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2 17:5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2024备考文言文之
01文言实词
一、考点解析
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等,这些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复词和词类活用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考点解读
把握实词五大考点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3、通假字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突破导航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相关题目 重要实词 命题特点
2023 新课标 Ⅰ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围、劝、具臣、诬说 考查有三种方式:一是考查成语,要求判断成语语义是否正确;二是考查重点词语,要求辨析词语的解释与该词语在课文中的解释的异同;三是在翻译中考查实词
翻译:(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骄侮、先、 请、审 文言实词考情况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相关题目 重要实词 命题特点
2023 新课标 Ⅱ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平易、片、果 考查有三种方式:一是考查成语,要求判断成语语义是否正确;二是考查重点词语,要求辨析词语的解释与该词语在课文中的解释的异同;三是在翻译中考查实词
翻译:⑴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少、周旋、 缓辔、出奇、 意、法 (续表)
(续表)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相关题目 重要实词 命题特点
2023 全国 甲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蔽、逆 考查有三种方式:一是考查成语,要求判断成语语义是否正确;二是考查重点词语,要求辨析词语的解释与该词语在课文中的解释的异同;三是在翻译中考查实词
翻译:(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泫然、是、复、邑、察、第 (续表)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相关题目 重要实词 命题特点
2023 全国 乙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穷、出入 考查有三种方式:一是考查成语,要求判断成语语义是否正确;二是考查重点词语,要求辨析词语的解释与该词语在课文中的解释的异同;三是在翻译中考查实词
翻译: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反、首、遗 二、五类文言实词考查
1.一词多义
一个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逐渐从最初的意义引申出更多的意义,这个现象称为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由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如“间”和“本”
新高考
分类 意义 例句
本义 缝隙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史记·管晏列传》)
引申义 中间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时候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空隙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机会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
离间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隔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偶尔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从小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悄悄地 侯生乃屏人间语。(《信陵君窃符救赵》)
一会儿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新高考
·
·
·
·
·
·
·
·
·
·
·
·
·
类别 释义 示例
本义 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引申义 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本”的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道”的引申义为“方法、道理、主张”
比喻义 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草菅人命”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假借义 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 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同“早”
针对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举 ①举所佩玉块以示者三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③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⑤杀人如不能举
⑥言举斯心加诸彼乎
⑦大举,笼归,举家庆贺
举起、抬起
举行、施行
攻克、占领
完、 尽

全、合
推荐、 选拔
【针对训练】
2.写出下列各句中“道”的释义,并根据“道”的词义画出“道”的发展演变图。
词语 例句 义项
道 ①道中迷雾冰滑(《登泰山记》)
②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⑤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⑥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道路
取道
道理,规律
风尚
途径,方法
·
·
·
·
·
主张
·
词语 例句 义项
2道 ⑦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
⑧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道”的词义有: 本义是“路,道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经过“引导”可形成一种“风尚”。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 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 成为“思想,学说” (续表)
思想,学说
道义
·
·
“道”的演变图为:
2.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指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彩变化等。例如:
变化情况 示例
词义扩大 范围扩大 色(古:脸色。今:颜色) 皮(古:兽皮。今: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 病(古:重病。今:病) 江(古:长江。今:江河)
义项增多 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劝阻) 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实的)
词义缩小 范围缩小 臭(古:气味。今:一种难闻的气味) 金(古:金属。今:金子)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义项减少 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 怜(古:爱,怜悯。今:怜悯)
词义转移 涕(古:眼泪。今:鼻涕) 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 走(古:跑。今:步行、行走) 狱(古:案件。今:监狱)
感彩变化 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 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 恨(古:遗憾。今:仇恨) 下流(古:地位低下。今:品德低劣)
新高考
1.词 义 扩 大
2.词 义 缩 小
3.词 义 转 移
4.感彩变化
4.词义弱化
5.词义强化
古今异义类型
1、(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战国策》),解释“不熟”的古今含义,并翻译文段
……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不熟”: 谓谷物歉收、收成不好
【今义:食物未煮熟。不熟悉。】
译文:(1)我国已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如今又要行军几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
【针对训练】
2、(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试题),解释“请求”的古今含义,并翻译文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请求”:请允许我寻找
【今义:指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
译文:现在请让我寻找年老体弱而无人供养的人,还有年老丧夫丧妻(丧失配偶)而没有家室的人,评定(按照)等级供给(提供)生活用度(费用)。
【参考译文】
……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请让我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
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3、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解释“故事”的古今含义,并翻译文段
……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故事:先例,旧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译文: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冬季十月,派曹利用拜访契丹军。十二月庚辰日,契丹派遣韩杞拿着议和文书和曹利用一起前来,请求合盟。曹利用说契丹想要得到关南的土地。皇帝说:“他们所说的归还土地的事极其没有道理,如果一定要求得到此地,我应当与他们决战!如果想要获得钱财,汉朝也曾拿玉帛赐给单于,有此旧例,应该答应他们。”契丹依然觊觎关南土地,派遣他们的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拿着议和书再次来商议。皇帝不允许而离开。曹利用最终以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结成盟约而回。
……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3、通假字
“通假字”这一考点一般出现在选择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如浙江卷】和文言实词文言文翻译【如全国卷】当中,2021年和2022年全国甲乙卷、新高考ⅠⅡ卷中翻译中都没有出现这一“得分点”,但在2023年在全国乙卷翻译题第(1)题【“反”通“返”】中出现了,值得引起我们备考的注意。
 3.通假字
分类 说明 例句 例句解析
字义分析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用A字来解释,A字的字义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A”通“B”。   ①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安书》)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①句中“责”,根据前文中“偿”,理解为“责任”是不通的,而理解为“债”可通,故可以判断其通“债”。②句中“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景”通“影”,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
·
·
(续表)
分类 说明 例句 例句解析
字音分析   A与B原则上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①“知”与“智”是音近字。②“颁”与“斑”是同音字。
字形分析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①“被”与“披”,共同的声符是“皮”。②“具”通“俱”,通假字“具”是本字“俱”的声符。③“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
·
·
·
·
·
针对训练:(2023全国乙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楚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楚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壁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壁,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
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
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答案】(1)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
(2)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反”通“返”,返回;“无礼”,无礼之人;“首”,第一个。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壶盛黄金,以餐充之”,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加璧其上”省略介词“于”;“遗”,送给。
【文段翻译】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过曹国,曹君趁他脱去上衣时偷看他的骈肋。釐负羁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不听。釐负羁回家,脸上不高兴,他的妻子问他说:“您从外面回来,带着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 ”负羁说:“我听说,有福轮不到,祸来牵连我。今天国君召见晋公子,待他没有礼貌。我夹在里面,因此不高兴。”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像大国的君主,他的随从人员像大国的相国。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区别开呢 ”负羁说:“好吧。”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公子见了使者,拜了两拜,留饭而谢绝收璧。晋公子从曹到楚,从楚到秦。到了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说:“过去晋献公和我结交,
诸侯没有不听说的。献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继位的儿子不好,我怕他会让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长此下去不变样,就不符合与人交往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国,怎么样 ”群臣都说:“好。”穆公因而发兵,革车五百辆,同一规格的马二千匹,步兵五万,帮助重耳回到晋国,立为晋君。重耳登基三年,就发兵攻打曹国了。于是派人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大军迫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据此下达命令,使军队不敢去侵犯。”曹国人听到后,率领他们的亲戚去依附釐负羁住地的有七百多家。这就是礼的作用。所以,曹是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君主的危险就像叠起来的蛋,却用无礼来待人,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
4、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
  词类活用类型
(1)名词的活用
分类 特征 说明 例句
用作动词 名词+名词 前后两个名词既不是偏正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可把它们看成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即后一个名词或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代词“之、其、尔、汝、我” 名词带宾语“之、其、尔、汝、我”,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副词+名词 名词在副词之后,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表示意愿、可能、必要等的动词,如“能、会、应、肯、要、愿、须”等。能愿动词后带名词,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助词“所”+名词 “所”后加上名词,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寻向所志
“名词+而+动词”或者“动词+而+名词” “而”表示顺承关系,连接的是表示先后两个动作的动词,名词如果在“而”之前或之后,就活用作动词 吾从而师之
·
·
·
·
·
·
(续表)
分类 特征 说明 例句
使动用法 名词+宾语 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翻译时译为“使……”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意动用法 名词+宾语 把名词后面的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译为“把……当作……” 孟尝君客我
用作状语 主语+名词+动词 判断一个名词是作状语还是主语,一般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就作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
·
·
对点练习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⑤而相如廷叱之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隶:当奴隶
舟:用船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廷:在朝廷
夜:在夜晚
日:每天
对点练习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2)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
(3)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
王,使动用法。使……称王。
朝,使……朝见。
荣,使……荣耀。
3、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沛公欲王关中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④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
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⑥大楚兴,陈胜王
⑦日将暮,取儿稿葬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敌:攻击
王:统治
仇:报复
籍:登记
笼:用笼子装
暮:落山
水:游泳
王:称王
原:推究
4.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名词,解释词义并说明其活用类型。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3)却宾客以业诸侯。(《谏逐客书》)
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4)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________: 。类型: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参考答案】(1)翼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词作状语 (2)名 命名 名词作动词 (3)业 使……成就霸业 名词的使动用法 (4)侣 把……当作伴侣 名词的意动用法 友 把……当作朋友 名词的意动用法
(2)动词的活用
分类 说明 例句
用作名词 动词在句子里充当主语或宾语 追亡逐北
前面有代词“其”作定语,或前面有以助词“之”为标志的定语 其继有在者乎殚其地之出
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这个动词用作使动 外连横而斗诸侯
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这个动词用作使动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这个动词用作使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新高考
·
·
·
·
对点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滕王阁序》
2.川泽纡其骇瞩《滕王阁序》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
4.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6.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
(骇,使动用法。使……吃惊)
(却:使……退却;击退)
亡,使……灭亡。
活,使动用法。使……活。
(“屈”“窜”,用作使动。“使……受屈”,“使……逃匿”)
(3)形容词的活用
分类 说明 例句
用作名词 形容词在句子里充当主语或宾语 将军身被坚执锐
用作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作动词;同理,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指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
·
·
·
1.找出下面形容词用作名词的词并解释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②晓看红湿处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⑤险以远,则至者少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固:坚固的地势
红:红花
绿、红:绿叶、红花。
夷 、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高:高处
远近:天下的人
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对点训练】
2、找出下面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词并解释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②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穷:看尽
穷:揭穿
美:赞美
高:升高
多:推崇,赞许
【对点训练】
【对点训练】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  )
(2)故木受绳则直(《劝学》)(       )
(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
接触、沾染。形容词在“所”字之后,活用为动词
变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变小变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
··
4.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发生活用的词语,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节选自《<战国策目录>序》)
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宣扬”。“强”,形容词用作动词,
“迫使”。
他们二位却独独宣扬先王的政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
 (4)数词的活用
分类 说明 例句
用作动词 数词有时用作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 六王毕,四海一
用作形容词 数词有时用作形容词,陈说事情的状况 用心一也
用作名词 数词用作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其一犬坐于前庭中通南北为一
·
·
·
数词在古汉语中用作动词的情形比较少见,这里就不在做对点练习
(5)、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文言文中较为特殊的词。不了解它们的特点,就会产生误解。
偏义 复词 古汉语中有少量的双音节词,这类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而在特定的语境中,其词义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语素意 义相反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中“契阔”的“契”是“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用“契”的意义,契阔,指久别重逢。“契阔谈讌”意为“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语素意 义相关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父兄”的“父”“兄”,都是对家人的称谓,此处偏指“兄”
【对点训练】
1.找出下列语句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其含义。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      )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并序》)
(       )
(3)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并序》)
(
      )
“出入”是偏义复词,偏义在“入”,“出”是衬字,无意义。
“作息”是偏义复词,偏义在“作”,“息”是衬字,无意义。
“父母”是偏义复词,偏义在“母”,“父”是衬字,无意义。“弟兄”是偏义复词,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无意义。
三、综合练习
(一)、课堂练习: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粗画线字的意思。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将军身披坚执锐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5、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6、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9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0、使童子烛之
(招致)
(抚育)
(重用)
(铠甲)(兵器)
(边境)
(破旧,破烂)
(傲慢)
(多余)
(用蜡烛照明 )
(对待)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遂,字邦良,丰城人。弱冠,从欧阳德学。登嘉靖五年进士,授行人。历刑部郎中。锦衣卫送盗十三人,遂惟抵一人罪,余皆辨释。东宫建,赦天下。遂请列“大礼”大狱诸臣于赦令中,尚书聂贤惧不敢,乃与同官卢蕙请于都御史王廷相,廷相从之,事虽报罢,议者嘉焉。俄调礼部,忤尚书夏言。因事劾之,下诏狱,谪湖州同知。屡迁广东按察使,释囚八百余人。进山东右布政使。江洋多盗,遂迁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军政明,盗不敢发。俺答犯京师,召遂督苏州军饷。未谢恩,请关防符验用新衔。帝怒,削其籍。[来
1、翻译重点字词
①抵(判处) ②辨(分辨) ③狱(案件) ④报罢(言事不予采纳) ⑤嘉(赞美)
⑥忤(触犯) ⑦因(通过) ⑧关防(边防) ⑨符验(应验)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廷相从之,事虽报罢,议者嘉焉。
王廷相听凭他们这样做。事情虽然宣告结束(没有成功),但议论此事的人们都赞美他。
(2)江洋多盗,遂迁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军政明,盗不敢发。
当时江洋多盗贼,李遂被调任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他军政严明,盗贼都不敢生事。
【译文】 李遂,字邦良,丰城人。二十岁那年,跟从欧阳德学习。考中嘉靖五年(1526)进士,被授予行人的官职。历任刑部郎中。锦衣卫送十三个强盗来治罪,李遂只用一人抵罪,其他的都被他分辨事实后释放。确立太子时,大赦天下。李遂请求将“大礼”这件大案的各位大臣都列在赦令中,尚书聂贤恐惧不敢,李遂于是和同官一起向都御史王廷相请示,王廷相听凭他们这样做。事情虽然宣告结束(没有成功),但议论此事的人们都赞美他。不久李遂被调到礼部,冲撞了尚书夏言。夏言就借一件事弹劾他因而遭下诏狱,被贬任为湖州同知。李遂又逐渐被升职为广东按察使,在位期间释放囚徒八百多人。李遂升任山东右布政使。当时江洋多盗贼,李遂被调任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他军政严明,盗贼都不敢生事。俺答侵犯京师,朝廷征召李遂督苏州军饷。他没有向皇上谢恩,就请求关防验符使用新的官衔。惹得皇帝恼怒了,削去了他的官籍。
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