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3 15:4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新课导入
电视剧里的历史常识错误:玉米、地瓜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日常食物中,你知道哪些食物物种来自美洲?它们在欧洲和中国是怎样传播的呢?
导入新课
三、知识梳理与探究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
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这种生态学上的变革,便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必然性和重大历史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探究古代物种交流及近代美洲物种外传的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征和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外传的物种以及旧大陆传入美洲物种
3、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
4、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外传的原因
5、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影响
6、美洲农作物对中国的影响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美洲物种的外传
15世纪末 16世纪 16世纪中叶 16世纪末 17世纪 18世纪中叶 18世纪末
辣椒传入英国等欧洲国家
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传入中国
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
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小麦、水稻对美洲影响大
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玉米传遍欧洲各国
番茄在欧洲开始作为食用作物栽培玉米、马铃薯、甘薯在中国大规模推广
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玉米传遍欧洲各国
辣椒传入西班牙
二、时空定位
特点:①传播时间长;②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大陆内部及邻近地区;③交流路径以陆路为主;④交流物种较少。
原因: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②交通运输业的落后;③食物保鲜技术的落后
前言:新航路开辟前的物种交流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和原因?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目录
一、“远走他乡”---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礼尚往来”---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三、“命运与共”---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一、“远走他乡”---美洲物种的外传
1.传入欧洲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梳理美洲物种在欧洲、中国传播的情况。
欧洲 中国
玉米 16世中叶,南欧种植;17世纪传遍欧洲,仅次于小麦 明朝传入;清朝大规模种植
甘薯 引入欧洲,传播缓慢 明朝传入;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马铃薯 16世纪在欧洲推广
番茄 18世纪中叶,食用栽培 明万历传入,观赏药用;
清光绪开始食用栽培
辣椒 15世纪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入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称为“番椒”
番茄:番茄原产在南美洲,但是,当地人却一直怀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也不敢吃,还给它起了个吓人的名字——“狼桃”。16世纪英国公爵俄罗达格里从南美洲带回来一株,献给他的情人女皇伊丽沙白。从此它便博得了“爱情的苹果”的美名,此后,西红柿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被大量地种植,但只限于观赏。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反而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来。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地尝试西红柿的趣话在各地传播开来。到18世纪后期,意大利人开始尝试用西红柿做菜,并传至世界各地。
【知识拓展】 番茄与辣椒
小结1:美洲物种的外传示意图
西班牙、葡萄牙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番茄
辣椒
南瓜
西班牙
西班牙
葡萄牙

欧 洲
亚 洲
中国
非 洲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在爱尔兰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人们躲避战火、度过灾荒的主要食物。18世纪时,“马铃薯已几乎成为(爱尔兰)农民唯一的食物”。普鲁士、匈牙利以及俄罗斯均大规模推广马铃薯的种植。由此可知,马铃薯的种植
A.巩固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B.解决了欧洲的粮食安全
C.有效避免了欧洲战争的爆发
D.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
D
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某一作物的传播史富有全球史的意义。其最初可能是从印度、波斯传入埃及地区,中世纪时穆斯林将其引入到地中海地区和伊比利亚半岛。十六世纪起,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在中南美洲利用非洲奴隶大量种植,再将产品运回欧洲。这一作物应该是
A.玉米 B.甘蔗
C.小麦 D.棉花
D
材料2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材料3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地也。——[清] 袁景辉纂修《建始县志》
【史料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甘薯为例说明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形成,甘薯经过、华侨华人的积极引入,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传播路径有海上和路上两种。经过政府的推广,加上甘薯本身适应性强、耐贫瘠、产量高等特性,在中国广泛种植。
甘薯的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是由于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物种交流与人口增长
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二、“礼尚往来”---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类别 物种 影响
农作物 (产于欧亚) 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黄瓜、甜瓜、豌豆 经济类:甘蔗 ①丰富了美洲人的食物种类;
②小麦成为主食,水稻成为第二大主食
禽畜类 (产于欧亚) 牲畜家禽:牛、驴、骡、马(役畜)猪、羊、鸡(食用) 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饮料 (产于非洲) 非洲咖啡在欧美传播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
②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③丰富了物质生活,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概括欧亚大陆物种在美洲传播的史实。
二、“礼尚往来”---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材料 随欧洲人一起到来的还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种植园实行单一经营,他们进口各类必需品)。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问题探究1: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物种的交流给美洲带来的影响。
二、“礼尚往来”---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欧亚大陆新物种的传入,推动了美洲的开发,也加速了殖民者对美洲的掠夺,美洲迅速成为殖民地;同时,新的疾病被殖民者带到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发展种植园经济,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改变了美洲的人种结构。
总之,欧亚大陆新物种的传入,客观上促进了美洲的发展,密切了美洲与世界的联系,也给美洲带来严重灾难。
小结2:欧亚非物种传入美洲示图


欧 洲
亚 洲
非 洲
大 洋 洲
欧洲移民
欧亚大陆物种:
农作物: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蔗等;
畜禽:鸡、牛、驴、马、猪、羊
欧洲殖民者
咖啡
西班牙
西班牙
2、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包谷(玉米):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耙卖,村市熬糖做粉卖。
——清宣统元年《永绥直隶厅志》
3、推动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三、“命运与共”——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材料9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 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
…… 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三、“命运与共”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问题探究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及启示。
史料10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期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漠化现象凸显。
促进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发展。
乱砍滥伐,植被破坏,过度垦荒造田,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严重。
对点训练
4.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材料四 新航路开辟前,每磅胡椒的价格为6先令甚至更高,几乎从未低于3先令6便士;开辟新航路后,胡椒价格为每磅16便士至2先令不等。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人。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
三、“命运与共”——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的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合作探究: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有什么特点?
特点:欧洲主导; 范围广泛(全球性);双向交流(互补性);种类丰富; 结果双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长期性。
原因: ①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④美洲作物自身的优势。
提示:内容、 范围、 时间、 交流、结果方面
三、“命运与共”——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A.美洲地区的族群混合现象得以形成
B.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C.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
D.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D
材料11 “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由此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2002年1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召开退耕还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
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在适宜退耕还林的地区,农民可自愿把不宜耕种的坡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政府按统一标准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粮食和现金补助,以及用于造林的种苗和补助。退耕还林的范畴还包括退耕地还林、还草、还湖和相应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光明日报》
2.启示
三、“命运与共”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及启示。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咖啡原产于非洲,伦敦的第一家咖啡馆在1652年开办,之后迅速推广,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喝咖啡被认为是有品位,乐于接受新思想。
查理二世担心它们会成为阴谋造反的中心,予以取缔。舆论立即大哗,咖啡店主由托马斯·加拉韦领头,组织了请愿团进行抗议。
胡克的日记显示,他和他的科学家同行在咖啡馆里进行学术讨论,同制造实验仪器的技工谈判,有时还在咖啡馆里做科学实验。……现代科学的奠基之作——牛顿的《原理》起源于咖啡馆。
【素养提升】
问题探究5:结合咖啡与咖啡馆在英国发展里历史,思考咖啡折射出怎样历史发展的进程。
新航路的开辟后,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咖啡贸易实现资本积累,力量进一步强大;国王取缔咖啡馆体现了王权的专制性,激起了新兴阶级的不满,他们的抗议有利于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兴起,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咖啡馆作为重要的社交场所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经济发展,英国近代科学兴起并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提供理论基础。英国咖啡馆的发展见证了英国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历程。
咖啡馆里的英国历史
四、本节精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世纪早期,阿拉伯人将印度的甘蔗带入欧洲地中海沿岸,此前蜂蜜一直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主要甜味来源。之后,甘蔗的栽培技术和制糖技术也更为广泛地传到欧洲。当时,味道甘美、颜色洁白的砂糖和蜂蜜一样,是高价商品,在欧洲社会上层阶级间流传。以16世纪的英格兰为例,当时蔗糖价格十分高昂,是贵族阶层的专属奢侈品,贵族们甚至以一口烂牙为荣。
由于砂糖贸易利润巨大,而且甘蔗需要在气候条件适宜的热带地区种植,于是,英法等欧洲国家争相在美洲殖民地建立了无数的甘蔗种植园。到了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种植园中糖生产的扩大化,糖的价格在欧洲逐渐变得低廉。
另外,到了19世纪初期,为了减少对殖民地糖供应的依赖,欧美国家本土也开始竞相栽种甜菜、改良甜菜品种。由此,原来仅作为少数上流阶层的饮食调味品、药品或礼仪用品的砂糖,逐渐变成了人们可以日常获取的物品。
——摘编自郭歆《国家人文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阐述蔗(砂)糖在西方传播的现象,并得出结论。(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现象:中世纪时期,由于世界处于相对隔绝状态,世界各地交流联系有限,蔗糖原料及制糖法传播有限。之后虽然蔗糖在欧洲传播,但是欧洲气候条件不适合甘蔗种植,蔗糖的食用只局限在上流社会。(3分)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他们在美洲发展种植园经济,使美洲成为近代早期世界最大的蔗糖生产和出口地,伴随着西方国家对种植园劳工的残酷压榨,欧洲的蔗糖价格逐渐变得低廉。(3分)
19世纪,受到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冲击,欧美国家扩大了甜菜种植和砂糖制作,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糖的来源更为多样化,糖逐渐成为人们可以日常获取的物品。(3分)
结论:近代蔗糖(砂糖)的传播,既反映了殖民扩张的过程,也折射出全球联系不断加强、人类社会走向整体的过程。(3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