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期高一历史拉练(二)
一、单选题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贫富分化开始出现。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社会贫富分化已出现证据的是( )
A.龙山文化出土了薄如蛋壳的黑陶
B.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米
C.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出土了黄铜片等金属物
D.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随葬品的数量多寡悬殊
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C.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3.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井田制度的推广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土地兼并的加剧
4.有人把春秋战国某些学派描述为“主张为政以德的礼仪派”“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主张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兼爱的反战派”。下列正确对应该描述的是( )
A.儒、道、法、墨 B.儒、墨、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5.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事务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6.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此汉初尊奉( )
A.以法治国 B.黄老无为 C.天人感应 D.三教合一
7.下图是汉朝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这反映了( )
A.三公成为决策机构 B.尚书剥夺外朝行政权
C.中朝有效抑制相权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8.汉武帝时期,政府实行盐铁官营,兴办地方手工业,先后在郡国设置盐官、铁官、工官、服官、铜官等,控制了地方的经济命脉。这些措施( )
A.引发了地方诸侯王的离心反叛 B.激化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为汉反击匈奴侵扰创造了条件 D.推动了私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
9.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在发动反晋起兵后不久,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上天,已具备“德”,并建国号为“汉”,继而将得天下。前秦统治者苻坚也在强调了“受命”“有德”后进一步统一黄河流域。这可以用来说明十六国时期(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B.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道德修养较高
C.儒学思想得到华夏族群的认同 D.南北统治政权积极谋求国家统一
10.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
A.规范统治秩序 B.发展游牧经济
C.加速民族交融 D.缩小南北差距
11.隋唐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商运枢纽运销四方。广州的犀角、象牙,两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锦等都沿江东下,集散于江淮,或者继续北运。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长途贩运的快速发展 B.商业往来得到政策支持
C.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12.唐朝时,在西域、东北、岭南、漠北等地共设置羁縻府州近千个,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中央政府在这些地区“顺其土俗”,不收赋税,接受以政治象征意义为主的土贡。当时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D.削弱了边疆地区政治地位
13.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 )
A.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 B.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
C.有利于行政效率提高 D.强化了中央集权
14.某学者指出,在九品中正制下,评品权力握于中正之手,品第之高低,常常系之于门第世资,中正给予官吏候补人的品第,实质上正是一种基于被品评者门资家格的任官“资格品第”。可见,这一制度( )
A.成为维系世家大族统治的工具 B.是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
C.使朝廷对官员的监察得到加强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15.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时期,建造初期,石窟内雕塑在原偏祖袈装基础上加右肩搭一角,形成中国特色的半偏袒袈装。随后,洞窟佛像袈裳样式逐渐由紧窄变得宽松,直至褒衣博带的双领下垂式,面容也渐变为中国高士形象的秀骨清像型。这反映了( )
A.外来宗教的本土化趋势 B.民间信仰呈现多元性
C.佛教冲击儒学独尊地位 D.雕塑作品的写实风格
16.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隋唐书法艺术难以超越 B.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交流
C.君主开明有助艺术繁荣 D.对外开放利于艺术多元
17.宋太祖将二十余万禁军的一半部署在京师,其余一半分散到外地驻扎;驻屯京师的禁军和驻扎外地的禁军经常调动,轮流换防;军队将领也须经常更换。这些举措( )
A.分散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B.体现了崇文抑武
C.遏制了藩镇势力的坐大 D.强化了中央集权
18.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北宋承认契丹占领燕云十六州的合法性;庆历二年(1042年)辽索取周世宗时收复的关南十县地,宋增加银绢十万了事;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割让北中国与女真贵族。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宋代采取的治国策略是
A.重文轻武 B.强干弱枝 C.岁币政策 D.守内虚外
19.绍兴和议后,宋高宗不仅没有趁境内经济恢复,储备战略物资,厉兵袜马,寻找时机收复故地,反而发出“忧内之心,不减于外”的感慨,并将名将刘锜、李显忠等闲置多年,以致世人不再崇尚军功,良家子弟耻于入伍。这反映了当时( )
A.统治集团内部的保守与不思进取 B.已与金国实现全面和平
C.地方势力割据的问题已日益凸显 D.君主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20.北宋文士对一些可以定格和标示自身独特性的绘画元素做出了主观选择和内涵演绎:山水、梅竹等具有人文象征寓意的绘画题材,手卷、扇画等雅玩性质的绘画形制受到文士钟爱,水墨风格也因其笔墨特性和哲学意味而广泛流行。这一审美取向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C.得益于自然经济发展 D.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21.下表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首领的部分施政措施。由此可见,在这些政权中( )
少数民族首领 措施
耶律阿保机 重用汉人,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参照汉文化改造契丹文化。
李元昊 依照宋制设立百官,参照宋制定朝仪。
完颜阿骨打 命人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创造女真文字。
忽必烈 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
A.统治者的汉文化素养深厚 B.游牧文化已经走向没落
C.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D.因俗而治成为普遍原则
22.宋代的清明节,是一年中重要的节日。在长达一周的节日期间,人们不管是呼朋唤友、携妻带子的踏青郊游,还是万鼓雷动,碧波荡漾的游船竞渡,抑或是乱花飞舞、人人半空的秋千之戏,皆是用自己的快乐来弥补故人逝去的伤痛,在各种仪式和群体活动中寻求自我意义上的精神满足。这从侧面反映出宋代
A.传统经济政策松动 B.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C.社会风气走向衰颓 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23.南宋时期,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之说。在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北方人吃笼饼的习惯南方人也跟着学。这些现象主要缘于( )
A.中原地区经济萧条 B.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C.经济政治重心南移 D.南宋重视民众教育
24.明初沿用元制,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率百官,总理政务。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丞相权势过重,是导致小人专权乱政的重要因素,洪武十三年以擅权枉法罪名处死左丞相胡惟庸后,下令废除中书省,罢丞相不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挥。这一措施
A.使中央政府权力强化,保证了社会秩序稳定
B.使皇权的独断性加强,极大地避免了决策失误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强化了皇权
D.使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25.法国学者朗索瓦德勃雷在《海外华人》一书中记载了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的一段话:“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这说明郑和( )
A.七下西洋实践了“天朝上国”的理念 B.船队主要用于扩大经商和控制南洋
C.具有海洋开放、财富、主权和忧患意识 D.主张夺取和控制南洋地区
26.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这一制度( )
A.体现了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C.优待少数民族上层保障了局势稳定 D.改变了夷夏观念且实现了民族平等
27.有学者指出,尽管“军机处的设立无疑与雍正年间西北两路用兵密切相关”,但其“本质并不在军事,而在有‘承旨办理机务’之名的秘密政治”。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立( )
A.解决了西北军事危机 B.规范了行政机构运转
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D.强化了皇权专制机制
28.清朝道光年间,四川《内江县志要》记载:“沿江左右,自西徂(cú,到)东,尤以艺蔗为务。平日,众夫力作,家辄[雇]数十百人……辘轳(压榨甘蔗)煎煮(蔗汁),昼夜轮更。其壅资工值(利润),十倍平农。”据此可知当时( )
①制糖业有雇佣劳动 ②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形成
③已经出现手工工场 ④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明末,顾炎武提出了“为天子为百姓之心,不如自为”的经营思想。他以徽商为例,认为其勤俭经营的目的不只是克制私欲达到一定的修为,而是追求利益,并肯定了这种欲望。这表明顾炎武( )
A.旨在抨击君主专制 B.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C.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D.深受社会各阶层认可
30.下图为明代后期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主图部分勾勒了世界轮廓和经纬度,并将子午线向左移动170度,使中国盟于世界的中央,四个角落分别绘制了南北半球、日月食等天文地理信息。此种做法
A.反映了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 B.迎合了中国“天朝上国”观念
C.标志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促进了传统科技转型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 总日处意 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
隋炀帝大业年间 始置进士科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 始置武举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表格中事件所反映出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的变化,并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然而,郡县制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着想,不全力去拱卫统治者濒危的社稷。“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
——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材料二 中央集权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皇权为最高象征,自秦朝始基本稳定延续两千年。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其根本在于保障国家的版图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否则分裂必然导致内战,内战则导致百姓生灵涂炭。对于大版图、人口众、多民族、区域差异大的大国而言,维持统一无疑具有政治上压倒一切的优先性,也是任何执政集团先进与否的关键指标。对中华民族而言,郡县制的这一灵魂至今并不过时。
——摘编自曹锦清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
材料三 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王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孟广耀《蒙古民族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分别说明两个时期实行不同制度的原因,简析秦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前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期 特征
第一阶段 从远古到西周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先民建立了最初的多民族国家,即夏、商、西周。在这个过程中,“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
第二阶段 从春秋到秦汉 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加强中央集权。一些新民族加入,主要有匈奴、南越和西域各族等
第三阶段 从魏晋到隋唐 经过民族交融,这一时期形成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大核心——唐人。我国各民族初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关系
第四阶段 从五代到元 经过分裂,再次形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首次形成了一个以蒙古族为统治民族,以汉族为多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第五阶段 明清(鸦片战争前) 清朝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是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各方面密切关系所自然形成
——摘编自孙进已《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从材料中任选其中一个或多个阶段,围绕“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试卷第4页,共8页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随葬品的数量多寡悬殊体现了这些墓葬的墓主人生前的贫富差距,可以作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贫富分化开始出现”的证据,D项正确;龙山文化出土了薄如蛋壳的黑陶,只能体现制陶业的发展,不能体现贫富差距,排除A项;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米只能体现原始农业的情况,不能体现贫富差距,排除B项;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出土了黄铜片等金属物只能体现手工业的情况,不能体现贫富差距,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可知,夏商周设置的官员职位,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官员,是执政者,具有双重的身份地位,说明夏商周都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B项正确;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是西周宗法制的表现,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是商朝的内外服及西周的分封制,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国家和家族通过宗法制密切结合,夏和商宗法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之前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边界逐步清晰,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与运用,荒地逐步得到开垦,土地私有逐步确立,因此荒地的归属更加明晰,故C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井田制逐步瓦解,排除AB;当时土地私有制刚确立,土地兼并的现象加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为政以德的礼仪派”是儒家学派。“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道家学派。“主张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是法家学派。“提倡兼爱的反战派”是墨家学派。因此A项正确;BCD项顺序颠倒,排除BC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可知,在秦朝,九卿在名称上是国家的政府机构名称,同时根据其职能可以看出其又是为皇帝进行服务的机构,说明秦朝九卿既是内臣,又兼是外臣,体现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D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与材料九卿职能无关,排除A项;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材料中九卿职能无关,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是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与九卿职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可知,汉初,社会凋敝,生产力遭到巨大的破坏,因此朝廷需要采取措施恢复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休养生息,汉朝政府在治国思想上采取的是黄老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初社会经济凋敝,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与民休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法治国在当时不利于经济的恢复,排除A项;天人感应主要是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的思想受到重用是在汉武帝时期,题干涉及时间是汉初,时间不符,而且天人感应的思想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排除C项;三教合一是隋唐时期的政策,题干时间是汉初,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汉朝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可知,中朝官员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参与中枢决策,剥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的决策职能,外朝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成为政令的执行机构。丞相的职权和地位也因此受到削弱,C项正确。三公为代表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排除A项;外朝依然保留行政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反映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政府实行盐铁官营,兴办地方手工业,先后在郡国设置盐官、铁官、工官、服官、铜官等”,可知汉武帝时期的上述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反击匈奴侵扰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上述措施阻碍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十六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匈奴贵族刘渊在发动反晋起兵后不久,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上天”等信息可知,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纷纷宣称受命于天,继而拥有了统治天下的合法性,这表明胡人族群吸收借鉴汉族统治方式,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与加强,并未展示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文学修养,排除B项;材料所述匈奴贵族和前秦统治者的做法都加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反映了这时期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儒学思想得到华夏族群的认同”的表述夸大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南北政权谋求国家统一,并且他们的做法更多的是为加强自己统治的合法化,并非谋求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可知,中原汉族服饰有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改穿汉服,目的是规范统治秩序,A项正确;根据材料“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即是说穿胡服有利于发展游牧经济,孝文帝改革要求由穿胡服改为穿汉服,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游牧经济,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改穿汉服有利于民族融合,但不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目的,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孝文帝只是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没有统一南方,所以他改革服饰的目的不是缩小南北差距,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大运河的南端在江南的余杭,北端在涿郡;据材料信息可知,隋唐时期,全国范围的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大运河起点区域)商运枢纽运销四方,这与大运河沟通南北有关,D项正确;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快速发展,排除A项;中国古代历来重农抑商,不可能政策支持商业,排除B项;材料强调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商运枢纽运销四方,这与手工业生产发达的情况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而且羁縻府州的治理按照当地民族风俗进行,这样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制度属于央地关系,属于中央集权制度范围,与君主专制强化是不同概念,排除A项;同理,央地关系并非君臣关系,也不属于中央行政制度,排除C项;从本题材料看,上述举措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政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中书、门下广泛地参与决策,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到政事堂,这样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性,从而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主要意思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而且政事堂制度对防治腐败的作用有限,排除A项;政事堂的设置是为了加强皇权,排除B项;政事堂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主要根据门第来决定人才的品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因此逐渐成为维系世家大族统治的工具,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选官制度,并非是官员升迁和官员监察,排除B项、C项;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 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门第低下之人虽有真才实学也只能列入下品,因此也就失去了担任高级官职的机会,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中“在原偏袒袈裟基础上加右肩搭一角,形成中国特色的半偏袒袈裟”“袈裳样式逐渐由紧窄变得宽松,直至褒衣博带的双领下垂式,面容也渐变为中国高士形象的秀骨清像型”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石窟雕塑中佛像的形象显示出较多的中国文化元素特征,体现了外来宗教的本土化趋势,A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佛教的传入,不能体现民间信仰的多元性,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佛教对儒学地位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的中国化,不是雕塑的写实风格,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是我国的大一统时期,国家的统一推动我国书法步入又一个高峰,其中隋朝书法融合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为唐代书法创新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隋唐书法难以超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隋唐时期的君主也有昏君,并非都开明,排除C项;材料与艺术的多元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将二十余万禁军的一半部署在京师,其余一半分散到外地驻扎;驻屯京师的禁军和驻扎外地的禁军经常调动,轮流换防……”,可知,宋太祖将禁军一半部署在京师,同时轮流换防,强干弱枝,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枢机构的权力变化,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军事调整,并未提及崇文抑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中央权力的强化,而北宋已经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据题意可知,两宋时期,两宋政府对北方政权不断妥协退让,没有进行坚决的抵抗,这体现了宋代守内虚外的策略,D项正确;重文轻武是指压制武将,排除A项;强干弱枝是指强化中央力量,削弱地方的力量,排除B项;岁币政策是指给北方政权缴纳贡赋,不包括割让土地,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绍兴和议后,南宋君臣并不重视储备战略物资,不寻找时机收复故地,将重点放在镇压人民反抗上,名将被长期闲置,世人不崇尚军功,甚至“耻于入伍”等,反映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保守与不思进取,A项正确;绍兴和议并未实现宋金的全面和平,排除B项;宋代地方势力割据的问题日益凸显与“世人不再崇尚军功,良家子弟耻于入伍”等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君主权力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宋代绘画图式有其自身的演变逻辑,但是人物画的规谏图式和山水画的人伦秩序的象征图式以及花鸟画的祥瑞图式都受到理学的辐射,并烙上理学伦理观念的印记,可以说宋代泛化的伦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宋代绘画观念和绘画作品的风貌,后者成为凸显前者的载体并有效地发挥传播功能,从而宋代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伦理观念的隐喻,反过来丰富、发展理学的实践形式,因此A项正确;材料与整合社会价值观念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对绘画的影响,非自然经济发展,排除C项;市民阶层兴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据材料“重用汉人,制定法律……依照宋制设立百官……命人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可以看出此时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都在学习汉文化,学习汉制,来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出现了新的社会发展趋势,C项正确;仅从其措施中,无法得出统治者本人的汉文化素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的汉化特点,无法得出游牧文化已经走向没落,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学习汉文化,无法得出因俗而治成为普遍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在注重现实人生的社会氛围中,人们在纪念先贤古人的同时,享受着节日所带来的种种狂欢活动,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习俗的冲击,故选B项、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出统治者经济政策调整的信息,得不出传统经济政策松动,排除A项;材料所反映出的社会习俗与程朱理学“存理灭欲”的伦理规范相悖,排除D项。故选B项。
23.C
【详解】根据材料“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可以看出江浙地区成为人才中心,这是因为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根据材料“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等信息可以看出南方人效仿北方习俗,这是因为南宋定都临安后,政治重心南移,许多北方人特别是官僚士大夫迁徙到临安及南方,推动北方文化、习俗在南方的传播,C项正确;两宋之际,中原地区的经济虽然遭到战争破坏,但金朝的统治稳定后,其经济又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萧条”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南方自然环境优越只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不是江浙地区成为人才中心和南方人效仿北方习俗的原因,排除B项;江浙地区成为人才中心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决定的,而北方文化、习俗在南方的传播是人口迁徙带来文化交融的结果,都与民众教育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4.C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专制皇权的史实,C项正确;这一措施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不会避免决策的失误,A、B两项错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代军机处的设置,D项错误。
2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初年。据题意可知,郑和认为,通过控制海洋可以获得财富,维护国家安全,因此说明他具有开放、财富、主权和忧患意识,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郑和海洋开放、财富、主权和忧患意识,并不是实践“天朝上国”的理念,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为了宣扬国威,“主要用于扩大经商和控制南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郑和并没有主张夺取和控制南洋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26.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土改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政策,B项正确;改土归流不是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改土归流不是优待少数民族、也不是实现民族平等,排除CD项。故选B项。
27.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学者指出,军机处本质并不在军事,而在于它是协助皇帝处理机要事务的机构,强化了专制皇权,D项正确;材料提及军机处设立的背景与雍正年间西北两路用兵密切相关,但没有提到是否解决了西北军事危机,排除A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8.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清朝中国。题干描述清朝时期四川内江县百姓很多从事制糖业,据“家辄[雇]数十百人”可知,制糖业有雇佣劳动,①正确。题干信息显示制糖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当时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据主导,“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形成”不符合史实,②错误。据“平日,众夫力作,家辄[雇]数十百人……辘轳(压榨甘蔗)煎煮(蔗汁),昼夜轮更”可知,当时已经出现规模比较大,用人比较多,分工比较细的甘蔗制糖手工工场,③正确。据“壅资工值(利润),十倍平农”可知当时百姓在务农以外,通过从事制糖业来增加收入,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9.B
【详解】根据“为天子为百姓之心,不如自为”,“认为其勤俭经营的目的不只是克制私欲达到一定的修为,而是追求利益,并肯定了这种欲望”可得出顾炎武的主张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转型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没有针对君主专制,排除A项;当时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的认可,排除D项。故选B项。
30.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并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把子午线向左移动170度从而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这样,中国就自然而然位于该图的中心,迎合了中国“天朝上国”观念,B项正确;材料与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排除C项;中国古代科技并未成功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31.(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标准的变化:从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积极的价值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2)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详解】(1)本题为对比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
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一“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是察举制;根据材料一“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可知是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一“始置进士科”“始置武举”可知是科举制。
第二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知选官标准的变化:从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第三小问价值:根据材料二“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可知,积极的价值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
影响:科举考试以儒学为考查内容,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根据材料“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可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32.(1)变化:由秦朝的郡县制到汉初郡国并行制。原因:秦朝,吸取分封制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存在弊端,巩固刘氏家族统治地位的需要。意义:奠定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安定;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借鉴
(2)特点:管辖区域大;行省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通过加强民族控制防止地方权力过重。积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任答两点4分)
【详解】(1)本题第一小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和“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可知变化是由秦朝的郡县制到汉初郡国并行制。本题第二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所学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原因是吸取分封制导致地方势力过大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着想,不全力去拱卫统治者濒危的社稷”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的原因是统治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存在弊端,巩固刘氏家族统治地位的需要。本题第三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中央集权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皇权为最高象征,自秦朝始基本稳定延续两千年”可知意义是奠定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根据材料“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其根本在于保障国家的版图统一”可知意义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根据材料“而国家的统一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可知意义是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安定;根据材料“自秦朝始基本稳定延续两千年”可知意义是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借鉴。
(2)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根据材料“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可知特点是管辖区域大;根据材料“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可知地方权力大,但根据所学地方权力也受中央节制;根据材料“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可知特点是通过加强民族控制防止地方权力过重。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根据材料“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可知影响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所学行省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根据所学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3.论题:魏晋到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局动荡,但民族交融加强,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这些都为国家统一提供了条件。隋唐时期,国家大一统实现,唐朝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唐朝设置羁縻府州,设立都护府、都督府等,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此外,唐朝政府还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方式加强同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由此,唐人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大核心,我国各民族初步形成了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关系。
综上可知,魏晋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逐渐实现,民族交融得到加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从远古到西周……建立了最初的多民族国家,……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可得出,从远古到西周是早期国家建立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的时期,可以“从远古到西周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孕育和奠基的时期”为题,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开创了王位世袭制”“商朝国家的地域更为扩大,国家机构更加完善”“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民族融合”“‘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等方面阐述;据材料“从春秋到秦汉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朝……加强中央集权。一些新民族加入”可得出,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的时期,可以“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并巩固”为题,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秦朝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采取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击匈奴,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促进了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方面阐述;据材料“从魏晋到隋唐经过民族交融,这一时期形成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大核心——唐人”,可得出魏晋到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可以此为题,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国家大一统实现,唐朝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等方面阐述;据材料“从五代到元经过分裂,再次形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首次形成了一个以蒙古族为统治民族,以汉族为多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可得出从五代到元,多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民族交流融合和元朝的统一进一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可以此为题,从“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南宋与金、西夏并立,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加强了对西藏、西域、台湾的管辖,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方面阐述;据材料“清朝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各方面密切关系”可得出,明清时期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可以此为题,从“明清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明清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清朝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国家版图,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等方面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达清晰,论证充分。
答案第10页,共10页
答案第9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