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2 17:47: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
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识知音。
1、高山流水,引出故事。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板书:高山流水),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有一个传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古文,讲述的就是这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齐读课题——《伯牙鼓琴》
2、诗句品读,感受知音。知音共饮醉当歌。知音世所稀。千金易得,知音难寻。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二、读文章,知文意。
(一)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学过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回顾总结文言文的方法:
1、反复诵读,用心思考
2、借助文中注释、插图
3、借助工具书、相关资料
4、联系上下文
(二)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注意停顿和延长,读出文言的韵味
活动一:自由朗读课文。
1.初读要求:大声朗读课文,至少读两遍,力求读准确、读通顺,有生字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g。“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2、二读关注停顿节奏。同学们,读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还要注意停顿,读出文言文的节奏。试着读一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指导读好长句子,读好语气词“哉”“乎”。
3、三读读出韵味。古代的文章,我们除了读正确,读出节奏,还要努力读出味道来,比如: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老师范读两种读法,学生感受。让学生练读。
三、入情境,悟知音。
活动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你读明白这个故事的内容了吗?请大家按照我们原来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小组合作讨论,看看这篇课文究竟讲的是个什么故事。好,默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小组默读课文,合作讨论文意。难懂的字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
(2)小组汇总成果,在书上做标记。连贯地说一说课文的内容。
(3)小组交流。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刚刚弹琴时伯牙心里想着巍峨的大山,锺子期说:“弹得好啊!这琴声像大山一样高峻!”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弹得好啊,这琴声像流水一样浩荡!”锺子期死了,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2、想象画面。
(1)知音。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当你读着这个“巍巍乎”和“汤汤乎”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学生边想象边诵读,读出山的巍峨和水的浩荡。
(2)想象训练,悟出深情。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想象,自由表述。出示图画,学生填空仿句。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3)知志。伯牙琴声中有这么多景象,但是课文中却只写了高山流水,为什么呢?钟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说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
“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不仅听出了伯牙的琴声,还听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志)(板书:志)
(4)知心。所以,“伯牙无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懂。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就是——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知音)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四、结合资料,感悟内涵。
1、请看这则资料(出示:伯牙与子期的身份资料。)你发现了什么?原来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而子期只是一介山野村夫。享有盛誉的伯牙寻寻觅觅,找不到任何一个能听懂他琴声当中志向的人。可是有一天,他遇到了子期,锺子期却听懂了。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怎么说?于是,他们就相约第二年的这个时候,让我们再回到同样的地方相见。到了第二年,伯牙如期而至,可是那个能听懂他琴声当中志向的子期却......
生读:“子期死......”
齐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带入感情反复读“世再无知音”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齐答)没有!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
(齐答)没有!子期已死,从此世间再无人能想到我心中所念,再没人能懂我的志向。知己者已不再,留音何用?”再读“钟子期死......”(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伯牙的那一声琴碎,好像世间再也听不到如此美妙的高山流水之音了。可是高山依旧,流水依旧,世界上又多了一份关于知音的佳话。让我们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继续吟诵。
3.当后世的人们知道了这样传奇的故事之后,人们不忍心让这一对知音就这样消亡。于是,人们用另一种艺术形式让知音复活了。当孟浩然隐居在山野中,回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坷的时候,他会情不自禁地说:锺期一见之,山水千秋闻。当诗仙太白经历了人生的种种颠簸,在心中低吟浅唱。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当王安石在经历了变法的种种阻碍,找不到自己志同道合的知音的时候,他在心中大声的呼告。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次回顾全文。
五、作业:
搜集其他友情故事。相信伯牙鼓琴的故事已深深地凝结在我们心中,回到家,可以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在历史上还流传着许多令人传颂的朋友相交的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阅读“管鲍之交、刎颈之交”等故事,并为自己的同桌讲一讲。
好,下课。板书设计:高山流水知音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