开灿烂,新意盎然。对待仪式的态度,折射着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待历史的肯定或否定,更彰显着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唯有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融合,回顾过去,心怀高远,仪式方可意味不变,悠悠长长。雨果曾说:“让心中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愉悦。”中华的巨龙亦将由承古萌新的仪式中重获新生,乘青云凌霄至九重,揽千里江山收眼底,华夏凭此,文化更强!批判继承,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承古萌新。仪式将孕育文明璀璨新生,千丈华夏荣光。雄鸡展翅,引向辉煌!
4.传统的春节大体包括两个时间段,大年初一之前主要是家庭内的各种活动,祭灶神、准备各种食物、迎请先人回家、祭祖和家庭内的聚会;过了初一主要是各种社会活动,走亲戚、邻里拜年、回娘家,最后则是整个村庄或跨村庄的活动,包括舞狮、走高跷、集体祭祀等。这些活动大多有规定的仪式,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说春节不是一个休息或吃喝的日子,而是一个集中的社会活动时期。我曾在江汉平原访问过一个村庄的春节,高潮是在元宵节,周边各个村庄要轮流祭拜同一个地方神庙。正月十五这一天,是我所访问村庄的祭拜日,早早起来,村庄的舞狮队就向各家各户拜年,然后请出祖先的牌位,浩浩荡荡排队去祭祀地方神庙。整个过程热闹、有序,充满仪式感,在外打工、经商的人都会回到村里,参加这一天的活动。传统的春节主要不是准备食物,也不是吃喝和发红包,而是一个社会性很强的活动,与活动相伴随的仪式,是决定春节是否有年味的关键,现在年味淡了,原因之一就是通过仪式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少了。比如传统的拜年有许多礼节,是邻里亲戚互相交往和增加沟通的机会,现在拜年正变得越来越随意,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既没有了传统的仪式感,也没有形成新的仪式感。当你接到拜年电话的时候,可能还有些感觉,但是面对大量内容雷同的拜年段子、表情包和短视频,你能有多少仪式感呢?
3.例文: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 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 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 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 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一、审题立意
本题作文类型上,属于“社会生活型”和“理论观点型”的综合体。命题材料反映的是当下的社会生活现象,而在现象的呈现上又体现了一定的观点倾向。写作对象集中,关键词为“仪式”, 此为题目的限制性,考生必须要紧紧围绕“仪式”这个核心范围进行写作,否则视为离题或者偏离题意。材料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时间上,“日常生活也需要有仪式感; 二是态度上,有人说:日常生活也需要有仪式感。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对于日常生活是否需要仪式感,你有何思考?
层次一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仪式的普遍性,同时也引出本次作文的写作核心词“仪式”。
层次二呈现了对仪式的三种不同的观点态度。每一个观点即为一个思考角度,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只是提供了两种观点,而考生认同哪种观点则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认同“仪式”观点,也可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当然,除了可以正反立意外,从辩证角度立意也是可以的。
综上所述,本次作文写作范围其实就是“对于日常生活是否需要仪式感,你有何思考?”核心词是“仪式”。只要围绕“仪式”这个词语写出自己的思考与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
二、参考立意
1.生活需要仪式感
2.去除繁琐仪式,显露本真生活
3.让仪式与生活同行
4.生活仪式不可去
5.无“仪式”不成方圆
三、参考素材
1. 仪式的一举一动,俱蕴藏着代代相传的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岂容随意修改,恣意背叛?山东曲阜孔庙,每逢学季,仍有千万学子步入柏荫杏林,祭祀孔庙,献上一支毛笔,一束鲜花。那虔诚的躬身,岂非对千年来儒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若废此佳礼,重学尚义的风气何来依托?尊师求道的礼教何以萌芽?便如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仪式作为“礼”文化的载体,意蕴厚重,文化悠悠,仪式之传统岂容轻易改动?
2. 仪式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马克思在辩证法的历史领域指出:“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仪式在保有传统的同时,必须摒除思想桎梏,制度余孽。文化的树若欲凌云
参天,驱虫除害,与时同生,势在必行。便如天水伏羲祭祖,现代科技与传统舞乐相得益彰,慕名游客频频“点赞”, 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传承中发展,是社会对仪式的必然要求。
3.仪式,让文化得以传承。各种各样的节目,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元旦新年,中秋端午,冬至大寒……如果没有了仪式,节目还能如此精彩,还能源远流长吗?仪式把文明保留了下来,有着鲜明的意义。
四、结构模式
本文思路清晰,开头部分明确提出“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一一对应,层层深入论述。语言表达出色,表述简洁,句式运用灵活有效。
【点睛】技巧,可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1.题目紧贴材料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文好题先行。”作文拟题是十分重要的。题目自拟其实就是考查考生的拟题能力。拟题的一般要求是:概括内容、观点鲜明、新颖别致、简洁生动。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评卷老师的眼球,博得好感,占据获取高分的良机。
2.适当运用名言警句
引用名言警句切忌滥用;要与作文材料关系密切,概括或者深化主旨;语言要简洁,一般控制在一行字以内为佳,写出几十字往往弄巧成拙。
3.开头紧扣主题
材料作文的开篇最好能够扣合材料,入题迅捷,观点鲜明,语言精练。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顺势明确立场,语言干净。这就是阅卷老师希望看到的开篇。
4.结尾申明主题
如果前面的环节考生都没有把握住,那么,结尾就是最后一次结合材料的机会,处理得当,仍可力挽狂澜,使文章提档升分。但遗憾的是,有一小部分考生行文至结尾仍然没有贴合材料,错失最后的良机,令人感到非常惋惜。结尾不仅要在形式上照应开头,而且在内容上贴近材料的核心,从而把文章从“不切题”的深渊中打捞上来。
写作文需要主题鲜明,贴近材料;开头要先声夺人,结尾要互相照应。
4.例文:
生活需要仪式感
当快节奏生活让人们想要卸下仪式的繁琐,当一些仪式逐渐沦为形式的外壳,有些人不禁质疑仪式存在的必要性。我觉得不管是“从前慢”的节奏或是“当下快”的现状,生活还是需要一点仪式感。
仪式就是典礼的秩序形式。泱泱中华,礼仪之邦。中国古代就有“五礼”之说,还有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仪式,诞生礼、成人礼。男子成年要行冠礼,女子成年要行笄礼。古代的许多仪式大多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是足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仪式的重视程度。民间也有许多重要仪式,除夕有守岁之说,不管大人孩子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意味着来年吉祥如意。如今保留这些仪式,是对历史的继承,是对文化的传承。
诸多仪式演变到现代,有许多不同的呈现形式,学校有开学式、散学式;商家新年第一天上班有开工仪式,工程动土有奠基仪式;官员就职有宪法宣誓仪式等等。这些仪式的举行,让参与者获得了庄严神圣的体验,在人生旅途上留下深刻印象。
仪式是一个清晰的标志,它让我们强化认识所处时间阶段人生意义。开学典礼,让学生明确假期和上学的界线区分;开工仪式也是员工新发展新奋斗的起跑线。当走过一些时间节点,仪式也许可有可无,举行仪式的生活就像是经过精美包装的产品,价值提高,档次升级。
仪式是一种公开的宣告,它让我们在公众的视野中明确责任更加恭谨。就职官员进行宪法宣誓,意味着要践行宪法赋予的权力,要认真履职尽责,对人民负责,也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在每年新年前夕,向全国人民发出新年贺词,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仪式,是向人民祝福的形式,是关注关心百姓生活的体现。
仪式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在纷繁尘世认清自我提升精气。近些年,许多学校在高三年级举行成人仪式,让进入十八岁行列的学生宣告自己的成长,以此激励学子奋勇拼搏,为高考而战。生活平淡,可以让仪式感点缀;工作忙碌,可以让仪式感调剂。
放眼当今社会,有的仪式沦为了形式的外壳,失去了内容和意义;有的仪式为了吸引眼球,一味追求规模、扩大影响;有的为了追求利益而哗众取宠。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仪式的重要意义。
总之,即使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放慢生活的脚步,举行必要的仪式,让仪式感点缀我们的生活。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本题材料引用名言言简意赅地解释“礼”的含义,引出本次作文的核心词语“仪式”。用孔子诞辰日祭礼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强调仪式感的影响力,可以理解为文化通过一定的仪式延续传承的过程。通过各种日常化的仪式,来体现仪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引导学生对仪式进行多层次的思考。通过梳理归纳,可以看出命题意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赋予仪式以时代感,引导学生科学地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生活中贯彻落实合理的生活仪式。
立意:
(1)给仪式一点空间;
(2)仪式之道 承古萌今;
(3)让仪式与时代携手同行;
(4)生活需要仪式感;
(5)诚于中者 必形于外。
素材:
(1)无论是那个吃饭前总要先让手机“尝”菜的姑娘,还是那所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却每周都要认真举行升旗仪式的学校,都深谙仪式感对生活的重要性。张爱玲嫁给胡兰成时没有举办像样的婚礼,但依然走了一遍结婚的流程,即便婚礼现场只有新郎、新娘及证婚人三人。纵使婚书上“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承诺成了一纸空话,张爱玲依旧坚守着对仪式感的信仰。她说:“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
(2)仪式感可以点亮生活,为我们明确每一个人生节点的责任与义务。中国自古有“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的礼仪,这种古老的礼节何尝不是一种仪式感?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学校为年满十八岁的学生们举行盛大的成年礼,这样的仪式可以让他们明确成年的意义,在仪式感中体悟肩头的责任。《周礼》中除了嘉礼,更有吉礼、凶礼、军礼以及宾礼,每一种“礼”,都诠释着仪式的重要性。虽然现代社会中许多繁文缛节早已退出历史,但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礼仪文化却代代相传,永不止息。
(3)仪式感可以呼唤梦想,让人们更加信仰未来,于绝望的土壤中播下希望的种子。衣食无忧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仪式感,在枯鱼涸辙的环境下更需要保留仪式感。逆溯民国岁月,我们看到北大、清华及南开三所学校坚持在炮火烽烟中保留学校的形式,时至今日,长沙及昆明依然流传着西南联大的传奇。八年的坚守,西南联大为国家保存了重要的科研力量,也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卓越人才。困厄之中,仪式感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璀璨于茫茫夜空的希望之星辉。
(4)仪式感可以继往开来,让我们一面告别过去,一面走向更美好的明天。总有一些时光节点的仪式,成为生命或民族的丰碑。七十年前,人民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彼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从此中华民族跨入了崭新的时代,那场盛大的仪式,曾令多少中华儿女热泪盈眶。从个人,到社会,乃至国家,都需要用仪式感来书写时光的轨迹,当许许多多的仪式连在一起,便构成了命运的广厦,也汇成了历史的星河。
(5)许多人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麻木的神经深陷物质世界的尘埃,而仪式感却是那尘埃中开出的花,以淡雅的芬芳呼唤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有人预言电子书会取代纸质书,网店会取代实体店,甚至虚拟课堂会取代校园。我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一天,因为仪式感不是柏拉图的精神乐园,它需要现实的阳光雨露去滋养,生活有了仪式感,我们会更加热爱生活。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结合现实,引出话题,亮明观点“生活还是需要一点仪式感”。仪式就是典礼的秩序形式,从定义入手,从历史切入,指出仪式很重要,仪式是文化的传承;结合现实,谈不同的仪式形式,简要点出仪式的作用;三个分论点,层次清晰,阐述了仪式的重要性,较好的证明了中心论点,举例贴合实际,有现实针对性;最后指出现实社会中仪式的负面影响,全面分析问题,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呼告式结尾是常用技巧,再次点题。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5.例文:
生活需要仪式感
当快节奏生活让人们想要卸下仪式的繁琐,当一些仪式逐渐沦为形式的外壳,有些人不禁质疑仪式存在的必要性。我觉得不管是“从前慢”的节奏或是“当下快”的现状,生活还是需要一点仪式感。
仪式就是典礼的秩序形式。泱泱中华,礼仪之邦。中国古代就有“五礼”之说,还有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仪式,诞生礼、成人礼。男子成年要行冠礼,女子成年要行笄礼。古代的许多仪式大多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是足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仪式的重视程度。民间也有许多重要仪式,除夕有守岁之说,不管大人孩子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意味着来年吉祥如意。如今保留这些仪式,是对历史的继承,是对文化的传承。
诸多仪式演变到现代,有许多不同的呈现形式,学校有开学式、散学式;商家新年第一天上班有开工仪式,工程动土有奠基仪式;官员就职有宪法宣誓仪式等等。这些仪式的举行,让参与者获得了庄严神圣的体验,在人生旅途上留下深刻印象。
仪式是一个清晰的标志,它让我们强化认识所处时间阶段人生意义。开学典礼,让学生明确假期和上学的界线区分;开工仪式也是员工新发展新奋斗的起跑线。当走过一些时间节点,仪式也许可有可无,举行仪式的生活就像是经过精美包装的产品,价值提高,档次升级。
仪式是一种公开的宣告,它让我们在公众的视野中明确责任更加恭谨。就职官员进行宪法宣誓,意味着要践行宪法赋予的权力,要认真履职尽责,对人民负责,也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在每年新年前夕,向全国人民发出新年贺词,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仪式,是向人民祝福的形式,是关注关心百姓生活的体现。
仪式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在纷繁尘世认清自我提升精气。近些年,许多学校在高三年级举行成人仪式,让进入十八岁行列的学生宣告自己的成长,以此激励学子奋勇拼搏,为高考而战。生活平淡,可以让仪式感点缀;工作忙碌,可以让仪式感调剂。放眼当今社会,有的仪式沦为了形式的外壳,失去了内容和意义;有的仪式为了吸引眼球,一味追求规模、扩大影响;有的为了追求利益而哗众取宠。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仪式的重要意义。
总之,即使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放慢生活的脚步,举行必要的仪式,让仪式感点缀我们的生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生活中的仪式感现象的看法。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有三则,三则材料从正面对仪式和仪式感作用进行阐述,第一则说天安门广场清晨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看升旗仪式已经成为许多国人去北京的一项重要活动。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之所以每天举行,且成为许多国人去北京的意象重要活动,都是因为天安门的升旗仪式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展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伟大形象。第二则材料讲述长白山挖参人进山挖参前都要举行仪式,这个仪式是祈求平安,希望寻参成功,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第三则材料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一句话“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意思是说仪式感的作用,一个能唤起人们对内心的自我尊重,一个是让人们更认真去过好自己生命里的每一天。然后指出在我们生活中有仪式感的事情有很多,很多……确实,在我们生活中类似仪式的事情有很多,比如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然后是作文要求,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那么对于对生活中的仪式感现象的看法。具体作文时,可以参考以下立意:①生活需要有仪式感;②仪式对人有激励作用;③诚于中者,必形于外;④仪式感点亮生活;等等。
行文结构安排:
首先给文章取一个能体现或者隐含观点的题目,比如“生活需要仪式感”,然后结合现实,当快节奏生活让人们想要卸下仪式的繁琐,当一些仪式逐渐沦为形式的外壳,有些人不禁质疑仪式存在的必要性引出话题,亮明观点——生活还是需要一点仪式感。接着从定义入手,从历史切入,指出仪式很重要,仪式是文化的传承。再结合现实,谈不同的仪式形式,简要点出仪式的作用。然后采取并列式结构从“仪式是一个清晰的标志,它让我们强化认识所处时间阶段人生意义”“仪式是一种公开的宣告,它让我们在公众的视野中明确责任更加恭谨”“仪式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在纷繁尘世认清自我提升精气” 三个方面阐述了仪式的重要性,证明了中心论点“生活需要是仪式感”。接着指出现实社会中仪式的负面影响,全面分析问题,再次强调中心论点“生活需要仪式感”,最后采取呼告式结尾,呼告人们即使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放慢生活的脚步,举行必要的仪式,让仪式感点缀我们的生活,再次点题。
相关素材积累:
1. 仪式,正如《小王子》中狐狸所说的,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生活在仪式的渲染下可绽放不一样的美好。我们可用仪式方法过积极生活。
2.古有曾晳向往于春服既成之时,带领百姓于舞雩台上举行祭礼。东晋王羲之与少长群贤在三月三日的兰亭撩水净面、祈福消灾;今有大至国庆节国家举行阅兵仪式举国欢庆,小到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生日会、成人礼……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人们借助仪式的秩序流程可获得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可让人们的心态变得积极,对平常普通、重复单调的生活满怀期待、充满信心。一个对生活缺乏热爱的青年人,可能会陷入痛苦、颓废甚而走向佛系,而十八岁的成人礼仪式,能激发他们认识到生命是需要承担责任的,在未来过一个有意义、有趣味的人生更加重要。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4. 仪式还可以增加情感体验,让人们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过生日时,朋友齐聚带来欢乐,生日礼物增加惊喜,我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同时生日又提醒我们,这是母亲的受难日,我们要永存感激之心,学会去爱人。新人举办结婚庆典共同许下承诺,既会向往未来的美好生活,也会铭记操劳双亲的付出。酒席上朋友们祝福新人,共话家常,相互敬酒,好不热闹,生活的烟火气息弥漫开来,温润了情感,也暂时缓解了生活中的其他压力。
5. 仪式对于国家而言更加重要,它能够增加亿万国人的家国认同感、使命感与民族向心力。在迎接祖国七十周年庆典活动中,全国各地儿女手挥五星红旗同唱一首《我和我的祖国》,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涌上一腔爱国热情。祖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咫尺眼前,我们在为祖国强大感到骄傲、自豪和幸福时,又会涌起为祖国未来建设添砖加瓦的使命感。同时,仪式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并让文化得以传承。《兰亭集序》中的“修禊”传统至今仍在不少地方被保留下来,更不用说像元宵、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我们在特定的日子会吃元宵、粽子、月饼,这便是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这种情结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是我们的精神源泉。
6. 生活中适当的仪式感是对于美、对于积极的更高追求,它能使人们在枯燥的有限生命中充分探求生活的多样趣味。当然,生活需要仪式感,却不可过分仪式化,若只片面追求形式符号,就会迷失自我,陷入“伪精致”形式主义的泥淖。
7. 仪式感可以点亮生活,为我们明确每一个人生节点的责任与义务。中国自古有“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的礼仪,这种古老的礼节何尝不是一种仪式感 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学校为年满十八岁的学生们举行盛大的成年礼,这样的仪式可以让他们明确成年的意义,在仪式感中体悟肩头的责任。《周礼》中除了嘉礼,更有吉礼、凶礼、军礼以及宾礼,每一种“礼”,都诠释着仪式的重要性。虽然现代社会中许多繁文缛节早已退出历史,但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礼仪文化却代代相传,永不止息。
8. 仪式感可以呼唤梦想,让人们更加信仰未来,于绝望的土壤中播下希望的种子。衣食无忧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仪式感,在枯鱼涸辙的环境下更需要保留仪式感。逆溯民国岁月,我们看到北大、清华及南开三所学校坚持在炮火烽烟中保留学校的形式,时至今日,长沙及昆明依然流传着西南联大的传奇。八年的坚守,西南联大为国家保存了重要的科研力量,也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卓越人才。困厄之中,仪式感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璀璨于茫茫夜空的希望之星辉。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 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