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2 18:2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
2.细读诗歌,把握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出一本古代诗词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个月亮。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也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豪放;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穿越千年时空,又逢中秋月圆,北宋大词人苏轼生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水调歌头》。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
2.细读诗歌,把握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
三、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一)走近作者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全集》。
(二)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即丙辰年的中秋。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自请下放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弟弟苏辙当时在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为官,兄弟已有七年未见,中秋之夜,作者望月思亲,醉中抒情,赋词放歌,遂有此作。
【过渡语】南宋胡仔评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好词不厌百回读,快来读读这首千古名篇吧!
四、读词,感知音韵美。
朗读要求:
a.字正腔圆地读
b.有板有眼地读
c.有情有味地读
1.自读诗歌。
注意“高处不胜寒”的“胜(shēng)”读古音。
2.朗读训练。
(1)主要处理好全词的二三节奏、二四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示范。生齐读。)
(2)注意读好二三节奏中“三”里面的短暂停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看,读开后情味就出来了。(来,男同学来试读一下这几句。)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四个地方要读开。我们一起来试一下。
(学生齐读)
(3)为了抒情的需要,最后一句可读两次。前响后轻,语重情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前响后轻,语重情长。
女同学来试一下。这真是美好的期盼和祝福啊!
好!全词诵读,一起来。
(这位同学,你来展示一下,老师看你刚才读得特别动情。嗯,这就叫做入情入境!)
【过渡语】通过反复朗读,美好的文学才能浸润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举杯邀明月,感受一下词的意境美。
五、读月,感受意境美。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和老师补充的注释,先自读自讲,然后同桌合作参考译文互读互讲,并在词中找找写月亮的句子。
把酒:端起酒杯。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弄:戏耍;欣赏。不胜:忍受不住。
(自读自讲,也要琅琅有声哦。)
(好的,学习状态很好。自读自讲和同桌合作是很高效的学习活动。)
师:大家找到词中写月亮的句子了吗?哪对同桌来说说?
生:词中“月”字虽然只出现了两次,但是作者几乎句句都在写月。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天上宫殿,今 夜是哪年?
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中忍受不住高空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返归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亮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亲人离别的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够长久平安,远隔千里共享这美好月色。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首词句句都是扣住“月”来写的。
词中有个引发情思、贯穿全篇的“月”,作者正是因为看到了天上的明月而发问,然后绘月成景、由月生情、以月明理、托月寄意。词中的“月”营造了一种美妙的意境。
【小结】归纳词的内容:
上片:望月问天,想象在天上和人间徘徊。
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天下离人的祝愿。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咏月怀人”之作。
(板书:咏月、怀人 )
【过渡语】
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中秋的一轮圆月引发了词人的无限遐思,让我们走进词人的内心,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六、读人,体会情感美。
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词人的情感多次变化起伏,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请结合具体词句,梳理词人情感的变化轨迹。
温馨提示:
同学们可以用“透过 (诗句),我读到了词人 (的情感)”这样的句式谈谈自己对词人情感的理解。
示例:
透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读到了词人把酒问天的高亢激昂。
师:好,下面我们交流一下。
【预设】
生:透过“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读到了词人在天上和人间的徘徊矛盾。
(分析很到位。)
生:透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读到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不错。苏轼因为受道家“出世”思想影响,不愿忍受朝廷的勾心斗角,便幻想摆脱现实到琼楼玉宇去过神仙生活,然而他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影响更深,他找到了天上的美中不足,最终决定留在人间。表现了词人的旷达。)
生:透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我读到了词人因思念弟弟辗转难眠的痛苦。
(很好。这里的无眠人也可泛指天下所有的离人。)
生:透过“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我读到了词人怀念弟弟的抑郁惆怅。
(嗯。这句好像是写对月的怨恨,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生:透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读到了词人看破世事的豁达。
师追问:很深刻。苏轼的这句话写出了他的人生感悟,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生(人生感悟):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与月亮有圆也有缺一样,是原始自然界的规律。(非常棒!)
生:透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词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师:是啊。既然人世不可避免的有“悲欢离合”,那就但愿离人能够长久平安,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苏轼能够推己及人,为全天下离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显示出苏轼精神世界的丰富博大、乐观旷达。
【小结】我们一起来梳理词人情感的变化轨迹:
师:中秋月圆之夜,苏轼“把酒问青天”,情感高亢激昂。因为仕途和生活的不顺他想要“乘风归去”,但又怕“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因而在徘徊、矛盾后还是眷恋人间的美好,变得通达豪放。可是在月圆之时不能和弟弟团聚,难免抑郁惆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阴晴圆缺” 一样无法改变,一下子豁达通透起来。最后他推己及人,为全天下离人们发出了美好的祝愿,显示出苏轼精神世界的丰富博大和乐观旷达。(板书:乐观旷达)
好了,我们把这首词再深情的诵读一遍。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意境深远,韵味深长,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A、B层都要完成)
2. 整理咏月诗词名句(或苏轼诗词名句),可编辑成图文并茂的精美小诗集。(A层必做,B层选做)
3.把词的下片改写成一篇小散文。(A层完成)
推荐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九、教师寄语。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都会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人们的心坎上。被贬到黄州时,他写下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被贬到惠州时,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即使在被贬到偏远的儋州时,他也写下了“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这就是苏轼做人的境界。希望同学们以后“遇到” 苏轼时,首先想到的是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学会接受生命中的风雨坎坷,敢于追求幸福的人生。愿我们都能活得像苏轼那样明朗,那样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