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3.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 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剿匪镇反: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 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3.稳定物价:通过“ ”和“ ”,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4.抗美援朝: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新中国的 ,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为了解决朝鲜问题和 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过程
①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②正式确认: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正式倡议将 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2)内容:互相尊重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参加亚非会议:1955年4月,中国提出并坚持“ ”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 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一五”计划:“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 类型的宪法,体现了 原则和 原则。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毛泽东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27课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1956年9月)
(1)主要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
(2)意义: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时间及提出者:1957年,毛泽东。
(2)内容:把正确处理 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探索中的失误
(1)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2)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在全国掀起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 ”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4.政策调整
(1)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1962年初召开的 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
(3)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 ”的伟大目标。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2.历程
(1)发动:1966年夏全面发动起来。
(2)夺权: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
(3)全面调整:1972—1975年, 和 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
(4)结束: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工业: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科技:成功地爆炸了 、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 。
3.农业: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文教: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5.外交
(1)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1972年, 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正式建交。
6.英雄模范人物和科学家: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和华罗庚等。
1.(2021·江苏合格考)有一封信写道:“曾联松先生: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与该信件内容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
A.开国大典 B.“一国两制”提出
C.香港回归 D.“九二共识”达成
2.(2021·江苏合格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案卷编号为206—Y0002的档案,是周恩来发表的一个声明:“这个会议将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作为档案材料,其价值在于( )
A.实证亚非会议在万隆圆满结束 B.是确证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C.佐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是带有主观性的影像史料
3.(2020·江苏学考)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该记者报道的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2018·江苏学考)下图是1957年刊出的新闻漫画《特快列车》。其折射的历史是( )
A.土地革命的开展 B.国民经济的恢复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工业建设的起步
一、单项选择题
1.(2022·徐州合格性考试模拟)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某次会议时说道:“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抒己见,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会议是(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共八大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2.(2023·涟水一中合格性考试模拟)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A.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B.开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奉行一边倒的外交原则 D.努力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2022·连云港合格考模拟)下表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该表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王进喜(1923—1970) 参加石油大会战,被誉为“铁人”
雷锋(1940—1962) 甘当“螺丝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邓稼先(1924—1986) 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两弹元勋”
A.劳模精神 B.抗战精神
C.革命精神 D.改革精神
4.(2023·淮安高中校协作体高二期中)某同学无意中在家里翻出一个铝牌(下图)。该铝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大改造 B.洋务运动 C.工业化建设 D.“大跃进”运动
5.(2023·响水中学高二期中)新中国成立之初,英国就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两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以寻找继续在华贸易的可能性。但直到1972年,两国才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应是( )
A.中国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B.西方国家不再敌视新中国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需要
6.(2023·徐州铜山高二期中)1957年底,中国职工人数达到2451万人,比1952年增长55.1%,职工平均工资也比1952年增长了42.8%。这说明,当时( )
A.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和发展 B.农业集体化取得明显成效
C.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
7.(2023·响水灌江中学高二期末)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意在强调( )
A.不断发展、完善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政治
8.(2023·盐城合格性考试模拟)1950年7月,政务院表彰工人、农民和士兵中的劳动模范,评选标准除了要求技术先进、发展生产有显著成绩之外,还特别强调认同党和国家、敢于同旧势力斗争、支援前线有特殊功绩等。这一评选标准反映了当时( )
A.土地改革的需要 B.巩固政权的需要
C.文化发展的需要 D.抗美援朝的需要
9.(2022·扬州合格考模拟)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三大改造的实行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国民经济恢复完成 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0.(2022·徐州合格性考试模拟)据下表所列内容判定该法律文献是( )
第七条 ……国家保护合作社的财产,鼓励、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并且以发展生产合作为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主要道路
第九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国家通过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逐步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2022·扬州合格考模拟二)“披星戴月奔忙跑,滴滴汗珠变钢水。冲天干劲就是诗,快马加鞭就是画。”这是一首来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民歌,与此民歌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八字方针 D.中共八大决策
12.(2022·徐州合格性考试模拟)下表反映了我国1952—1956年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全民所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9 71.8
1956年 32.2 53.4 7.3 0.1 7.0
A.国民经济的恢复 B.苏联的经济援助
C.三大改造的进行 D.工业现代化建设
13.(2023·扬州合格性考试模拟一)周恩来开完会回国的时候,他因人们普遍赞扬中国在其第一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而受到鼓舞……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这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大 D.中美上海会谈
14.(2023·江苏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B)20世纪50年代,中印联合发表声明:“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材料中的“这些原则”是指(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原则
C.“一边倒”原则 D.人民民主原则
15.(2023·如皋高二期中)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次国际会议( )
A.成功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 B.开辟了与亚非国家友好合作的新道路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6.(2023·沛县合格性考试模拟)新中国成立初,上海反动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蓄意制造混乱和困难。陈云通过周密的调查、详尽的计算,要求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及东北等解放区以大局为重,克服困难,积极运粮支援上海的经济斗争,使上海在短短的时间掌握了17亿千克粮食,保障了粮食战争的胜利。这一事件反映了新政权( )
A.谙熟市场规律应对有方 B.计划经济建立优势明显
C.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畅达 D.国民经济恢复物资充裕
17.(2023·常州三中合格性考试模拟)1952年,我国钢、煤、发电量、原油、水泥、棉纱、粮食、棉花等工农业产品产量均大幅超过1949年前的最高产量。同1949年相比,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7.5%。这些成就( )
A.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奠定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基础
C.体现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 D.缩小了工农业发展之间的差距
18.(2023·徐州铜山合格性考试模拟二)下图为冯一鸣创作于1954年6月的一幅题为《开掉田埂大家就成一家人》的宣传画。该宣传画意在引导农民( )
A.积极投身土地改革
B.支持社会主义改造
C.踊跃加入人民公社
D.加紧生产率先致富
19.(2022·连云港合格考模拟)周恩来在某次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该会议召开于( )
A.瑞士 B.印度 C.缅甸 D.印度尼西亚
20.(2023·江苏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C)1956年前后,中国农民们反映,“共产党领导农民办合作社,增产粮食,什么都好,就是不准搞副业不好”。据此可知( )
A.计划经济体制存在某些弊端
B.“一五”计划期间,存在“左”的倾向
C.农业合作化改变了所有制的结构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比例失调
二、非选择题
21.(2022·连云港合格考模拟)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产阶级搞革命无一例外都是在大城市进行的。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些伟大革命导师的著作里,重点也是放在中心城市。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也仿照苏俄样板,把革命重心放在中心城市,制定了在广州、武汉、长沙等中心城市举行“总暴动”的计划,但这些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而告终。毛泽东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冲破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论”,明白了要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必须依靠自己独立自主进行的道理。
——摘编自肖逸夫等《1927—1930年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独立自主探索》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同样也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道路的接续探索。从1953年到1956年,通过先集体化、后机械化,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形式,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变分散为集中、从低级到高级,中国共产党初步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通过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肖贵清等《中国共产党百年道路探索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伟大革命导师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认识。
第八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考点填空】
第26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3.(1)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
二、2.1952 3.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4.国际地位
三、2.(2)印度支那 3.(1)①印度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主权和领土完整 4.求同存异
四、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1)社会主义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第27课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1.(1)②工业国 2.(2)人民内部矛盾 3.(3)大跃进 4.(2)七千人大会 (3)四个现代化
二、2.(3)周恩来 邓小平
三、2.原子弹 人造卫星 5.(2)中美 中日
【典例精析】
1.A 【解析】材料“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是对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的描述,因此这与开国大典有关,A项正确;“一国两制”构想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B项排除;香港回归与材料无关,C项排除;“九二共识”达成于1992年,D项排除。
2.B 【解析】材料中的“周恩来……声明”是研究日内瓦会议的一手资料,B项正确,A项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档案资料属于文献史料,D项排除。
3.B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全国人大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故选B项;A项是1949年9月,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C项是1956年9月,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D项是1978年12月,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
4.C
【过关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据“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抒己见,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民主的滋味”可知,这里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共同议政,这是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项正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旧时代尚未结束,排除A项;中共八大是党的会议,排除C项;第一届全国人大与题干中“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不符,排除D项。
2.D
3.A 【解析】材料中的人物都是不同行业领域的劳动模范,他们身上呈现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忘我劳动、奉献为民、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是劳模精神,A项正确;三人与抗战、革命、改革无关,排除B、C、D三项。
4.A
5.C 【解析】A项属于根本原因,与设问要求“直接因素”不符,排除;B项中“不再敌视新中国”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972年初,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促进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题干中的信息“直到1972年,两国才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即为其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D项中的“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发生于1984年,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972年”,排除。
6.D 7.C
8.B 【解析】A、C两项分别针对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均与题干中的信息“表彰工人、农民和士兵中的劳动模范”不符,排除;题干中的信息“强调认同党和国家”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B项正确;D项中的“抗美援朝”开始于1950年10月,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950年7月”,排除。
9.B
10.B 【解析】依据“以发展生产合作为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主要道路”可知是处于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时期,符合此时期的法律只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B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1912年颁布的,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排除C项;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符合三大改造的时间,排除D项。
11.B 【解析】这首诗描写了炼钢、突出了干劲,这与1958年的“大跃进”相符,故选B项。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决策与题干中的“汗珠变钢水”不符,排除A、D两项。“八字”方针提出的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
12.C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到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比较大,这是因为三大改造实现了所有制的转变,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C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排除A项;苏联的经济援助并不能导致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排除B项;工业现代化建设不会导致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排除D项。
13.A 14.A 15.B
16.A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积极运粮支援上海的经济斗争……保障了粮食战争的胜利”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供求关系对商品经济的影响,打击粮食投机活动,故A项正确,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落后,物资匮乏,排除C、D两项。
17.B 【解析】A项中的“社会主义改造”、C项中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均开始于1953年,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段1949—1952年,排除;由题干中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这为即将开展的“一五”计划奠定了物质基础,故B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不同时期工农业生产之间差距的比较,排除D项。
18.B 【解析】A项中的“土地改革”结束于1952年底,早于题干中的时间“1954年”,排除;该时期,正值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由题干中的信息“开掉田埂大家就成一家人”可知,该宣传画旨在呼吁个体农户加入合作社,故B项正确;C项中的“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D项发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均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954年”,排除。
19.D 【解析】1955年,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20.A
二、非选择题
21.(1)主张:无产阶级革命的重点要放在中心城市。
贡献:
实践:领导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理论: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方式:三大改造。
意义:是中国革命道路的继续;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辟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不迷信权威;结合国情;独立自主;勇于创新。
【解析】(1)主张:根据材料“无产阶级搞革命无一例外都是在大城市进行的”可归纳出无产阶级革命的重点要放在中心城市。实践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领导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理论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及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主要方式:根据材料“从1953年到1956年,通过先集体化、后机械化,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形式”“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通过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知是三大改造。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是中国革命道路的继续;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辟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认识:综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不迷信权威;结合国情;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