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
1.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场战役出现了一些我们熟悉的成语,如“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等,这场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2.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其交战双方是( )
A.前秦与东晋 B.前秦与西晋 C.北齐与东晋 D.北周与西晋
3.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B.结果前秦战败,东晋收复北方
C.东晋团结一致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D.导致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4.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牧野之战 ②淝水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涿鹿之战
A.①②④③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
知识点二 比魏孝文帝改革
5.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其中,北魏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起来的(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氐族
6.下列政权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有( )
①曹魏②东晋③前秦 ④北魏 ⑤北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⑤
7.如图记录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 )
A.结束了南北分裂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加强了君主专制
8.“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
A.严禁贪污 B.颁布均田令 C.迁都洛阳 D.实行汉化政策
9.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B.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C.使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促进了民族融合
10.从变法性质上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属于( )
A.奴隶社会调整政策的改革
B.资本主义社会调整政策的改革
C.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向新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
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
知识点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1.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以下属于民族经济生活交融现象的是( )
A.鲜卑姓改汉姓 B.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
C.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D.畜产品加工技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说明了( )
A.民族交融已经成为趋势 B.各民族放弃了原有习俗
C.民族界限是固定不变的 D.民族之间影响呈单向性
1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增强了国家实力
C.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D.加速了民族交融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透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高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参考答案
1.C 2.A 3.B 4.D 5.B 6.B 7.C 8.D 9.C 10.D 11.D 12.A 13.C
14.(1)从平城迁到洛阳。
(2)原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
意义: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