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六三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森林里的故事——“平均分”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六三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森林里的故事——“平均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1-22 19:4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 森林里的故事——“平均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本
节课学习第50—51页的知识。
【教材简析】
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
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串。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
义。
数学思考: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活动,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1.森林聚会来了哪些小动物呢?2.它们都带来了哪些食物?有多少呢?3.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盯着6个竹笋,它们在想什么呢?原来它们在想:该怎样分竹笋呢。
【设计意图:教师用简短的话语创设森林聚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新知。
认识平均分。(1)交流分法:每份同样多与不一样多的分类。(2)发现问题:在这些分法中,有一种分法比较特殊,是哪一种?(3)揭示课题: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即时练均分”。课件出示52页第1题,判断是不是平均分,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分竹笋方法、数形结合,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即时练习,强化“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每份分得不一样多就不是平均分”。】
如何平均分。根据“温馨提示”,小组合作,可以平均分几份,而后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1)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1个1个的分,2个2个的分,3个3个的分,4个4个的分。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操作——交流”的过程,在深思熟虑之后,有方法、有目的的分圆片。(2)关注过程中的平均分:让全体学生跟随交流着一起进入有序思维状态,理解每种分法的目的:时刻保证平均分。】
微视频回顾整理。小结:虽然分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12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都是4,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回顾几种不同的分法,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虽然平均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分,但分的结果是相同的:都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连一连,分一分。
9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 )个。
提升练习:12根小棒,平均分给2人,每人( )根。12根小棒,平均分给3人,每人( )根。12根小棒,平均分给( )人,每人( )根。
拓展练习:①8 个樱桃平均分在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 )个。②15个西瓜平均分在3个筐子里,每个筐子里放( )个。
【设计意图:练习缓步提高,意在巩固“平均分成几份”的分法,在练习中进一步梳理思维,巩固理解。拓展练习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用画一画和想象画面的途径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畅谈收获:学生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