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会认“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预习课文朗读视频,跟读并学会划分停顿节奏,完成课前习题。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看图猜故事(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引出本课故事提问:看到这幅图画,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司马光)看来司马光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司马光的姓氏。
(3)出示司马光简介。
课件出示: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主持编纂了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古今对比,初谈特点。
(1)揭示课题。
引导: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光》这篇课文。
(2)读课文,初步感知。
提问:读完这篇课文,你觉得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预设:字数少,句子短,难理解等。)
(3)揭示文体。
小结:这篇课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是我国古代人们写文章用的语言。它具有文字简约,语言凝练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3.自读课文,划出节奏。
(1)学生自读。
要求:读通句子,扫清障碍。找出难读的生字。
(2)听朗读音频,初步学会划分节奏。
(3)出示课文朗读停顿的参考,学生练读。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多种形式展示读。(同桌互读、开小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
三、理解大意,感受品质
1.借助注释,试说大意。
自学提示:你能自己读懂这个故事吗?可以借助课本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课文下面的注释。同桌之间先说一说。不懂的地方,用笔画上记号。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教学“群儿戏于庭”
启发思考: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我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联想,把一个字变成词语,把一句话变成几句话,这样你就能读懂。我们试试用字组词的方法,理解“庭”“戏” 意思。(戏:游戏。庭:庭院。 )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登:登上。没:淹没,沉没)
(3)教学“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皆:全,都。弃:抛弃,放弃。击:打,敲打。)
(4)“水迸,儿得活”(迸:涌出)
(5)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完整。
(6)仔细观察,文中出现的三次“儿”分别指谁?众又是指谁?
引导提问:面对这么危险的情况,大家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3.人物对比,感受品质。
课件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关注“众人”的表现:大家是怎么做的?
重点点拨“弃”:“弃”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离开)那你能想象一下“众皆弃去”的场面吗?请你用上“大家都慌了,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小结:一个“弃”字就让我们看到了如此混乱的画面,文言文虽然语言简洁,但是表达的意思很丰富。
(2)关注司马光的表现:大家慌乱一片的时候,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你来读,并用动作演示。
(3)感受品质。
提问:同样是小孩子,可是做法却截然不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爱护同伴)
小结:正因为司马光的沉着冷静,那个小孩得救了。借助插图和注释,我们用现代文理解了这篇文言文,老师要为你们点赞。
4、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1. 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有什么好办法救出落水的小朋友?
2. 看图选文,学以致用,课堂训练。
板书设计:
24 司马光
沉着冷静
聪明机智
爱护同伴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把司马光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