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品味青春的身影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
早期白话诗:胡适是中国新诗最初的倡导者与探索者,创造了以通俗明白为主要特征的“胡适之体”。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与古诗相比,虽都是有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文体知识——「现代诗」
现代自由诗特点主要有:
(1)形式自由,分行排列,有和谐的音乐性。
(2)内容新颖,内涵开放,有高度的概括性。
(3)意象重于修辞,有鲜明的形象性。
(4)语言白话易懂,有浓烈的抒情性。
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人。现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创办《创造季刊》,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风开创者之一。
《女神》(诗集)和《屈原》(历史剧)为其代表作。
郭沫若
作者简介
文化身份
文学经历
代表作品
昌耀(1936年-2000年),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
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昌耀的诗》等。2000年3月,身患骨癌的昌耀在西宁跳楼自杀。
昌耀
文化身份
生平经历
代表作品
作者简介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诵读诗歌,联系诗歌的标题,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两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示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是一个( )者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我”是一个( )者
放号
攀登
诗歌诵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诵读视频
诗歌诵读
诵读视频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思考: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常可以从哪些角度展开?
品读诗歌,分析“我”
活动1.意象赏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诗歌前四行描写了哪些景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意象:
无数的白云
壮丽的北冰洋
无限的太平洋
滚滚的洪涛
特征:
力量巨大
气势磅礴
阔远雄奇
动作:
怒涌、推倒
活动1.意象赏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本诗中的白云则“正在空中怒涌”,拥有翻卷涌动的强大的力。
古典诗歌中“乌云”才是具有翻卷涌动的特征的,如“黑云压城城欲摧”。
为什么不用“乌云”呢?
“白”字表明了白云所代表的这种力量是正面的、积极的。并且与“北冰洋的晴景”相符。
活动1.意象赏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洪涛:
①这一意象与古典诗歌一脉相承。“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洪涛”是太平洋将地球“推倒”的景象,其气势更盛,突显浪之大之猛,带来了“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这样震撼的画面;
②“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
③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从意象设问:多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从环境描写设问:前四句也是在描写“我”眼前所见,得是一个怎样的“我”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巨大的“我”
从语言描写设问:“我”在呼喊什么?
激情呼唤、多角度歌颂伟力的放号者
雄伟壮丽、宏大开阔
活动2.知人论世,品味情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为什么要将地球推倒?
面对壮丽之景,巨人发出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的呼喊,这汹涌磅礴的力量究竟要毁坏什么?创造什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
写作背景
太平洋作为地球的一部分,要把地球推倒。联系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当时的新青年们意识到必须彻底推翻旧文化、旧制度,才能建造一个新的自由民主的国家。无限的太平洋有着巨大的毁坏的力,毁坏之后才能创造。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为什么要将地球推倒?
破坏力:“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创造力:“五四运动”同时也以伟大的创造力建立着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结合背景进一步明确:“力”是什么?
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
破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
这是一个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有着奋发昂扬的精神、豪迈的气概,有着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创造新事物的志气,有着巨大精神力的渴盼自我的知识青年的形象。(诗人自我的形象)
小 结 “我”
接下来同样的方法,仔细探究一下《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提示:
1.抓住第一节的意象和细节描写,感受“我”所处的环境,将“‘我’是一个________的攀登者”填写完整,并说明理由。
2.把握第二小节主要意象,思考其象征义,体会“我”的心理感受。
3.知人论世,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创作这样一首诗,塑造一个这样的人物形象?(“我”与我的关联)
学法迁移: 《峨日朵雪峰之侧》
学法迁移: 《峨日朵雪峰之侧》
活动3.意象赏析·峨日朵雪峰之侧
1.《峨日朵雪峰之侧》描写了哪些景象?有何特点?
作品 重要意象 意象特点
《峨日朵雪峰之侧》
太阳、山海、石砾、深渊、罅隙
苍劲雄浑、高大险峻
雄鹰、雪豹
蜘蛛
威猛强大、傲岸不羁的强者、英雄
小得可怜
意象赏析·峨日朵雪峰之侧
2.“山海。石砾……”,揣摩诗人这样断句的意图。
1962年初稿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啸鸣,
意象赏析·峨日朵雪峰之侧
山海 石砾:
分行的巧妙之处
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决非易事。
石砾的滑坡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我”并没有和时代一同“滑坡”,有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节操。
意象赏析·峨日朵雪峰之侧
3.能否将“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改为“像军旅的喊杀声”,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
现实情境:石砾滑落的声音逐渐远去,更加真实。
激发想象: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刚刚发生了一场厮杀
小结:
阅读第一小节,思考这首诗歌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环境:太阳落山——黑暗寒冷 石砾不时滑坡——危险时时发生
描写: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鞋掌底渗出……
“我” 是一个勇敢抗争的攀登者
“我”是一个在困境中坚守的勇士
4.把握第二小节主要意象,思考其象征意义,体会“我”的心理感受。
提示:诗人为什么想要与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为什么“我”最终接纳了这只小的可怜的蜘蛛并和它一同默享大自然的快慰呢
4.把握第二小节主要意象,思考其象征义,体会“我”的心理感受。
雄鹰、雪豹
蜘蛛
勇者、强者
渺小却坚韧的生命
“我”希望获得
力量与鼓舞
赞颂强大生命力
理想
现实
蜘蛛:苦难的、孤独的、带来温暖的;
它竟然和我一样攀登到了雪峰的这个高度,坚守在“锈蚀的岩壁”。它的出现,它的沉默,使一切自以为是和虚张声势都失去了分量。表与里的反差,更凸显出蜘蛛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给读者带来极深的震撼。
从蜘蛛身上,诗人看到了自己,它的默然沉潜给受难中的诗人以生命启迪,“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直面苦难,悦纳自我,悦纳人生。
1.《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写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被监督劳动、囚禁、劳改、苦役和流放。
1962年,昌耀陷入了冷寂和沉闷的时期。在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1979年平反。重返文坛,任青海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
活动4.知人论世,品味情感
1983年删定
2.知人论世,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创作这样一首诗,塑造一个这样的人物形象?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
1962年初稿
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26岁的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之后又辗转多地,生活艰苦,命运坎坷。
结合创作背景,诗人借“我”的形象表达了青年人在追求青春理想时,虽然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虽然流血痛苦,但仍然热爱生命,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我”是诗人经历的写照与超越
初稿时诗人正处于自己人生的一段苦难经历中,20多年过去之后,当改革开放到来,让他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写作的状态,他重新删定了这部作品。有评论家这样说,20年前我们的诗人昌耀要歌颂的是一种对英雄的探寻,而20年之后伴随着改革人性的复苏他礼赞的是一种作为人的精神。
活动5.对比阅读,鉴“我”
当我们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抒情主人公放在一起,我们又会发现什么?
总结: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横跨两大洋的高大的巨人形象 歌号者形象
五四时期青年人高歌猛进渴盼张扬自我、改造世界
情感外显奔放
《峨日朵雪峰之侧》 努力奋进的登山者形象攀岩者形象
困境中青年人仍热爱生命、自我救赎
情感含蓄隽永、深沉冷静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同时期的青年人都有自己的追寻与感悟,从纵向来看我们代代青年也在一步步由年轻狂热走向成熟稳重。
(一)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二)运用叠词、反复手法
(三)运用排比的句式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手法总结
狂
《峨日朵雪峰之侧》手法总结
(1)视听结合,意象群;
(2)象征手法,“雄鹰与雪豹”“蜘蛛”;
(3)比喻,指关节像铆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