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作文主题训练: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作文主题训练: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2 12:5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今是自媒体时代,“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新闻发言人”。请针对当下复杂的网络话语现象,结合下面所选《论语》中的三句话的重要内涵,谈谈你的看法与思考。
①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②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③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要求: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争论是思想的最好触媒。——巴甫洛夫
众好之,必察之;众恶之,必察之。——孔子
虚心不是与人们无争论无批评,把是非和真理的界限模糊起来,而必须保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当自己还未了解他人意见时不盲从。——徐特立
网络时代,热点事件引发争议似乎已为网友所司空见惯。面对这种“网络时代的争议”,你对此有何感悟和思考?请依据以上名言,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说,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图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在不停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其实,这样的场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也并不罕见。孔子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论语》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孔子的一句话,后一部分是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这句话里的“众”,指的是大众;“恶”是厌恶;“好”是爱好;“之”指的是某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假如有这么一个人,大家都很厌恶他,都说他是坏人,没有一个人说他是好人,那他也未必就是坏人,我们一定要经过仔细考察以后,看他到底是不是坏人,才能做出结论。那反过来,如果有一个人,大家都非常喜欢他,都说他是好人,没有一个人说他的坏话,那我们还是要经过仔细的考察,看他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好,然后才能给出结论。只有这样去做,才能真正客观、公正地来评判人。
孔子的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绝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人的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认为需经过考察之后,再客观地评价一个人。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作文。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名言引入,如引出“理性”和“盲从”的话题,接着明确自己的观点,如“面对权威,不要盲从”,然后列举相关示例,如哥白尼、爱因斯坦,展现他们不盲从而获得的成就,同时分析如何才能不盲从,如理性思考,尊重事实,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最后可以重申观点,呼应开头。
立意:
1.理性待人,切忌盲目跟风。
2.聆听他人之意见,保留自己之判断。
3.面对权威,不要盲从。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新闻发言人”引出当下复杂的网络话语现象,然后给出《论语》中的三句话,要求根据三句话的内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第一句话,“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意思是把道路上听来的东西四处传说,是背弃道德的行为。也就是说,不要把没有经过考证的话到处传播,这样的做法有违道德。第二句话,“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意思是大家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欢他,也一定要去考察。也就是说,对人对事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第三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凭空臆测,没有一定要怎么样的期望,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从这三句名句来看,主要对于新闻消息或者是话语,一定要加以考证,先证明其正确与否,尤其是没有考证之前更不能到处传播,以免误导别人;对于消息或传闻等,既要有自己的判断,但又不能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写作时,要从当下网络发达,消息满天飞这样的环境下出发,然后针对这种情形表达自己的观点。文章开篇可以先表明观点:做一个有主见、会思考的人。文章主体可以采用正反对比的形式:正面写有主见、会思考的人才会发现、了解事情的真相。可以举一些相关的事例;反面写因为没有主见,不会思考,从而被蒙骗,受伤害。这类例子比较多,尤其是受网上一些消息蒙蔽的更多。最后,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理性思考,拒绝盲从。
2.不迷信,不盲从。
3.做一个有主见、会思考的人。
4.不盲目崇拜,敢于挑战权威。
5.不跟风,凡事三思而后行。
3.例文:
云散月明须慧眼,汲华润己不染尘
遥忆千年,沧海霁月之间,苏子挥毫落墨:“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以云天月海寄寓拨云见日、妍媸得辨之喜。俯仰今朝于“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的网络时代,吾侪又可否如苏子般,明争论之繁真、悟灼见之真谛?依余刍荛之见,欲于众口纷纭间纷华不染,独善其身,唯有修得慧眼,汲华自润。
“薰莸多同器,鱼龙常一池。”热点事件本良莠,争议只道是寻常。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鱼龙混杂,包罗万象。”《觉醒年代》中有言如是。诚哉,热点事件纷繁如浪潮奔涌,有沙砾亦存真金;而争议本就是“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甄别,必然有其存在价值。笛卡尔曾言:“我思故我在。”面对“二舅”事件的争议,我们赞美二舅对峙绝望的凡人伟力,触动于他即便命若蝼蚁、天地不仁,也有逆风翻盘、向阳而生的一腔孤勇。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该视频并非白璧无瑕,着一冷眼、理性批判其夸大虚构的真知灼见也不可或缺。热点譬若木则争议为绳,“木受绳则直”,助其臻于至善,还其云海尘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众口纷纭须慧眼,理性辩证不染尘。
马尔库塞曾说:“当人类失去了反思与沉痛的思考的能力,他们将所剩无几。”以理智高屋建瓴,以慧眼俯瞰全局,以辩证兼采众长。若非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理性约取,便不会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熠熠生辉的光明繁花;若非对荀子王道观的理性发掘,便不会捧出韩非破暗四方的法治明珠;若非对亚里士多德科学思想的理性扬弃,便不会构筑伽利略堂皇富丽的真理殿堂。争议洪流浩浩汤汤,或投身其中,终为随波逐流的乌合之众;或故步自封,甘为因循守旧的碌庸懦者;或同你我般,踵武前贤、激浊扬清,以慧眼窥破虚无的海市蜃楼,以理性繁茂精神的广袤原野。抚去长久关锁真理的尘牢,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石他山攻己玉,汲华自润善其身。
人间百态,方寸之间。蕙草与蒲柳同生,天使与恶魔并存。与其受困于事物缺陷的桎梏,不如俯身蹚水,汲华自润。赫拉克利特曾说:“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面对争议,我们不仅可以做眼清澄的旁观者、有主见的思考者、错误言论的叫停者,我们还可以深入争议,做新颖思想的捕捉者、智慧言论的学习者、社会现实的审视者。在争议的急湍中汲清泉而饮,我们才能拨去芜杂,涵养身心,臻于自身的成熟与完善。
我们于纷繁之间,修得慧眼,栖得良枝,汲华润己,不负其时。方此时,我们便可面争议纷纭而色不改、于乱云飞渡中趋行自若。愿你我皆能守一片内心的苍山洱海,再抬首,目光穿透升腾千年的尘雾,从容道一句:“天容海色本澄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命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对现实中的热点事件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见解,进而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思辨意识。在当今的网络社会中,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方面。本命题紧扣社会热点事件,从网络时代的背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网络时代的争议”时自己应持的态度与见解,并学会批判吸收,内化为激励自身成长的精神力量。
材料由三则名言构成。巴甫洛夫的名言“争论是思想的最好触媒”认为争论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碰撞, 肯定了争论的积极意义。孔子的名言“众好之,必察之;众恶之,必察之”,意思是众人喜欢他,( 我们) 一定要去仔细考察; 众人厌恶他,(我们)也一定要去仔细考察,体现了一种审慎不盲从的态度。徐特立的名言用“不是,而(是)”的句式,清晰的呈现了“虚心”的意义,面对批评和争议,分清是非,明确界限,坚守自我,不盲从。三则名言中,第二、三则属于同质名言,都展现了面对争议应持的理性与审慎的态度,第一则与二、三则属于异质名言。三则名言都关涉“争议”,第一则侧重争议的意义, 第二、三则侧重于面对争议时的做法。三则名言相互补充,引导考生对“争议”这个话题有不同侧面的清晰认识。
写作任务把学生置身于网络时代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关注与思考“网络时代的争议”,学生在审题时应关注关键词“争议”的概念,它意味着观点有不同、有对立、有冲突;另外要注意“网络时代”这个限定词,它有别于古代、近代等网络尚未普及的时代。这就要求学生在举例时要有现实性,事例要鲜活、新颖,议论时要有针对性,不可忽略“争议”的概念。
在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握有麦克风,都有了发声的机会。而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一个事件对有不同的看法,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也。辩证看待每个人或每一方的观点, 有利于彼此思想的激荡与碰撞,有利于我们汲取精华,促进成长。从这个角度出发,考生可 谈论网络时代的争议对青年成长的积极意义。
求真求实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正确态度。网络社会,信息芜杂, 真相扑朔迷离。在这种境况下,探寻真相就显得更为可贵,拥有探究真相的勇气就更显得难能可贵。要探寻真相,就需要在争议中全面看待问题,重实践,把碎片化的信息积累起来,多关注官方媒体的报道,尽可能地去触摸真相。从这个角度出发,考生可以探讨在争议中探寻事实的可贵,以及探究真相的做法、方法。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网络时代,不少人在争论中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容易被一些网络大咖或被一些舆论牵着鼻子走。争论中我们应以正确价值观做引导, 有理性思考的意识。网络争论中,很多盲从的舆论酿成网暴,进而引发了悲剧。所以,理性思考是当代青年极其可贵的意识。从这个角度出发,考生可以探讨面对争议的理性甄别与思辨意识。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引出“网络时代的争议”这一话题,然后围绕“网络时代的争议”分析争议对事件的推进意义、面对争议我们应持的看法、争议对青年成长的滋养意义等;接着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面对网络争议该有的态度,最后发出呼吁。
立意:
1.于争议中交换思想, 促进成长。
2.于争议处求真求实, 洞察真相。
3.于争议处独立思考, 拒绝盲从。
4.例文:
理性思考,拒绝盲从
毛毛虫有种“跟随者”的习性,只管跟从前面的虫子爬,把它们排成一个圈,首尾相接,整个毛毛虫队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就跟着他前面的虫子爬啊爬,周而复始,最后精疲力竭。不难看出,毛毛虫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从而进入了循环的怪圈。所以我说:理性思考,拒绝盲从!
股神原则令人深思。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别人恐慌我疯狂,别人疯狂我恐慌。”股票暴跌时,巴菲特不盲从,而是从容买进;股票暴涨时,巴菲特有主见,总是理智卖出。但一般人都是“买涨不买跌”,因而容易被套。巴菲特还讲过一个故事:一个石油大亨发现天堂已经满员,便大声宣布“地狱里发现了石油”,人们便蜂拥而出,到地狱淘宝;这个大亨一看别人都去了,怕地狱里真有石油,也尾随而去。自己造的谣言,自己还要盲从,从众心理的引力竟然战胜了黑暗地狱的斥力!
生活中有着太多盲从的人,在他们的生活里,别人就是他们的榜样,别人怎么做,他也会怎么做,从不会考虑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唐万新,在福布斯中国大陆100强富豪排名第27位,在杰克·韦尔奇的“GE模式”风靡全球时盲目采用了后者的经营路子,对公司采取了多元化、产业金融结合、并购等方法,导致他旗下的德隆集团不到三年就倒闭了。与唐万新一起陷入“从众效应”的还有原托普集团的宋如华、三九集团的赵新光,他们都盲目跟从了“GE模式”,导致一个飘零海外,一个黯然离职。从这些事例中,“从众效应”的危害可见一斑。
拒绝盲从,我们应该做到明辨是非。对于从众,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具体分析,真的效仿的事情本身必须是正确的。我们要拒绝盲目从众,必须明察对错,从而做出正确选择。文天祥忠心为国,在好友也叛国投敌之际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国家甘洒一腔热血,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名言;陆游一生主张抗金,虽屡遭弃用,被求和派严厉打击,却仍旧坚守自己的志向,相信救国才是正路,因而“位卑未敢忘忧国”,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信自己的选择,明辨是非,书写出了一篇又一篇不朽的篇章。
理智看待从众现象,必须坚守心中的准则,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是缺乏自制力与思想的小孩儿的行径,心中有准则的人做事会三思而后行。只有恪守心中的准则,才能在红灯亮起时停住脚步。
朋友,请理性思考,拒绝盲从。遇到抉择时,请恪守你心中的准则,不要让他人的行为影响你的判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材料由法布尔的实验引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并由此引向对人类社会中同类现象的思考,再由《论语》中的一句话作结。命题意图应该说非常明显,即希望考生能通过这类现象明白一个道理,将对这个道理的理解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出来。
毛毛虫之所以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是因为它们有“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实验中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把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这样每一个毛毛虫都以为它在跟随前面的毛毛虫在走。而《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也就是在知人论世上必须独立思考,舆论未必完全可信,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切实地加以辨析和核查。所以可以从“拒绝盲从”“要有独立的思考力与辨识力”等方面立意,落脚点落在《论语》那句话就可以了。
【立意】1. 打破思维的束缚;
2. 理性跟风,拒绝盲从;
3. 挑战权威,不盲目崇拜。
【素材】1. 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是否有苹果的的香味?这时已经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的回答: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现在的学生也一样,人云亦云的还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教育家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大力提倡不盲从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创造能力。
2. 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取水灌溉,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这件事传到了宋国的国君那。宋国国王人去问姓丁的。姓丁回答说:得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世上所传奇闻怪事很多,但听到的任何传闻,都应该认真地考察一下,看它在道理上是否讲得通。要谨言慎听,不要盲从。
3. 大家知道,毛泽东同志正是抛弃了盲从,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才把中国革命引领到了正确的航向,从而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邓小平同志正是抛弃了盲从,摸索出了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路子,才使得改革开放的中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发展中国家;也正是由于不盲从,我们中国的神舟飞船一个接一个的飞向了蓝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