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2 20:37:26

文档简介

高一期中考试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C D A B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B C B D B C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A A D A
26、(1)主要特点: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设置专门的官职和机构进行管
理;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以笼络安抚为主。
(任答 4 点 8 分)
(2)特点:宽容、开明、和谐的民族政策。(2 分)
作用:促进边疆的开发;推动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加强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
利于民族的融合;强化文化认同。(任答 3 点 6 分)
(3)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
政策的制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等。 (任答 2 点 4 点)
27、(1)表现: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农作物种植多元化;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
高;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趋势;冶铁业得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任答 3 点 6 分)
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南方政权的推动;
南方自然地理条件较为优越。(任答 3 点 6 分)
(2)观点:国家分裂时期地方政权统治者的政策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 分)
说明: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统治者政
策、社会安定情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条件、人口规模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所有
的这些因素中,封建制度下统治者的政策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集中调动人力、物力等
资源来发展经济,从而促进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4 分)
28、(12 分)论题: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的良性发展。
阐述: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出现的选官制度。在这之前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并没有一个
统一的标准选拔官员,往往以门第的高低决定了官位的高低。而科举制采取的是考试选拔人
才,使应试者能公开竞争,可以消融社会阶级的存在。通过对考试内容的学习,可以促进社
会文化的向上。考试人数的不断扩大,不仅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而且可以培养人们对政
治的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科举殿试的创立,可以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
治。
结论:由此可见,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的良性发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国家政治,选官
制度更加公平、公开、公正,为近代的文官制度奠定基础。
{#{QQABTQIAggCAAABAABhCUwGSCAOQkACAACoOQBAIIAAAARFABCA=}#}山西省重点中学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卷)
高一 历史
第Ⅰ卷(客观题)
本题共 25 个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 2 分,共 50 分。
1.距今 6000 多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一座墓葬中由蚌壳堆出的龙的形象;距今 5000 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中下游凌家滩文化中都出土了身体呈 C 型的玉龙。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2.“二王三恪”制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此后新建立的王朝,会册封前两朝或三朝的王室子孙,以示尊敬。周灭商后,商纣王的子孙被册封为西周的“二王三恪”。这说明
A.世袭制是该制度实施的前提 B.分封制根植于久远的文化传统
C.西周时期民族融合逐渐兴起 D.史书关于纣王的记载有待考证
3.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已形成
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4.某学者论述道∶“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已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的对立,导致政治上的一种重大变革。”该学者试图论证战国时期
A.诸侯国经济快速发展 B.地主阶级居主导地位
C.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 D.旧贵族已经土崩瓦解
5.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最终推向全国。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了选官制度、俸禄制度、官员考核制度。郡县之下基层组织也有发展,上下一体,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这有利于
A.实现秦朝长治久安 B.推行察举选官制度
C.强化刺史监察意识 D.形成大一统的格局
6.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
A.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 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D.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7.汉代画像砖的画面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等。据此可知汉代画像砖
A.雕刻艺术水平领先世界 B.兼具艺术美和史料功用
C.反映了社会的奢靡风气 D.如实描绘汉代生活场景
8.据《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记述南朝刘宋一代的《宋书》对江南对的描述则是:“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种变化反映出
A.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北方经济落后南方 D.政治中心转至江南
9.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皇族拓跋改姓元。北魏孝文帝更改姓氏旨在
A.增强汉族对北魏政权的认同 B.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大趋势
C.解决少数民族复姓烦琐之弊 D.推动鲜卑民众加快汉化步伐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服饰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北方少数民族穿起了汉族服装,孝文帝甚至率“群臣皆服汉衣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社会动荡导致服饰混乱 B.少数民族服饰成为时尚
C.民族融合推动文化交流 D.统治阶级强推汉化政策
11.如图为唐后期的石家庄毗卢寺璧画,共绘有罗汉、菩萨、高僧、城隍土地、往古道人、帝王忠臣、贤妇烈女等五百多身图像。毗卢寺壁画体现了当时
A.儒佛道三教并行 B.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C.文人画十分盛行 D.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12.下图反映了唐朝天宝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户籍数、人口数和纳税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导致图中数据发生变化的重要事件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唐蕃会盟 D.朋党之争
1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职责明确、组织完整,三省六部既分别有独立的官署,又有明确的统隶关系,这改变了长期存在的“三公”“九卿”职权笼统、施政混乱的现象。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A.杜绝了政治腐败 B.规范了国家行政
C.完善了监督机制 D.提升了晋升机会
14.观察图 1、图 2,这两幅图可用于研究唐朝
A.佛教兴起与传播的方式 B.对外交通网络的构建
C.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状况 D.开疆拓土的历史进程
15.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16.据史料记载,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打墙侵街”“接檐造舍”随处可见。另外,商铺建筑发展迅速,这使都市有了更大的容纳量和吞吐量,传统大都市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材料说明宋代
A.政府管理职能发生转变 B.城市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C.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17.宋代著名大臣中,不乏出身于下层百姓和贫苦人家的子弟。如北宋政治改革先驱王禹偶“世为农家”,官至参知政事的欧阳修“家贫,至以荻(形似芦苇的植物)画地学书”。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门第观念已彻底消失 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科举是入仕唯一途径 D.官场由平民子弟主导
18.汉唐时期无地农民往往是地主的私属,到了宋代,他们通常与地主签订租佃契约,契约期满有退佃迁移的自由,不少农民往往忙时耕作,闲时经商。这表明宋代
A.契约缔结程序严格 B.市民阶层兴起
C.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奴婢制度根除
19.北宋画家李成的山水画《寒林骑驴图》描绘了白雪寒冬,长松之下,一文人骑驴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随的景象。画面只有近景和中景,远景掩于古松之后,未着一笔,却气象萧瑟。该作品
A.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 B.注重表现意境和笔墨情趣
C.体现了市民阶层风俗旨趣 D.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形态
20.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21.有学者认为,明朝的内阁“与皇帝的意志相一致时,它是皇权的一种补充。一旦它的作用有悖于皇帝的意志,就会变得一文不值”。这说明内阁
A.可以直接领导六部 B.权力来源于皇帝
C.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职权范围不明确
22.16 世纪,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他们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南部和北部。这反映出明朝
A.海防出现了新问题 B.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C.中外经济联系加强 D.沿海商品经济发达
23.雍正元年(公元 1723 年)四月上谕:“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为艰。将来户口日滋,何以为业?”雍正七年四月又上谕:“国家承平日久,户口日繁,凡属闲旷未耕之地,皆宜及时开垦,以裕养育万民之计。”这反映出,雍正年间
A.人地矛盾已经突显 B.小农经济开始衰退
C.赋税改革弊端显露 D.社会流民问题严峻
24.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据此可知清朝
A.君主专制加强 B 允许大机户兼并生产
C.鼓励农业生产 D.阻碍新经济因素发展
25.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工商皆本” B.“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C.“经世致用”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第Ⅱ卷(主观题)
本题共 3 个小题,总分 50 分。
26.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忠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许多少数民族活跃在祖国的边疆,在西域、西南、东北等地建立了政权。他们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唐朝,特别是其前期的统治者对少数民族较少歧视,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有所加强,民族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
——关文发《中国古代史普及读本》
材料三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花更大气力。
——习近平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8 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谈谈古代边疆治理对推进当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启示。(4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耖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
——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
材料二 以往史学界有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只有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政权,才能促进当时经济的发展,而对分裂时期的地区性政权或偏处一隅的地方性政权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则往往不予注意,也没有给以应有的评价。从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间歇发展中不难看出,即使暂时处于分裂时期,只要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实行缓和矛盾、保境安民的政策,是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
——摘编自许辉《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12 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6 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利用考试进行官员选拔。隋文帝正式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公元 1905 年,清光绪帝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过去曾认为科举制几乎一无是处,现在从事考试工作,有了一些体会,又查了一些资料,感到原来的认识不全面。” 杨学为《对科举的再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论述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历史意义,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