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9秦统一中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落实唯物史观学科素养的培养。
通过学习秦灭六国动态示意图的观察,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通过阅读史料,归纳概括秦统一中国的原因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培养学生史料证实的学科素养。
通过对秦朝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学习,感悟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如何客观全面的评价秦始皇。
教学过程
导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城、兵马俑等学生熟知的图片导入。
讲授新课:
引用李白的古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让学生概括出这首诗歌颂了秦王的历史功绩。”
【要点提示】:统一六国
【承转设疑】:我们知道战国有七雄,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要完成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进行激烈而残酷的战争。那么秦能最终实现统一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根据下列几则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秦孝公即位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材料二:战国七雄长期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渴望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材料三:秦统治者都是些能干又野心勃勃的现实主义者,率先应用法家学说,将所有权利集中在自己手上。
材料四:由于有严格的奖惩制度,严密的军队组织,优秀将领的指挥,恰当的战略战术,精良的武器等条件,使秦军成为了一支勇猛可怕的军队。
【要点提示】:
秦统一的原因:
1.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2.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3.秦王嬴政开拓进取、雄才大略。 4.秦国奖励军功,军队战斗力强。
通过地图,展示秦灭六国的顺序,引导学生概括出秦灭六国的规律:“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找出秦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以及统一的历史意义。
【情景设置】: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后,按理来说应该高枕无忧了,可事实上他却夜不能寐,他时常想,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我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该如何统治和管理才能让他千秋万代的传下去呢?后来,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因此自称为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但是,俗语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么广阔的疆域,仅凭秦始皇一己之力是难以有效地加以管理。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1,概括出秦始皇所设立的中央政权机构。
【要点提示】: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负责。
【合作探究】:中央政权机构设置好以后,关于如何管理地方,朝廷中出现了分歧。
丞相王绾向秦始皇建议: 六国诸侯刚灭不久,原先的燕、齐、楚离咱们京城很远,应该在那里分封几个王,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廷尉李斯反对:周武王建立西周时,封了不少诸侯,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请大家分组讨论,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纳谁的建议?为什么?
【要点提示】:采纳李斯的建议,废分封,设郡县。因为分封制下诸侯国比较独立,容易引起叛乱,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要把地方的权利收归到中央。
表格展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点:
【教师点拨】:郡、县二级行政机构都属于中央直接管辖,郡守和县令的官员也都由朝廷直接任免,这样,地方的权利就收归至中央,我们把这种中央对地方的管制称为中央集权制度,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了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听故事,学历史】
教师讲故事:话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他决定趁有生之年一定要好好游览一下自己打下的大好河山。于是他就带着随从,一路向东出发了。可是队伍没走几天就停下了。他下马车了解状况。侍从告诉他说到了原属韩国的领地了,车轨不一样宽,马车无法前行了。于是秦始皇下道诏书,让整改车轨。队伍换了马车继续前行,不知不觉秦始皇有了饿感,于是差人去购买5斤小米,可过了半天,那人却两手空空的回来了,哭丧着脸说:“人家根本就不认咱这钱!”秦始皇很愤怒,另派一名体格健硕的人去买。过了一会儿,小米是买回来了,但这5斤还不如咸阳的3斤多……一路上的波折,让秦始皇丧失了游山玩水的雅兴,于是队伍沿原路返回。到了原属韩国的领地时,秦始皇发现车轨并没有整改,他召来当地郡守问责。郡守战战兢兢的回答说:“启禀皇上,并不是我们敢抗旨,而是因为诏书上的字我们实在是不认识啊!”这让秦始皇竟无言以对……
故事听完了,请同学们思考:秦始皇在巡游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如果你是他,你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要点提示】:问题:车轨不统一、货币不统一、度量衡不统一、文字不统一等;措施:将这些变为统一。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秦始皇为巩固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
【要点提示】: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转承设疑】:除了以上措施,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请大家阅读课本“每课一得”部分,了解“焚书坑儒”的史实,并简要评价这一措施。
【要点提示】:虽然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但手段残暴,给中华文化带来了重大损失。
教师讲述:秦始皇解决了这些问题后原本以为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可问题又来了,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不断南下骚扰。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旧长城加以修葺,将其连为一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
【课堂活动:我是小法官】
原告: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案情:被告被控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后,统治期间,残暴不仁,奴役百姓,是一个暴君。
被告人自辩:我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陪审团:全体学生
如果你是法官,你将如何断案。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来客观全面的评价秦始皇,既让秦始皇心服口服,也让老百姓能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和公正。
【要点提示】:
秦始皇是一位功大于过的“千古一帝”
功:①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②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③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弛道, 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等,促进了社会发展,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过:①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辉煌的中华文明,钳制了人民思想的发展。
②实行严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严重剥削百姓。
③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修建宫殿.陵墓和万里长城。
板书设计:
1、秦灭六国
2、建立秦朝
3、巩固统一
政治: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统一文字
军事:北击匈奴,修长城
交通:修筑全国道路,开灵渠
作业:
基础训练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