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时期
政权 建立 都城
魏 220年, 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 洛阳
蜀 221年,刘备称帝,仍用汉的国号,史称蜀汉 成都
吴 229年,孙权称帝 建业
2.西晋时期
(1)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 。
(2)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灭亡。
3.五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的建立与士族的形成
(1)东晋建立:317年,西晋宗室 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的形成: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 。
2.南朝的政权更替: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
3.江南开发
(1)条件: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有明显进步。
三、十六国与北朝
1.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 ”,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2.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前秦政权战败后迅速崩溃。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间:5世纪后期,北魏 拓跋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2)改革措施
①迁都洛阳。
②穿汉服,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3)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4.北朝的政权更迭: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第6课时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
2.隋的统治: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的 ,贯通南北。
3.隋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繁荣
(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唐朝统一全国。
(2)“贞观之治”:李世民继位后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
(3)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4)“开元盛世”: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唐朝时的民族交融
(1)突厥: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 ”。
(2)西域: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与 ,统辖天山南北。
(3)吐蕃:唐太宗时, 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
(4)靺鞨:唐玄宗封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 的局面。
2.黄巢起义:875年,黄巢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4.五代十国
(1)五代: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合称“五代”。
(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第7课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概况 选官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选官标准 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
影响 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
(1)隋朝: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 ,科举制度形成。
(2)唐朝: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 。
二、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职权分工明确, 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负责审核诏令;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
(1)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2.唐初: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3.唐朝后期:两税法。
(1)时间: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2)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3)意义:两税法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第8课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 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中期: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以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的发展
(1)东汉末年:在中国本土兴起。
(2)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民间广为传播。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的发展
(1)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对佛教进行抨击。
(3)唐朝: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4.反佛斗争
(1)概况
①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2)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二、文学艺术
1.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 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
2.唐朝诗歌: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 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3.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东晋大书法家 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隋唐时期,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
4.绘画: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唐朝的 被尊为“画圣”。
5.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 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三、科技
1.数学:南朝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4.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5.印刷术、火药、天文学: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6.医药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东晋法显西行天竺取经;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2.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唐朝高僧 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3.新罗、日本两国文化受到唐朝巨大影响。
(2021·江苏合格考)公元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的诗句,体现了对孔孟儒学的仰慕之情。诗句所言儒学的核心指向是( )
A.涵养道德 B.顺应自然 C.强化法制 D.空谈仁义
一、单项选择题
1.(2022·连云港合格考模拟)《魏书》高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深厚的汉文化修养以及他改革的意义。其中,北魏孝文帝对民族关系发展的贡献是( )
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B.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复苏
C.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 D.巩固了北魏的政治统治
2.(2023·南京六校联合体调研)下图为某一历史书籍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此历史书籍叙述的历史时期是( )
A.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B.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C.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D.公元907年—公元1368年
3.(2023·常州三中合格性考试模拟)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4.(2023·徐州铜山合格性考试模拟二)河西走廊地区墓中有魏晋时期的壁画《采桑护桑图》。壁画中一位女子提篮采桑,一位鲜卑族男子拉弓射箭保护桑林。这反映出当时( )
A.男耕女织的产生 B.民族交融的趋势
C.农产品的商品化 D.民族隔阂的消失
5.(2023·淮安高中校协作体高二期中)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下列选项与杜甫创作风格最相似的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B.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6.(2022·常熟高级中学合格考模拟)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 )
A.北魏、西晋、北周 B.西晋、前秦、后周
C.西晋、北魏、北周 D.北魏、前秦、西晋
7.(2023·江苏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A)唐制,中书省设中书舍人六员,负责起草诏书。草诏时如认为旨意有不妥,可将其封还,拒绝为其“撰词”。门下省设给事中四人,负责封驳中书省起草的诏敕,不妥则封还或“涂归”。这两个职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皇帝权力 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8.(2023·扬州合格性考试模拟一)宋人叶适在评价北魏孝文帝迁都时说:“孝文迁洛,不止慕古人居中原,盖欲身在近地,经营江左耳。”他认为孝文帝迁都旨在( )
A.南征统一全国 B.学习汉族文化
C.促进民族交融 D.维持南北对峙
9.(2023·沛县合格性考试模拟)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贵族醉心于高冠博带的汉族章服制度;紧身、便于劳作的北方游牧民族服装在汉族劳动人民中广泛流行,并影响着汉族传统的服饰。这种现象体现了( )
A.科技进步 B.政权对峙 C.民族交融 D.经济繁荣
10.(2022·盐城合格考模拟)有学者指出,□□□□□,其影响既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现在我国中央政府的部门仍然叫部,日本的则仍然叫省。这里的“□□□□□”应该是( )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11.(2022·扬州合格考模拟二)实物史料往往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下图是考古发掘出土的“胡人耙田壁画砖”和“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它们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北方经济的发展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南北差距的扩大
12.(2023·南通石港中学合格性考试模拟一)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与此相关的有( )
①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②广设仓库,积储丰富
③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 ④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2022·盐城中学合格考模拟)以下盛世局面,按时序排列第三的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
14.(2022·姜堰中学合格考模拟)有学者说,魏碑书法,“笔画严谨”“字形规整”,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据此判断魏碑字体属于( )
A.小篆 B.草书 C.楷书 D.行书
15.(2023·涟水一中合格性考试模拟)唐朝科举制形成以后,逐渐传到了高丽、日本和越南,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这反映出( )
A.中外文化互相借鉴 B.文化交流丰富社会生活
C.唐朝文化影响力大 D.科举制适用于任何地区
16.(2022·徐州合格考模拟)某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等,则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这一朝代是( )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唐朝
17.(2023·江苏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A)《集古录·唐颜鲁公二十二字帖》中评价颜真卿写道:“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与这一评价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
A
B
C
D
18.(2022·盐城中学合格考模拟)“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材料所反映的选官方式( )
A.主要依据军功选拔人才 B.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C.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 D.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做官
19.(2022·徐州合格性考试模拟)唐中期出现了“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面对这种现实,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了(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20.(2023·常州三中合格性考试模拟)下图为陕西长安县韦洞墓出土的彩绘打马球俑。马球运动源于波斯,唐初经西域传入中国,李唐王室因“善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义不可舍”而大力倡导,马球运动风靡全国。据此可知唐代( )
A.豪迈进取开放的时代风貌
B.市民阶层娱乐活动丰富
C.外来文化已成为社会主流
D.皇室喜好决定社会风尚
二、非选择题
21.(2023·沛县合格性考试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王朝吸取隋亡教训,经前期几位皇帝励精图治,王朝统治逐渐走向全盛。杜甫的《忆昔》一诗生动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李唐王朝对少数民族秉持开明政策,吸引边地各族慕风向化,纷纷归附。唐都长安城内寓居的外国使节、商人、留学生人数众多,在波斯人开的酒肆中,常见胡姬当垆沽酒、招徕顾客的情景,极为繁华热闹。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唐初统治者在隋制基础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为唐前期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制度保证。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在唐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起到了抑制门阀、选拔寒庶的作用,成为唐朝兴盛的人事保证。唐初继续实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扶植自耕农,并在此基础上推行租庸调制,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促进了唐前期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鼎盛局面的主要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前期出现鼎盛局面的原因及启示。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考点填空】
第5课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1.曹丕 2.(1)西晋
二、1.(1)司马睿 (2)士族
三、1.十六国 3.(1)孝文帝 (3)隋唐盛世
第6课时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2.大运河
二、1.(2)贞观之治 (4)唐玄宗 2.(1)天可汗 (2)北庭都护府 (3)文成公主
三、1.藩镇割据
第7课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1.家世 2.(1)进士科 (2)殿试 (3)中央集权
二、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三、1.(2)均田令 3.(3)人丁
第8课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1.(2)儒学
二、1.陶渊明 2.李白 杜甫 3.王羲之 4.吴道子 5.龙门
三、1.祖冲之 2.齐民要术 6.千金方
四、2.鉴真
【典例精析】
A
【过关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助推了北方民族交融,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民族关系发展无关,排除。
2.B
3.C 【解析】题干中未提及“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排除A项;题干中的18个年号均属于孙吴政权时期,故B项中“权力更迭”的说法错误,排除;题干中的年号带有“龙”“天”等字眼,表明孙吴政权以正统自居,故C项正确;该现象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的影响,排除D项。
4.B 【解析】A项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题干中“女子提篮采桑”“鲜卑族男子拉弓射箭保护桑林”等信息体现了鲜卑民众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故B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农产品是否进入市场流通,排除C项;D项中“消失”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5.C
6.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即灭掉魏、蜀、吴的西晋,②为结束十六国局面的北魏,③是代替西魏,灭亡北齐,统一北方的北周,C项正确。
7.D 【解析】由题干中“认为旨意有不妥,可……拒绝为其‘撰词’”“封驳……诏敕”等信息可知,此举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故A项错误,D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题干中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诏令的草拟和审核,尚书省负责诏令的执行,排除C项。
8.A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盖欲身在近地,经营江左耳”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旨在控制中原地区,为南征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9.C
10.C 【解析】由题干中的“部”“省”可知是三省六部制,C项正确。
11.A 12.D
13.B 【解析】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时期,排在第三位的是贞观之治,B项正确。
14.C 【解析】“笔画严谨”“字形规整”是楷书的特点,C项正确;小篆、草书、行书与题干描述的字体特征不符,排除A、B、D三项。
15.C 【解析】题干中仅提及唐朝科举制度对高丽、日本和越南等国的影响,故A项中“互相借鉴”、B项中“文化交流”的说法错误,排除;这体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东亚部分国家的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D项中“适用于任何地区”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
16.C 【解析】隋朝581年建立,618年灭亡,存在30多年,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制等,对后世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
17.C
18.B 【解析】材料信息“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反映的是科举制。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项正确。A项指的是军功爵制,C项指的是察举制,D项指的是九品中正制。
19.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随着均田制的破坏,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实行了两税法,B项正确。租庸调制是和均田制相配合的赋税制度,A项错误。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都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C、D两项不符合题意。
20.A
二、非选择题
21.(1)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往活跃;疆域拓展;民众生活安定(或答“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社会风气开放。(任答4点即可)
(2)原因:吸取隋亡教训;统治者励精图治;完善的政治制度;开明的政策;人民辛勤劳动。(任答4点即可)
启示:重视制度创新;关注民生(或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对外开放。(任答2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