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中考试答案解析 2023、11、22
B
解析: “因此非逻辑的思维训练对人的成长是无用的”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并不能得出“非逻辑的思维训练对人的成长是无用的”这一结论。
2、C.
解析:A.“证明根据语境进行合理推断可以突出语文教学渗透性原则的重要性”错,由第三段可知,材料一使用《祝福》中的例子是证明要想捕捉字面意思之外隐藏的信息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
B. “前者重在从学生角度谈做法”错,由材料一“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可知,材料一是从教师角度谈做法。
D.选项将“诉诸不当权威”和“诉诸无知”的解释弄反了,由材料二可知,“诉诸不当权威”是将不当的意见作为推论的前提;而“诉诸无知”是罔顾推断时事实对结论的支撑。
3. A.
解析:材料二和注释一提到“美诺悖论”,也就是从一对真的前提,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A、“命色者,非命形也”意思是说颜色这个概念不同于外形,相关句子是“白马者,马与白也”是说“所谓白马,是马限定于白色的”,“马与白马也”是说“限定于白色的马自然与马是有区别的”,这两个前提都成立,属于“真的前提”,但由这两个前提推出的结论“白马非马”是错误的,因为“白马”针对的是“马”之颜色,而“马”是针对其本质属性,混淆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支持“美诺悖论”。
B. 这是说客观事物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与“美诺悖论”无关。
C. 这是谈论认识的先后顺序,与“美诺悖论”无关。
D.这是三段论式推理,大前提是“非鱼不能知鱼之乐”,小前提是“子非鱼”,结论是“子不知鱼之乐”,与“美诺悖论”无关。
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开篇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理解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最后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
(共4分 得分点:结构1分,具体观点1分,三方面举例1分,结论1分)
5. ① 1、“头骨小”和“小时候的头骨”不是同一个概念,耍戏法的人在偷换概念。
②“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这是不合逻辑的。
(共6分 得分点: 概念阐释2分 即学生答对偷换概念和相互矛盾(不合逻辑也可)得2分,联系材料简要分析得4分。)
A
【解析】A项“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错误,此处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B.
【解析】曲解文意,写楚国人衣服干净的确可以衬托墨子的“旧衣破裳”,但写楚国人“活泼精悍”则不是衬托墨子“穷困潦倒”,相反更体现出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和义勇精神。
8.①正面描写。文章写墨子为抵制不义战争,背着刚蒸好的窝窝头匆匆上路,只带一张破包袱、穿一双草鞋就匆匆赶往楚国见老乡公输般,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墨子急人之困的平民英雄形象。
②侧面描写 对比手法:文中写墨子和公输般饮食对比,墨子和宋国“讲空话的人”对比,刻画出墨子关心民命、反对侵略,具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大形象。衬托手法,用墨子学生管黔敖衬托出墨子刚健务实且思虑周全的形象,
(得分点:每点2分,共4分。从正面描写的角度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面思考,任答一点并结合文本准确分析均可得2分;如从侧面描写的角度如对比、衬托手法任选一种,结合文本准确分析均可得2分。如两点均从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答题则只给2分)
9.①在情节安排上,与文本的内容更吻合。本文叙写了墨子为“止楚攻宋”积极奔走游说,最终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故事,而不仅仅写扶助围困中的宋国。
②在形象塑造上,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非攻”不仅表现墨子的兼爱与扶危济困的品质,更突出其反对侵略战争的主张。
③在主题表现上,使文章主题更具现实意义。文中的墨子是反对不义战争、身体力行、仗义行侠的实干家,是为劳苦大众拼命奔走的中国“脊梁”。在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1934年,作者更希望有墨子这样的人出来制止战乱和纷争。
(得分点: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10. ADF
【10题详解】句意:噫!这是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古代求学的人必能做到这些,真是难能可贵。“噫”是感叹词,一般单独断开,A处断开;“然”字表转折,一般在其前断开,D处断开;“此”作“能”的宾语,在其后F处断开。故选ADF。
11、 A
【11题详解】A.错误。本文中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B.项中的度分别为“标准”和“计划”,故不同。C、D题干解说无误。
A
【12题详解】A.“因此古代求学的人认为,要做到六艺兼修是非常艰难的”错误。主要是对“难”得理解有误。文中所指是这个学习过程烦杂且令人操劳,然而古代求学的人必能做到这些,真是难能可贵。
13. (1)因为(大概)音乐可以用来感化人心,从而使人得到教化,所以说“最终由《乐》的陶冶成就美德”。
(2)不久,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翻译为 向朋友学琴也可),学习了几支乐曲,时间一长感到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
得分点:(1)“盖”,因为或大概皆可;“所以”,用来……;“化”,得到教化。句意1分
(2)“学琴于友人”,状语后置句,“于友人学琴”;数引:几支 “乐”,以……为乐。句意1分
14. ①曾巩所谈音乐是礼乐,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养成高尚品德。侧重从思想教化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
②欧阳修认为音乐可以养神祛病,寄托情怀,排遣忧愁。因此他侧重从生活感受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
(得分点:谈到礼乐、思想教化和养神祛病娱乐身心不同(2分),文字通顺,表述完整(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5.D “‘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应是“旧栖”“新垅”形成对比,用旧居和新坟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
1 6.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梦见正在梳妆的妻子,表达了词人对妻子的思念。贺词由实入虚,回忆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细节,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挑灯夜补衣”。通过回忆之前温馨的生活细节,表达词人的丧妻之痛。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仕途不顺的遭遇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得分点:任写三点,言之成理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7.(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18.A 在明亮光线下更难以入睡 B 晚上应尽可能避免光线照射
【评分标准】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9.语句②搭配不当,可修改为:在夜间睡眠过程中浓度会逐渐升高
语句④句式杂糅 “褪黑素的分泌深受光照所影响”可修改为:“褪黑素的分泌深受光照影响”或“光照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
语句⑧并列不当 电子设备包含手机 “手机屏幕和电子设备”可修改为 :“手机屏幕等电子设备”
【评分标准】6 分。每指出一处错误1分,改对一处得 1 分。
20. ①“伸伸”与“伸”相比,显得更为舒服惬意,说明在阳光下劳动的愉悦;②“谈谈”与“谈”相比,显得更为随意,表达出谈话时的轻松心情;③“咯咯罗罗”与“咯罗”相比,显得更为热闹,说明交谈时气氛较为活跃。(每处解说正确1分,共3分)
21. 示例一:①两个逗号使长句变为短句,与整个语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特点相符;②“暮春”“中午”成为独立成分,更能突出时令的美好和气候的宜人,给人愉悦之感。(每处解说2分,共4分)
示例二:②两个逗号使长句变为短句,与整个语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特点相符;②“夏天”“夜晚”成为独立成分,更能使读者感受到劳动后的轻松之感。(4分)
22. ①同:两句都运用了比喻(暗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将“一棵新芽”比作“一颗珍珠”,将“一畦菜”比作“一首诗”;②异:第一句只运用了比喻(暗喻)的修辞手法,第二句还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同1分,异2分,共3分)
参考译文:
(一)古代求学之人对于六艺,射术能够精通弓箭(武功)之事,还应当擅长宾主相见时的礼节。御术能够胜任车马之事,还应当懂得驱驰(策马快跑)的分寸。书术并不只是纵笔写字罢了,而应该辨明字体并全部通晓其中的意蕴。数术并非仅仅是布列算筹罢了,还要知道它的用处并完全掌握其中的方法。吉、凶、军、宾、嘉五种庄重礼仪的规定多至三千余种,六乐的礼节仪式真可说是微细繁多啊。噫!这是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古代求学的人必能做到这些,真是难能可贵。
但在礼节中学习射箭御马之术,在乐曲中学习作战事宜,那么他们小时候在学校学习,长大后在朝廷参政时,对于各项军事技能本来就已修习好了。他们在家有私塾,在乡里有学校,在京都有国子学,学问上有老师的教导,言行举止上懂得仪容,衣食住行上有节制,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文。乘车时有和谐的鸾铃之声,走路时有悦耳的佩玉之声,闲居时则有《雅》《颂》之乐相伴。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的原因,琴瑟不会离开身边。他出入进退、一举一动、所见所闻,礼仪规范都深入他的内心,这是他们礼仪修养达到细致入微的原因呀。
孔子说:“人的修养,从《诗》中兴发情感,在《礼》中建立规范,最终由《乐》的陶冶成就美德。”因为音乐可以用来感化人心而使人得到教化,所以说“最终由《乐》的陶冶成就美德”。
过去舜命夔主管音乐之事,以教育贵族子弟,说:“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严(周密),性情刚正而不残暴,态度随意而不傲慢。”可见,音乐不只能除去邪气,还能够补救性格的偏执而归于中和。所以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没有特殊原因不可片刻离身,难道它们是虚设无用的吗?
(二)
我曾经得了过度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能医治好。不久,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几支乐曲,时间一长感到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
弹琴(如果只是)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达到了极点,大的是宫声,小的是羽声,按琴弦快速弹奏,声调一会儿又发生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凄伤而急切;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而和谐。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大风雨在夜晚来到。有时像怨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和睦地互相唱和。它深沉的忧虑和悠远的思绪,就好像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像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的心弦。它能够用耳朵听出来,用手弹奏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内心的忧郁,抒发幽思,则感动人心,是极为深切的。
作文
一、【审题立意】
首先,抓准关键概念,明确概念内涵。《大学之道》中“知止”,是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应注意,《大学之道》中的“知止”在教材中采用朱熹观点,认为“知止”是达到完美境界;还有人认为“止”是停止、克制的意思,“知止”指要懂得克制、约束。材料的引导语中也有常读常新的导向。《道德经》中“知止不殆”是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知止,是适可而止,有节制的意思;结合材料与现实可理解为抵御诱惑、拒绝贪婪、舍弃私利,不沉溺于逸豫安乐,不肆意挑起争端、干涉别国内政等内容,不能理解为“碌碌无为”“无梦想、无目标、躺平”等。
其次,抓住关键语句,理清逻辑关系。材料先介绍了《大学·礼记》中“知止”的五个程序及功效,然后是《道德经》对“知足、知止”的阐述。核心都是“知止”,所以作文立意应该围绕“知止”展开展开辩证思维,只有在一些地方知止,才能在别的方面有所得。
第三,明确任务指令,审清作文要求。作文要注意材料的引导语——这些经典,并不仅仅是停留在书上的文字,也是常读常新的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即便到了今天,对个人、集体、世界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现实,从个人、集体、世界三个层面分析文段的现实指导意义,除了可以写个人修身发展层面的“知止”(知道什么该止,何时止,如何止等),还可以联系集体、放眼国际,思考企业发展、国家发展、世界和平等问题。作文应强化思考的深入性,表达的逻辑性和思辨性。
二、评分标准:切入分42
忽略核心概念“知止”,不能明确阐述“知止”与“有得”的辩证关系,都是有缺陷的文章。应低于42分。
能抓住“知止”与“有得”的关系,辩证思考,语言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45分
在第2条的基础之上,语言通顺,选材恰当,结构完整,48分左右
在第3条的基础之上,语言优美有哲理,选材恰当,结构巧妙,52分以上评分,可打满分。
字数不够、不完篇、错别字多的作文按高考要求执行。
以下立意可供参考: 行有所止,方能有为; 千里之行 始于知止
三、切合题意的例子:作为个人,处事时与他人之间要有一定的边界意识,才能让大家和谐共处。作为学生,拒绝诱惑,才能将精力放在学习上。作为企业,知道有些原则不能触碰,才能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作为一个大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彼此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越过权力的边界,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恰当的地方停下脚步,而后才能和谐共赢。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测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11月22日
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
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
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
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
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
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
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
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
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
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
辑推理。例如:《祝福》中(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
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
“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渐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
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
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
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
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
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钢,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
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成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
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一“兼听”在“多”,
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一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
明”的原则一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
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
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因为许多著名科学家如伽利略、爱因斯坦、莱布尼茨等都信神,所以神是存在的。
一个人这样想问题,就犯有“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著名科学家是指那些在某个或某些科
学领域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且有一定成就的人,而这些领域未必与宗教有关。其次,这些科学家
语文试卷第2页共12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