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诗经》文化知识:文学史地位、诗六艺、重章复沓
2.赏析诗歌的质朴美(纯粹、灵动)、人情美(劳动收获的“乐”)
【课时】1课时
【主要思路】
主问题:如何看待这首诗歌的“简单”?
形式简单——质朴之美(灵动、纯粹)重章复沓——变化/不变;手部特写,艺术省略,留下想象的空间。
情感简单——人情之美(劳动获得的“乐”感)Q:为何古人劳作那么辛苦,《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还透着愉悦? 人类儿童时期无意识的精神追求。
【学习过程】
1.解题:图片介绍芣苢,车前子,夫人宜子之草。
2.听诗,标音;读诗,感受:简单。
3.引入《随园诗话》故事,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
点蜡烛、剪蜡烛——无意义的动作,无意蕴,神经病
Q1:结合注释思考:采芣苢的一系列动作特别在哪里?
分解刻画
采:采摘。有:采摘后获得。——总体完整的画面,归纳告诉我们在讲什么事。一群妇女在采摘芣苢。(全景)
镜头慢推(特写)
掇:拾取、摘取。“采”摘芣苢的具体画面,把采下芣苢拾起来。捋:张开五指,把芣苢的果实(籽)成把的采取。
采摘后如何持有,盛放?
袺:左手持着自己衣襟,右手不停采摘芣苢,采摘之后放进衣襟围成的布兜里盛放。当越采越多的时候已经不方便去持有那么多的芣苢,襭:把衣襟拉起来掖在自己的腰带上,这样可以有更多的盛放的空间。
这首诗歌中变化的部分运用丰富、准确、互为关联的动词一步步分解诠释了采摘的完整过程。
4.再读诗歌品味诗歌中没有变化的部分。不变的部分带来怎样的美感。
《诗经》最早是配合乐曲演唱的,所以诗歌中的重复就类似于现在流行音乐的a段和b段一样,两段的歌词大体上是一样的们只有个别字词略有调整。往往是围绕着某种特定的情绪反复吟唱。反复地歌唱给人带来怎样的感觉?回环往复,宛转悠扬,回味无穷。这首诗歌在歌唱的时候它的节奏是缓慢轻柔的还是简单轻快的? 简单轻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的喜悦。
5.多种主题介绍:宜子说、伤夫有恶疾说(草有恶臭,仍愿意采摘,表达对丈夫的不离不弃)、后妃美德说(后宫妇人一同进行采摘劳动表现和谐)
6.为什么诗歌就不能简单呢 极致的单纯之美;简单的劳动快乐。
仅仅聚焦在手上的劳动,其余的都是空白、省略。
在没有笔、没有纸张、甚至可能连竹简都没有的时代,人类有意识的文学创作是极少,而不经意之间的口耳相传,留下的是人类儿童时期无意识的精神追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总结:
当我把深埋在草丛里的头抬起来,凝望着蓝空,聆听着云层间和草梢上掠过的那低哑歌句,在静谧中寻找那看不见的灵性时,我渐渐感到,那些过于激昂和辽远的尾音,那此世难缝的感伤,那古朴的悲剧故事;还有,那深沉而挚切的爱情,都不过是一些依托或框架。或者说,都只是那灵性赖以音乐化的色彩和调子。而那古歌内在的真正灵魂却要隐蔽得多,复杂得多。就是它,世世代代地给我们的祖先和我们以铭心的感受,却又永远不让我们有彻底体味它的可能。(张承志《黑骏马》)
7.介绍《诗经》文化知识ppt
作业:(劳动单元思考)
Q: 为何古人劳作那么辛苦,《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还透着愉悦?他们的劳动和工厂里工人的劳动有什么区别吗?
春耕秋收——顺其自然,不存在强制和压迫,是自发的生产过程,劳动的收获是满足自己,满足他人,是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同时这样的集体劳动可以使人享受到更多互相联系而产生的快乐。而工人的生产过程则是在强制和压迫下被动的生产过程,是否定自身,被塑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