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座位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通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来黑色墨水签宇笔將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济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聚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诗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芬字笔在苓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
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在距今约?500~7100年的长江中游八十挡遗址中,考古发现有环绕聚落的周墙、挡水坝,以及大量基
莽和以杆栏式建筑为主的居住房址等,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木器、百余种植物杆茎与果核。
这说明该遗址
A已经进人了农业聚落阶段
B.先民生活较为丰富股实
C凸显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所处时代出现阶级分化
2.公元前502年,鲁国季孙氏家臣阳虎叛递曾引起社会口诛笔伐。阳虎逃到齐国,齐最公拒绝收留:后
被晋国执政上卿赵简子收留并委以重任,结果为三家分晋后的赵因屡立战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A.各诸侯国重视官员德行
B.社会转型促使价值观变化
C,齐国严格遵循礼乐秩序
[D.时人已弃用伦理道德规范
3,据《后汉书·百官志》注引韩诗外传日:“阴阳不和,四时不节,星辰失度,灾变非常,则责之司马:山
陵期驰,川谷不通,五谷不植,草木不茂,则贵之司空。”据此可知,汉代
A.人类应对自然能力的提高
B.政治生活中神权色彩浓厚
C.统治者开始实行思民政策
D.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行政
4,右图为东汉中后期的坞壁式庄园建筑。图示建筑多以坚实、高
大、封闭、高防御性为主,周边筑有高培,四隅均建有角楼,大部
分庭院内还建有了望楼,以供登高望远、预警等之用。据此推
知,这种建筑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A.自给自足的经济特征
B.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
C.军阀割据造成的危害
D.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
安平境家庄壁曲基中的庭院困
【C-024】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5.儒家讲究仪表端庄,循规蹈矩,但魏晋名士却一反常态,或过分讲究化妆,艳装浓粉:或不修边幅,放浪
形酸,正如后人所述:“士大夫手持粉白,口习清言,绰约螞然。”据此推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社会因
素是
A.佛教盛行并渐趋本上化
B.政权更替镢繁导致社会动酱
,道教兴起之后迅速传播
D.民族交往密切形成交融局面
6,曹律流议·名例律对其与其它诸篇的关系,作了如下解释:“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体例。
名训为命,例训为比,命诸篇之刑名,比诸篇之法例。但名因罪立,事由犯生,命名则刑应,比例则事
表,故以譬名例多为篇首。”这体现出唐律疏议的基本精神是
入,完普因家各种政治制度
B.严格规范臣民伦理道德标准
C.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明确行政职贲和奖惩的依据
.南米在两浙沿海建立了有独立建制的海防水军,在福建和广南左翼军中也有负贵海防的水军,并在沿
海设置了严密的军寨防御体系:为防御海咨,宋政府还对滨海民户实行与内地不同的户籍管理和组
织,建立军民联防制度。这一做法
八.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为发展外贸提供条件
C.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使财政负担更加沉重
8.元朗的江浙行省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省,最初管辖范围很大,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
东北部,省会初在扬州时,叫江准行省:后来省会迁至杭州,叫江浙行省。后来又将江北部分拆出,加
上河南等地成立河南江北行省。元朝拆分江浙行省的主要目的是
A,推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C,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规范地方的行政管理
9.中明亭是明清两代在各方用以张贴榜文、“申明教化”而建的亭子。《明律·刑律·杂犯篇规定:“凡
拆毁申明亭房屋及毁板榜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清律亦同。这表明明清时期
A.祛律体系详实完备
B.重视基层治理
C.地方行政机构健全
D.地方治安混乱
10.下表为清朝前期东南地区虎患的地理分布情况。
地区
发生虎患县数
各省县数
占各省总县数%
江西
54
80
67
浙江
43
78
55
福建
44
⑦
江苏
27
71
38
安徽
31
60
51
据上表可推知,造成上述地区虎患频繁的主婴原因是
A时人溢捕溢杀
B.社会管理出现严重偏差
C.自然灾害频发
D.高产农作物的广泛引种
b24】历史试题
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